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的“新工艺白酒”起源和发展史,那个被误解的勾兑是怎么回事

客观的“新工艺白酒”起源和发展史,那个被误解的勾兑是怎么回事

1964年,北京酿酒厂学习并发展贵州董酒生产经验,采用董酒串香方法,生产红星牌新法白酒。董酒的方法是用麦曲长期发酵生产香醅,用小曲生产小曲酒,再用小曲酒串蒸香醅,生产出可口产品来。北京酿酒厂的方法是用大曲发酵法生产香醅,用液态法生产的酒精串蒸香醅,称之为固液结合法。后来改用麸曲酒糟加香料代替香醅,用酒精串蒸,称之为固、液、料三结合法。

1964年底,北京酿酒厂在华北区白酒协作会议上介绍酒精改制白酒经验,引起白酒界和轻工部重视。1965年1月13日至16日,轻工部派科研司葛春霖司长参加北京市科学研究计划会议,并组织了一次酒精改制白酒座谈会,讨论酒精串蒸香醅生产白酒的问题。

会议决定成立“配制白酒专题研究组”,由葛司长担任组长,亲临现场蹲点指导。同时由轻工部以[65]轻食30号公文通知轻工部发酵科学研究所、内蒙古科学研究所、轻工部香料研究所、汾酒试点组、茅台试点组和包头试点组,分别承担纸上层析和气相色谱分析任务,配合北京的试验研究工作……

1965年3月,轻工业部科研司司长在全国轻工业厅局长会议上介绍酒精改制白酒的情况,并建议向全国各地酒厂推广应用新方法。同时向轻工业部发酵研究所布置任务,去山东省推广酒精改制白酒的技术经验,促进山东各县酒厂根据本厂实际情况,分别选用固液结合法或固液料三结合法生产液态法白酒,全省推广后,液态法白酒年产量达到全省白酒总产量的90%。


客观的“新工艺白酒”起源和发展史,那个被误解的勾兑是怎么回事

串香法白酒

1966年2月至6月,根据国家科委10年规划要求,落实上年在烟台召开的全国白酒专业会议精神,要在山东进行新工艺的串香法白酒总结试点。

熊子书担任技术组长。轻工业部在山东、山西、江苏、河南和安徽等5省抽调技术干部35名,在山东临沂酒厂进行了科学试验,以薯干(又称瓜干)为主原料,麸曲为糖化剂,用10%原料培制成固态香醅,90%原料生产液态发酵的酒精进行串香,成功试制生产出薯干优质酒。

串香法白酒的酒精用量占成品酒90%左右,可解决酒精的辛辣味,使口味柔和,带糟香味,具有我国固有的白酒风格,这是串香法白酒的特点。

以串香蒸出的白酒,香味大而带新酒气味,口味较糙辣。经多次尝评,得分接近景芝白干,而高于其他薯干酒。


客观的“新工艺白酒”起源和发展史,那个被误解的勾兑是怎么回事

调香法白酒

1967年3月至9月,全国调香法新工艺白酒在山东青岛酒精厂进行试点,由轻工业部和山东省轻工业厅组织技术人员15名,熊子书主持了这次试点工作,负责白酒的调香技术。

研究配方。仿沪州老窖二曲酒风味。先开始配制小样,征求厂内外人士的意见,前后组织4次尝评鉴定会,参加人数共100多人次,确定了调香法白酒的定型,命名为“曲香白酒”,共试制曲香白酒约10吨,先后进行了5批试销。

1967年9月14-16日,轻工业部委托山东省轻工业厅负责主持在青岛市召开了新工艺白酒“曲香白酒”技术鉴定会议,通过到会代表的现场考核。

“文革”期间,酒精改制白酒工作一度中断。70至80年代又陆续恢复、创造并迅速发展起来。

新工艺白酒的研究,从试销到生产走过50年,发展较快,“七五”期间已有长足的增长,1990年产量达150多万吨,约占全国总产量的1/3,比1985年增加近1倍。

1992年底,液态法白酒的总产量约占全国白酒产量的半数以上……

据部分省市统计,新工艺白酒总产量中所占各省的比例、山东为90、江苏、黑龙江70、四川50以上,说明新工艺白酒已从研制时期进入发展时期。

客观的“新工艺白酒”起源和发展史,那个被误解的勾兑是怎么回事

客观的“新工艺白酒”起源和发展史,那个被误解的勾兑是怎么回事

龚文昌 (1911.--2001.1.3)

祖籍江苏常州,1911年出生山东烟台。1929年考入北京大学理预科,1936年毕业于化学系。

1951年调至中央轻工业部,1956年升任高级工程师,参与国家科委制定的《1956-1957年科学技术远景发展规划纲要》中酒精改制白酒的课题。

后来调至轻工业部发酵研究所和北京市发酵研究所。

又调至北京酿酒厂,1964年在北京酿酒厂工作期间,按照国家科委规划项目,试制成功固液态法米香新工艺白酒——红星白酒。

1963年第二届全国评酒会全国评酒委员,1979年第三届全国评酒会全国评酒委员,1984年轻工业部“酒类质量大赛”中,特邀白酒评酒委员。

客观的“新工艺白酒”起源和发展史,那个被误解的勾兑是怎么回事

熊子书,1921年2月—

四川云阳人。1948年毕业于四川教育学院(现西南农业大学)农制专业。历任助教、技术员、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所科学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酒曲集锦》编审、《中国酿酒》编审委员会委员;

第三届、第四届全国白酒评酒委员;轻工业部酒类质量大赛、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评委。

主要著作:《中国名优白酒酿造与研究》、《酱香型白酒酿造》、《中国名白酒酿造研究(白酒专刊)》、《国外酒类芳香成分研究进展(白酒增刊)》(与万良才合著)。

论文100多篇,主要有“总结提高中国名酒的经验”、“贵州茅台酒首次总结的回顾”、“贵州茅台酒中三种单型酒的研究”、“贵洲茅台酒调查研究的回眸”、“汾酒大曲的研究”、“山西汾酒试点的回顾”、“泸型酒生产技术总结与发展”、“中国第一窖的发展与研究”、“中国白酒的低度化”、“白酒质暈感官检查法”、“中国小曲酒的调查与研究”、“试论白酒中香味成分与风格特征”、“白酒贮存与老熟机理的探讨”、“新工艺白酒的回顾与展望”、“调香白酒的研究与应用”、 “生香酵母在白酒生产中的筛选与应用”、“优质威士忌酵母菌的选育”、“中国酿酒酵母菌的研究一不同酒类酵母筛选与应用记实”、“中国白酒的科研成就’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