線膛槍為何在發展多年後才取代滑膛槍?

戰鬥機解說家

談線膛槍和滑膛槍,就必須提到前裝和後裝的概念。

滑膛槍為啥精度差?一部分原因當然是因為沒有膛線,但是更重要的問題是:如何把子彈塞進去。我們知道滑膛槍都是前裝槍。因為槍械要閉鎖,而19世紀中葉後裝槍的閉鎖並不嚴密。得用前裝槍。

要把子彈塞進一米長的槍管裡面,子彈直徑就必須比槍管內壁直徑小,不然塞不進去。這樣一來,槍械發射時子彈實際上是可以再槍管內壁小幅彈跳的。這樣子彈出膛時就跟槍管有偏差肯定就打不準了。

線膛槍也面對著這樣的問題。如果子彈直徑比槍管內壁直徑小,那麼膛線根本無法壓迫子彈使其旋轉。但是如果子彈直徑比槍管內壁直徑大,又塞不進去。同時人們也不可能加工出與槍管內壁直徑相同的子彈。這就是早期限制線膛槍發展的最大的問題。

所以早起的線膛槍裝填非常慢,主要就是用來打獵和打靶。

實際上線膛槍早就有了,神聖羅馬皇帝馬克西米利安一世(1459年3月22日-1519年1月12日)就有自己的黃輪線膛槍。這個時期的線膛槍彈丸略微大於槍管直徑,裝填就是把彈丸硬塞進去,非常費勁,光是用通條擠彈丸至少就要花1分鐘時間。所以這個時期線膛槍並沒能取代滑膛槍。19世紀初各國也是滑膛槍線膛槍並列裝備。

不久之後一種新的彈出現了:米涅彈。

子彈本身直徑小於槍管內壁直徑,在底部開個槽,發射時高壓氣體迫使子彈底部擴張,與膛線貼合。這樣就解決了裝填時間長的問題。

但是現在已經不使用這種方法了。旋轉後拉槍機出現之後,各國使用的方法就是將子彈直徑做的略比槍管內壁直徑大,運用後膛裝填,就完全不費力。

在發射後的彈頭1上能夠很明顯地看到被膛線刮擦的痕跡。


貞觀防務

感謝米尼式子彈,在這東西出現之前,滑膛槍即便在射程上被線膛槍全面壓倒,單靠射速上的絕對優勢,還是可以在大規模使用中碾壓線膛槍。

在17世紀,已經有相當數量的前裝線膛槍兵作為散兵在陸軍中服役,德國的Jäger和以前者為原型的美國的肯塔基長步槍都是相當不錯的特等射手步槍,線膛槍特等射手在特殊環境下能夠以一當十打擊線列步兵,甚至可以對炮兵造成相當大的威脅。但考慮到當時線膛槍的裝填難度以及隨之帶來的低射速,這東西短時間內不可能替代線列步兵手中的前裝滑膛槍,因為如果線膛槍巨大的裝填難度限制了其在齊射戰術中的使用,而沒法齊射就不可能壓制敵方的突擊行動。

例如英國在拿破崙戰爭時期裝備了射程可以達到270米的貝克式線膛槍,同時也大規模裝備射程在160米以內的布朗貝斯式滑膛槍。前者射速在熟練兵手中大約是每分鐘2發,後者在普通士兵手裡能打出每分鐘4發,據說少數人能到每分鐘5發,也就是說,滑膛槍比線膛槍射速高一倍。

19世紀50年代米尼式子彈總算讓滑膛和線膛前裝槍的裝填速度達到了相對接近的程度,這樣一來線膛槍射程和精度性的優勢就得以體現,像幕末的幾次戰爭,薩長的米尼式子彈線膛槍讓佐幕軍無法招架。定裝藥包的發展進一步導致了後膛裝填的設計,不但進一步提升了裝填速度,而且使得跪姿和臥姿裝填/射擊成為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