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時中國對德宣戰之謎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中國作為一個國力衰弱、軍事力量並不強大的國家,卻對強大的德國宣戰,其中的內幕和動因鮮為人知。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協約國(英、法、俄)為了壯大自已的陣營,力求使中國參加對德宣戰。

從1917年2月1日起,德國開始任意襲擊往返於協約國港口的交戰國和中立國的一切船隻人。不久,德國便擊沉了法國載運華工赴歐洲的“阿託斯”號船,溺死華人約500人。2月9日,作為中立國的中國政府在獲知“阿託斯”號輪船沉沒的消息後,向德國提出抗議。美國趁機勸中國與德絕交。

5月1日,段祺瑞內閣通過參戰案。不過令人吃驚的是,北洋政府參戰的目的之一竟然是為了取得協約國支持方日本的貸款,擴大實力以對付南方孫中山領導的革命力量。8月14日,馮國漳代理總統後決定參加協約國,正式對德國和奧匈帝國宣戰,併成立了北京督辦參戰辦事處,由日本武官齋藤任顧問。後來,北洋政府扣留了當時在上海和廈門兩地共約4萬噸的德國船艦,然後移交給協約國使用,並以此換取協約國的一些讓步,如庚子賠款延付5年,關稅提高到貨物實價的5%等。

一戰時中國對德宣戰之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