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圍爐夜話》持身貴嚴,處事貴謙「財要善用,祿要無愧」卷二

完整《圍爐夜話》持身貴嚴,處事貴謙「財要善用,祿要無愧」卷二!(每日更新你想要的文章資料,為了方便你的查閱請在文章標題的右下方關注我們哦!)

完整《圍爐夜話》持身貴嚴,處事貴謙「財要善用,祿要無愧」卷二


四三、持身貴嚴,處事貴謙

嚴近乎矜,然嚴是正氣,矜是乖氣;故持身貴嚴,而不可矜。謙似乎諂,然謙是虛心,諂是媚心;故處世貴謙,而不可諂。

[註釋]

嚴:莊嚴。矜:自尊自大。

[譯文]

莊重有時看來像是傲慢,然而莊重是正直之氣;傲慢卻是一種乖僻的習氣,所以律己最好是莊重,而不要傲慢。謙虛有時看來像是諂媚,然而謙虛是待人有禮不自滿;諂媚卻是因為有所求而討好對方,所以處世應該謙虛,卻不可諂媚。

[評語]

有的人為人十分莊重,不苟言笑,這種人律己甚嚴,乍看之下似乎很驕傲,其實他是不做沒有意義的事。不像有些人,只是因為自尊自大而瞧不起別人。你若去親近莊重的人,就會發現他“望之儼然,即之也溫。”並非想像中那麼拒人於千里之外,相反的,也許會令你十分愉快。但是如果是一個傲慢的人,你去接近他,可能會平白無故地受到侮辱。這和“嚴以律己,寬以待人”的君子大不相同,因為君子是自重,而傲慢的人卻是自大。我們修身養性,千萬不要由自重而流於自大。

虛懷若谷的人,即使學問淵博也不會驕傲自滿,古人曾訓勉我們“滿招損,謙受益”,可知謙虛可以使我們學習更多的新知,博得更多的尊重。能虛心受教的人,才能不斷地充實自我。而諂媚是一種鑽營奉承的態度,為達目的,不惜卑躬屈膝以討好人,因此,才說它是“媚心”。“虛心”和“媚心”相比較,一為無所求,一為有所求;一為內斂,一為外求;一為精神上的求知心,一為物質上的欲求心,差別甚大。因此,我們待人接物不能有諂媚的心理,卻不可無謙虛的態度。

四四、財要善用,祿要無愧

財不患其不得,患財得,而不能善用其財;祿不患其不來,患祿來,而不能無愧其祿。

[註釋]

患:憂慮。祿:俸祿、福氣。

[譯文]

不要憂慮得不到錢財,只怕得到財富後不能好好地使用。官祿、福分也是如此,不要擔憂它不降臨,而應該擔心能不能無愧於心地得到它。

[評語]

只要有一個肯勤勉地做事,開源節流,財富是不難得到的。就怕自己懈怠懶惰,又揮金如土,如此卻妄想擁有財富,簡直是白日作夢。更怕得到了財富而不能好好去用它,不是當了守財奴,就是花天酒地,奢靡浪費。那麼,財富反而成了害人的東西了,不僅害自己敗家喪身,更危害社會。其實,財富若用於正途,未嘗不是一股力量,能樂善好施,有益民生,才是真正發揮財富的妙用。所謂“天要你富莫太奢”、“為富當仁”,都是告訴我們要善用金錢。

世人都渴望官祿和福分,然而,究竟有幾個人當得起呢?如果不由正當途徑得到,或是得到了,卻盡是做一些虧職損福的事,對不起自己的良心又有什麼用?因為,為了這些外在不長久的福祿,已經將自己的人格輸掉了。其實,福祿本無定數,又何必太過執著?倒不如求自己內心的福祿,無諂無曲便是心官,不忮不求便是心福,任誰也奪不去。

四五、交朋友求益身心,教子弟重立品行

交朋友增體面,不如交朋友益身心;教子弟求顯榮,不如教子弟品行。

[註釋]

體面:面子。顯榮:顯達榮耀。

[譯文]

交朋友如果是了增加自己的面子,倒不如交一些真正對我們身心有益的朋友。教自己的孩子求得榮華富貴,倒不如教導他們做人應有的品格和行為。

[評語]

“面子一張皮,不著真心處”,交朋友如果是為了讓自己更有面子,那麼結交的只是“一張皮”,而不是“朋友”。有些人喜歡和達官貴人交往,逢人便說,藉此提高自己的身分。實際上,這是極愚蠢的行為。因為人之相交,貴在相知,若是為了炫耀,倒不如去和金錢交往。而如此交友,也很難得到朋友的真心相待,因為他也知道,一旦沒有了榮華富貴,友情也就蕩然無存。真正交朋友,必定有益於身心;在患難時,互相扶持;能共聽一首曲、共賞一幅畫;更能患告勸導,彼此提攜,這才是真正的朋友。這豈是那些握手如握錢,皮笑肉不笑的人所能明白的?

教導小孩子,一定要著重在做人應有的品格和行為上,而不應該灌輸孩子追求富貴榮華的錯誤觀念。因為,前者教導他如何成為一個“人”,如何完成自我。如果沒有前者做根本,人也不過是個衣冠禽獸罷了。“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這裡“本”指的是做人的根本。可知培養孩子擁有端正的品性,非常地重要。再說,一個有品格的人,即使沒有富貴榮華,仍然不失為高尚的人。

四六、君子重忠信,小人徒心機

君子存心,但憑忠信,而婦孺皆敬之如神,所以君子樂得為君子;小人處世,盡設機關,而鄉黨皆避之若鬼,所以小人枉做了小人。

[註釋]

存心:心裡懷著的念頭。機關:計謀。

[譯文]

君子做事,但求盡心盡力,忠誠信實,婦人小孩都對他極為尊重,所以,君子之為君子並不枉然。小人在社會上做事,到處設計、玩花樣,使得人人都對他退避三舍,心裡十分鄙棄他。因此,小人費盡了心機,也得不到他人的敬重,可說是白做了小人。

[評語]

有時候,做人其實並不難,只要誠心待人,而且重信用,便能得到他人的重視和敬佩。君子做事,時時自問是否有失信之處,即使不識字的婦人和無知的孩童都會尊敬他。反之,小人做事,處處費盡了心思,不顧他人死活,自私自利,誰見了他都像見了厲鬼一般,不願與他打交道,因為他沒有人心。

由此可見,費盡心思的小人與篤守忠信的君子,所得竟有天壤之別。與其做小人徒勞心思,不如為君子樸實又受人器重。

四七、對己要嚴,對人要寬

求個良心管我,留些餘地處人。

[註釋]

良心:天生的良善之心。餘地:餘裕;寬裕之處。“留餘地”亦即讓人。

[譯文]

希望自己有一顆良善的心,使自己時時不違背它。為別人留一些退路,讓別人也有容身之處。

[評語]

“萬金易求,良心難得。”我們的心常常受到各種物質的引誘,偏見的誤導、惡人的撥弄,往往把自己原有的一顆良善的心失落了。換得的是偏心、妒心、貪心、邪心……攬鏡自照,連自己也不認得。如果,有誰能時時體察自己的良心,使自己更勇於分辨是非善惡,就真的十分難得了。深夜捫心,有幾人能對他人毫無虧欠,能昂然天地之間而無所愧疚呢?

天地之大,無處不可容身;人心若小,卻無處可以容人。任何人,總有做錯事的時候,只要不是十惡不赦之徒,只要他能改過,總是可以原諒的。誰又能擔保自己永不犯錯呢?假如犯錯的是我們自己,又何嘗希望別人能原諒我們呢?因此,著實沒有必要把別人逼得走投無路。更何況,能為人留下後路,自己的內心會更充實,人與人之間也會更祥和。聖人心胸廣闊,如同天地,何不向聖人看齊,給人間留些寬闊的園地?

四八、慎言,潔身

一言足以召大禍,故古人守口如瓶,惟恐其覆墜也;一行足以玷終身,故古人飭躬若璧,惟恐有瑕疵也。

[註釋]

召:同“招”,招惹之意。覆墜:傾倒墜亡。玷:汙辱。飭躬若璧:“飭”是治理,“躬”指自己,“飭躬若璧”就是守身如玉的意思。瑕疵:玉上的斑痕,比喻過失。

[譯文]

一句話就可以招來大禍,所以古人言談十分謹慎,不胡亂講話,以免招來殺身毀家的大禍。一件錯事足以使一生清白的言行受到汙辱,所以古人守身如玉,行事非常小心,惟恐做錯事,會讓自己終身抱憾!

[評語]

人有兩耳兩眼兩鼻孔,惟有一張嘴,就是要人多聽多看多分辨,而少開口,然而,以現代社會的人際關係來說,適時而得體地表達自己,相當重要。不是逢人便大放厥辭,亦非信口胡言,要知道,言多必失。當然,話的重要性也因“人”而異;醫生說錯話可以害死人,君王的失言可以毀掉國家。我們凡夫俗子說錯話,也不能小看,有人因言語得罪人而被人殺害;戰爭時,一句洩露機密的話足以導致全軍覆沒。所以古人守口如瓶,無謂的言語還是少說為妙,就像歌聲宛轉的鳥不會一天到晚地唱,只有烏鴉終日聒噪,卻惹人討厭。

古人以璧玉比喻一個人的人格,璧玉上如果有了小斑點,這塊璧玉就不是最好的玉了,正如一個人如果不謹言慎行,做錯了一件事,就足以玷汙他的人格。當然,人不可能永無過失,以玉比人乃是古人的番苦心,是勉勵人要像玉一樣潔白無瑕。所以,古人佩玉,是希望自己的美德像玉一般光潤美好。我們豈可妄自菲薄,自覺不如古人呢?

四九、處橫逆而不校,守貧窮而坐弦

顏子之不校,孟子之自反,是賢人處橫逆之方;子貢之無諂,原思之坐弦,是賢人守貧窮之法。

[註釋]

不校:不計較。自反:自我反省。原思:孔門弟子原憲,字子思,清靜守節,安貧樂道。坐弦:自在地彈琴取樂。

[譯文]

遇到有人冒犯時,顏淵不與人計較,孟子則自我反省,這是君子在遇人蠻橫不講理時的自處之道。在貧賤時,子貢不去阿諛富者,子思則依然彈琴自娛,完全不把貧困放在心上,這是君子在貧窮中仍能自守的方法。

[評語]

聖人處世,的確有常人難及之處。別人平白無故地找麻煩,平常人一定十分惱怒,若是氣量狹小些的,更會以牙還牙。但是,孔門的顏淵卻能不予計較,一笑置之。而孟子更偉大,他認為別人之所冒犯自己,也許是自己什麼地方做錯了,因而自我反省一番,確定自己沒有差錯,才敢放心。這樣一來,所有的怒罵都成了修身的階梯。一切加之於我們的惡緣逆境,正是修身的好機會,使我們的心量更廣大,胸懷更開闊,任何逆境都能甘之如飴。

貧窮本來就很難耐,有的人耐不住,便幹起違法的勾當,甚至拋棄人格,閹然媚世;子貢卻要求自己“貧而無諂”,這便是能守。而子思更是難得,身在貧窮,卻還能怡然自得、彈琴自娛,這就是能樂了。的確,並沒有什麼事能真正讓我們失去快樂的。一般人總是放不下,俗語說:“看得破,忍不過;想得到,做不來。”果真能放得下,那麼天地浮雲,無處不自在。

五O、白雲山嶽文章,黃花松析乃吾師

觀朱霞,悟其明麗;觀白雲,悟其卷舒;觀山嶽,悟得靈奇;觀河海,悟其浩瀚,則俯仰間皆文章也。對綠竹得其慮心;對黃華得其晚節;對松柏得其本性;對芝蘭得其幽芳,則遊覽處皆師友也。

[註釋]

朱霞:紅色的霞彩。浩瀚:水熱廣大的樣子。黃華:菊花。晚節:菊經霜猶茂,以喻人之晚年節操清亮。

[譯文]

觀賞紅霞時,領悟到它明亮而又燦爛的生命;觀賞白雲時,欣賞它卷舒自如的曼妙姿態;觀賞山嶽時,體認到空靈秀高拔的氣概;觀看大海時,領悟到它的廣大無際。因此,只要用心體會,那麼,天地之間無處不是好文章。面對綠竹時,能學習到待人應虛心有禮;面對菊花時,能學習到處亂世應有高風亮節;面對松柏時,能學習到處逆境應有堅韌不拔的精神;而在面對芷蘭香草時,能學習到人的品格應芬芳幽遠,那麼在遊玩與觀賞之中,沒有一個地方不值得我們學習,處處皆是良師益友。

[評語]

此篇主要在告訴我們應“用心看”,天地之間的一草一木,白雲山嶽,都值得我們效法。明麗的彩霞啟示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盡力展現自己最美好的燦爛的生命。舒捲的白雲提醒我們,生命也有舒展卷藏的時候,應當有為有守。而靈奇的山嶽與浩瀚的河海,均足以拓展我們的心胸,使我們邁向更廣闊的人生境界,不必要在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上拘泥打轉。綠竹的中空,代表著虛心;菊花能在歲末盛開,正像人在晚年而節操彌堅;松柏於歲寒不凋,如同人的堅韌不拔;而古人以芷蘭香草比喻君子,象徵著一個人人品的高潔,這些都足以啟發我們的心性。

總而言之,“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天地萬物無不蘊涵至理。古人格物可以致知,我們雖不致如此,然而日常生活中多留心,便可發現“好鳥枝頭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天地間無處不在的盎然生趣與道理。

五一、行善人樂我亦樂,奸謀使壞徒自壞

行善濟人,人遂得以安全,即在我亦為快意;逞奸謀事,事難必其穩重,可惜他徒自壞心。

[註釋]

快意:心中十分愉快。

[譯文]

做好事幫助他人,他人因此而得到安逸保全,自己也會感到十分愉快。使用奸計,費盡心力去圖謀,事情也未必就能穩當便利,只可惜他奸計不成,徒然擁有壞心腸。

[評語]

行善之事易,謀惡之事難;因為行善在己,謀惡卻必須靠客觀環境的配合。施善於人,每個人都樂於接受;算計別人,別人當然要防範了。所以說善事易為,惡事難成。更何況為善最樂,見到自己幫助的人能夠安樂的過日子,這種喜悅,也能帶給自己莫大的安慰,因此,為善對己對人,皆有益處。反之,整日想著那些害人的點子,為達目的,不擇手段,不但難以如願,即使成功,他人心懷怨恨,一定也會報復,真是害人害己。更可悲的是圖謀不成,反而招來無數謾罵,真是何苦來哉!

五二、以人為鏡吉凶可鑑,小河不察亦可覆舟

不鏡於水,而鏡於人,則吉凶可鑑也;不蹶于山,而蹶於垤,則細微宜防也。

[註釋]

鏡於水:以水為鏡。鑑:明察。蹶:跌倒。垤:小土堆。

[譯文]如果不以水為鏡,而以人為鏡來反照自己,那麼,許多事情的吉凶禍福便可以明白了。在高山上不易跌倒,在小土堆上卻易跌倒,由此可知,愈是細微小事,愈要謹慎小心。

[評語]

唐太宗曾言:“以古為鑑,可以知興替;以銅為鑑,可以整衣冠;以人為鑑,可以知得失。”古人若沒有銅鑑,往往臨水自照,其作用與銅鏡一般,不過這隻能照人的表面而已。如果以人為鏡,就不只如此了。所謂以人為鏡,就是拿他人行為的得失,來作為自己的借鑑;以別人行事的經驗,來考量自己的成敗。譬如說,他人因驕傲而失敗時,如果反省自己有這種行為,就知道自己也可能會因此而失敗,便能警惕自己,不可犯同樣的錯誤。見到他人有佳言懿行,同樣能效法他,因而能提高自己。我們不是也常說,朋友就是一面鏡子嗎?所以,善於觀察人的人,常可論斷吉凶,並非他真有什麼奇術,而是他根據眾人行為的結果,掌握了人事的變化。因此,我們若能以他人的行為經驗,作為自己的借鑑,自然便懂得趨吉避凶之道了。

我們爬山時,知道山形險峻,就會格外小心;而走在平地上,沒有了那種戒心,往往會被路旁的小土堆絆倒。這雖是人之常情,卻應時時提醒自己:人總在疏忽之處失敗。所謂“善泳著必溺於水”,並不是泳技退步了,而是因為自恃藝高膽大,忽略了許多預防措施的緣故。對很多事情,我們都要抱著“防微杜漸”的態度,愈是不引人注意的地方,愈要加以提防,才不會造成更大的損失。我們也常常發現,困難的事能夠達成,而看起來很簡單的事卻容易失敗,這完全在於用心與否。因為對前者我們全力以赴,自然能成功;對後者卻掉以輕心,結果就失敗了。

五三、知足者,得其樂

凡事謹守規模,必有大錯;一生但足衣食,便稱小康。

[註釋]

規模:原有的法度;一定的規則與模式。

[譯文]

凡事只要謹慎地守著一定的規則與模式,總不致於出什麼大的差錯。一輩子只要衣食無憂,家境使可算是自給自足了。

[評語]

這裡講的是一種守成之道,自足之道。任何已經創辦的事業,必然有其一定的規模與法則可遵循,但是,時日一旦久長,或傳與後代,後人多不明白先人建立這些制度的苦心。有的人更是自作聰明,大事更張,總不明白凡事有其相互依存的道理,若換頭不換腳,刮眉不刮鬚,終會變成四不像而導致失敗。由此可知,光是守成,已經不容易了,若沒有足以開創新境界的智慧,倒不如依照原有的法度去實施,至少不會出錯。

至於人的一生,只要夠吃夠穿,便已是一個安樂的境界,不一定非要有錦衣玉食。因為,在追求物質享受的過程當中,往往將知足的心遺失了,不見得比以前快樂。不如善用生命,拓展自己的精神領域,如此一來,物質上雖為小康,精神上卻是大富了。

五四、休爭閒氣處事良方

十分不耐煩,乃為人大病;一味學吃虧,是處事良方。

[註釋]

不耐煩:不能忍耐煩瑣之事。

[譯文]

對人對事不能忍受麻煩,是一個人最大的缺點。對任何事情都能抱著寧可吃虧的態度,便是處理事情最好的方法。

[評語]

任何事總有它困難和麻煩的地方,不可能完全讓我們順心遂意,要能克服現有的困難和麻煩,方能成功。不然怎麼能說是“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呢?而“吃苦”首先就要有一個“耐煩的心”,如果稍遇挫折便放棄,永遠也成不了氣候。與人相處亦是如此,若無耐心,許多合作便無法達成。同樣的,領導絕不會把重要的工作交給“不耐煩”的人。如此一來,“不耐煩”竟然成了一個人不能成功、不能共事、不能擔當重任的原因,這還不算是大毛病嗎?

做人要常抱吃虧的態度,這並不是教我們姑息養奸,因為做許多事情,大家未必能得到利益,也許有人比自己更需要這些好處,自己吃虧成全別人,不是也挺值得的嗎?有些人喜歡佔小便宜,說起來他也不是大奸巨惡之徒,不過,如果和他爭論,事情可能反而辦不好,倒不如顧全大局,個人的一些小利害,也就不要太計較了。古人不是說嗎?吃虧就是佔便宜。事實上,我們要爭的不是個人,而是團體;要爭的是義理,而非利害。有誰因為爭一時的利害,而能得到千秋萬世之名呢?

五五、讀書自有樂,為善不邀名

習讀書之業,便當知讀書之樂;存為善之心,不必邀為善之名。

[註釋]

邀:求得。

[譯文]

把讀書當作是終生事業的人,就該懂得由讀書中得到樂趣。抱著做善事之心的人,不必要求得“善人”的名聲。

[評語]

在我國科舉時代,讀書人“十年寒窗無人問,一朝成名天下知”,這是把讀書當作求取功名的階樣,但能一舉成名的畢竟不多,一輩子“懷才不遇”的比比皆是。其實做任何事,如果將它視為達到目的的手段,做起來多半很苦,因為它為了目的而逼迫自己,甚至,一旦達到了目的,連手段也不要了。現在許多為升學而讀書的莘莘學子,就是如此。讀書對他們來說,不是樂趣,而是壓力、痛苦。有人一擠進大學的窄門,那些教科書也就稱斤論兩地賣了。要由讀書得到快樂,不妨將讀書當作一件適性的事,才是讀書的真正樂趣。就算讀一輩子書,還是以讀書為樂,因為那是一種享受。

像古代的秀才,現在的研究生、學者,如果無法由書中得到樂趣的話,豈不是要苦一輩子了?那還不如早早改業。

社會上對“為善不欲人知”的人特別嘉許,總有那麼多的“無名氏”默默地奉獻他們的愛心溫暖了我們的世界。那份基於同情的心思,令人感動。他們並不想被推舉為好人好事的代表,只是把心中的那股“有感而發”的善念,擴充而為善行。如果他們只想圖取名聲,這種善行也不會長久的。況且,行善的人若真的想圖求一些聲名,就很可惜了,因為,他心中可貴的善念,早已變成庸俗的名利心了。真正瞭解“為善最樂”的人,心中掛念的並不是名利,只是為助人而助人,否則,行善反而成了牽絆煩累的事了。

五六、謙虛美德矣

知往日所往之非,則學日進矣;見世人可取者多,則德日進矣。

[註釋]

非:不是之處。取:取法。

[譯文]

知道自己過去有做得不對的地方,那麼學問就能日漸充實。看到他人可學習的地方很多,自己的道德也必定能逐日增進。

[評語]

人貴知道自己的過失,而在發覺自己的過失當中必然有所覺悟,有所進步。只有記取失敗教訓的人,才能再向前邁步。這裡的“學”並不專指書本里的“學問”,更可看成人生的學問。回顧過去,是為了讓自己更能充實現在,策勵未來,而不是因此自怨自艾,停止了前進的腳步。人最怕的是故步自封,那麼他永遠畫地自限,怎麼可能會進步?學問常是在一種“覺今是而昨非”的心情下,更上一層樓的。如果有這種感覺,能清楚地看見自己的過錯,就表示自己也在進步了。

“見世人可取者多”,這是要有條件的。如果,一個人總認為自己是最好的,如何能發現別人的可取之處呢?想從別人身上發現值得學習的優點,首先便要具備謙虛的美德,其次要有容人的雅量,同時,也要有敏銳的觀察力。若無容人的雅量,看到別人的美德,嫉妒毀謗都來不及了,哪裡會向人學習?若無敏銳的觀察力,再好的行為也看不見,又如何能學習呢?能見到他人可取法的地方愈來愈多,表示自己更謙虛了,心胸更開闊了,再加上吸收他人所長,德業怎會不增進呢?

五七、敬人者人恆區之,靠他人莫若靠己

敬他人,即是敬自己;靠自己,勝於靠他人。

[註釋]

敬:尊重。

[譯文]

敬重他人,便是敬重自己;依賴他人,倒不如靠自己去努力。

[評語]

所謂“敬人者人恆敬之”,你若對他人不尊重,他人自然不會尊重你,“禮尚往來”嘛!尊重他人,並不是要阿諛奉承,而是以禮相待。沒瞧見過你待他客客氣氣,他卻反咬你一口的,除非你事先得罪了他,或是你們彼此有誤會,那自然是例外。反之,如果你老愛論人是非,攻訐他人隱私,對方一定也會還以顏色。因為你不尊重人,同時也失去了自重,誰還會尊重你呢?

靠他人不如靠自己,因為靠他人做事,就要仰人鼻息;另一方面,既是你的事情,他人也不會好好幫你做事,就算他不做,你也沒有辦法;如果做了,你還欠他一份人情。由此看業,靠他人做事,無論是不是至親好友,總不太好;弄得不好,還要傷感情。許多事,除非是萬不得已,能自己做的,還是儘量靠自己,一方面是克服困難,增長能力;一方面也免於虧欠人情。有句俗語說得很好:“靠山山會倒,靠人人會跑,靠自己最好。”可不是嗎?

五八、學長者待人之道,識君子修己之功

見人善行,多方贊成;見人過舉,多方提醒,此長者待人之道也。聞人譽言,加意奮勉;聞人謗語,加意警惕,此君子修己之功也。

[註釋]

過舉:錯誤的行為。謗語:毀謗的言語。

[譯文]

見到他人有良善的行為,多多地去讚揚他;見到他人有過失的行為,也能多多地去提醒他,這是年紀大的人待人處世的道理。聽到他人對自己有讚美的言語,就更加勤奮勉勵;聽到他人毀謗自己的話,要更加留意自己的言行,這是有道德的人修養自己的功夫。

[評語]

為人長者,應該有足以令人仰望的風範。後輩在長者面前,方能屈意承教,因此,在看到他人有善行的時候,應該多方面去讚美他,幫助他。一方面樂於見人為善;一方面藉此教導後輩,也能力行善事。另外,見到他人有不好的行為,則多方面去提醒他,規勸他。一方面是助人改過;一方面也可以警戒後輩,不要重蹈覆轍。因此,為人長者並不容易,不但要智慧與年齡俱進,更要負起教育後輩的責任。否則,馬齒徒增,豈不愧煞自己?而為老不尊,恐怕也會被人譏為“老而不死,是為賊”,又有什麼資格為人長者呢?

君子聽到他人稱讚自己時,不但不敢沾沾自喜,反而加緊奮勉。因為,惟恐他人於過讚美的人自己,而有名不副實的嫌疑,更怕聽到那些讚美的人不以為然,反而認為別人在欺騙他,豈不是辜負讚美自己的人?所以只有更謹慎小心,不敢因此而得意忘形。至於聽到他人毀謗自己的言語,便趕快自我反省一番,看自己是否真有什麼地方做錯,或是得罪了人,若是沒有,才敢放心。一方面是怕自己有過失而不知道;另一方面怕對方是喜歡誣陷的小人,自己若一時疏忽,真有過失,那麼,以後小人再誣陷自己時,別人就更相信了。所以君子在遭受毀謗的時候,一定更加戒懼,避免犯錯,一來是為自己,二來也是為別人。至於一般難,早就暴跳如雷地找對方理論了,不管誰是誰非,總要對方道歉才能了事。

五九、奢侈慳吝俱可敗家,庸愚精明都能覆事

奢侈足以敗家;慳吝亦足以敗家。奢侈之敗家,猶出常情;而慳吝之敗家,必遭奇禍。庸愚足以覆事;精明亦足以覆事。庸愚之覆事,猶為小咎;而精明之覆事,必見大凶。

[註釋]

慳吝:吝嗇。覆事:敗壞事情。

[譯文]

浪費足以使家道頹敗,吝嗇也一樣會使家道頹敗。浪費而敗家,有常理可循,往往可以預料;而吝嗇的敗家,卻常常是遭受了意想不到的災禍。愚笨足以使事情失敗,而太過精明能幹亦足以使事情失敗。愚笨的人壞事,只是個小過失;精明的人壞事,事情就很嚴重了。

[評語]

奢侈足以敗家,這個道理很容易明白。但為什麼連吝嗇也會敗家呢?這倒需要加以說明一番。我們翻開報紙,可看到一些殺人兇案,只要是因錢財殺人的,若非謀財害命,就是在錢財上分配不均,使得別人萌生殺念。推究這些原因,無非是一個慳吝的心在作崇罷了。他人費了心血,而你卻不給予相對的報償,他人自然要忌恨在心,一天兩天還可忍受,日久天長的,總有一天會爆發出來,到時就不可收拾了。何況,人心不古,見財起貪念的大有人在,尤其是富而不仁的人,更容易惹人眼紅,至於會發生什麼“意外”,就很難說了。

愚笨的人壞不了什麼大事,因為大家都知道他愚笨,不會交給他什麼重要的事。而精明的人便不同了,由於他平素精明幹練,人人都肯託付重責,若是他一時失察,所壞的事,必為大事。譬如小兵,負的責任少,即使壞事,影響的層面也很小;而大將率領三軍,一念之差,就可能導致全軍覆沒,這豈不是“大凶”?因此,精明的人處事,尤其要小心翼翼,不可絲毫疏忽。太過聰明的人往往鋒芒畢露,容易遭人陷害,像楊修被曹操所殺,就是因過於精明而招致殺身之禍的例子。這又何嘗不是“大凶”呢?

圍爐夜話原文及譯文四 分類: 古韻鑑賞 | 被1人轉藏 | 2009-07-18 20:11:24

手機口袋:用手機閱讀我收藏過的文章?

六O、安分守成,不入下流

種田人,改習塵市生涯,定為敗路;讀書人,干與衙門詞訟,便入下流。

[註釋]

塵市:塵市本意為城鎮,此處泛指市場上的商業行為。干與:參與。衙門詞訟:替人打官司。下流:品格低下。

[譯文]

種田的人,改學做生意,一定會失敗;讀書人,若是成了專門替人打官司的人,品格便日趨下流。

[評語]

在過去的農業社會,只要家裡有一畝田,總還可以衣食無缺,不同於商場的鑽營,得失差別甚大。一個種田的,一不明商場利害;二不解人情世故;三沒有社會關係,若不專心務農,而與人在商場上爭名逐利,常是失敗的居多,搞不好還要變賣祖產。何況商場的事情,起伏不定,也許今天身無長物,明朝卻搖身一變而為暴發戶,也有人投資做生意,以致於血本無歸,這不是質樸的種田人所能明瞭的,不能“知己知彼”,怎麼可能在商場上立足呢?不如守著一畝方田,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淡泊名利,如此反而能過成。何必以“世代不竭之食”,換取“商家一日之富”呢?

讀書人講的是“明是非”、“辨義理”,而衙門訟師則是以犀利的言詞,巧辯的口舌,為人爭取勝訴。因“拿人錢財,替人消災”,所以並不分辨是非黑白,只是賣弄口舌,圖取利益。這些均有違聖賢之教,所以作者認為這不是讀書人該做的事,讀書人應當知道如何持守自己的節操,去感化眾人,進而使民無爭才對。怎麼可以把他人的爭執,當作是“生財之道”呢?

六一、物質享受要知足,德業追求無止境

常思某人境界不及我,某人命運不及我,則可以知足矣;常思某人德業勝於我,某人學問勝於我,則可以自慚矣。

[註釋]

境界:環境,狀況。

[譯文]

常想到有些人的環境還不如自己,有些人的命運也比自己差,就應該知足。常想到某人的品德比我高尚,某人的學問也比我淵博,便應該感到慚愧。

[評語]

人生有許多事情應當知足,又有許多事情不該知足。追求物質的環境,十分累人,慾望的深淵,也永遠無法填滿,如果一定要滿足慾望才能快樂,那麼可能要勞苦一生了。“比上不足,比下有餘”,想想那些環境比自己差的人,一樣在努力地生活著,而且比自己還認真、愉快。自己擁有的比他還多,應當更知足才是,何苦置身於物慾的洪流中呢?命運更不是人力所能控制,在感慨自己命運多舛之時,不妨看看那些而失怙、長而失學或肢體殘廢的人,就會覺得自己實在很幸運了。我們經常勸人“知足常樂”,而自己就不能這麼想嗎?珍惜自己所擁有的,才是快樂的泉源。

倒是道德學問,應該要抱著“不知足”的態度。品德學問。完全操之在我,不同於命運;也不像財富只能滿足一時的慾望。它能滿足我們的心靈喜悅,能拓展我們生命的境界,同時也代表著我們的人格、知識。對學問道德“不知足”,才能鞭策自己追求更高的領域,如此一來,我們的生活會更豐富,更有意義。 

六二、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讀《論語》公子荊一章,富者可以為法;讀《論語》齊景公一章,貧者可以自興。捨不得錢,不能為義士;捨不得命,不能為忠臣。

[註釋]

公子荊:《論語·子路篇》:“子謂衛公子荊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敬美矣!’。”孔讚美衛公子荊,不但知足,而且善於治理家產。齊景公:《論語·季氏篇》:“齊景公有馬千匹,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伯夷叔齊餓於首陽之下,民到於今稱之。”自興:自我奮勉。

[譯文]

讀《論語·子路篇》公子荊那章,可以讓富有的人效法;讀《論語·季氏篇》有關齊景公那一章,貧窮的人可以為之而奮發。如果捨不得金錢,不可能成為義士;捨不得性命,就不可能成為忠臣。

[評語]

公子荊善於治理家產,最初並沒有什麼財富,但他卻說:“尚稱夠用!”稍有財富時就說:“可稱完備了!”到了富有時,他說:“可稱完美無缺了!”在這段由貧至富的過程中,他不斷地致力生產,並抱著知足的態度,所以貧能安貧,富能安富,始終保持心境上的裕如。齊景公養馬千匹,死了以後並沒有值得百姓稱讚的美德;伯夷叔齊不肯食用周粟,最後餓死在首陽山,而人民卻爭相稱道。可見得一個人“富有”或“貧窮”,不在財富,而在道德。其實,讀公子荊一章,富者可以取法,貧者也可以取法。閱齊景公一章,貧者可以奮勉,富者也可以自惕。假使伯夷叔齊愛財,接受周賜予的厚祿,終究不能成為義士。如果伯夷叔齊惜命,也一定不肯餓死在首陽山上了。古時的忠臣義士,正是孟子口中“富貴不能淫,分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

六三、富貴必要謙恭,衣祿務需儉致

富貴易生禍端,必忠厚謙恭,才無大患;衣祿原有定數,必節儉簡省,乃可久延。

[註釋]

大患:大禍害。衣祿:指一個的福祿。久延:長久之意。

[譯文]

財富與顯貴,都容易招來禍害,一定要誠實寬厚地待人,謙虛恭敬地自處,才不會發生災禍。個人一生的福祿都有定數,一定要節用儉省,才能使福祿更長久。

[評語]

所謂“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惡”,即是指富易遭人嫉妒,財富易使人起貪心,若為富不仁,或是仗勢欺人,將他人的嫉妒和貪心,助長為忌恨心及謀奪心。地位顯貴又喜歡到處示威的人,對上司無形中也造成了威脅,而使上司想除去他。如果能富而仁厚,貴而謙虛,才能獲得大家的敬重,長保富貴而無大患。

一個人一生的衣祿,往往有一定的定數,就算沒有定數,再富有的人也經不起長久的奢華浪費。正因為家財萬貫,更該想到世上有許多一貧如洗的人,等待別人的救援,而能解衣衣人;同時,提醒自己富貴一長久,尤其“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訓示後代子孫以儉約持家,才能永享福祿。

六四、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作善降祥,不善降殃,可見塵世之間,已分天堂地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可知庸愚之輩,不隔聖域賢關。

[註釋]

降祥:降下吉祥。降殃:降下災禍。

[譯文]

做好事得到好報,做惡事得到惡報,由此可見,不必等到來世,在人間便能見到天堂與地獄的分別了。人的心是相同的,心中具有的理性也是相通的,由此可知,愚笨平庸的人,並不被拒絕在聖賢的境地之外。

[評語]

善惡的報應,往往不待來世。善有善報,本乎人情,惡有惡報,因其不能見容於社會國法。我們稱天堂的美境,地獄為苦境;為善的人心神怡悅,受人愛戴,內心一片祥和,何異於天堂境界?作惡的人心神不寧,身在人間,心在餓鬼修羅,眾人避之惟恐不及,不必等法理人情誅伐他,早已自入地獄了。因此,天堂和地獄,實際上完全繫於人心的善惡之念,正如佛家所說“一念善即天堂,一念惡即地獄。”

人都有向善的心,聖愚原無分別,只要有心為聖賢,便可以成聖人賢者。而平庸的人若自認愚笨,不求突破,終其一生也是庸愚之輩。例如近代的武訓,沒有受過什麼教育,以行乞為生,卻能努力興學,成為人人尊崇的聖賢之人。如果能明白這一點,我們就更不能自暴自棄了,因為,只要奮發有為,一樣能做到像堯、舜那樣的聖賢人物。因此,孟子說:“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正是勉勵我們拋除自棄的心理,向聖人看齊。

六五、要心平氣和處世,勿設計機巧害人

和平處事,勿矯俗為高;正直居心,勿設機以為智。

[註釋]

矯俗:故意違背習俗。

[譯文]

為人處世要心平氣和,不要故意違背習俗,自鳴清高;平日存心要公正剛直,要不設計機巧,自認為聰明。

[評語]

我們要懂得隨順人情,所謂“入境隨俗”,就是告訴我們要隨和處世。做任何事總要合乎常理,才不會令人側目。違背風俗以求取名聲的人,無非是一些膚淺之徒,不但不清高,反而愚蠢得很,他們只是想引人注目而已,更不可能移風易俗了。因為,風俗雖因時因地而有不同,但是,可以為多數人遵從的風俗,必定是當地人所認可的,不會因一二人的怪異行為而改變。因此,本章才告誡我們,不要矯俗幹名。

真正的聰明人不以機巧為上,因為,他明白誠實及正直才是最可貴的品格,腳踏實地才是最穩當的處事方法。機巧只是顯示一個人的小聰明罷了,並非大智。何況,無論怎麼算計,怎麼富於心機,又能算計別人多少?畢竟,“人算不如天算”。不如正直居心,不管走到哪裡,都是一條平坦大道!

六六、要救世,勿避世

君子以名教為樂,豈如嵇阮之逾閒;聖人以悲憫為心,不取沮溺之忘世。

[註釋]

名教:指人倫之教、聖人之教;亦為儒教之別名。《世說新語》德行篇:“王平子、胡母彥國諸人,皆以任放為達,或有***者,樂廣笑曰:‘名教中自有樂地,何為乃爾也!’”樂廣認為,聖人之教中即是一片樂園,不假外求,不必如此放浪形骸。嵇阮:嵇指嵇康,阮指阮籍,皆為竹林七賢之一。逾閒:指逾越軌範,失於檢點。沮溺:沮指長沮,溺指桀溺,為春秋時避世的隱士。

[譯文]

讀書人應該以鑽研聖人之教為樂事,怎能像嵇康、阮籍等人,逾越軌範,恣意放蕩?聖人抱著悲天憫人之胸懷,關心民生的疾苦,並不效法長沮、桀溺的避世獨居,不理世事。

[評語]

嵇康、阮籍皆為竹林七賢之一。嵇康放浪形骸,常有抨議儒家的言論;而阮籍不拘禮俗,飲酒縱車,途窮而哭。兩人皆不循世俗軌範,除了關乎性情,與時代背景也極有關係。但是後代讀書人,多仿東晉名士,故作風流,一則沒有當時的時代背景;二則沒有他們的性情才氣,在太平盛世仿效竹林七賢的放任行為,無非是自亂禮法,東施效顰而已。

孔子叫子路問,遇到長沮、桀溺兩個隱士。他們在亂世裡獨善其身,而且論為孔子之道不可行,不如避世自求多福。事實上,聖人與隱士不同之處便在於此,聖人有憫世之心,不忍生靈塗炭,人心隱溺。並非他不能隱世,而是他不忍隱世,所以勞心疾憂,奔走於世。

六七、勤儉安家久,孝悌家和諧

縱容子孫偷安,其後必至耽酒色而敗門庭;專教子孫謀利,其後必至爭貲財而傷骨肉。

[註釋]

偷安:不管將來,只求目前的安逸。敗門庭:敗壞家風。貲財:財產。骨肉:比喻至親。

[譯文]

放縱子孫只圖取眼前的逸樂,子孫以後一定會沉迷於酒色,敗壞門風。專門教子孫謀求利益的人,子孫必定會因爭奪財產而彼此傷害。

[評語]

做長輩的,應培養子孫勤奮的習性,而不應縱容他們好逸惡勞,否則,子孫必定流連於聲色犬馬的場所。而酒能亂性,色能傷身,一旦陷溺,如何能不因酒色而做出敗壞門風的事情?要子孫好,就要教導他們吃苦耐勞,可見得長輩的教育態度,十分重要。

如果專教子孫謀利,而不教他們孝悌忠信之道,子孫勢義淪為“喻於利”的小人。在他們眼裡,個人的利益比人倫親情還重要,因此,逢到分財產、爭利害的場面,必定骨肉相傷,敗壞人倫。倘若能教子孫孝悌之道,家中必是充滿著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和諧氣氛,兄弟更能相互合作扶持,拓展家業。這與“兄弟鬩牆”的情形相比,真有天淵之別。

六八、忠厚足以興業,勤儉足以興家

謹家父兄教條,沉實謙恭,便是醇潛子弟;不改祖宗成法,忠厚勤儉,定為修久人家。

[註釋]

沉實:穩重篤實。醇潛:性情敦厚不淺薄。祖宗成法:祖宗所遺留下來的教訓及做事的方法。

[譯文]

謹慎地遵守父兄的教誨,待人篤實謙虛,就是一個敦厚的好子弟。不擅自刪改祖宗留下來的教訓和做人做事的方法,能厚道儉樸地持家,家道必能歷久不衰。

[評語]

自古以來,有心的父兄多教導子弟誠實穩重,待人謙恭。為人子弟的,若能謹遵父兄的教誨,一來能孝悌忠信,二來能醇厚穩重,這便是父兄的好子弟。長輩的閱歷經驗總是比自己豐富,不聽他們的勸告,盲目亂闖,經常會失之莽撞,怎能成為醇潛受教的好子弟?

祖宗的家法,多半是前人經驗的累積,不可輕易譭棄。忠厚勤儉,是我們祖先用來教訓後代的美德,以目前來看,仍然是教導子弟的好德目。忠厚足以興業,勤儉足以興家。能忠厚勤儉的人,一定能興業積富,家道自然可歷久而不衰了。

六九、知蓮朝開而暮合,悟草春榮而冬枯

蓮朝開而暮合,至不能合,則將落矣,富貴而無收斂意者,尚其鑑之。草春榮而冬枯,至於極枯,則又生矣,困窮而有振興志者,亦如是也。

[註釋]

尚其鑑之:最好能夠看到這一點。

[譯文]

蓮花早晨開放,到夜晚便合起來,到了不能再合起來時,就是要凋落的時候了,富貴而不知收斂的人,最好能夠看到這一點,而知道收斂。春天時,草木長得很茂盛,至冬天就乾枯了,等枯萎到極處時,又到了草木再度發芽的春天了,身處窮困的境地而想奮起的人,應當以這一點自我勉勵。

[評語]

天地之間的至理,經常是蘊涵在萬物的生機裡面。看到蓮花的朝開暮合,最後到不能合起而凋落時,就要明白,富貴而揮霍無度,不知謹守,最後只有衰敗一途。富貴而能守成,才是真正的富貴之道。

草木春天發芽,冬天枯萎,這種枯盡而復生,正是易經中“否極泰來”、“剝極而復”的道理。我們常說:“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一株小草,只要它的“根”仍在,便有源源不絕的生機。人何嘗不是如此?即使處於極度窮困的境遇,只要心存振興的志向,不自暴自棄,總有重見天日的時候。只是,我們都太容易喪志了,稍不如意,便覺得生活毫無意義,甚至妄自菲薄。想活得生意盎然,就讓我們的心充滿“生機”吧!

七O、自伐自矜必自傷,求仁求義求自身

伐字從戈,矜字從矛,自伐自矜者,可為大戒;仁字從人,義(義)字從我,講人講義者,不必遠求。

[註釋]

自伐自矜:伐與矜都是自我誇耀的意思。

[譯文]

伐字的右邊是“戈”,矜字的左邊是“矛”,戈、矛都是兵器,有殺傷之意;從這兩個字,自誇自大的人可以得到極大的警惕。仁字在旁邊的“人”,義字的下面是“我”,可見得要講仁義,並不在遠處,只要有人有我的地方,就可以實行。

[評語]

伐和矜都是自我誇耀的意思,由字的本身看來,便知道伐和矜有自我殺傷的涵義。而由事實看來,又何嘗不是如此呢?自誇自大的人,必定惹得人人厭惡。不要說沒有長處,就算有一些長處,也未必能令人心服。因為,人在自誇自大的時候,難免會貶抑他人,有誰願意受他毀謗?不是遠離他,就是內心鄙視他,或是還以顏色,這豈不是一種傷害?豈不是以戈自伐,以矛自刺嗎?歡喜自我誇耀的人實在應該三思啊!

仁字的旁邊是一個“人”字,義字的下面是一個“我”字,可知仁義不必遠求。因為“仁”者施於人,“義”者在於我。想要行“仁”,不如先從自己的親友鄰里做起。想要行“義”,只要從自身做起。獨處時,能心中存著義,不做非法勾當;與他人相處時,重然諾、守公義、講義氣,都是行義。仁義並不在口頭,而在日常生活上能身體力行。七一、貧寒也須苦讀書,富貴不可忘稼穡

家縱貧寒,也須留讀書種子;人雖富貴,不可忘稼穡艱辛。

[註釋]

稼穡艱辛:種田及收成的辛勞。

[譯文]

縱使家境貧窮困乏,也要讓子孫讀書;雖然是個富貴人家,也不可忘記耕種收穫的辛勞。

[評語]

家境再窮,也要讓子孫讀書,是因為“不讀書,不知義”,而不是為了要子孫取功名富貴來改善現況。古人囊螢映雪、鑿壁偷光,再窮還是能讀書。人最初原是白紙一張,全靠讀書知道做人的道理。若是不讀書,本性良善又不受環境影響的人當然很好,可是生性浮躁,容易受影的人,就可能誤入歧途而不自知。讀書的目的在變化氣質,本性不良的使其良善,本性已佳的使其成材。因此,即使家裡再貧寒,也要讓子弟讀書。

富貴本非偶然,一定是從貧軍中一點一滴努力掙來的。能夠記取耕種的艱辛,一方面是不忘本而更加珍惜現在;一方面也是提醒自己當初創婁的艱辛,不要在發達後揮霍殆盡。以此教育子孫,家業才能長久。否則人一旦富貴,就忘了當初粗茶淡飯的儉樸日子,富貴就未必是一種福氣了。 

七二、勤儉蘊育廉潔,艱辛煉鑄偉人

儉可養廉,覺茅舍竹籬,自饒清趣;靜能生悟,即鳥啼花落,都是化機。一生快活皆庸福,萬種艱辛出偉人。

[註釋]

清趣:清新的樂趣。化機:造化的生機。庸福:平凡人的福分。

[譯文]

勤儉可以修養一個人廉潔的品性,就算住在竹籬圍繞的茅屋,也有它清新的趣味。在寂靜中,容易領悟到天地之間道理,即使鳥兒鳴啼,花開花落,也都是造化的生機。能一輩子快樂無愁的過日子,這只不過是平凡人的福分;經歷萬種艱難困苦,才能成就一個偉人。

[評語]

人若過慣儉約的生活,就不會貪慕物質享受,自然不容易再為物質而改變心志,所以說儉可以養廉。其實,華服美食的生活,總不如竹籬茅舍的生活來得清閒自在,更接近自然。人心在紛爭擾攘中,容易被五光十色所迷,無法醞釀出深刻的智慧。只有在心情寧靜時,一方心湖澄澈清明,能照見天光雲影與萬物的生機,這時,即使是聽一聲鳥鳴,或是觀賞一朵花的凋落,都能體會到生命的至理。因為,這時花已非花,鳥亦非鳥,甚至自己,也未必是原先那自己了。所謂“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確實極有道理。

一輩子快樂無憂的過日子,幾乎是我們平常人的心願,實際上,想得到這種“庸福”,也實在不容易,這份小小的心願,也真稱得上是“小人物狂想曲”了。既如此,想成就一個偉人,豈不是更難了?就是因為難,才愈見其偉大。偉人的一生,大半歷經千辛萬苦,各種磨難,這不是一般人承受得了的。

七三、存心方便無財也能濟世,慮事精詳愚者也成能人

濟世雖乏貲財,而存心方便,即稱長者;生資雖少智慧,而慮事精詳,即是能人。

[註釋]

貲財:財貨:存心方便:處處便利他人。

[譯文]

雖然沒有金錢財貨幫助世人,但是,只要處處給人方便,便是一位有德的長者。雖然天生的資質不夠聰明,但是,考慮事情卻能處處清楚詳細,就是一個能幹的人。

[評語]

濟世不一定要用錢財,許多事,不用錢財也是可以做得很好的。有許多事,在他人可能要大費周折,而自己只是舉手之勞。只要處處留意,便可發現需要幫助的人很多,這些幫助,有時是不需要靠金錢的。所謂濟世,無非是自己經常存著方便他人的心。就像在路上拾起一塊滑腳的果皮,上車時讓老年人先行,這些都是便利他人的行為。有這樣的存心,便是一個可敬的人。

一個人天資雖不聰穎,但凡事只要仔細地考慮清楚,計劃周詳,謹慎地去做,必然也會成為一個能幹的人。所謂“愚者千慮,必有一得;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天生聰明的人,因為自恃聰明,便草率行事,事情就不能做得圓滿了。天生愚魯的人,由於知道自己天資不夠好,凡事三思以後才肯著手,反而能使他們穩當地做事,不出差錯。

七四、閒居常懷振卓心,交友多說切直話

一室閒居,必常懷振卓心,才有生氣;同人聚處,須多說切直話,方見古見。

[註釋]

振卓心:振奮高遠的心。切直話:實在而正直的言語。

[譯文]

閒散居處時,一定要時常懷著策勵振奮的心志,才能顯出活潑蓬勃的氣象。和別人相處時,要多說實在而正直的話,才是古人處世的風範。

[評語]

閒居的時候,最容易流於懶散而不知節制,若是沒有高遠的理想和策勵之心,便不知不覺白白的蹉跎大好光陰,人也會變得安於逸樂。如果因此而喪失一顆向上的心,那麼,閒居就變成有害的事了。事實上,聰明的人正是利用閒居的時候來充實自己的,因為,忙碌使人沒有時間考慮其他的事情,惟有在空閒時,才可能自我充實。生活閒散,又沒有一點振奮的心,一個人真的會過得了無生氣。這段話,真是教我們過日子的至理名言。

和許多人相聚在一起時,不要總是說些言不及義的話,古人好友相聚,常互相勉勵,言懇切正直,彼此都能有所長進。因此,古人交遊多是“以文會友,以友輔仁”,一來能增廣見聞,二來能修養品德。如果大家在一起只是飲酒作樂,互相標榜,那麼,也不過是一群臭味相投的酒肉朋友罷了。與古人相比,我們真切太過“聒噪”了。

七五、有才若無有德若虛,富貴生驕奢淫敗俗

觀周公之不驕不吝,有才何可自矜;觀顏子之若無若虛,為學豈容自足。門戶之衰,總由於子孫之驕惰;風俗之壞,多起於富貴之奢淫。

[註釋]

不驕不吝:不驕傲,不鄙吝。

[譯文]

周公制禮作樂,是周朝的聖人,但是,他卻不因為自己的才德,而對他人有驕傲和鄙吝的心。有才能的人,哪裡可以自以為了不起呢?顏淵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他卻“有才若無,有德若虛”,不斷虛心學習。求學問哪裡可以自以為滿足呢?一個家族的衰敗,總是由於子孫的驕傲懶惰,而社會風俗的敗壞,多是由於大家過度的奢侈浮華。

[評語]

孔子說:“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而周公為武王之弟,周代的的禮樂行政都由他訂定,足見周公才華之美。由此可知,倘若有一個人,他的才華像周公一般美好,而為人卻驕傲鄙吝,孔子說這個人在其他方面,也就沒有什麼可看之處了。為什麼呢?因為,才能是用來服務人群、造福社會的,一個驕傲鄙吝的人,不但瞧不起別人,更是吝於貢獻自己,再高的才華又有什麼用呢?

顏淵是孔門弟子中德行最好的,孔子屢次稱讚他,但是他卻更為謙虛,更努力學習。我們現代人,論學問品性,有幾個人能比得上當時的顏淵呢?然而,大部分的人稍有所得便洋洋得意,殊不知學問愈淵博的人,愈不敢自滿,這是因為明白學海無涯的道理。而自滿的人,又如何能擁有豐富的常識人和品德呢?

一個家族的衰敗,往往是由於不肖子孫驕橫怠惰所致,因為驕橫失德,怠惰失學,門風怎麼可能不敗呢?而社會風氣的敗壞,總因為有些人雖然富貴,卻竟相奢靡浪費,把一個淳樸良善的社會,變成一個重財重色的大染缸。奢淫的禍害,實在太大了。那些對社會風氣具有影響力的達官顯貴,更應該謹慎的行事才對。

七六、凝浩然正氣,法古今完人

孝子忠臣,是天地正氣所鍾,鬼神亦為之呵護;聖經賢傳,乃古今命脈所繫,人物悉賴以裁成。

[註釋]

所鍾:所聚集。裁成:裁剪修成。

[譯文]

孝子和忠臣,都是天地之間的浩然正氣凝聚而成,所以連鬼神都加以愛惜保護。聖賢的經書典籍,是從古對今維繫社會人倫的命脈,所有的忠臣、孝子、賢人、志士,都是靠著讀聖賢書,效法聖賢的行為,而成為偉人的。

[評語]

文天祥正氣歌有云:“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所謂的忠臣孝子,他們之所以能為忠孝奮不顧身,就是因為他們心中有一股浩然正氣,而這種潔然正氣,本來每一個人都是具備的,只是他們能擴而充之為忠為孝。他們的那股正氣,足以“驚天地、泣鬼神”。因此,連鬼神也要護衛他們。至於一般人,常因利慾薰心,不知道涵養自己的浩然正氣,漸漸地,這股正氣就消失了。要如何涵養自己的正氣呢?孟子說得最清楚:“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就是說人如果能拿正道好好的培養它,而且沒有一毫邪念去損害它,那麼,它就能夠充塞在天地之間了。

聖賢的經書典籍,是中國五千年文化的結晶,其中包含了經世濟世之道,人倫五常之理,是聖賢智慧的凝聚。我們後代的人,雖然沒有聖賢的智慧,但是依據聖賢的教化去做,行為自然沒有缺失。文天祥說:“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他為什麼能無愧於天地呢?因為他能成仁取義。讀書的道理就在這裡。

七七、一生溫飽而氣昏志惰,幾分飢寒則神緊骨堅

飽暖人所共羨,然使離一生飽暖,而氣昏志惰,豈足有為?飢寒人所不甘,然必帶幾分飢寒,則神緊骨堅,乃能任事。

[註釋]

氣昏志惰:神氣昏昧,志氣怠惰。神緊骨堅:精神抖擻,骨氣堅強。

[譯文]

人人都羨慕吃得飽、穿得暖的生活,可是,就算一生都享盡物質飽暖的生活,崦精神卻昏昧怠惰,那又有什麼作為呢?忍受飢寒是人們最不願意的事,但是,飢寒卻能策勵人的志氣,使精神抖擻,骨氣堅強,這樣才能承擔重任。

[評語]

人長久生活在飽暖的環境裡,久了就不能吃苦。四體不勤的結果,使得志氣墮落,雄心大志早被逸樂的日子,消磨得一乾二淨,這種人很難有作為。因為,志氣是要有擔待的,想成功就必須要有堅強的精神意志,在飽暖在中浸泡得骨軟志昏的人,是無法承擔它的,長久的無所用心,已使他們失去應變與開拓的能力了。

而飢寒卻足以激起人的精神,磨練人的耐力。相信大部分人都有這種經驗,在夏日炎炎裡,人的精神容易昏沉嗜睡,而冬日氣寒,卻使人精神特別清醒。在苦境中,人容易被激發起鬥志和潛力,也容易被環境訓練得更能吃苦耐勞,這些都是成功所必備的條件。這樣的人才肩負重責,而不會像溫室裡的花朵,經不起風吹雨打。

七八、愁煩中具瀟灑襟杯,闇昧處見光明世界

愁煩中具瀟灑襟懷,滿抱皆春風和氣;闇昧處見光明世界,此心即白日青天。

[註釋]

瀟灑襟懷:豁達而無拘無束的胸懷。闇昧:事實隱秘不顯明。

[譯文]

在愁悶煩惱中,要具有豁達而無拘無束的胸懷,那麼,心情便能如徐徐春風般一團和氣。在昏暗不明的環境裡,要能保有光明的心境,內心就能像青天白日般明亮無染。

[評語]

“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若是件件掛懷,事事牽絆,那麼,人生的煩惱真是沒有止盡的時候。事實上,我們的煩惱常是由於自己執著不放的緣故,以致於重重網羅,令人掙脫不得。碰到失意落魄的事,更是苦惱無邊,像蠶一般作繭自縛。可是,蠶的自縛是為了蛻變成蛾,有其積極的生命意義,而人卻往往難以“破繭而出”。讓我們學習一點瀟灑,一點淡然,相信我們的日子會過得愉快些,我們的生命也會活得圓滿些。

即使環境再黑暗,只要我們內心坦蕩,仍然能見到光明世界。外界黑暗沒有關係,只怕我們的心也一樣黑暗;天下皆濁沒有關係,只怕我們的心也一樣混濁。在絕望之地能有希望,在惡境之中能有勇氣,這些都是人心潛在的力量;心是人類文明的開端,也是文明最後的據點。心的滅亡,才是真正的滅亡。

七九、裝腔作勢百為皆假,不切實際一事無成

勢利人裝腔做調,都只在體面上鋪張,可知其百為皆假;虛浮人指東畫西,全不向身心內打算,定卜其一事無成。

[註釋]

裝腔作調:故作姿態;矯揉做作。體面上:表面上。指東畫西:言語雜亂,東拉西扯。虛浮:不切實。

[譯文]

勢利的人喜歡裝模作樣,只知道在表面上鋪張,由此可以看透他所作所為都是虛假的。不切實際的人言不及義,東拉西扯,完全不從自己的內心下功夫,可以料定他什麼都無法完成。

[評語]

以財勢為重的人,不瞭解世界上還有比財勢更重要的東西。這種人不但不明白人生的價值,也無法擁有人生真正的情趣。因為,他們整日只知在金錢中打轉,有了錢就想炫耀,拚命的在表面上下工夫,使自己看來更氣派此支便博得別人羨慕的眼光。更可笑的是,有些人硬要打腫臉充胖子,才不會覺得自己臉上無光。觀察這些人的心態,就能推論他們所做的事情大多虛偽不實。一徒具外表的人,他的內心是無法充實的。這些人和百貨公司裡穿著貂皮大衣的塑料人,並沒有什麼差別。還有許多不切實際的人,整天言語不休,說天道地,卻沒有一句是他做得來的。這種人不知道凡事須從自身做起道理,也不肯花工夫進埋頭苦幹,一事無成,是預料中的事,因此,一個肯踏實進取的人,才是最可敬佩的。

圍爐夜話原文及譯文五 分類: 古韻鑑賞 | 被1人轉藏 | 2009-07-18 20:13:48

手機口袋:用手機閱讀我收藏過的文章?

八O、心胸坦蕩可見光明境界,涵養成正氣做到勿忘勿助

不忮不求,可想見光明境界;勿忘勿助,是形容涵養功夫。

[註釋]

不忮不求:《詩經》邶風雄雉:“不忮不求,何用不藏。”是說一個人不陷害人,也不希求非分之財,這種人怎麼會做出不好的事情來呢?“藏”是美善的意思。勿忘勿助:《孟子》公孫丑:“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也。”這是指養氣的功夫必定要把集聚道義當作一件事,但不可預先期望效果,只要心裡不忘記由它自然生長就是了,也不要因為氣不充足,另外想法子幫助它生長。“正”是預期的意思。

[譯文]

由安貧知足,與世無爭,不陷害別人,不貪取錢財的態度,可以看到一個人心境的光明。在涵養的工夫上,既不要忘記聚集道義以培養浩然正氣,也不要因為正氣不充足,就想要盡辦法幫助它生長。

[評語]

孔子在《論語·子罕》篇中說子路為人慷慨尚義,子路穿著破舊的袍子,和穿了皮袍的富貴中人站在一起時,他沒有一點兒自卑感,絲毫不覺得自己不如別人,這種氣魄不容易養成,必須要有真正的學問和氣度才行。因此,孔子引用《詩經》邶風雄雉章中的兩句話稱讚子路,也告訴我們子路為什麼能做到,就是這四個字:“不忮不求”。

大家都知道“不求”——凡事都無所求。什麼是“不忮”呢?以現代的觀念來解釋,就是內心一片坦蕩。你地位高、有錢,但是你是人,我也是人,並沒有把功名富貴和貧同之間分等,都一樣看得很平淡,自然不會因忌妒而陷害別人了。以此待人處世,“何用不藏”?怎麼會做出不好的事情來呢?哪裡會行不通呢?有這種心理,自然就氣度高遠。所以說培養氣質,不是外表的服飾可以培養出來的,要在內心具備這種修養,才是一個坦蕩的君子。因此,一個人不忮不求,才能見出他內心的光明心境。

孟子談到如何培養浩然之氣時,曾經舉了一個例子:宋國有個人憂愁他的禾功不長大,就把苗根拔高起來。他精疲力竭地回到家裡,告訴家人說:“今天累死了,不過,我也幫助苗長高了!”他的兒子跑去一看,那些稻苗都已經枯稿了。

這就是“揠苗助長”的故事。孟子利用這則寓言故事,說明一般人養氣,不像宋人那樣幫助禾苗生長的實在很少。有的人認為養氣沒有益處而丟開它,這就等於種田卻不替苗耘草,最後仍然得不到效果一樣。有的人養氣未成,卻硬要幫助它速成,這就和拔苗助長一樣了,不但沒有益處,反而害了它。因此,想涵養我們那股浩然之氣,千萬不要忘記把聚集道義當作一件事,更不要忘記記它自然生長。也不要因為它不夠充足,就想助長它。因為這浩然的正氣,是集聚平時所為的一切道義,從內在發生出來的,並不是在外面竊取一兩件偶然合於道義的行為就能得到的。所以說“勿忘勿助”是形容涵養的功夫。

八一、求其理數亦難違,守其常變亦能御

數雖有定,而君子但求其理,理既得,數亦難違;變固宜防,而君子但守其常,常無失,變亦能御。

[註釋]

數:運數。理:合於萬事萬物的道理。常:常道。

[譯文]

運數雖有一定,但君子只求所做的事合理,若能合理,運數也不會違背理數。凡事雖然應該防止意外,但君子如果能持守常道,只要常道不失去,再多的變化也能御防。

[評語]

許多人相信“命運”是個定數。因此,有的人過於相信而不思努力,甚至坐以待斃的。事實上,天下的事情,一切依理而行,只不過有時顯而易見,有時卻隱晦不明。譬如一個杯子墜地,你若能及時用手接住,杯子便不會破碎,人的命運也是如此。有的看來似乎很難以轉變,卻又不盡然。無論顯而易見或隱晦不明,總不只說命為定數。所以君子作事,於人求人理,於事求事理,只要不悖理行事,命運的好壞就不值得憂慮了。

世事雖然多變化,但是君子只須守住常道,就能“以常制變”,因為常道是萬物的根本。就像萬物或飛或躍,暫離地面,也一定要回到地面的道理一樣。如果常道偏失了,不必等任何變化,自己必定會先傾覆。因此,君子只知道持守常道,並不懼怕小人詭計多端,也不畏懼世事多變化。

八二、和氣致祥驕者必衰,從善者章為惡者棄

和為祥氣,驕為衰氣,相人者不難以一望而知;善是吉星,惡是兇星,推命者豈必因五行而定。

[註釋]

五行:金、木、水、火、土。

[譯文]

平和就是一種祥瑞之氣,驕傲就是一種衰敗之氣,看相的人一眼就能看出來,並不困難。善良就是吉星,惡毒就是兇星,算命的人哪裡必需要按照五行才能論斷吉凶呢?

[評語]

我們常說:“和氣致祥”,可知一個“和”字,能化解多少干戈。生意人常把“和氣生財”掛在嘴邊,可知一個“和”字,也能帶給人們多少益處。一個人能常保中和之氣,既不會遇剛而折,也不會太柔而屈;既不會遇驕而覆,也不會太虛而窮。能夠常保這種“和氣”,生命便如源源活水,這當然是一種吉祥之氣了。而驕傲的人即使處在富貴也不長久,因為他盛氣凌人,必定導致衰敗,所以說“驕是衰氣”。善於看相的人,一望可知,自然能推斷一個人的禍福了。

要論斷一個人的吉凶,不必從五行去推斷,只要看他行善或是為惡就知道了。從“水流溼,火就燥”的道理來看,行善的人必能得到擁戴,為惡的人必定遭人唾棄。因此,行善的人是吉星,為惡的人便是兇星,想推定吉凶,這就是一個很好的依據。

八三、人生不可安閒,日用必須簡省

人生不可安閒,有恆業,才足收放心;日用必須簡省,杜奢端,即以昭儉德。

[註釋]

恆業:長久營生的產業。放心:放逸的本心。

[譯文]

人活在世上是不可閒逸度日,有了長久營生的事業,才能夠將放失的本心收回。平常花費必須簡單節省,杜絕奢侈的習性,正可以昭明節儉的美德。

[評語]

孟子說:“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意思是說,做學習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把我們放逸逃失的本心收回來。孟子又說:“無恆產而有恆心者,惟士為能。”讀書人不必要有長久營生的產業,卻必須要有追求學問道德的恆心。而一般老百姓呢?當然就必須要有“恆產”了。人不能無所事事地過日子,安閒逸樂的日子過得太久,心也會喪失掉的。大人常常罵小孩:“心都給玩掉了!”就是這個道理。因為,有了穩定的工作,生活才有目標,心才能安定下來。我們這顆心,才不會如脫韁的野緊,亂跑亂闖。有的人要他過安閒的日子,他還不願意呢!因為他受不了“不用心”的日子,這種人常常會譏笑自己是“勞碌命”,以另一個觀點來看,能為工作而勞碌,有時也未嘗不是一種神氣。

日常生活的花費,愈簡單愈好,因為人的慾望永遠不會滿足,一旦陷入,就很難自拔了。粗荼布衣不但無損我們的人格,更可以見出一個淡泊寧靜的心胸。而節儉樸實,永遠是值得令人稱許的美德。現代人似乎都很怕穿得“寒酸”,惹人笑話,其實,以現在的生活水準來看,穿著寒酸倒是很少見的,反而內心“寒酸”的人愈來愈多。捨不得衷心讚美他人,捨不得為別人犧牲一點,這種內心的“簡省”,才是值得大家深思的。

.....親!看後有什麼想法,歡迎大家留言評論補充!每日更新你想要的文章資料,記得在文章標題的右下方關注我們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