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的“新工藝白酒”起源和發展史,那個被誤解的勾兌是怎麼回事

客觀的“新工藝白酒”起源和發展史,那個被誤解的勾兌是怎麼回事

1964年,北京釀酒廠學習並發展貴州董酒生產經驗,採用董酒串香方法,生產紅星牌新法白酒。董酒的方法是用麥曲長期發酵生產香醅,用小曲生產小曲酒,再用小曲酒串蒸香醅,生產出可口產品來。北京釀酒廠的方法是用大麴發酵法生產香醅,用液態法生產的酒精串蒸香醅,稱之為固液結合法。後來改用麩曲酒糟加香料代替香醅,用酒精串蒸,稱之為固、液、料三結合法。

1964年底,北京釀酒廠在華北區白酒協作會議上介紹酒精改制白酒經驗,引起白酒界和輕工部重視。1965年1月13日至16日,輕工部派科研司葛春霖司長參加北京市科學研究計劃會議,並組織了一次酒精改制白酒座談會,討論酒精串蒸香醅生產白酒的問題。

會議決定成立“配製白酒專題研究組”,由葛司長擔任組長,親臨現場蹲點指導。同時由輕工部以[65]輕食30號公文通知輕工部發酵科學研究所、內蒙古科學研究所、輕工部香料研究所、汾酒試點組、茅臺試點組和包頭試點組,分別承擔紙上層析和氣相色譜分析任務,配合北京的試驗研究工作……

1965年3月,輕工業部科研司司長在全國輕工業廳局長會議上介紹酒精改制白酒的情況,並建議向全國各地酒廠推廣應用新方法。同時向輕工業部發酵研究所佈置任務,去山東省推廣酒精改制白酒的技術經驗,促進山東各縣酒廠根據本廠實際情況,分別選用固液結合法或固液料三結合法生產液態法白酒,全省推廣後,液態法白酒年產量達到全省白酒總產量的90%。


客觀的“新工藝白酒”起源和發展史,那個被誤解的勾兌是怎麼回事

串香法白酒

1966年2月至6月,根據國家科委10年規劃要求,落實上年在煙臺召開的全國白酒專業會議精神,要在山東進行新工藝的串香法白酒總結試點。

熊子書擔任技術組長。輕工業部在山東、山西、江蘇、河南和安徽等5省抽調技術幹部35名,在山東臨沂酒廠進行了科學試驗,以薯幹(又稱瓜幹)為主原料,麩曲為糖化劑,用10%原料培製成固態香醅,90%原料生產液態發酵的酒精進行串香,成功試製生產出薯幹優質酒。

串香法白酒的酒精用量佔成品酒90%左右,可解決酒精的辛辣味,使口味柔和,帶糟香味,具有我國固有的白酒風格,這是串香法白酒的特點。

以串香蒸出的白酒,香味大而帶新酒氣味,口味較糙辣。經多次嘗評,得分接近景芝白乾,而高於其他薯幹酒。


客觀的“新工藝白酒”起源和發展史,那個被誤解的勾兌是怎麼回事

調香法白酒

1967年3月至9月,全國調香法新工藝白酒在山東青島酒精廠進行試點,由輕工業部和山東省輕工業廳組織技術人員15名,熊子書主持了這次試點工作,負責白酒的調香技術。

研究配方。仿滬州老窖二麴酒風味。先開始配製小樣,徵求廠內外人士的意見,前後組織4次嘗評鑑定會,參加人數共100多人次,確定了調香法白酒的定型,命名為“曲香白酒”,共試製曲香白酒約10噸,先後進行了5批試銷。

1967年9月14-16日,輕工業部委託山東省輕工業廳負責主持在青島市召開了新工藝白酒“曲香白酒”技術鑑定會議,通過到會代表的現場考核。

“文革”期間,酒精改制白酒工作一度中斷。70至80年代又陸續恢復、創造並迅速發展起來。

新工藝白酒的研究,從試銷到生產走過50年,發展較快,“七五”期間已有長足的增長,1990年產量達150多萬噸,約佔全國總產量的1/3,比1985年增加近1倍。

1992年底,液態法白酒的總產量約佔全國白酒產量的半數以上……

據部分省市統計,新工藝白酒總產量中所佔各省的比例、山東為90、江蘇、黑龍江70、四川50以上,說明新工藝白酒已從研製時期進入發展時期。

客觀的“新工藝白酒”起源和發展史,那個被誤解的勾兌是怎麼回事

客觀的“新工藝白酒”起源和發展史,那個被誤解的勾兌是怎麼回事

龔文昌 (1911.--2001.1.3)

祖籍江蘇常州,1911年出生山東煙臺。1929年考入北京大學理預科,1936年畢業於化學系。

1951年調至中央輕工業部,1956年升任高級工程師,參與國家科委制定的《1956-1957年科學技術遠景發展規劃綱要》中酒精改制白酒的課題。

後來調至輕工業部發酵研究所和北京市發酵研究所。

又調至北京釀酒廠,1964年在北京釀酒廠工作期間,按照國家科委規劃項目,試製成功固液態法米香新工藝白酒——紅星白酒。

1963年第二屆全國評酒會全國評酒委員,1979年第三屆全國評酒會全國評酒委員,1984年輕工業部“酒類質量大賽”中,特邀白酒評酒委員。

客觀的“新工藝白酒”起源和發展史,那個被誤解的勾兌是怎麼回事

熊子書,1921年2月—

四川雲陽人。1948年畢業於四川教育學院(現西南農業大學)農制專業。歷任助教、技術員、工程師、高級工程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中國食品發酵工業研究所科學顧問委員會委員、《中國酒麴集錦》編審、《中國釀酒》編審委員會委員;

第三屆、第四屆全國白酒評酒委員;輕工業部酒類質量大賽、首屆中國食品博覽會評委。

主要著作:《中國名優白酒釀造與研究》、《醬香型白酒釀造》、《中國名白酒釀造研究(白酒專刊)》、《國外酒類芳香成分研究進展(白酒增刊)》(與萬良才合著)。

論文100多篇,主要有“總結提高中國名酒的經驗”、“貴州茅臺酒首次總結的回顧”、“貴州茅臺酒中三種單型酒的研究”、“貴洲茅臺酒調查研究的回眸”、“汾酒大麴的研究”、“山西汾酒試點的回顧”、“瀘型酒生產技術總結與發展”、“中國第一窖的發展與研究”、“中國白酒的低度化”、“白酒質暈感官檢查法”、“中國小曲酒的調查與研究”、“試論白酒中香味成分與風格特徵”、“白酒貯存與老熟機理的探討”、“新工藝白酒的回顧與展望”、“調香白酒的研究與應用”、 “生香酵母在白酒生產中的篩選與應用”、“優質威士忌酵母菌的選育”、“中國釀酒酵母菌的研究一不同酒類酵母篩選與應用記實”、“中國白酒的科研成就’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