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名義上的第一太子,攻朝鮮,奪玉璽,最終死於錦衣衛之手

自周朝以來,中國的封建王朝就立下一個規矩,即: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這樣的嫡長子制度能夠有效的減少其他人對皇位的覬覦,所以在中國的大一統王朝中幾乎都會立下太子,從而使政權能夠相對平穩的過度。可是,有個王朝卻有些例外,他們從開國到國運結束,共計275年,僅僅立過一個太子,這個朝代便是清朝。

清朝名義上的第一太子,攻朝鮮,奪玉璽,最終死於錦衣衛之手

在清聖祖晚年時,他的二十四個兒子中有九個都參與到了爭儲的行列中,這一事件被後世稱為“九子奪嫡”。奪嫡事件的爆發,從家的角度講,兄弟間原本和睦的關係因為皇位的緣故變得如同仇人,從國家的角度講,由於奪嫡事件致使國家動盪不安。於是,自康熙皇帝開始,清朝就取消了立太子的慣例,因此康熙朝的胤礽太子成了清朝第一個,也是最後一個太子。實際上,清朝還有一個太子,甚至可以說他是清朝名義上的“第一太子”,這個人便是皇太子的長子肅親王豪格。

清朝名義上的第一太子,攻朝鮮,奪玉璽,最終死於錦衣衛之手

豪格此人在八旗中聲譽極高,他17歲開始隨軍征戰,人生中的第一場戰役中他便親手殺死了扎魯特部的首領鄂齋圖。多年來,隨著八旗軍的不斷南侵,豪格也從一個戰場上的菜鳥,脫變成為八旗軍中傑出統帥。很多人都知道洪承疇降清,卻不知在松山之戰中,就是豪格擊敗了明朝兵部尚書洪承疇率領的十三萬大軍,並將其擒獲。

公元1635年,豪格與叔父多爾袞進軍察哈爾部,順利將其招撫後,又得到了林丹汗收藏的元朝傳國玉璽。自古以來,傳國玉璽便是皇權的象徵,它代表著天命神授,後金的皇太極也正是因為得到這枚傳國玉璽,才在群臣的勸說於一年後稱帝建立清朝。

清朝名義上的第一太子,攻朝鮮,奪玉璽,最終死於錦衣衛之手

當時的朝鮮已經是清朝的附屬國,可是朝鮮打心裡就不服清朝,每年給些金銀進貢還可以,當清朝要求朝鮮和明朝斷絕往來時,被朝鮮拒絕了,這件事令皇太極十分不滿。到了皇太極登基稱帝時,朝鮮甚至也不派人前來參加登基禮儀,更是全國都進入了戰備狀態,這一舉動徹底惹怒了皇太極。在登基這一年,皇太極便率領大軍東征朝鮮,隨同皇太極一起出徵的還有長子豪格。八旗軍進入朝鮮戰場後,一路上勢如破竹,僅僅只用了四個月的時間就重新徵服了朝鮮,豪格也因為在陶山戰役中阻擊朝鮮一萬五千援軍有功,得到了白銀一萬的封賞。

清朝名義上的第一太子,攻朝鮮,奪玉璽,最終死於錦衣衛之手

可就是這樣一個戰功彪炳且又是長子身份的豪格,皇太極到死也沒有封他為太子的念頭,以至於在皇太極突然駕崩後,清朝的皇位爭奪戰拉開了序幕。雖說當時豪格沒有被明確定為皇位接班人,可是以他在軍中的聲望以及長子的身份,還是有很多王公大臣支持他,其中就包括了鰲拜、索尼、濟爾哈朗。唯獨多爾袞與多鐸兩兄弟不答應豪格稱帝,兩個派系的人在朝堂上因為誰登基一事展開了激烈的爭吵,隨時都有可能爆發衝突。眼看僵持不下,濟爾哈朗提議立皇太極的第九子福臨為帝,豪格與多爾袞這才各自妥協。

清朝名義上的第一太子,攻朝鮮,奪玉璽,最終死於錦衣衛之手

也正是豪格的這一次妥協,徹底丟失了當皇帝的機會,同時與多爾袞的恩怨也就結的更深。五年後,豪格便被多爾袞以啟用罪臣之弟的罪名下獄,不久後便毫無徵兆的死在了獄中。有傳言豪格是死於明朝遺留下的錦衣衛之手,因錦衣衛常年在詔獄審問犯人,有著各種致人死地的辦法,這或許能夠解釋豪格正值壯年卻無疾而終的原因。

清朝名義上的第一太子,攻朝鮮,奪玉璽,最終死於錦衣衛之手

另外還有一種說法,說是這位滿清名義上的第一太子是死於謀殺,這個說法來自於清朝的一位太監信修明,這位太監曾在宮中生活了二十四年,曾寫過一本名為《老太監的回憶》的書,書中提到豪格在平定四川回京,途徑永定門時,被埋伏在周邊的伏兵亂刀砍死,豪格府上的太監王忠見狀,撲到了豪格身上為其擋住刀斧,最終主僕二人一塊被剁成肉醬。以至於後代的肅親王府上的太監儘管做錯了事也不可打罵,正是因為感念當年那位英勇救主的太監王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