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叫可散彈鏈和不可散彈鏈?

核達鴨


彈鏈就是為了提高機槍火力持續性,將子彈串成一長排,蘭博大肌霸身上綁的就是彈鏈,用來給手裡的M60供彈。

一般分為可散彈鏈和不可散彈鏈還有半可散彈鏈。可散,半可散和不可散彈鏈顧名思義就是能不能拆散(廢話)

不可散彈鏈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馬克沁機槍的帆布彈帶

說白了就是一條帆布帶子,各個國家根據自家馬克沁機槍口味不同把不同的子彈插在上面,一般一條都是一百發。英國人插.303彈算是最原汁原味的,毛子插7.62*54毛蛋。美國佬插.30-06,噠噠噠打完後彈殼與布帶分離,布帶還是完整的。

由於布帶容易黴變蟲蛀受潮,而且供彈不穩定,所以二戰後基本上都被淘汰掉了。現在基本都是北約國家使用可散彈鏈和華約國家使用半可散彈鏈平分秋色。

可散彈鏈就是打之前是一整條彈鏈,打著打著就散了。比如圖一蘭博身上的裝7.62*51NATO彈的M13彈鏈

以及裝5.56*45NATO的M27彈鏈

還有.3006和12.7*99彈鏈。可散彈鏈裝彈量就比較靈活,不用像不可散彈鏈那樣整百整百帶,可以更靈活的拆,裝。打完之後就在地上剩了一地散彈鏈和彈殼,看地上黑黑的就是散開後的可散彈鏈

而美國人有錢任性打完仗就屁顛屁顛回家,彈殼,彈鏈就被阿富汗大爺大媽撿回去當廢金屬賣。一般可散彈鏈都是由機器壓製,用人肉裝彈就很操蛋了,費力不說,還很容易傷指尖和指甲。真是我頭大呢

而半可散彈鏈呢,一般華約國家用,主流的機槍彈,像什麼PK和PKM機槍使用7.62*54R毛蛋

RPD機槍使用的7.62*39毛蛋,

12.7*108大毛彈,14.5*114老毛彈一般由半可散彈鏈裝載的(不絕對)。

因為每片小鐵皮之間有小鋼絲相連,注意看下圖

所以打完之後但鏈子並不會散開,可以重複使用,給半可散彈鏈裝彈時也特別友好,就像塞電池對準方向塞進去就好了。塞多了鐵片子夾不緊了用手捏一下就好了~

要是嫌棄一條一百發的鏈子太長了,乾脆把小鐵絲去掉就拆散了。


瘋狗的輕武


彈鏈是容彈具的一種,它是利用彈鏈節的張力,把槍彈緊緊抱住,在輸彈機構的作用下,彈鏈依次移動,使槍彈進入進彈口或取彈口,以便讓供彈機構推彈入膛。
彈鏈最早是從帆布彈帶發展起來的。
這樣的是可散彈鏈,打完了就剩一堆金屬件了


這種是不可散或者是半可散,不可散彈鏈,一般一條彈鏈就是250發,打完了還是這麼長,有子彈的那邊好說,一般都有彈藥箱或者彈鏈盒裝著,但是打完子彈的那頭就是在槍外邊掛著,容易掛東西,不方便行動。半可散是把不可散彈鏈的一大截分解成幾個小節,比如25、50、75發一截這種,這樣做打完了的彈鏈也方便回收,打完的彈鏈也不長,不會掛東西。

彈鏈是在帆布彈帶的基礎上開發的,相對於法國的那種金屬彈板來說,彈帶還是要好一些,不過帆布彈帶如果是遇到射速快的機槍,輸彈機構的撕扯力比較大,帆布的強度就不夠了,這種情況下,就開始使用金屬彈鏈了,這個應該還是德國人的發明,當年他們研製MG34的時候,就開始使用金屬彈鏈。

按照能不能散開,金屬彈鏈分成不可散可散組合三種形式,這三種彈鏈的區別主要是在打完了子彈以後,是保持原狀還是其他狀態。不可散彈鏈就是,打完了子彈的彈鏈用手還能拎起來一個長條的,就是不可散彈鏈,打完了子彈以後是一堆亂七八糟的金屬件的,用手只能捧或者得用簸箕搓的,就是可散彈鏈,打完了子彈,用手拎起來幾條的,就是組合彈鏈或者叫半可散彈鏈。


紅色手電筒


這個據我所知,是由供彈方式決定的,機槍撥彈有兩種方式,供彈也有兩種方式,供彈分“單程供彈”、“雙程供彈”。“單程供彈”是槍機復進過程中,將槍彈直接從彈鏈上推入槍管,這時彈鏈必須採用半包圍結構,只能使用不可散彈鏈;“雙程供彈”是槍機先從彈鏈上取下下一發子彈,然後帶著子彈一起後坐,復進時將子彈供入槍管,這時,可以採用全包圍彈鏈結構,就可以使用可散彈鏈了。


龍眼星雲


一條彈鏈,打光了上邊所有子彈之後還能保持完整就是不可散,可散彈鏈打完了就成一堆零件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