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建都都在洛阳,开封等地?

趣闻视图

洛阳的建都史要长于开封,我就先从洛阳开始说起吧。

二里头遗址

过去说洛阳叫九朝古都,现在洛阳号称十三朝古都。现在考古学界一般都把二里头文化当成夏文化的代表,把二里头遗址作为夏都斟鄩。所以,洛阳的十三朝也是从夏朝开始。而夏人之所以选择在这个地方,是因为夏人所活动的区域基本就在豫西晋南一带地区。“夏商周断代工程”结束后,国家又搞了一个大型的“华夏文明探源工程”,也是把豫西和晋南作为重点区域。新砦遗址、王城岗大城、陶寺遗址等等,都有重要的发现。当然了夏王朝所处的时代里,可能都城并不止于一处,在开封附近、鲁西南地区也有夏文化遗存。

偃师商城遗址示意图

第二个在洛阳建都的王朝是商王朝。商王朝在灭夏之后,为了巩固胜利果实,就直接把都城建在了夏人的核心区域。上世纪八十年代发现的偃师商城遗址就是文献记载中的西亳,那是商王朝早期的都城。当然我们也无法确切地考察出,偃师商城到底是哪一年开始到哪一年结束成为商王朝的都城。无论传世文献,还是考古学,都无法给出精准的答案。

西周初年的形势图

第三个在洛阳建都的王朝就是西周王朝。西周王朝在灭商之后,为了控制东方广袤的土地,亟需在东方建立新的都城。1963年,宝鸡曾经出土了一尊青铜器名为“何尊”,根据何尊的铭文,武王曾经在灭商之后正式昭告天下自己要到“中国”去定居,要“宅兹中国”,他所说的中国,指的是洛阳。在《尚书》、《左传》、《史记》等文献之中都记载了周公营洛的过程,之所以选择这个地方,《尚书》中称之为“土中”,《史记》称之为“天下之中”。不过,洛阳在西周王朝,只是相当于陪都。成王之后,天子又回到了宗周镐京。

洛阳城的缔造者周公

第四个在洛阳建都的王朝是东周。这是因为西周末年犬戎之乱中,宗周残破,周平王不得已东迁洛邑。春秋时期,天子在王城。春秋末年发生了子朝之乱,战国时期的天子在成周。这五百多年间,洛阳始终都是王都。

上古三代都把都城建设在洛阳附近,司马迁说:“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又说,唐虞都河东,殷人都河内,周人都河南。遥远的三个王朝两千年的历史,都围绕着中原地区而展开,因而使得洛阳在古人的观念之中具有着某种程度的神圣性,《尚书·禹贡》篇就是以洛阳为中心来梳理天下的山川,可见在作者心目中洛阳的地位。也正是因为这样,刘邦在建国之初也把都城选在了洛阳。但是,三个月后,刘邦遇到了一个叫娄敬的戍卒,娄敬详细向刘邦分析了当时的天下局势,刘邦是以力取天下,就要占据山川险要之地来建都,而以山川险要来论,关中是首选。刘邦听从了娄敬的建议,当即迁都长安。

汉高祖刘邦画像

不过在整个西汉一朝,虽然首都在长安,但洛阳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刘邦当了皇帝之后,经常以洛阳为根据地来铲除东方的异姓诸侯王。当吴王刘濞谋反的时候,其目标就是洛阳。汉武帝时王夫人请求皇帝将儿子刘闳分封到洛阳,也被汉武帝断然拒绝。西汉后期也不断有人提议迁都洛阳。王莽代汉之后,依据经典的记载来对西汉王朝的制度进行了大规模的变革。而根据经典之中的记载,洛阳当为王都。于是王莽下令迁都洛阳,不过他并没有废除长安的都城地位,而是两都并重,给长安改名为常安,给洛阳改名为保忠信卿,并且要准备到洛阳修建宗庙宫室,结果他还没完成工程就被杀了。

王莽被杀之后,更始帝刘玄起初定居洛阳,后来学者郑兴劝说他应该抓紧占据长安以确立自己为天下之主的事实。更始帝听从了建议,迁都长安。后来更始帝在长安被赤眉军所杀。从更始集团分裂出来的刘秀于公元25年在河北称帝建立东汉。当时长安并不在刘秀的控制之下,他在称帝的当年夺取了洛阳,两年后才夺取了长安。而这个适合的关中在经历了绿林军和赤眉军的洗劫之后满目疮痍,无法再建都。所以,刘秀就没有再犹豫而是定都在洛阳。不过,在东汉也有人提议应该建都在长安,这是因为西汉定都长安,为了强调政权的合法性,东汉政权宣称自己是西汉政权的合法延续,因而都城也应该采取西汉的旧都。不过,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在很大程度上回答了东汉王朝为什么会选择在洛阳定都。这不仅仅是关中残破的问题,也是因为看中了洛阳巨大的象征性,也就是司马迁那句“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

东汉末年董卓之乱中洛阳受到空前的破坏,汉献帝从长安回到中原后,曹操就把皇帝迁往许都。但是,洛阳城的地位依然举足轻重。比如诸葛亮在隆中对里给刘备所设定的终极目标就是夺取洛阳。而在建安后期,曹操已经开始修复洛阳城了。后来曹操就是死于洛阳城中。曹操死后,曹丕代汉称帝,当年的十二月曹丕来到洛阳,正式定都于此。

西晋王朝是从曹魏手里夺取的天下,其都城也是自然而然地就选在洛阳而没有改变。但西晋末年八王之乱后,匈奴人刘渊起兵,后来311年洛阳城破,皇帝被俘。新皇帝逃亡长安,几年后长安城破,皇帝再度被俘,西晋灭亡。东晋在江南立足,都于建康城。此后的宋齐梁陈都在建康建都。而在北方则是陷入到空前的混乱之中。439年,北魏统一了北方,这个时候的北魏定都在平城,也就是今天的大同。当时南北分裂,双方都以中国而自居,都宣布只有自己才是中华正统,才能代表中国。北魏一方面进行了改革,推行民族融合的政策,同时493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动因之一就是因为看中了洛阳的象征性。当时南北双方都自称中国,而诋毁对方为伪政权,南方称北方为索虏,北方称南方为岛夷。在这种情况之下,孝文帝迁都洛阳无疑要占据了很大的优势,难道占据洛阳的不是中国,而占据了江南的却可以宣称是中国吗?

北魏政权迁都后,迅速腐化堕落,六镇之乱后又发生了尔朱荣等人的叛乱,最终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西魏建都长安,东魏为了躲避战祸而迁都邺城。

隋炀帝画像

589年隋朝统一天下后,中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了南方,在这种情况之下,朝廷对东南方向的财富依赖很重。隋朝的政权是从北周继承来的,北周是从西魏继承来的,他们都定都长安,所不同的是隋文帝重新修建了一座长安城,称之为大兴城。但是关中地区经历了近千年的过度开发之后,经济已经衰退了。所以等到隋炀帝即位之后,就开始兴建新的洛阳城,而且隋炀帝还专门修建了通济渠、永济渠,这就是著名的大运河,而大运河的中心枢纽就是洛阳。隋炀帝在洛阳的时间也长于他在长安的时间。

隋唐大运河示意图

唐朝建立后,由于唐朝政权是从隋朝禅让而来,他们也继承了隋朝的东西两京制度,以西京长安为正式都城,而以东都长安为陪都。在唐高宗的时代里,也是因为经济的问题,朝廷的重点已经开始向东都移动。而在武则天的时期,更是为了摆脱李唐皇室和关陇集团的控制而以洛阳为神都。不过在李唐复辟后,唐朝恢复了以长安为都城,安史之乱后更是没有来过洛阳。

唐朝末年,天下大乱,军阀朱温把皇帝挟制到洛阳,他还拆掉了长安城,长安城自此一蹶不振。朱温在洛阳取代唐朝而登基称帝,因为他的大本营在开封,他以开封为正式都城。不过事实上,朱温常年生活在洛阳,最终在洛阳被儿子所杀。后唐建立后,也是以洛阳为都城。不过,在后晋的时候,石敬瑭正式迁都到了开封。之后后汉、后周都以开封为都城。

北宋王朝建立后,也以开封为都城。不过开封无险可守,所以宋太祖赵匡胤曾经动过念头要迁都洛阳,最终迁都长安。但朝廷对东南财富的依赖越来越重,而通往长安和洛阳的漕运水系也已经遭到破坏。相反,开封是当时水陆交通的中心枢纽,且不说城外纵横交错的运河体系,仅就城内而言,就有四条河穿城而过,他们分别是惠民河、汴河、五丈河和金水河。

惠民河又称蔡河,是开封城南的一条重要水运动脉,每年的漕运量在六十万石左右。五丈河,又名广济渠,每年从东北方向向开封运送漕粮也达六十万石左右。金水河,又名天源河,位于城的西部,是皇宫及京城民众的生活水源。

汴河是开封水系中最为重要的一条河流,它每年渊源不断的将东南地区超过五百万的漕粮运送到东京。同时,汴河也是一条重要的商贸通道,汴河之上公私船舶云集,各种商品通过汴河向开封汇聚。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就是汴河上的繁忙景象。因为这些河流都是穿城而过,尤其是金水河更是从汴河上架桥而过,所以在开封城内也架设了多达数十座的桥梁,这些桥梁为开封城增添了水乡的风韵。这四条河流是维系开封城的重要生命线。

所以,北宋后来就再也没有迁都了。不过毕竟开封无险可守,所以当金兵打过来的时候,宋朝的皇帝很快就成了俘虏。后来金朝在面临着蒙古人的攻击的时候,金宣宗也不得已迁都开封,同时宣布以洛阳为中京。1234年金朝灭亡之后,中原就基本上没落了。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定都南京。但历史上在南京建都的政权都是偏安政权,朱元璋认为只有到黄河流域定都才能彰显中华正统。于是洪武二十四年让太子朱标重点考察了开封、洛阳、西安三座城市。朱标回去之后,向朱元璋献上了洛阳地区的地图。“洪武二十四年,太祖以江南地薄,颇有迁都之意。八月,命皇太子往视关洛。皇太子志欲定都洛阳,归而献图”。这件事情见于屠叔方的《建文朝野汇编》卷一。类似的记载还见于沈国元《皇明从信录》、陈建《皇明通纪法传全录》、薛应旂《宪章录》、雷礼《皇明大政记》、张鍂《国史纪闻》、涂山《明政统宗》、徐学聚《国朝典汇》等文献之中。可惜后来朱标病死,朱元璋就再也没有迁都的想法了。

1932年128事变爆发之后,京沪一带成了战场,于是国民政府决定迁都洛阳,以洛阳为行都。十一个月之后,才又重新回到南京。这是中央政府最后一次驻扎在洛阳地区。


野叟杂谈

在古代中国,决定一个都城地点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地理位置、山川形势等自然因素,也包括经济、文化等人文因素。洛阳居天下之中的良好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成为它最大的优势。


隋唐时,主要粮食产区是黄河下游的山东地区和江淮一带,京都的粮食严重依赖两地的转运。隋炀帝时开凿大运河,永济渠和通济渠分别以洛阳为中心分别向东北和东南延伸。洛阳成为大运河的中枢和全国最大的粮食集散中心。隋代在洛阳建设有含嘉仓和洛口仓这两大粮仓,粮食到唐朝贞观年间都未用完。如果把粮食从洛阳再运往长安,不仅要多走一千多里路程,而且在三门峡一带,常常出现船只倾覆的事故。解决这个困难最简便易行的方法就是迁都洛阳。

唐末至五代,政治中心由长安迁至洛阳,又从洛阳迁至开封,一方面反映了中原王朝边防线内收缩的趋势,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政权对东南财赋的依赖性大大增强。

但在大运河改道后,开封成了新的航运中心。北宋初年,宋太祖曾计划先迁都洛阳,再迁至长安,但由于北宋实行强干弱枝的方针,在开封集中全国一半的禁军,全部依赖大运河转运粮草。此时长安和洛阳都已衰败,原先的优势大多荡然无存,无法容纳数量巨大的人口,迁都只好作罢。


唐代运河图(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除了这些因素外,王朝的政治需求也是决定定都地点的因素。西周定都镐京,关中时周族的发源地,十分适合他们的农耕经济,周成王时修筑洛邑为陪都,号成周,是为了了监视和震慑商朝的移民,控制东方领地。

秦朝统一后,沿用了原先的首都,国祚短暂,未能来得及考虑都城迁移的问题。西汉最初定都于洛阳,后娄敬进谏,力陈关中的险要和富庶。西汉最终定都关中,除了以上原因,还因为在东方分封了大量的诸侯王国,定都长安可以随时扑灭可能的叛乱。

东汉时期,长安地位的下降不可避免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对边疆的控制力减弱,羌人叛乱至东汉灭亡仍未彻底镇压下去,三辅一带成为内迁戎狄的居住地,到五胡乱华的时期,关中胡人与汉人的比例已经失衡。

曹操的政治中心在控制河北和河东的要地——邺城,到曹丕即位时,选择已废弃多年的洛阳为都城,主要时因为洛阳靠近南方,便于对吴国用兵。

前秦由氐族建立,氐族长期居住于川陕陇交界一带,在关中也有相当大的人口规模,前秦定都长安也与靠近祖先所居之地有关。

北魏孝文帝南迁,目的地也是由邺城改为洛阳,同样有洛阳位置靠南,便于对南朝用兵。并且,洛阳作为传统的汉族王朝的古都,在汉人中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和归属感。定都洛阳,北魏既能有效拉拢汉族,又可以以中华的正统自居,显示孝文帝全面汉化的决心。


洛阳晚报

看央视的讲解 不要篡改历史谢谢!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file_sign": "448d1ee38831c77a9dd4b043262b58f7\


辣个蓝人丶丶

作为一个王朝的首都,既是这一王朝的政治中心,也常常是其经济和文化中心。\n\n所以,都城的设置应该比较稳定。但随着国家政治、经济的发展以及向外拓展形势的需要,国都也会从旧都迁往更为合适的新地。从整体看,历代国都呈现出先以东、西向迁移为主,后以南、北向交替的位置变换。\n\n首先,我想先来看看能被选为都城的地方,

都需要具备哪些基本条件。

(一) 应建立在经济发达、富饶的地区,以维持统治集团的物质需要;

(二) 应选择全国居中的地理位置,或具有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以使政令四达,制内御外;\n\n(三)都应选择凭险可守的自然条件,以使其不为外力摧毁,国家长治久安。\n\n当然,历史上任何政权都城位置的选择,都不可能完全符合上述三方条件,只能根据当时的主要矛盾。所以都城的选定往往反映该时期总的形势。反之,都城一旦确定,也对整个国家政治、军事、经济的发展产生一定影响。\n\n就此呢,可以先来谈谈开封具备哪些选为国都的优势条件。

开封又名汴梁,战国时即是名城,唐末五代先后都于此,直到北宋,成为全国传统王朝的都城。

(一) 水陆交通和漕运上的优势。开封是华北平原与黄淮平原的交界地带,土质松软,水源丰富。黄河、汴河、蔡河、广济河纵横其间,开封处于中心,交通便利。开封自唐渐成水陆交通枢纽,至宋初已是“当天下之要,总舟车之繁,控河朔之咽喉,通荆湖之运漕”①,水运通达,财货汇集。

(二) 地理位置与政治上的优势。宋赵匡胤为统一南北,战略攻势为主,开封地理适于主动进攻,利战利兵。北方少数民族突厥常袭扰隋、唐长安,契丹建立政权后也多发动战争南下,对五代王朝西北边防构成压力。定都开封有对首都安全的考虑。

(三) 经济保障与发展上的优势。都城经济的繁荣标志着王朝的兴盛。隋唐后期关中地区物资供应有限,须仰仗全国各地漕运,当时作为首都的长安,政治、经济重心分离开始出现。经济中心南移使得长安漕运压力陡增,加之藩镇割据经常截取汴河,处于关中、江南两大经济区间的中原开封,就占据了政治、经济、军事上的特殊地位。五代时开封人口已达百万,为宋初第一大城市。

相比开封,洛阳所具备的选都条件就更加丰富了。\n\n对洛阳建都朝代的界定。粗略算来已形成了7种主要观点,并且在诸说中实际上还有多种见解。由于这一问题主要涉及对古都概念的理解和对古都历史内涵的判断,争鸣还会继续,“九朝古都”中的“九”不是具体量词,而是虚数表多。\n\n(一) 适宜人类居住的良好环境。洛阳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土地肥沃,花木繁茂,水、热、光资源十分丰富。洛阳一带在母系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就已经是人类活动的地区,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孕育了深厚的东方文明根基。

(二) 国土的中心点。适中的地理位置是洛阳作为国都的重要条件之一。王朝以其所有的疆土为天下,都城应在天下之中。洛阳位于九州腹地的豫州,西至秦陇,北至幽燕,南达江汉流域,东至黄河下游平原,道路远近,大体相同。《唐书·太宗纪》载:“洛邑土中,朝贡道均。”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洛阳适中的地理位置,不但可以及时地得到各地的物资供应,而且也使洛阳对四方的控制有居中御外之便。

(三) 险固的地理形势。洛阳一带地势险要,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西汉的博士翼奉形容洛阳说“左据成皋,右阻渑池,前向嵩高,后介大河。”②此外,洛阳外围还有今陕西境内的潼关,在今河南境内的虎牢关,今山西境内的天井关等,这些关隘形势险峻,自古是军事要地,同为洛阳的门户,历代王朝于险要处设置关隘,使洛阳的防卫更为严密。

(四) 便利的交通条件。洛阳地处中原,是东西南北交通的要冲,境内驿道交错,河网纵横,既有车马之便,有富于舟楫之利,素有“十省通衢”之称。


图文直播

洛阳和开封是我国古都群里最耀眼的一对东西双璧。

常言道,“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华史,一部中原史,半部洛汴史”,洛阳和开封的地位可想而知。

在中国历史上,乃至人类历史上,还没有哪个文明会像洛阳开封这样,在如此近的距离之内,演绎发展了如此气势恢宏、光采夺目,又迥然不同的古文明。

洛阳是霸气的,又是优雅的,是古老的,又是悠久的。“欲问天下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是对它厚重文明的概括。

开封是温情的,又是市井的,是典雅的,是沧桑的。“棋树明霞五凤楼、夷门自古帝王洲”是对它最好的赞美。

洛阳是中华民族的天然首都,史称“山河拱戴、八关环绕”,不但具有绝佳的地理区位优势,同时又可交接南北,依托广阔的中原腹地,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历来为立都首选。这里有十三个王朝在此建都,不但有气势恢宏的汉唐雄风,也有丰肌秀骨的魏晋风流,可谓多元文化的交汇地。

作为八朝古都的开封,是我国古代经济文化最繁荣的北宋的国都,这个城市由于它的无与伦比的繁荣,成为后世中国人对中古时代最美好最温馨的回忆,有太多的赞誉集开封于一身,“棋树明霞五凤楼,夷门自古帝王洲”、“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去梁园总是村”、“八荒争凑万国咸通”、“汴京富丽天下无”……可以说,在中国的历史上,还没有哪个城市,能比开封更能承载历史的厚度和温度,它是“天青色等烟雨”的宋瓷,是“宁温而不酷厉”的宋代政治,是“气壮山河”的岳家军,是“暗香浮动月黄昏”的闲情雅致。

洛阳和开封,不但是中原文明的骄傲,更是中华文明的骄傲。


天水一朝的千年荣耀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640, "file_sign": "112764cdd8a8cb3fc4d232f5e61b1f20\

天道TD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file_sign": "b9af6b50c4f36b0698111acca57ebee6\

中华第一古都长安

说说中学学过的历史吧,几个著名的大一统朝代的建都。

西周西安,秦咸阳,西汉西安,东汉洛阳,西晋洛阳,隋西安,唐西安,北宋开封,元北京,明北京,清北京,民国南京,共和国北京。

一般常识,不做考证与抬杠的依据。


云州刺史


手机用户73353306366

什么都建都洛阳开封?你把世界四大古都之一的西安放到哪去了?!你把首都北京放到哪儿去了?!还是让中华古都学会回答你吧!请看《中国八大古都大排名》(权威版),西安十三朝古都,积年1107年。北京五大古都,积年907年。洛阳九朝古都,积年885年……。况且,华夏历史上最强大鼎盛的大一统王朝都在西安和北京(周秦汉隋唐在西安,元明清在北京)。河南号称四个古都,只有两个大一统王朝(东汉西晋),而西晋就是华夏民族的耻辱和灾难!请问这些是不是历史事实!你喝醉了,该醒醒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