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兌”才能出好酒,“原漿”都是在忽悠

“勾兌”才能出好酒,“原漿”都是在忽悠

這是輝月有話說的第 41 期分享

“勾兌”這個詞很有意思。

在大眾眼裡,它是“酒精酒”、“假酒”代名詞;在酒廠看來,它只是白酒生產過程中一項必不可少的工藝技術。

“勾兌”為什麼在大眾頭腦中會變成貶義詞?酒企為什麼不正本清源?

我們從頭開始說說,勾兌是什麼?為什麼變成貶義詞?酒企與騙子們又是如何下鉤“釣魚”。

01 什麼是“勾兌”?

“勾兌”才能出好酒,“原漿”都是在忽悠

白酒生產大多是以窖、缸等為單位,而每個窖所產的酒質是不一樣的,濃香型白酒尤其明顯。

貯存酒的容器有缸、池、簍,每缸酒的質量也存在一定差距。

還有白酒生產過程中不同季節、不同班組的酒質也存在差異。

即使經過嘗評驗收後,同等級的酒,在香氣口味上也不完全相同。

如果不經勾兌,只是簡單按等級裝瓶銷售,酒質就會非常不穩定。

通過勾兌,可以統一酒質,統一標準,使每批出廠的酒質,做到基本一致,以保證酒體風格的穩定。

同一等級的各缸酒,有的醇和味短;有的醇、香均佳而回味不長;有的醇、香、回味俱備,獨甜味淡薄;有的酒質全面而略帶雜味。

勾兌就是一個取長補短的生產工藝,通過分組調配,可以將幾個酒體不全面的酒,組合成符合標準的基礎酒。並能將一部分比較差的酒轉變為好酒,使酒體更加一致。

勾兌好的酒被稱作“基礎酒”,標準就是:香氣正,初具風格,可以有小的缺陷,但酒體典型性(好酒都有其典型風格)不能有明顯出入。

基礎酒勾兌完成後,再加入調味酒(特殊工藝製成的酒或生產中發現的特別突出的好酒)以彌補基礎酒在香氣和口味上的欠缺,使酒體更優雅細膩。

至此一瓶白酒才算定型,行業內的人常說:“七分釀酒、三分勾兌”,勾兌與調味是保持酒體穩定和一致的必要條件。

以醬香型白酒為例,各輪次酒的勾兌與調味是一件極其複雜的事,這也是為什麼茅臺鎮酒廠那麼多,卻沒有一個能勾調出茅臺的酒體。

一個酒廠產品能否保持穩定,關鍵取決於勾兌與調配水平的高低,這也是酒廠綜合實力的證明。

綜上所述,白酒只有通過“勾兌”,才能生產出好酒。

02 “勾兌”是怎麼“變味”的?

“勾兌”原本只是釀酒行業的專業詞彙,與普通大眾沒什麼關係。

1997年,一則關於“秦池白酒是用川酒勾兌”的系列新聞報道,把秦池從“標王”的位置拉了下來。

報道中寫道:秦池的原酒生產能力只有3000噸左右,它從四川邛崍(qiong lai 二聲)收購大量的散酒,再加上他們本廠的原酒、酒精、勾兌成低度酒,然後以“秦池古酒”、“秦池特曲”等品牌銷往全國市場。

這篇報道,全國無數報刊轉載。秦池倒了,“勾兌酒”=“酒精酒”的觀念,卻在大眾思維裡生根發芽。

從那以後,“勾兌”成了“酒精酒”的代名詞。

1998年,山西毒酒案爆發,之後全國又陸續爆出多起毒酒與假酒案,每一篇報道中都有“勾兌”二字。

其中有不法分子用工業酒精兌制白酒出售,導致飲用者輕則失明,重則危及生命;還有用酒精、香精和低檔酒來勾兌假名酒非法獲利。

所有新聞報道中,但凡和“勾兌”一詞共同出現的,不是“毒酒”、“香精”,就是“酒精”、“假酒”。在大眾印象裡,逐步形成了勾兌酒=假酒=劣質酒=酒精酒的思維定式。

長此以往,“勾兌”一詞爛了大街。

很多人評價一款酒難喝,或者飲後感受不好,都會下意識的說:這個酒是“勾兌”的。

“勾兌”和“酒精”也成為酒企的禁忌詞,生怕一時口誤惹上一身騷。

03 原漿酒騙局

隨著“勾兌酒”錯誤觀念的深入人心,各大酒企不僅沒有出來澄清,有的反而順勢玩起“原漿酒”概念。

原漿酒,顧名思義:沒有經過勾兌和調味的原酒。這個概念最成功就是“古井貢酒-年份原漿”,既有“年份”加成,又有“原漿”來佔領心智,可謂一舉兩得。

古井貢酒“年份原漿”是怎麼生產的?當然是先“勾兌”後“調味”。這樣一來,不想喝“勾兌”酒的你,買的卻是“勾兌”的“原漿酒”。

面對質疑,古井貢酒曾解釋過,大概意思是:“魚翅炒飯”裡沒有魚翅很正常,因為炒飯的大廚就叫“魚翅”。

除了古井貢酒這樣的“正規軍”,在某寶和拼夕夕上,還有著海量的“原漿酒”和“純糧酒”。這些酒大多出自某個小作坊,或無下限的酒企。

這些酒既不是什麼原漿,也不是純糧,大多是酒精勾兌或串香而成。有的酒為了口感和色澤更是色素、香精各種添加。

即便某些良心商家,真的在出售“原漿酒”。那麼有害物是否超標?理化指標是否合格?再次購買如何保證酒質相同?一切都是未知數。

與其說他們賣的是酒,不如說賣的是故事:有從小缺父愛,大學畢業幫父親賣酒的;有父親喝成肝癌,勵志釀酒護肝的;還有無法忍受大城市“勾兌劣質酒”,返回家鄉搜尋美酒拿來分享的。

曾有個叫“陳靜”的“女大學生”,是其中的佼佼者,198元一箱6瓶的“醬香型原漿酒”,一年能賣到幾千萬營業額。

198元6瓶的醬香型白酒,除去人員、生產、貯存、營銷、快遞和包裝等費用,還要有利潤,那是不可能的。只能是純酒精勾兌,還是最劣質的那種。

“勾兌”才能出好酒,“原漿”都是在忽悠

買這種亂七八糟的“原漿酒”,還不如直接買大廠生產的低端酒精勾兌產品,至少安全上還有保障。

不要迷信什麼所謂的“原漿酒”,那只是一個徹頭徹尾的騙局。

大酒企在借力打力潛移默化的去引導消費,某寶和拼夕夕則是各種故事和套路,很少有人站出來說它們在“忽悠”人。

只有不明真相的群眾從一個坑,跳進另一個坑......

如果您身邊有愛喝酒的朋友,轉發給他,希望能有所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