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区房买还是不买?

假装在哈尔滨

无论楼市如何风雨飘摇,学区房价格依然坚挺。

有人套用鲁迅先生的名句这样打趣,“中国有两种房子,一种是住的房子,另一种是学区房。”跟帖人则更得瑟地表示,“我家有两套房,一套是学区房,另一套还是学区房”。看客会心一笑的同时,却不得不承认学区房这个“香饽饽”的炙手可热。

又快到一年一度的中高考以及小学生报名入学的时间了。每到这个时候大家都会讨论要不要买学区房,我的建议是一定要买,即使你家没有适龄孩子也要买。因为学区房有些好处,你不买根本想不到。

为什么要买学区房?第一条原因肯定是上学。

最近有两条新闻在房产圈刷屏式传播:一个是北京90平方米地下室卖了一千多万,被称为“网红地下室”;另外一个是天津人才落户一天吸引了30多万人申请,挤爆了公安户籍部门的落户申请系统。

这两个事件都与“学区房”有关。

其实这并不是个例。因为这个小区是西什库小学的学区房,孩子如果能够入学,不仅能享受到英语和法语的教学环境,还能直升大名鼎鼎的北京四中。

而天津一直都是高考红利区。985高校的录取比例,天津考生排首位。211高校的录取比例,天津高居第四位,仅次于北京、上海和西藏。

作为房地产市场的延伸产品,学区房的价格主要与区域内的教育资源挂钩。有购房者直言,我们买的不是房,是入学名额。

但如果你说,我家没有孩子要上学了,要不要买学区房?我的建议依然是要买。

首先,重点学校学区房比非重点学校学区房更保值。如今,石家庄的重点学校学区房比普通学校学区房在二手房市场要贵上三千到五千元每平方米。据说,有些学校的学区房名额就值10万块钱,当然这是违规的。

不仅如此,重点学校学区房比非重点学校学区房租金更高。比如,在石家庄43中附近,有些三室房源可以租到4000多块钱一个月,而且是供不应求。

除了把房子租给孩子上学的家庭,辅导机构也是附近租房的主力。还有就是,学区房大多周边配套齐全,生活起来很方便。

既然学区房这么重要,那么该怎么买呢?

第一,多关注当地的招生政策以及目标学校的动态。比如,取得房本时间是否跟入学挂钩,招生范围有没有变动,学校是不是会搬迁等等,有备无患。

第二,购买新房的时候,一定要问清楚学校是否能按时使用,房子是否能按时交房。

第三,购房二手房,调查清楚原房主户口是否迁出、学位是否被占用等容易忽视的细节。

最近,朋友贷款200万,在省会城市买了学区房。很多人不解,为了一套房子,扛那么大压力,值得吗?

朋友说:“为房子不值,为孩子很值。总有一代人,要为后代垦荒。”

总有一代人,要为后代垦荒。我被这句话震动。都说,培养一个贵族,至少需要三代。那么,往上的三代,就必然要做后代的垦荒者,投入大量的心血和精力,来换取更好的教育资源和成长环境。

因为,真正的教育,就是拼爹的。既拼一个家庭的资源和条件,更拼家长的眼光和格局。

(文/高利锋 燕赵都市报)


燕赵都市报

  近两年来,北京市在国家大力实施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打出了破解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均衡的“组合拳”,采取多种手段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然而,“学区房”仍炙手可热,价格也居高不下,成为一些家庭的沉重负担。

  “为了孩子,买还是不买?”———纠结在家长心头的学区房,不仅是教育资源分布的指示牌,也成了衡量推进教育均衡效果的风向标。

  天价学区房,不可承受之重

  “学区房一平米46万”、“学区房一年涨100万”……有关天价学区房的新闻真真假假近来时常见诸报端,撩拨着家长本已十分敏感的神经。在房屋交易大厅可以看到,只要与学区房沾上边儿的房源,价格比地段相近的非学区房源贵上好几成。可每年仍有不少家长对学区房趋之若鹜,学区房房源也是一套难求。

  在刚结束的“十一”假期,石景山区某小区的马辰辰一家为了孩子上学搬到了西二环。他们卖掉90平方米的新房子,搬到阜成门附近90年代初建成的60平方米的房子里,每月还要还近2万元的贷款。不仅生活水平下降了,生活环境也变差了。“毕竟家里只有一个孩子,现在教育竞争这么激烈,上不了好小学就上不了好初中、好高中,就考不了好大学,最后也找不到好工作。”马辰辰的母亲说起这套“连锁反应”的理论头头是道。事实上,抱着和她一样想法的家长不在少数。

  教育资源不均衡,是很多父母选择购买学区房的主要原因。不同的学校仅一路之隔,学区房单价就有1万甚至2万元的差距,一套60平方米的房子就相差60万至120万元。

  一家大型连锁房屋交易公司2016年3月最新数据统计显示,全市67%的学区房集中在东城、西城、朝阳和海淀4个区。这些学区房价格要比全市均价高31%,比同地区非学区房均价贵15%以上。如实验二小的学区房达14万元一平方米,史家小学学区房单价也要11万元左右。粗略计算,购置一套学区房便宜的也要500万元左右,贵的甚至上千万。这对大多数工薪阶层的家庭而言,无疑是不可承受之重。

  新政出台后,学区房不是保险箱

  买一套学区房,很多时候意味着一个家庭要背上十几年、乃至二十几年的经济负担。但随着新政策的陆续出台,有了学区房也不代表就进了保险箱,很多时候往往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在国贸上班的孙女士原本住在东南四环的北京华侨城,房子居住舒适,离单位也近。“为了给孩子一个好的教育机会,去年初,我贷了一部分款买了世纪城的一套三居。”当时,她从多方获得的信息都是买世纪城就能上人大附小本部。“儿子如果能上这所学校,我上班辛苦也值得。”孙女士和众多家长一样,有一颗“望子成龙”的心。

  然而,5月入学登记时,孙女士接到的通知却是要求家长第二天到亮甲店校区进行入学登记。孙女士一打听才知道,今年年初,海淀教委委托人大附小承办该校,并将其更名为“人大附小亮甲店分校”。尽管校方承诺会按本部的标准教学,并可共享本部的资源,但这些天她还是寝食不安。

  后来孙女士才了解,原来每年世纪城成交的房子就有四五百套,大部分是为孩子上学买的,加上小区的“原住民”,每年入学的适龄儿童不是个小数目。人大附小本部资源有限,不可能保证所有孩子都能入学,只能通过年限等条件进行限制。现在,孙女士很后悔买房前的功课没做好。

  目前,“供不应求”不是人大附小一所学校面临的问题,不少名校都如此。于是,它们不得不设置各种“关卡”,并依据学生家长提交的相关材料排序接收。比如按购房年限,实际房屋产权满5年优于4年,4年优于3年;或按顺位,父母为户主的优于祖父母为户主的。西城区甚至要求,除符合条件的“二孩儿”,一套房子6年内只能有一个入学名额。对于学校无法接收入学的适龄儿童,只能按相对就近的原则在学区内协调派位入学。

  2016年年初,教育部正式下发通知,要求在教育资源相对均衡的地方继续推行单校划片的方式。而在教育资源不均衡的地方,要根据情况稳步推行“多校划片”。这就意味着以后一个小区将对应多所小学或初中,即便买了学区房也无法确定最终上哪所学校。这一消息牵动着不少家长的神经:新的政策是否意味着学区房白买了,花钱也不一定能上好学校?

  由于该政策还在探索阶段,具体如何实施、哪些城市实施都还没有定论,现在下结论为时过早。但这件事倒是给家长提了个醒:由于政策的不稳定性,将来学区房并不是百分之百等同于重点学校的录取通知书。

  教育均衡化:从“买不起”到留得住

  家住丰台区芳星园二区的赵大妈,刚从房产中介那里得到一个好消息,令她又喜又忧。喜的是,自己的房子成了学区房,升值潜力更大了;忧的是,自己的大孙子后年要上小学,怕挤不进家门口这所好学校———十八中附属实验小学。

  这几年,作为十八中教育集团的一员,这所小学发展脚步很快。方庄教育集群理事会执行会长、北京十八中学校长管杰认为,赵大妈不用担忧。到2018年,整个方庄地区恐怕不再有差学校,方庄教育集群将构建一个优质均衡的区域教育生态圈。

  方庄现象只是整个北京市教育资源均衡化的一个缩影。全市各区都进行了不同形式的资源整合,教育资源分配日益均衡,适度缓解了幼升小、小升初家长的焦虑。学区房也不再是每个家庭“不可承受之重”。

  丰台区第五幼儿园三环新城园大班很多家长的心态这一两年悄悄地发生了转变。他们不再一窝蜂地对东城、西城、海淀三区的学区房趋之若鹜,而是选择留在片区内。今后,他们的孩子将就近就读于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附属学校、北京小学万年花城分校和首经贸附小。

  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附属学校一年级新生李欣然的父亲,原计划卖掉现在100多平方米朝南的房子,换到海淀或西城居住,但考虑到这两个区的中高考竞争压力较大,学区房价格奇高,且居住条件也受影响,反复权衡后最终放弃了这个想法。他说,近年来,相关利好政策的陆续发布让他对丰台教育重拾信心,附近的教院附中和首经贸附中基本可以满足中学阶段的求学需要,升学率也是逐年水涨船高,相信未来会越来越好。

  一年级新生王含韵的妈妈说:“生源好了,教师学习机会多了,学校活动丰富了,初中的教学水平提高了,我们也不用学‘孟母三迁’了。”前些年,他们所住的小区住户,很多都是孩子一到上学年龄就搬迁。今年,一年级的学生就近入学,小区里的小学生也多了起来。

  优质均衡的“北京教育新地图”目前已初步形成,人民群众对教育的实际获得感明显提升。2015年小学就近入学比例达94.1%,初中就近入学比例达90.6%。公共教育资源配置更加均衡,区域、校际差距进一步缩小。越来越多家门口的学校获得了家长的认可。

  破解学区房难题,让家门口就是好学校

  北京市第十四中学校长张琳说,现在全市教育均衡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学区房的意义也在淡化。集团化办学、名校办分校让很多学校的质量有所提升,家门口上好学校的机会也多了,买学区房变得越来越不重要。但目前北京中小学教学质量区域差距依然存在。有些家长如果确实希望跨区择校,也要量力而行。倾家荡产只为一套学区房的做法并不可取。随着教育均衡化发展,相信几年后,学区房自然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近两年,随着中考中招新政策的实施,越来越多的孩子有了进入优质学校就读的机会。从名额分配到市级统筹,再到校额到校,每一次招生领域的改革,优质高中招生规模的扩大,都让学生和家长吃了“定心丸”。今年,全市还首次将优质高中校额到校招生计划打印在一般公办初中的新生入学通知书上,这意味着到2019年,全市411所一般公办初中的3万余名学生(占具有升学资格学生50%以上)将通过校内选拔方式享受校额到校政策。

  北京市鲁迅中学副校长芦妙说,今年学校有7名学生通过校额到校政策进入四中、八中、实验中学和北师大二附中就读,加上名额分配的14个名额,最终通过这一方式进入优质高中的学生数量达三分之一左右。2019年,学校分配校额到校计划将达59人,占全校总人数的50%。这一政策吸引了附近很多学生,如西单小学、北京实验二小等优质小学的孩子,让每名就近入学的孩子有平等享受优质高中教育的机会。

  “十一”假期后,各区“十三五”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纷纷出台:在未来五年,海淀区将推出20所义务教育阶段新优质学校、10所普通高中新品牌学校,在优质中小学就读比例提升至90%;石景山区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将达到85%,100%学校达到北京市办学标准较高水平,10所以上学校跻身全市一流学校行列;丰台区将通过名校办分校、教科研机构托管及高校办附属学校等方式,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到“十三五”末期,优质中小学学位占比将达80%……这一组组数字,意味着各校优秀师资间的流动,软硬件资源的提高,办学薄弱片区的逐步改善,让越来越多在为“是否要买学区房”而纠结的家长看到了希望,也看到了孩子的未来。  北京市教委有关负责人说,今后,本市将通过调整优质教育资源布局,切实缩小校际差距,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努力缩小区域差距,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办好每一所学校,促进每一名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同时,采取组建教育集团、形成教育集群、推进学区化管理、实行托管、城乡学校结盟、名校办分校、学校发展共同体跨学段合作、优质管理输出、优秀教师特派等方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让“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这句话落在实处。


佛爷134493186

既然问到了,咱们就好好来聊一聊。

两个问题

第一个:投资学区房到底值不值?

对不起,这个问题小司同学聊不了……因为这个不光是投资观的问题,还有教育观的问题。每个人评判的角度不太一样。

但是第二个问题咱们可以来聊一聊:我买学区房既然是奔着孩子上学去的,就不要出现什么差池,上不了学,那就吃亏了。

所以说买学区房的时候有这么几点,要格外地注意一下,切莫上当!

一、非住宅类的学区房是不能落户的

即使你买了这种“房子”,孩子是不能落户口上学的。

比如说前阵子很火的所谓的“学区过道”,就是有那种一部分房子,一部分过道,把过道拆出来卖的。

如果这个过道本身后面的属性写的是过道不是房子,这个户口是落不下的。所以以后“学区过道”,真的,十几万买一平,就太亏了,而且风险太大,大家就不要碰了。

二、买到了真正的学区房也会被种种的条件卡下来

尤其是那些非常知名的大名校,像人大附小之类的,由于每年的应届生父母都去那儿买学区房,还得轮换,每年的应届生特别多。但是学校的资源是一定的,只有——比如说——200个名额,来了500人,怎么办呢?大家就得排排座了。

比如说按照房权(房屋的权限),5年的排在4年的前面,4年的排在3年的前面。

或者按照直系亲属,或者是旁系亲属的实有,房子在父母名下的,排在爷爷奶奶名下的前面。

所以说这种挑大名校的,一定要打听清楚,别咱买了学区房还被种种条件卡下来。

三、政策性风险

政策性风险永远都是不确定的风险因素之一,而且很主要。

因为现在包括北京在内都在试点多校划区。

就是一个小区对应多个学校,有可能买了这个地方的房子,孩子还不一定划到哪个地方去。

这样第一孩子可能上不了好学校,第二房子有可能贬值。有一定的风险。

四、名额要看看有没有被用

以北京为例,北京是六年一个名额。

除了二胎,六年只能有一个子女在这个房子上报名入校。

如果买之前这个名额已经被用掉了,那这套房子就暂时没有学区房的价值了。

今天聊了这几点,希望对那些想买学区房,而且最近都正在买学区房的朋友们有所帮助。大家能够买一个房子,上一个好学校。


小司聊理财

穷人家庭想要让下一代逆袭,怎么办?本着“再穷不能穷教育”的态度,很多家长买下10万元一平的“老破小”学区房。房太尉告诉你,学区房对孩子成绩没什么用!但有一件事家长可以做,房太尉最后给你答案。

知识点1:重点中学对孩子前途没有加成

哈佛经济学家洛兰特.福莱尔教授的团队研究发现:重点学校的升学率高,只是因为收集了好苗子,相比一般学校,读重点学校并不能额外提高孩子的成绩。

纽约市有三所著名的重点公立高中,上这三所中学要参加专门的入学考试并按成绩划线录取。这三所中学的升学率比普通高中高出许多。例如哈佛和耶鲁两校在纽约市录取的学生,60%来自这三所中学。

研究对象为两组学生

A是成绩刚好达到分数线而进入重点高中的;B是成绩没有达线但只差一点的。

因为A和B两个群体的学生在其他各方面的条件(智力,家庭)应该大致相同,可以设想,将来他们的成绩有差异,可能唯一的因素就是是否上了重点学校。

用中国人的老话来讲,这是去重点学校当“凤尾”还是去普通学校当“鸡头”的区别。

美国非政府组织NSC的数据库保存了美国几乎所有大学的学生入学和毕业信息。通过耐心查找,福莱尔教授团队获得了所有1989年到2008年A和B两组学生的大学升学和毕业数据,又通过权威大学排名对这些大学的质量进行了比对。

统计显示,分数越高的孩子,四年后能上大学的比例也越高,但在分数线两侧,即A组和B组孩子并没有出现成绩断层式差距,“凤尾”和“鸡头”所读大学的优劣,也没有不同。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纽约市重点高中和普通高中教师水平并无非常显著的区别。比如最强的高中教师平均工资2008年为78000美元,而纽约市平均水平为72000美元。

所以,孩子上一个中等质量的学校足够,没必要为了优质学校去买学区房。

知识点2:影响孩子成绩的,是父母的学历

《魔鬼经济学》书里讲过一个案例:波士顿市政府为了让穷人区的孩子能得到平等的教育资源,启动了一项帮扶计划,把黑人贫民窟的一些孩子送到富人区上学。但申请的家庭太多,最后只能抽签决定。

统计发现,那些中签去了优质学区的黑人孩子,成绩虽然比不了富人家庭的孩子,但要比他们原来贫民窟学区的孩子更优秀。

这是学校的作用吗?不是!因为统计还发现,那些家里提出申请但没中签的孩子,成绩比本学区的平均成绩也高出一截,跟中签去了好学校的孩子没有差别。

这说明,那些提出申请的家庭是影响孩子成绩的最大因素,而不是孩子读哪所学校。家庭对孩子教育是最重要的,远比学校重要得多。

还有一个经典而有趣的案例。

芝加哥一个教育局调查发现:区内很多低收入家庭很少有书,而这些人家的孩子成绩往往不如那些富裕家庭的孩子。

于是教育局决定:由政府出钱买书送给那些没书的家庭,让所有的孩子都有书看。此后,教育局不仅记录了送给了谁送了几本书,还记录了孩子们花在看书上的时间,包括那些没被送书的孩子。

获得赠书的孩子学习变好了吗?

结果很让教育局领导失望:学习成绩不仅跟送没送书无关,跟孩子花了多少时间看书也无关。一个被送了书的孩子就算认真把书全看了,成绩还是不会提高。

注意!但是,如果孩子出生在一个高学历父母的家里,就算家里的书孩子一本没读过,他的学习成绩依然很好。

结论是:藏书多的家庭孩子学习更好,不是因为读书,而是因为父母是高材生买了很多书,说明父母的教育能力、辅导孩子学习的水平更高。

知识点3:实现阶层突破,可行办法是搬家

以上结论是不是让人很绝望?好家长的孩子更好,差家长的孩子更差,富人越富、穷人越穷, 这就是马太效应。

那么,能力一般的父母是不是没有希望了?不要绝望,我们有办法破解马太效应。

九十年代中期,克林顿政府实施过一个“Moving to Opportunity”(MTO)计划——向机会搬家。在美国五个最大的城市一共有5000个贫困家庭参与。

政府给不同家庭提供了两种援助方式:

1、政府给每个贫困家庭发一笔租房代金券,让其搬离现居贫民窟,至于搬到什么地方则没限制。

2、政府也发一笔租房代金券,但是对贫困家庭搬去的地点有要求——目的地贫困率必须不能大于10%,即穷人必须搬到一个中等收入或以上的社区。

统计发现,跟继续住在穷人社区的家庭相比,搬家去非贫困社区的家庭,除了健康有些好处,家庭收入、失业率等其他一些指标都没什么改变。

让你失望了吗?重点在后头。但几年后再次统计发现,搬家到中产社区家庭的孩子,在收入、大学升学率等方面都远远超出了没搬家的家庭!虽然家长这一代没办法向上晋升,但好的居住环境让孩子得以突破阶层。

所以,想跨越阶级鸿沟,如果资金有限,更合理的选择,不是买学区房,而是去大城市中心租房。


房太尉

买,学校差异太大,小学还好,关键是初中高中,学习是次要的,校风更重要,起码孩子学坏的概率低。我当初想的是孩子上私立出国,老婆要求买就买了。然后折腾,卖了一套小房子,买了学区房。上学后,平时住60平的学区房,周末回大房子,两头折腾。后来觉得为了孩子牺牲自己的生活品质太怨,就把大房子卖了,在学校附近买了一个200多平的非学区房。卖了两套亚运村的房子,买了两套马甸桥的房子,育翔小学的学区,大家就知道赚了多少吧?10年学区房4万,现在15万,15初换的大房子,4万多,现在8万多。基本原则,手上三套房,不能断,否则房子一涨就就完蛋了。这些年来,买房子也就花了300万不到,但是买得早,也没贷太多款,一直保持100万以里,生活没任何压力。劝年轻的同志,如果你能抗住周边的压力,就不买学区房,抗不住,赶紧买,否则后悔来不及,再闹得夫妻不和就麻烦了。孩子一辈子的事,谁落埋怨也扛不住。


王军之印

能力范围之内可以考虑,能力范围之外,不动这个心思。

理由如下:

1、政策会变 并不长时间看好

虽然中国的的教育资源不平等,但是也有一个限度,如果政策发生变化,学区房会立刻失去价值,今年你的孩子划片在这个学校,有可能明年就不在了。如果以后,教育政策再有大的变化,买学房的意义更不大。

2、学区代表不来一切

学区代表不了什么,就算买了学区房,孩子学习成绩不一定拔尖,一个几百万的学区房,并不能笃定孩子美好的未来,而恰恰相反,家长的一厢情愿,会无形中给孩子增加更多的心里负担。

3、越来越多的优质教育资源涌现

现在优质说的私立学校越来越多,他们不看学区,不看划片,看的是孩子的综合素质,家长的经济实力,把拿来买学区房的钱送孩子去好的私立学校也不错啊。

4、多带孩子去探索这个世界

孩子成长就那么几年,很快就会长大,你说咱们在他们小的时候就把钱投入到房子里面,后面路节衣缩食的,图啥?本来可以到他们去各地转转,感受下不同的城市,却因为钱紧张只能在家门口转转,去电视里了解大千世界,这未必不是一种损失。

所以我觉得,学区房并不是一种必需品,刚需品。


冰箱里的星星

关于这个问题,个人觉得还是量力而为吧。

我身边也有不少人为了孩子读个好学校而陆续买了学位房。而我才刚买了首套房子,买房的时候根本就是看预算选择位置和房子的大小,而学校就仅考虑周边有无学校可以上学了,只要有学校就好,也算不得是不是省一级还是市一级了。所以说,还是一切向钱看的。如果没那么多钱,也没必要为了学位房而倾家荡产的,如果有钱,买得起学位房,也可以买。

个人还是比较看重生活环境,还有给孩子的快乐成长。没必要与别人家的孩子对比,给自己孩子太大压力,能快乐成长就好。至于学习,个人觉得跟家庭教育也有关,与孩子自身也有关,不一定去了好学校就一定成绩好,也不一定去了普通学校就会差。

总而言之,个人认为还是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决定吧。毕竟家镜不一样,想法也不一样。所处的年龄段不一样,想法也不一样。说不准,几年后,我孩子要读书时,也会想买学位房呢。哈哈哈哈


广漂小X

前一段时间不是有一个新闻说清华出现的大学生都买不起学区房吗?所以笔者对学区房其实不是很感冒,就算你为孩子买了学区房,孩子将来考上了清华北大,但是结果又能怎么样呢?

另外来说,再好的学校里也有差生,再差的学校里也有优秀生,虽然学校教育环境重要,但是更重要的还是家庭教育,与其花几百上千万买学区房还不如用这些钱多带孩子出去看一看,多培养点孩子的兴趣爱好。


楼盘网

2017新政策,共校共片区,就是几个片区可以选择几所学校,学校生源少的,报名可直接入学,热门学校采取摇号方式,你中了就能上,摇不中就去其他学校。

国家出台的最新抵制学区房新政策。


小崔侃侃侃

个人觉得,学习还是得靠天赋,好的学校只是外部因素,再说没有绝对好的老师,只有适合自己的老师,好的学校里也有差老师。至于买还是不买,得看个人条件,如果小孩成绩好,家里也有条件的话,可以买,如果家里没这个经济能力,承受巨大的负担买学区房,对小孩也形成了无形的压力。如果小孩对学习兴趣不大,那就没有必要买了,总而言之,修行看个人。评价一个人不能只看学习,情商比智商更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