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禪不是“阿斗”,裝傻並非真傻

蜀後主劉禪,三國時蜀漢昭烈帝劉備長子,小名阿斗。他是蜀漢第二個也是最後一個皇帝,歷史上以“樂不思蜀”而聞名的亡國之君。一般認為,劉備、諸葛亮辛辛苦苦建立起來的蜀漢基業就是因為劉禪寵信宦官黃皓、昏聵無能而葬送的,所以後世往往用“阿斗”來稱呼那些平庸無能、近乎呆傻的人,“扶不起的阿斗”這一說法也在民間廣為流傳。

劉禪不是“阿斗”,裝傻並非真傻

平心而論,劉禪既不是雄才大略的馬上天子,也不是整兵治民的中興之主,但是他中規中矩地統治了蜀漢政權近四十年,也沒出什麼大的亂子;最後投降魏晉後,能在當時複雜的政治生態下當安樂公得以善終,也難能可貴。劉禪真的象很多人認為的那麼昏愚闇弱嗎?

其實,從他一輩子的所作所為來看,劉禪也是心有丘壑,深通權謀和達權知變的一代帝王。

劉禪不是“阿斗”,裝傻並非真傻

首先從他與諸葛亮相處之道就可以看出他有不凡的胸懷和政治頭腦。從劉備託孤到諸葛亮病逝這十一年的丞相“專政”期間,他尊諸葛亮為“相父”,也就是既是丞相又是老爹,乾脆軍政大權一股腦都交給諸葛亮,即所謂“政由葛氏,祭則寡人”(國家一切大事都由你諸葛亮做主,我主要幹些燒香磕頭的雜活)!

與其說劉禪是心甘情願地做甩手掌故,不如說他不得不這麼做!因為無論能力智商、資歷威望、謀略經驗以及戰略眼光他都與諸葛亮相差甚遠,如果想勉強與丞相“共事”或“共政”,其結果不是掣肘就是添亂。當能力撐不起野心時,劉禪索性“螢燭不與日月爭輝”!反正這個先父的託孤老臣、相父、以及後來綁定的兒女親家是一定會公忠體國、鞠躬盡瘁的。

劉禪不是“阿斗”,裝傻並非真傻

可是諸葛亮一旦病逝,恭順謹慎的劉禪長期被壓抑的不滿馬上表露出來。他乾坤獨斷,立即下詔不準百官參加諸葛亮的葬禮,並以禮儀不合為由拒絕中央和地方紛紛要求立廟祭祀諸葛亮的奏請。直到諸葛亮逝世29年後的景耀六年,他才開了口子勉強同意在諸葛亮墓地定軍山附近的沔陽建廟以資紀念。

而且,劉禪鑑於諸葛亮任丞相時權力過大,他不再設丞相一職。此後,他以費禕為尚書令、大將軍,主管行政,兼管軍事;以蔣琬為大司馬,主管軍事,監管行政。也就是把原來集中於諸葛亮一身的職務和權力一分為二,而且還讓這兩個人的權力分割之中有交叉,互相制衡,分權牽制。並且,蔣琬死後,劉禪更進一步“自攝國事”,一切自己說了算!這種令人叫絕的帝王平衡術以及控權意識,能說他是傻子嗎?

劉禪不是“阿斗”,裝傻並非真傻

另外在收服、拉攏曹魏降將夏侯霸一事上可以看出其聰明、急智和老到。夏侯霸是“虎步關右,所向無前”的曹魏徵西將軍夏侯淵的次子,劉禪的大小張皇后分別是張飛的兩個女兒,而張飛的老婆(即劉禪的岳母)是夏侯淵的侄女。她十三四歲時,有一天出城砍柴,可能是迷路走失,被張飛遇到納為夫人。這樣一捋劉禪其實是夏侯霸的外甥女婿,劉禪的兒子自然就是夏侯霸的外孫。

曹魏正始皇帝曹芳在位期間,曹真的兒子大將軍曹爽在高平陵政變中被司馬懿所廢被殺,夏侯霸本為魏國護軍右將軍,因為是曹爽的心腹怕受到株連,於是向蜀漢投降。

劉禪不是“阿斗”,裝傻並非真傻

《魏略》中記載夏侯霸入蜀時,後主劉禪親自出迎。夏侯霸的父親夏侯淵當年被老將黃忠在定軍山所殺,劉禪安撫前來投降的夏侯霸時說:“卿公自還害於行間耳,非我先人之手刃也”。意思是你父親當年是戰死沙場的,不是被我劉家的先人(劉備)幹掉的!即不怪劉備怪黃忠,難道黃忠不是效命劉備的鷹犬? 何其狡黠!

一語帶過之後,又指著自己的兒子套近乎說:“此夏侯之甥也。”——這倆孩子是你們你夏侯家的外甥哩! 人言後主劉禪是扶不起的阿斗兒皇帝,但是他這一撇一拉,三言兩語就降服了曹操的內侄(曹氏、夏侯本一家)、自己的舅舅、兒子的孃舅公——夏侯霸死心塌地為自己效力,這種懷柔拉攏的老辣手段就是他老子劉備也不及啊!看來他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裝傻”的可能性大!

劉禪不是“阿斗”,裝傻並非真傻

還有當蜀漢後期北伐派和反對北伐派,姜維與倒姜派撕逼時,姜維一度逞匹夫之勇抖狠要殺黃皓,對此劉禪輕描淡寫地回應他:黃皓不過是一小人罷了,不用太在意。並語含機鋒地反問:“過去董允對他切齒痛恨,我常常感到遺憾。您大人大量,又何必介意他呢?”

董允是諸葛亮身後著名的蜀漢四賢相之一,資歷、根基和威望遠在中途歸漢的姜維之上。言下之意是,董允對黃皓痛恨得咬牙切齒,因我不點頭都不能把他怎麼樣,你還想怎樣?劉禪這看上去綿軟的一懟讓姜維立馬後脊樑發冷,知難而退,灰溜溜地遠走沓中屯田避禍。

劉禪不是“阿斗”,裝傻並非真傻

諸葛亮逝世後魏延造反一事上,劉禪也表現出難得的清醒。魏延和楊儀互相表奏對方造反,大臣們基本達成楊儀屬實、魏延誣告的傾向性意見的情況下,劉禪看完魏延表奏,仍然提出疑問:“魏延乃勇將,足可拒楊儀等眾,何故燒絕棧道?”可見他已預見內情複雜。

魏延被誅後,劉禪也沒有簡單的採納眾議全盤否定魏延,而是降旨:“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賜棺槨葬之。”實際上,對於魏延是否真的造反和是否應該被誅殺,一直以來就有不同聲音。劉禪當時所做的決定無疑是明智之舉。

劉禪不是“阿斗”,裝傻並非真傻

千百年來,劉禪最為人所詬病的恐怕是“樂不思蜀”了。當年司馬昭設宴招待安樂公劉禪,席間演奏蜀地舞樂,蜀漢舊臣大多掩面而泣,只有他“嬉笑自若”,並表示“此間樂,不思蜀”!而且當酒至半酣,司馬昭又問同樣的問題,劉禪改口把他過去老部下郗正教他的“先人墳墓,遠在蜀地,無日不思!”重述了一次,甚至連擠眉弄眼、故作哀傷也模仿得惟妙惟肖,儼然憨呆傻帽得沒邊!引得先知內情的司馬昭哈哈大笑。

一般就把此事理解為劉禪輕拋故土、絕無心肝的典型例子。其實劉禪在司馬昭的鼓掌之中,再怎麼安樂也不過是一縣公,能比他在蜀漢後期一言九鼎的皇上自由快活?僮婢、田宅、用度等賞賜再厚,能比一國之君之應有盡有?更不用說“蜀山水碧蜀山青”,難道他就一點不惦念?這顯然不合人性嘛!

劉禪不是“阿斗”,裝傻並非真傻

明代萬曆年間禮部尚書于慎行對此評說:“劉禪之對司馬昭,未為失策也,……教之,淺也。思蜀之心,昭之所不欲聞也……左右雖笑,不知禪之免死,正以是矣。”清代學者周壽昌也認為“不則養晦以自全耳。”總之,司馬氏本性多疑,亡國之君劉禪又寄人籬下、仰人鼻息。人為刀俎,我為魚肉,韜光養晦以自保是他的而必然選擇。

司馬昭一旦稍有疑忌,殺劉禪易如反掌,身為階下囚的劉禪門清!保全自己的性命最好的辦法就是“裝”,越懦弱無能、呆傻憨厚越好!焉知這不是他爹當年經歷的“青梅煮酒論英雄”的翻版?經過此煙霧彈,他就給司馬昭留下一個不足為慮、“我無憂矣”的印象。這在當時的環境中實為明智的選擇,堪稱上上之策。

至於最後鄧艾兵進成都,劉禪苟且偷安、不戰而降一直遭到世人的唾罵。其實這個也見仁見智,在當時蜀漢主力由姜維、廖化、張翼、董厥等率領與鍾會相持於劍閣,音信不通;諸葛瞻、諸葛尚管帶下的都中精兵又被鄧艾軍隊完全擊潰;以譙周為首的益州派系都是“身在漢營心在曹”,不但坐山觀虎鬥,不肯為國家出力,還瘋狂鼓譟“天命論”、“投降論”!

劉禪不是“阿斗”,裝傻並非真傻

從來未涉實際兵事的劉禪即便勉強拼湊人馬出戰(如果還有人願意為他一戰的話),也必定是一觸即潰。到頭來,可能他和劉氏家族滿門會被身首異處,沒準還遭來敵軍對百姓的屠城。這種行為有人說他是以一身之榮辱、一家之成敗換得全國之完璧 ,即所謂“全國保民”,當年益州的主人、劉備的族弟劉璋就是這麼幹的!

劉禪不是“阿斗”,裝傻並非真傻

這種說法對不對我們姑且不論,但是不管說劉禪投降是明哲保身、順勢而為也好,還是昏庸、怯懦、不忠不孝也好,明眼人不難看出,以當時的態勢,三國歸晉是早晚的事情,劉禪不過是早走了一步,走了很乾脆、簡潔的一步。

總的來看,偏居巴蜀一隅的劉禪,能在雄割據、兵荒馬亂年頭,稱帝在位四十餘年,沒有點才智是做不到的!蜀漢是三國裡面最弱的,而他是三國時期所有國君中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或許有人認為劉禪能安安穩穩地坐江山應歸功於諸葛亮的輔佐。但是,諸葛亮在公元234年死後,劉禪又做了29年的皇帝。

劉禪不是“阿斗”,裝傻並非真傻

諸葛亮曾評價劉禪“朝廷(指劉禪)年方十八,天資仁敏,愛德下士。”,即肯定劉禪天資聰穎、敏銳通達。劉備在遺詔裡也提到諸葛亮曾當著德高望重的蜀漢東州集團重臣射援表揚劉禪“智量甚大增脩,過於所望”,也就是劉禪的智慧才能與日俱增,超乎想象期望。

這些固然不乏溢美之詞,但是以諸葛亮的為人,應該有一定的事實基礎,他絕對不會把黑的說成白的。何況“知子莫若父”,假如劉禪完全是一介草包、弱智,劉備也未必拘泥於“嫡”,也會考慮選擇其他兒子做太子。

劉禪不是“阿斗”,裝傻並非真傻

所以,我們說劉禪不是白痴傻兒,也不是“阿斗”皇帝。在特定的環境下,他看上去很傻,其實是“裝傻”,而不是真傻!“裝傻”能裝得以假亂真,也是需要一點聰明和機靈勁兒的。南朝史學家裴松之評價“後主之賢,於是乎不可及”。如果說他不是大智若愚的話,至少也是韜光養晦、達權知變的一個皇帝!

歡迎交流 敬請關注“山色歸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