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半生捨命,半個故宮都是他捐獻的,

他出身名門,曾是“民國四公子”之一,家財萬貫,所居宅邸堪稱京城一絕。

他一生散盡家財,只為留住國寶。他一個人的捐贈,就撐起了故宮頂級書畫半壁江山。

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有人說:他的名字,要麼不知道,知道了,就再也不會忘記。

他,就是直隸總督張鎮芳之子,民國大總統袁世凱之侄,張伯駒。

前半生捨命,半個故宮都是他捐獻的,

張伯駒

錦衣玉食的前半生

如果你只知道故宮眾多珍寶,卻不瞭解張伯駒的一生,那將是一個莫大的遺憾。

時至今日,故宮的鎮館之寶上,依然留有他的氣息。而比這更重要的,是他一生行過的姿態。

2018年4月3日,故宮博物院籌備已久的“張伯駒捐獻文物精品展”將正式展出,此次展覽也為紀念張伯駒先生誕辰120週年。

前半生捨命,半個故宮都是他捐獻的,

曾有人描寫過張伯駒,本人面容白皙,身材修長。

一襲長衫,晏然自若。平靜如水,清淡如雲。

前半生捨命,半個故宮都是他捐獻的,

青年時期的張伯駒

張伯駒與袁克文、溥侗、張學良被時人並稱為“民國四公子”。

前半生捨命,半個故宮都是他捐獻的,

1927年,三十而立的張伯駒,協助父親打理銀行,任鹽業銀行常務董事。

因銀行中多有珠寶、文玩、古董等典當之物抵押在這裡,閒暇時他便研究字畫,漸漸的喜歡上了文物字畫,對書畫鑑別也有一定能力。

只要看中的字畫,再貴也要買。為了收藏名品,一擲千金,氣得母親整日在家哀嘆:“讓你做官不去,讓你開銀行不好好開,就知道花錢買字畫!”

為了收藏名品,一擲千金,相比之下,生活上,他卻極為素淡。常年一襲長衫,出門從不講派頭。

出身富貴卻沒有一絲俗氣,才華橫溢卻不帶半分狂態。

他的志向只有一個,那就是做名士。

相遇半生的紅顏知己

要講張伯駒一生的跌宕,必須先講講他的夫人潘素。

前半生捨命,半個故宮都是他捐獻的,

潘素

她的經歷當真如同一部章回小說,起承轉合,氣象萬千。

她曾經是蘇州名門千金,前清著名的狀元宰相潘世恩的後代,原名潘白琴,也叫潘慧素。

幼年時期,大家閨秀的母親沈桂香,聘請名師教她音樂和繪畫,所以,她彈得一手好琵琶,繪畫功底也紮實。

可惜父親是個紈絝子弟,將祖產揮霍一空。13歲時母親病逝,她被繼母王氏,賣到上海的妓院。

潘素出落秀氣,談吐不俗,很快就紅透了上海灘,一時間博得了“潘妃”的美譽。

前半生捨命,半個故宮都是他捐獻的,

張伯駒與潘素

張伯駒為了應酬,常去風月場所走動。

他對潘素一見傾心,當場揮筆寫了副對聯:

潘步掌中輕,十步香塵生羅襪;

妃彈塞上曲,千秋胡語入琵琶。

寥寥兩行字,把潘素的神態容貌與特長,描摹得淋漓盡致,還把潘妃兩字融入其中,博得了佳人傾心。

張伯駒發誓要娶潘素。當時,潘素早被一位有權有勢的國民黨中將臧卓看中。

臧卓一怒之下把潘素軟禁在西藏路與漢口路交口的一品香酒店。

哪裡料到,情痴張伯駒居然託朋友買通臧卓的衛兵,在一個月黑風高的晚上,孤身涉險,劫走潘素。

那是1935年,潘素二十歲,張伯駒三十七歲。

從此,兩人一生沉浮,形影相隨。

婚後,張伯駒發現了潘素的繪畫天分,不僅大加讚賞,更是著力栽培。

潘素果然沒有辜負張伯駒的栽培,悉心鑽研工筆畫法,日後成了頗有造詣的青綠山水畫家,連張大千都讚歎不已。

前半生捨命,半個故宮都是他捐獻的,

潘素青山紅松圖

從此,潘素撫琴潑墨,張伯駒填詞作詩,琴瑟和鳴。

但對張伯駒而言,潘素的意義遠不止於此:後來的歲月裡,人世間無數悲歡榮辱,如暴風驟雨向張伯駒襲來,潘素始終陪伴在他身邊,一步也沒有離去。

前半生捨命,半個故宮都是他捐獻的,

老年時期的潘素與張伯駒

為救國寶,傾家蕩產在所不惜

一開始,張伯駒買字畫,是滿足個人情致。當他知曉大批珍貴文物流失民間,又被倒賣到國外後,內心的憂憤便越來越重。

一年,聽說溥儒要將《平復帖》轉賣,張伯駒坐不住了。溥儒是恭親王之孫,手上有大量字畫珍品,不久前剛把國寶級的《照夜白圖》倒賣給英國人。

《平復帖》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寫在紙上的書跡,有"法帖"墨皇"的美譽,距今已有1700多年。上面蓋滿歷朝歷代名家印章。滿紙生輝,其文物價值,自不用多言。

前半生捨命,半個故宮都是他捐獻的,

《平復帖》

張伯駒為防文物外流,便急忙找到溥儒,提出購買此貼的想法,但溥儒卻虛報高價,要20萬大洋。

張伯駒三番兩次請人說和,一毛錢也不便宜。張伯駒只能作罷。

時至1937年,張伯駒得知溥儒母親病危,正是缺錢的時候,二話不說,借出一萬大洋。

最後,在旁人的撮合下,張伯駒以四萬大洋購得《平復帖》,成功將這件重量級國寶留在了中國國土上。

此後,張伯駒陸續收得李白真跡、杜牧手卷、黃庭堅書法等十多卷珍品。他將京津兩地的幾處房產出售,只為買下這些珍貴的古字畫。

前半生捨命,半個故宮都是他捐獻的,

宋徽宗題李白 《上陽臺帖》局部 張伯駒曾將它贈給毛澤東,後轉交故宮博物院收藏

張伯駒揮金如土收藏文物的舉動,差點令他丟掉了性命。

1941年,張伯駒被汪精衛手下綁架,並索要贖金300萬,否則撕票。因購買字畫,家中早已拿不出這些錢。

經多方斡旋後,潘素終於跟張伯駒見上一面。

當時,張伯駒已瘦得沒了人形,卻對潘素說:“寧死魔窟,也不得變賣!你救不救我,都不要緊,我珍藏的那批字畫,就是我死了,你也要替我保護好!”

綁架僵持了8個月,最終由300萬將為40萬,夫人四處奔波借貸,才將張伯駒救出。

因為張伯駒的保護,大量的珍貴文物才沒有被外流。但他已從富甲一方變成了債臺高築。

前半生捨命,半個故宮都是他捐獻的,

南宋 楊婕妤 《百花圖卷》局部,吉林省博物館收藏

1945年日本投降,溥儀從長春出逃,"偽滿"皇宮被洗劫一空。不少書畫真跡流落民間。

《遊春圖》此時落入京城裝裱名家馬霽川之手。

《遊春圖》為隋代大畫家展子虔所作,是傳世最古的卷軸畫,運筆精到,意趣無限,有“天下第一畫卷”之稱,也被全世界奉為“國寶中的國寶”,距今已1400多年,及其珍貴至極。

前半生捨命,半個故宮都是他捐獻的,

展子虔的《遊春圖》

馬霽川欲將此畫通過滬商賣給外國人,這件事傳到了張伯駒那裡,他便立刻找到馬霽川,請他開價。

馬霽川坐地起價800兩黃金,家財萬貫已是過去事,張伯駒傾其所有也拿不出此數。

張伯駒多方奔走呼籲:“此卷有關中華民族的歷史,萬萬不能出境。如果有誰為了多賺金子,把它轉手洋人,誰就是民族敗類,千古罪人。所有中國人都不會輕饒他!”

最終,保護文物的決心,感動了馬保山。

得馬保山和其友出面疏通,馬霽川同意以200兩黃金將《遊春圖》賣於張伯駒。

得知此消息,張伯駒激動不已,但200兩黃金對於他也絕非小數目。

為湊錢,張伯駒只好賣了弓弦衚衕的宅子。要知道,這宅子可不一般,原為大太監李蓮英的宅院,模仿頤和園排雲殿規模建造,是京城數一數二的名宅。

馬未都曾說:“這宅子擱在今天,光拆遷,就得一個多億。”

誰知,拿到黃金時,馬霽川又藉口成色不好,“還要再追加20兩,否則我就賣給別人了。”張伯駒只好回家央求潘素變賣金銀首飾,終於將《遊春圖》收入囊中。

後來,南京總統府派人來京,打聽《遊春圖》下落,願以500兩黃金入藏《遊春圖》。

張伯駒覆函稱:“伯駒旨在收藏,貴賤不賣,恕君海涵。”

所藏字畫盡數捐獻國家

為了一件件國寶,張伯駒傾家蕩產,寧死不賣。

誰能想到,1956年,他決定將平生所藏,盡數捐獻國家。

其中包括《平復帖》、《遊春圖》、杜牧手卷、范仲淹手卷等8幅一級珍品。

這8幅字畫,都是上上極品。即使在當時,每一幅都是價值連城,文化價值更是不可估量。

因此學界有稱:“張伯駒一個人的捐贈,就撐起了故宮頂級書畫半壁江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時至今日,這些捐贈依然是故宮博物院的鎮館之寶。

為此,政府本欲獎勵張伯駒20萬元,他卻分文不取,只答應收下文化部發的一張獎狀。

前半生捨命,半個故宮都是他捐獻的,

文化部發的獎狀

"予所收藏,不必終予身,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傳有緒"。這是張伯駒一生收藏所遵循的信念,他實踐了這個諾言。

頗具諷刺意味的是,就是張伯駒將國寶獻於國家的第二年,他就被戴上右派的帽子。


建國後,為響應“百花齊放”的口號,張伯駒拉了一幫老藝人,排練戲曲《馬思遠》。沒想到卻遭人攻擊,被視為封建餘孽。隨即被打成了右派。

陳毅聽說此事,覺得荒唐:“張伯駒一個讀書人,為國家捐了那麼多東西,怎麼可能是右派?”

張伯駒說:“戴什麼帽子,我倒無所謂,一個渺小的凡人,生死得失,無關大局。但要說我反動,實在是有些冤枉。”

張伯駒的泰然豁達,是常人所達不到的。對他而言,榮辱得失都是過眼煙雲。

前半生捨命,半個故宮都是他捐獻的,

張伯駒、潘素夫婦參觀故宮後在護城河留影

世人總覺得,公子哥兒就是打著一手好牌卻無所謂的紈絝子弟。但其實可能是大家在意的,不是同樣的東西。

就像張伯駒,他在意的,是與心愛的潘素相守,是那些珍貴的字畫別流落海外。

前半生捨命,半個故宮都是他捐獻的,

晚年的張伯駒

難怪有人說,張伯駒這一生最寶貴的,並不在於他曾有萬貫家財、逍遙富貴,也不在於他無償捐獻了《平復帖》《遊春圖》這樣的重量級國寶。

最寶貴的,是他的“富不驕、貧能安、臨危不懼、見辱不驚”。

他被安排在一個八人間的病房內。病房內無比嘈雜,不時有重病號抬進來,死的人被拉出去,老人心情非常不好。

兩天後,病房又死一人,張伯駒轉成肺炎。

就在上級領導批文下來的前一天,張伯駒早已停止了呼吸……

有人說,張伯駒是當代文化高原上一座寂寞的孤峰,這樣的人,為後人留下無數傳奇之後,便再難出現了。

而如今,卻鮮有人能夠知道他的名字。

當人們為一個個名士大師歌功頌德時,張伯駒就像一頁舊報紙,被遺忘在了歷史的角落裡,再無人記起。

時至今日,我們再沒有理由不知道他,記住我們永遠的先生,張伯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