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電商或O2O平臺的會員儲值業務存在極大的政策隱患

注意!電商或O2O平臺的會員儲值業務存在極大的政策隱患

前兩天,杭州有一家本地洗車O2O平臺倒閉了。公司倒閉很正常,不正常的是,他們遺棄的APP居然還能下載、下單、充值,只不過充值的抵用券已經不能在線下的洗車行消費了,而且所充的資金也是有去無回。當地有一些不知情的用戶依然還在往裡面充值,他們根本不知道自己是在“往一家不存在的公司賬戶裡打錢”。

這個事情讓我想起了美味七七。美味七七倒閉時,還有大量用戶在平臺上的賬戶餘額沒有消費,據說有500萬元!後來媒體報道說,有個叫“家樂寶”的表示原意承接美味七七的預付卡,但只能是原價的5折兌換。這還算好的,起碼能挽回點損失,像杭州這家,恐怕半毛錢也兌換不回來了。

互聯網平臺倒閉跟實體企業倒閉完全不是一個概念。實體企業倒閉了,他們至少還有廠房、倉庫、設備以及沒有加工完和銷售完的成品與半成品。然而互聯網平臺倒閉,留下了什麼?好一點的會有一些電腦、打印機之類的辦公用品,草根一些的恐怕連電腦都是員工自己帶去的。真要是資產清算,互聯網平臺的用戶肯定連個毛線也分不到。

這就是問題的隱患!

現在的電商或O2O平臺都在極力開展儲值業務:包月、包年、充值消費等。站在平臺運營方的角度來看,儲值的好處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對於緩解資金壓力,綁定用戶消費以及用戶等級管理都有著切實的利益,但對於用戶而言,在本質上就是一種金融行為。

我們知道,儲戶到銀行存錢,銀行會根據儲戶的存取方式及存儲時間連本帶息地給予不等額度地資金返還。而會員充值的預付款,實質上就是一種資金的存儲行為,不同的是,平臺或商家返還時把資金換成了商品或服務,利息變成了優惠券或減額消費等形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