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惇書法,看起來有很多古人的風格,但也就意味著什麼也都沒有

黃惇,別署風齋,南京藝術學院美術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書法家協會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書法家協會篆刻藝術委員會委員、全國中青年書法篆刻展評審委員、全國篆刻藝術展評委、江蘇省美術館藝術鑑定顧問。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西泠印社理事、中國滄浪書社成員等。

黃惇書法,看起來有很多古人的風格,但也就意味著什麼也都沒有

江蘇黃惇行草宗法二王、董其昌等,書風暢達而不媚俗,然其書多年來一直沒有質的飛躍。

黃惇書法,看起來有很多古人的風格,但也就意味著什麼也都沒有

其實黃惇對於帖系筆法有著精深的理解,對於藝術創新也有著獨特的視角——比如其篆刻取法青花瓷押這一冷門資源而成就個性化的篆刻風格,而對於書法他還缺少這種獨特的視角和積極的創新精神。

黃惇書法,看起來有很多古人的風格,但也就意味著什麼也都沒有

這使其書處於古人的夾縫中,雖然氣格高雅但終難高標獨立於藝壇。分析黃惇的字形,很少有變化,《聖教序》及二王行草書的變化規律很少能夠運用進來,那是一種既不俗也並不特別好的結構——中性;用筆上黃惇很注重筆筆中鋒,雖然他未必這樣認為,但是落實在作品上是如此,我們看到他的筆尖能按又能提起,圓潤的線態、輕盈的節奏等特別追求準確大量中鋒的運用,雖偶有枯筆,但是這種枯筆按下的幅度十分有限,線面無法向兩側多維擴展而出現意外之筆,屬最簡單直白的枯筆,效果比較泛常化。

黃惇書法,看起來有很多古人的風格,但也就意味著什麼也都沒有

這種帖系的風格往往是不求筆墨的意外效果而是求意外之境。但是黃惇似乎又不特別追求董其昌式的清淡,他似乎還要兼顧一些雄強的東西。這樣一來,平庸的結字、拘束的用筆、中庸的創作心態,導致其書始終沒有樹立起獨特的個性。

黃惇書法,看起來有很多古人的風格,但也就意味著什麼也都沒有

書法風格的選擇應該走“極端”之路,若追求淡雅,那就像其昌一樣,達到清淡雅逸的極致;求雄強,那就走顏真卿、李邕式的陽剛;追求險絕,那就走米芾、楊維禎式的不羈。藝術最忌諱磨平稜角的中庸——什麼都有,也就意味著什麼也都沒有。

黃惇書法,看起來有很多古人的風格,但也就意味著什麼也都沒有

我個人也覺得帖學重要一些,因為畢竟我們創作的作品多在紙上,碑學固然以古拙方正,但唐李北海一洗前塵,用行書寫碑,其中用筆中,側,倚,正具備,為後世稱頌。

黃惇書法,看起來有很多古人的風格,但也就意味著什麼也都沒有

碑帖結合若能汲取異美匯聚一脈,自能超脫前人,筆法上我完全同意黃老的,其實自古如此,書譜雲“用筆千古不易,結體因時而變”,書法各個時代有各個時代的審美體現,魏晉崇韻,唐人尊法,宋人尚意,元明清三代無多建樹,董其昌稟性天賦雖高,其書浮淡,唯王鐸學王字而變革,備受海內外推崇,日本稱“五百年未見此君”此語或許太過,但也可窺得覺斯於書法之造詣。

黃惇書法,看起來有很多古人的風格,但也就意味著什麼也都沒有

後來清代的劉庸(石庵)等亦不過學於古道,異於時風,才名噪一時,至若再後來的鄭燮(其蘭竹值得學習)所謂的八分半書,餘不想苟同,晚清安吉吳昌碩學識淵博,金石書畫都有用功,但餘以為其書遠在其篆刻之下,傳世作品《臨石鼓文》我個人覺得似火氣未退盡,讓人覺得張力太甚,而內氣匱虛,不是中國傳統藝術所要達到的和諧之美。

黃惇書法,看起來有很多古人的風格,但也就意味著什麼也都沒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