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被张仪欺骗的楚怀王,真的笨吗?

历史大帝

明天就是端午节了,提起端午节大家会想起什么呢?吃粽子、赛龙舟以及屈原。当然提起屈原就不能不提楚怀王——毕竟正是他一手导演了屈原的悲剧命运。那么历史上真实的楚怀王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他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五六七八地被张仪欺骗而一再令屈原失望?他是傻子吗?

《大秦帝国》中彭波饰演的楚怀王

《芈月传》中曹征饰演的楚怀王

《思美人》中乔振宇扮演的楚怀王

提起楚怀王,近来至少有三部影视作品中都出现了他,最近挺忙的哈。不过看看上面三位扮演者有什么赶脚呢?前两位是不是一看就让人觉得十足的昏君派头,联系到历史上屈原的悲惨命运,这角选得似乎相当到位;至于最后这位有没有让大家觉得:这是不是走错片场了?其实这都是犯了以貌取人的毛病——贤明之君就一定玉树临风?昏庸之君就一定其貌不扬?不过仔细论起来楚怀王究竟是不是一个昏庸之君呢?

在楚怀王继位之前楚国自楚肃王开始经过近60年的休养生息,之后又经历楚悼王时代的吴起变法,到楚威王时代楚国的势力不仅直推泗水之上,更扩张到长江中下游与江淮地区。楚威王死后继位的就是楚怀王,此时楚国国势达到顶峰,与先后崛起的齐秦并列为三大强国,楚国成了当时战国七雄乃至是全球疆域最辽阔、物产最丰富、人口最众多、军队最强盛的国家。

楚怀王继位早期任用昭阳、靳尚、上官大夫、昭睢、庄蹻、唐昧、屈原、昭滑、陈轸、苏代、田忌、公孙衍等人,楚国一度人才济济,国势大盛。楚怀王和唐昧积极变法,恢复了楚悼王、吴起时期的许多法令,调整楚国矛盾重重的各种利益集团的力量对比,抑制楚国的贵族集团。

这时的楚怀王不仅积极改革强国,同时也关心民生疾苦并因此给后世留下了“雪中送炭”这一典故:话说某年冬天到处下起了鹅毛大雪,天寒地冻。楚怀王叫人在宫殿里点上炉火,烧得旺旺的,又穿上厚厚的皮大袄,还是觉得身上发冷,直打寒战。突然他沉思了一会儿,想起了他的臣民们:我把炉火点得这么大,身上还穿着这么厚的皮袄,竟然仍然很冷,那我的子民们既没有炉火烤,又没有皮袄穿,岂不是更冷得难以忍受?这时的楚怀王心情非常之好,也显得非常慷慨,于是颁下旨令:给全国的贫苦百姓和游客送去取暖的煤炭。人们在得到君主送来的燃料后很是高兴,也非常感动,十分感激楚怀王,都称赞他是位好国王。这就是“雪中送炭”典故的最初由来。

楚威王时代杀死了越王无疆,到楚怀王时代越国已彻底陷入内乱之中无法自拔,早已不复勾践时代的霸主的形象。楚怀王乘机攻灭越国,设郡江东。随着越国的覆灭,楚国疆域由长江中游的两湖、安徽、江西等地拓境至江东地区,获得了长江出海口。楚国利用这一地缘优势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与西亚、南亚的一些国家进行经济交流,这从侧面印证了“世界第一大国”之说。楚王为了便于商贸,楚国特地为商队铸造了用于免税的金节,只要出示金节,一律免征关税。节用青铜铸成,上有铭文曰:“得其金节则勿征”,“不得金节则征”。从享受国家免税的优待看,楚国已牢牢把商业控制在官府手中了。

楚怀王时代和西边的秦国、东边的齐国一同强势崛起,而战国初期的老霸主魏国却日益衰弱。公元前323年楚国打着送魏公子高返回魏国的旗号,派大司马昭阳带兵攻入魏国,在襄陵大破魏国军队,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夺取了魏国的八座城池。

楚怀王十年(公元前319年)魏惠王见楚怀王已压倒齐国,便与韩宣惠王迅速倒向楚国,表示魏国一直是跟随楚国的,秦国的强迫不能使魏国脱离楚国,劝楚怀王伐秦。楚怀王在压倒齐、魏两个大国后,本来就有意打击日渐强大的秦国,楚怀王任用公孙衍代表自己为总联络人,组织合纵攻秦。公孙衍是魏人,从楚入魏,与魏惠王商议攻秦大计。魏惠王罢免魏相张仪,任命公孙衍为新的魏相,并驱逐张仪回秦。在公孙衍的穿梭下,楚、齐、赵、魏、韩、燕、义渠很快就形成了七国合纵攻伐秦国的局面。公元前318年韩、赵、魏、燕等国公推楚怀王为纵长,从东西两个方向攻秦。楚怀王声名大噪,俨然成为魏惠王之后的又一位霸主。但由于列国各有异心,合纵为秦所破。这时的天下形成了齐、楚、秦三大势力,而齐、楚间形成了联盟。公元前313年齐楚联军攻取秦的曲沃,斩断了秦东出的触角。

楚怀王在位期间正值魏国霸业衰落,楚国独强的一元政治向群雄并起的多元政治转变时期,国际间的斗争十分激烈。楚怀王先后与战国时期的名君魏惠王、齐威王、秦惠王、赵武灵王、燕昭王、秦武王、秦昭王、齐闵王斗法,邻国众多的楚国经常成为各国合纵运动的打击目标,在国际斗争中的处境异常复杂艰难。楚怀王趁秦惠王重创齐国,秦国又因秦武王暴毙发生内乱之际,全力灭掉了当时的第二号大国越国,使楚国一下子变成了令人畏惧的巨无霸,对中原国家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引起了秦、齐、韩、魏的恐慌。

可楚国的国力发展至此也就算达到顶峰了,接下来就不可逆转地走向没落。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楚怀王和后世的唐明皇倒有几分相似——唐明皇一手开创了开元盛世,却又导致了安史之乱,大唐王朝自此由盛转衰;楚怀王一手将楚国打造成当时全世界疆域最辽阔、物产最丰富、人口最众多、军队最强盛的国家,可在他执政后期倒真是和《大秦帝国》和《芈月传》中的形象越发接近了,那顶昏君帽子最终还是戴在了他的头上,那么这一切是怎么变成这样的呢?

其实楚怀王没什么雄才大略,不过也并不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昏庸之君,他只是一个继承了楚国历代先王之基业并勤勤恳恳将这基业发扬光大的老实本分之人。看过《大秦帝国》的朋友可能记得其中楚怀王和芈原的一段对话——两人就楚国身为六国合纵之长却半途撤军一事发生争执,芈原对怀王口出不敬,怀王甩下一句话“你该庆幸你有一位好脾气的王”。事实上历史上真实的楚怀王的确算是一位好脾气的君王,遗憾的是脾气太好了,几乎就是一位没什么主见的好好先生:虽然他一手提拔了屈原并放手让屈原改革楚国内政,可与此同时他也宠幸佞臣子椒、子兰、靳尚、上官大夫,宠爱夫人郑袖。

本来作为君王同时任用改革派和保守派两路势力并使其互相牵制也无可非议——秦惠文王还为了安抚保守势力而杀死商鞅,但却并不废除商君之法。楚怀王却没那么高超的政治平衡之术:他总是在两派之间摇摆不定。本来还打算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屈原改革的具体措施内容,结果查阅了很多资料后发现屈原只有改革的方针,却无具体的具体措施内容。原因其实就是耳根子软的楚怀王其实从一开始就没下定变法改革的决心——所谓的屈原改革只有蓝图,却无实践。

从春秋时代的楚庄王起楚国开始学习中原礼乐文明,到楚怀王这一代贵族礼乐文明深入骨髓。然而事实证明:在残酷的战国晚期任何一点天真和单纯都是无法承受的奢侈;只有铁一般冷酷坚硬的实用主义之花才能在这个高冷的季节怒放。楚怀王用楚国的国运和他自己的生命证实了这点。

当张仪以割地诱惑楚国与齐国断交时楚怀王完全可以口头上应承下来,但执意要秦国先割地再才与齐国断交,可楚怀王轻易相信了张仪许下的虚假承诺——结果自己梦寐以求的土地没得到,反而失去了齐国这个强大的盟友,最终使自己沦落到被秦、齐两大强国以及秦国的盟邦夹击的地步。

楚国在经历被诸侯围殴之后国势大衰,楚怀王被迫向齐国和秦国求和,更为关键的是他还亲自前往秦国求和。屈原以秦乃虎狼之国为由劝其不要前往,楚怀王拒绝接受屈原的建议,当然他有理由拒绝——春秋战国时代列国伐兵伐交频繁,在正面战场之外列国之间的穿梭外交从没停止,国君出国访问也不是什么稀奇事。然而秦国宣太后和秦昭王却趁楚怀王入秦之机,不顾国际交往的基本准则,强行扣留楚怀王,向楚国勒索土地。按当时列国之间的外交惯例:两军交战不斩来使,何况是扣押一国之君。此事之后秦国坐实了虎狼之国的骂名,不过此时的秦国还在乎名誉吗?秦国已经将天下视为自己唾手可得之物。

被秦国扣押的楚怀王大概忘了:虽然列国之间有两军交战不斩来使的外交惯例,可最初打破这一规则的就是自己的祖先。当年楚怀王的祖先楚成王扣押宋襄公开了春秋战国扣押外国君主的先例,如今同样的命运降临到楚怀王身上也算是风水轮流转。楚怀王虽然丧师辱国,但还不至于卖国——在被秦国扣押的时间里他拒不割地,使秦国一不能得地,二不能以所签订盟约为借口攻打楚国。后来他还找到机会逃出了拘禁地,可此时楚国已有新王,而且这位新王并不欢迎父王的回归,最终楚怀王在秦楚边境止步,又被秦国逮了回去。在被拘禁三年后楚怀王客死于秦,秦国将其尸体连同棺材返还楚国,“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一点都不笨,只是运气不好。

丹阳之战还没完全结束,秦惠文王在病榻上闻之秦军获胜的消息,病情忽然好转,能够下床活动了。

丹阳之战的总指挥公子疾,在魏章击败楚军之后,并未就此收兵,而是趁势发动一轮酣畅淋漓的攻势。

公子疾与魏章合兵一处,兵力达到二十余万,随后挥师东进,进击齐军。

当时齐军正与魏军对峙,作为丹阳之战楚国的盟友,齐国派出的兵力虽然只有几万人,但有名将匡章坐镇,魏军并未占得上风。

二十余万秦军抵达战场之后,整个战役的平衡迅速被打破,秦魏联军在濮水流域大破齐军,杀齐国将军声子。齐国战神匡章,遭遇了为将生涯唯一的一次败仗。

消息传来,秦国举国振奋,秦惠文王立即拟下旨意,封公子疾为列侯,号严君,封地在樗里,因此公子疾又称樗里疾。

丹阳之战居功至伟的魏章,却在这场战争后立即被剥夺兵权。这不是魏章本身的问题,他是张仪推荐的,且一直不肯与张仪脱离关系,因此遭到弃用。

另一员大将甘茂,秦惠文王曾许诺秦国相国之位,也就是说将张仪从相国之位上撤掉,再换上甘茂。虽然秦惠文王暂时没有宣布此事,但甘茂即将登上相国之位,这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在魏齐边境击败齐军之后,公子疾又回师上庸,与甘茂一起,拿下楚国的上庸(东汉中)。

至此,丹阳之战才算全部结束。正当秦国上下松了一口气时,一场更大的风暴正向秦国扑面而来。

第二年开春,秦国咸阳王宫内,冰冷的积雪早已被温暖的阳光融化,历经一个寒冬的各种树木花草,抖擞精神准备在来年绽放美丽,几只小鸟在宫中花园飞舞游戏,一派生机盎然。

与生机勃勃的自然相比,宫内的宦官宫女,个个脸色灰暗,行走匆匆,人人心系日暮西山的秦惠文王。自丹阳之战初时,到如今近两年,秦惠文王一直在病榻上坚持,以病魔与命运做最后的抗争。

这位倔强的老人,依靠顽强不屈的毅力,和对秦国寄托的感情,坚持的时间其实已经超越了生理的极限。

王城的寝宫内外,数处都燃烧着熊熊牛油炭火,单衣的宦官和宫女守候在宫内,有些人已经汗流浃背。

秦惠文王平躺在龙榻上,意识已经模糊,干瘪的身躯轻飘飘地浮在棉被上,嘴里含糊不清地不断念叨着“冷,冷...”

亲近的宦官刚得到消息,快步走入宫内,小心翼翼碎步到秦惠文王身边,俯身在秦惠文王耳边说道:“我王,大好消息,我军攻占楚国上庸,楚军毫无还手之力。”

迷糊的秦惠文王闻之,忽然双眼一睁,身体一抖,接着逐渐平静,闭了双眼,走完了人生最后一程。

秦惠文王死后,十八岁的太子秦荡即位,是为秦武王。

此时蜀郡抓住这个有利时间点,爆发如期而至的叛乱,司马错将军统领五万人马,南下巴蜀进行平乱。

同一时间,楚国发起著名的蓝田之战。此次楚军的规模空前,倾全国之兵,足有五十万之众,由令尹昭滑统领。

由于上一年的糟糕表现,令尹昭鱼被迫退位,楚怀王从越国召回昭滑为新的令尹。

当樗里疾在魏国击败齐军之时,楚国正紧锣密鼓集结军队。当樗里疾夺取楚国上庸之时,楚国按兵不动,他们正进行最后的训练。

蜀郡叛乱之时,楚怀王大手一挥,令尹昭滑统领五十万楚军,打响秦楚之间的又一场大战,蓝田之战。

楚军的十万先锋军,由上柱国景翠统领,短短几天之内,楚国的先锋军就连克武关和商於之地,到达关中南部的蓝田。

楚国的行动迅雷不及掩耳,打了秦国一个措手不及,占得先机。

景翠统领的十万楚国先锋军,抵达蓝田城外。年轻的秦武王紧急调动一支秦军,由甘茂统领,人数八万,也匆匆赶到蓝田。不过蓝田城根本容纳不下多少军队,秦军还是驻扎在城外,与楚军对峙。

双方都是刚刚抵达,还未来得及安营扎寨,立即展开激烈的搏杀。

蓝田城下战鼓“咚咚”,两拨人马为了争夺有利地形,对每一个小山头都进行了数回合的争夺,杀得潮起潮落。大军踏起的尘埃,让天空变得灰蒙蒙,空气中弥漫着压抑、窒息的感觉。

随着秦军大将樗里疾和楚军令尹昭滑的主力抵达,三十万秦军和五十万楚军对峙蓝田。小小的蓝田城,以玉石闻名的蓝田城,忽然成为了飓风的中心所在。

数十万人脚踩大地的震动声,数万匹骏马的喘息声,还有人马的厮杀声,让蓝田城颤抖不已,似乎一场八级地震正在发生。

蓝田城中的几千守军,个个能感觉到地面和空气中传来的震动和摇晃,心情处于极度紧张昂奋状态。

公子樗里疾,早已扬名中原,可是这一次秦楚大战,是他一生当中面临的最大考验。

自西周以来,楚国能兼并大大小小数十个诸侯,成为威震南方的霸主,绝对不是偶然,而是历经多少代人付出无数的生命代价的。

楚军的战术和勇气,正如中原人给他们的称呼“南蛮”一样,霸道不讲理。随着一通鼓声响起,楚军像大潮一般气势骇人地汹涌而来,烟尘滚滚之下,根本不给秦军任何喘息的机会。

就在秦军陆续修筑营垒的时候,楚军发动一浪高过一浪的攻势,楚军占据秦军的营垒,插上楚军的军旗。

楚国令尹昭滑,真不愧是后来灭亡越国的名将,他清楚楚军远道而来,如果让秦军修好营垒,对楚军是极为不利的。昭滑下令,一面猛攻秦军营垒,一面在秦军各处营垒间修筑楚军的营垒。

这样一来,秦楚两军成百上千个营垒交相辉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秦楚两军零距离全面大战到来。

许多秦军的垒城还未来得及修筑完毕,就被楚军所攻破,城头立即变换大旗。在楚军这种无厘头暴力打法面前,公子樗里疾下令,夺取楚军营垒。

这下可好,双方都下血本去攻击对方的垒城,而垒城又修筑的不如普通的城墙高,一人脚踩另一人肩膀便能攀上垒城,城里的守军最多能顶住第一轮攻势,等第二拨人上来就只能任人宰割了。

在十余平方里的土地上,秦楚两军不断袭击对方的营垒,深挖陷阱,暗箭射敌,打劫粮草,很多垒城的旗号一天要三变。

狰狞的面孔、嗜血的眼神、浸血的戈矛、兽性的怒号、漫天的尘雾,整个蓝田城外,都被这摄人心魄的血腥之气笼罩、淹没。

秦楚双方都有巨大伤亡,相比之下秦军伤亡更为惨重一些,楚军占据人数优势,也只能说是惨胜。

如果战争一直这么打下去,楚军可能会以微弱的优势获胜,但是也不可能继续在关中攻城略地。到那个时候,楚军将已经占领的商於之地纳入楚国版图,耗时两年的丹阳蓝田之战,就会以秦楚各取对方一块要地结束,可以说两败俱伤。

战国的魅力之一就在于,战国七雄之间的大战,很少出现一打一的局面,很多时候都是几方鏖战,这大大增加了胜负的悬念。

此时战国七雄中另外五个诸侯的态度,对这场战争的结果将产生巨大影响。

燕国刚复国,暂时不会介入中原纷争,赵国还没有实行胡服骑射,赵武灵王主要考虑对付中山国,无暇顾及秦楚之争。

那么齐、韩、魏三国的态度,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齐国本是楚国的盟国,但同盟是建立在楚国认同齐国统治燕国基础上的,如今燕国复国,齐国与楚国同盟的基础并不存在,齐国决定坐山观虎斗。

韩国和魏国这两个三晋兄弟,又作何打算呢?站在这两国的立场,巴不得秦楚打一个两败俱伤,最好各自损兵三十万。

现在秦楚双方,虽然损失没有韩魏希望的那么大,也已经各有数万人阵亡,韩魏两国当然不会傻到,等秦楚同归于尽再做出反应,现在就是最佳时机!

对韩国和魏国而言,与秦楚都有国土接壤,秦楚都是他们的死敌,帮一方打败另一方,并且从中得到实质的利益,就是他们需要做的事情。

如果韩魏帮助楚国,统兵攻入关中,蓝田可能会成为秦军主力的坟墓,届时联军还可以长驱而入关中,攻下咸阳也不是没有可能。问题在于此番进攻的主力还是楚军,不论联军取得何种胜利,恐怕韩魏都难以得到半寸秦国的土地。

反过来如果韩魏帮助秦国,在楚国背后狠狠来一刀,这两国在楚国占到土地的可能性非常大,而且秦军被楚军纠缠住,秦国不会来分一杯羹。

韩魏的战略意图不难理解,虽然秦国和韩魏之间的谈判,免不了有一轮纵横家们的口水之战,但是大势所趋之下,纵横家们谈的条件也只是锦上添花。

在蓝田局势紧张的情况下,年轻的秦武王,同意韩魏提出的条件,即不干涉韩国和魏国侵占楚国领土,而且等楚国退兵,还要派兵支援韩魏。

口头协议定下来,韩魏两国,早已准备好的两路大军,便隆隆开动。

韩国方面派出的是将军暴鸢,统领十二万人马,进击楚国南阳大后方。

楚国离韩国最近的地方是南阳,这里楚国人修筑了几百里长的方城,目的之一就是防范北面的韩国人。

韩军进攻楚国,如果不攻打方城,就与魏国出兵方向重叠,这样即使有所战绩,最终的战果也极有可能被魏国窃取,因魏国比韩国强大。

暴鸢将军,人如其名,性格暴虐,如猛禽一般,他宁可自己单干,也不愿最后去与魏国争夺战利品。暴将军形象暴力,思维却非常缜密,他规划了一条可以避开楚国密集防御的路线。

楚国南阳守军,本来是平均分配在方城北部、东部、西部各段,但此时方城守军主要集中在方城的北部和东部,因为楚军从方城西部出发进入秦国,秦军被压制在遥远的蓝田,楚军在这个方向上的防御力量非常薄弱。

暴鸢统领十二万强弓劲弩的韩国材士,由东向西穿越洛阳盆地,再翻越秦岭进入商於之地,最后沿着丹水进入楚国南阳。

不出暴鸢所料,楚国方城西部的防御非常松散,韩军没有遭遇像样的抵抗,便开进了南阳。

韩军就像一条虫子,钻进楚国这个红润硕大的苹果,方城这块苹果皮就不起任何防御左右了。

楚国南阳的防御也非常空虚,十二万韩军,由暴鸢统领,过淅、丹等要塞而不攻,直取楚国重城邓城。

韩军抵达邓城脚下,依然是过而不攻,大有继续南下,沿着汉水去取楚国郢都的势头。

与此同时,魏军由名将公孙喜统领十余万大军,从大梁出发,进入楚国北境,攻克十余个小城邑,逼近楚国的召陵。

公孙喜曾任魏国河西太守,河西归秦之后,公孙喜上调到大梁,成了魏国中央军的头号大将。公孙喜曾得魏国宿将龙贾提携,能力犹在龙贾之上,是当时期著名的将军。

图-前312年楚秦蓝田之战

蓝田之战打到这个份上,如果楚国令尹昭滑继续在蓝田与秦军鏖战,那么韩魏两条虫子,就有可能大快朵颐,一口一口吃空楚国这个大红苹果。

昭滑自然是要撤兵,可是四十几万大军撤退,谈何容易,而且秦楚的阵地纵横交错,双方一旦离开垒城和壕沟,立即成为敌人弓弩手的靶子。

楚国令尹昭滑并不是一介莽夫,在楚国陷入全面大战的不利局面时,他并没有慌乱,而是派人向樗里疾进行谈判。

其实樗里疾同样有谈判的诉求,若是与楚军继续鏖战下去,樗里疾的秦军损失会非常严重,秦军恐怕接下来的十几年都无法大规模东征。无限壮大韩、魏两个对手,也是秦人不愿意看到的事情。

秦楚蓝田谈判,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战争,二是国土。

战争方面,秦国允许楚国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阵地中撤退,楚军则必须全部退到方城以内。

国土方面,楚国归还商於之地,秦国归还上庸(东汉中),双方的国界恢复到丹阳之战前。

秦楚双方谈判的过程中,韩军兵锋回转,兵临宛城之下,宛城是南阳的治所,这次暴鸢不再过而不攻,而是挥师猛攻。

宛城与其他楚国城邑一样,多数兵力被抽调到前线,如此重要的战略要地,居然只有数千人守御,韩军不到两天就攻克此城。

魏军方面,公孙喜也不愧名将称号,攻克楚国北部重镇召陵。

等楚军陆续撤退到南阳,韩国名将暴鸢将军,已经依托宛城,建造了数个大型垒城,与宛城交相辉映,打造成一个坚固的防御体系。十二万韩军把守这个坚固的防御体系,纵然楚军有四十余万疲惫之师,要打破这个体系也非常困难。

另一条战线,公孙喜同样以召陵为中心,打造以类似宛城的防御体系。

而秦军方面,并没有就此退兵,先前秦国与韩魏有协议,秦军必须协助韩魏作战,因此秦武王令甘茂这个未来的相国,领十余万人马抵达武关,随时准备进入南阳支援韩魏联军。

现在楚国人进退维谷,三条战线,如果集中攻击一个方向,也不是一时半会就能拿下的,若分兵去攻打,便失去兵力优势。

更何况楚国必须保留一定的兵力,因为五年后,楚国将对越国进行灭国之战,如果没有几十万的雄兵,要灭亡越国谈何容易。

楚怀王也好,令尹昭滑也好,不得不忍气吞声,吃了韩魏各一个闷亏。楚军收缩战线,并不去夺取被韩魏攻占的领土,而是增兵现有的城邑,保住现存的领土。

蓝田之战,在这种情况下收官。

蓝田之战,是战国史上影响很大的一次战役,参与方有四家,秦、楚、韩、魏。

先来看看蓝田之战的赢家,韩国和魏国,韩国攻占楚国的宛城,魏国攻占夺取楚国的召陵。韩国和魏国所取得的先机,不仅仅是两座城邑这么简单,而是为下一次大战垂沙大战做好了铺垫。

十年后的垂沙之战,齐、魏、韩联军能够轻松地进入南阳,以至给楚军致命一击,就是因为韩国此时突破了楚国方城,占据了楚国南阳的治所宛城。

韩国人此次巧妙的进兵路线,是军事智慧的杰作,他们有强弓劲弩,也有水平不凡的名将,或许这就是韩国人一直面对强秦,却能撑到战国最后十年的最大原因,其他诸侯必须重新审视韩国人的实力。

再看秦国,是这场大战的一个输家,由于楚国攻打猛烈,不但折损近十万兵力,而且不得已将丹阳之战攻占的上庸(东汉中)又归还给楚国。

秦国在丹阳、蓝田两场大战役中,损失近二十万,以至于未来的二十年,东进的步伐严重减慢,只有六年后攻占韩国宜阳一次值得称道的胜利。

至于楚国,在整个丹阳、蓝田之战中,损失超过二十万。而且丢失两座重要的城邑,南阳门户大开。不过楚国毕竟是疆域第一大国,恢复能力令人惊叹,六年后楚国灭亡越国,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此消而彼长,另一个大国齐国,未参与蓝田之战,未来的二十多年,齐国是战国七雄中最风光的一个。


地图帝

一说到楚怀王,我们最先想到的就是他被张仪以商於六百里地换取齐楚背盟,而最终却只有六里地的这件事,此外还有被秦昭襄王骗到武关会盟而把抓到秦国这件事也让人印象深刻。从这两件事上来看,似乎都觉得楚怀王智商捉急。那么历史上的楚怀王真有如此不堪,如此愚笨吗?

其实说楚怀王智商捉急本身是有失偏颇的,我们不能只看他上当被骗的事情,而忽视了他在位时的功绩。我们都知道楚悼王、吴起时期在楚国的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后世历任楚王无不想继续完成先祖未完成的事业。继位之初的楚怀王同样是满怀壮志,他任用唐昧积极的变法,恢复了许多吴起变法时的法令,调整楚国矛盾重重的各种利益集团的力量对比,抑制楚国的贵族集团。虽然变法最终因为触动了权贵阶层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抵抗而失败,但是这场不算成功的变法也为当时的楚国带来了新气象,楚国的国力也是在楚怀王执政时期达到了顶峰。


除了唐昧之外,楚怀王在位之时还重用了昭阳、靳尚、上官大夫、昭睢、庄蹻、屈原、昭滑、陈轸、苏代、田忌、公孙衍等人,在这些能臣贤士的帮助下,楚国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均取得重大的成就,国家实力大增,与当时的秦国、齐国并称三大国。


在军事上,楚怀王派大司马昭阳带兵攻入魏国,在襄陵大破魏国军队,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夺取了魏国的八座城池,一血径山之耻。楚怀王十年(公元前319年),在公孙衍的联络之下,楚国联合了齐、赵、魏、韩、燕、义渠等六个国家组成七国合纵伐秦,虽然最终由于列国各怀鬼胎合纵失败,但是经此一役齐楚合盟,秦国孤掌难鸣。公元前306年,楚怀王趁越国内乱,联合齐国出兵伐越,杀死越王无疆,吞并越国国土。经此一役,楚国的疆域面积也达到了历史的顶峰。


当然楚怀王也绝非一位贤君,从被张仪欺骗这件事就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贪慕利益之人。当张仪拿出了这六百里地出来,楚怀王马上就经不住诱惑,不去加以思考是否为骗局,一心只想着这六百里地。其实楚怀王被骗更多的是利益熏心,而绝非愚笨。就算是我们现代人,接到诈骗电话,有时候不也会被骗吗?这些被骗的人真的傻吗?非也,只是当时被利益冲昏了头脑而已。


煮酒君谈史

首先楚怀王并不笨,能坐上强大楚国的国君这一点就不笨。

也正是由于生在强大时候的楚国,所以拥有一种迷之自信。加上优柔寡断,用人不当,导致忠臣寒心。以至于屡次上当受骗,最后败了楚国,身死秦国。

可以说战国时期就没有弱主,影视剧里的情况不可全部当作历史看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