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惇书法,看起来有很多古人的风格,但也就意味着什么也都没有

黄惇,别署风斋,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艺术委员会委员、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展评审委员、全国篆刻艺术展评委、江苏省美术馆艺术鉴定顾问。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理事、中国沧浪书社成员等。

黄惇书法,看起来有很多古人的风格,但也就意味着什么也都没有

江苏黄惇行草宗法二王、董其昌等,书风畅达而不媚俗,然其书多年来一直没有质的飞跃。

黄惇书法,看起来有很多古人的风格,但也就意味着什么也都没有

其实黄惇对于帖系笔法有着精深的理解,对于艺术创新也有着独特的视角——比如其篆刻取法青花瓷押这一冷门资源而成就个性化的篆刻风格,而对于书法他还缺少这种独特的视角和积极的创新精神。

黄惇书法,看起来有很多古人的风格,但也就意味着什么也都没有

这使其书处于古人的夹缝中,虽然气格高雅但终难高标独立于艺坛。分析黄惇的字形,很少有变化,《圣教序》及二王行草书的变化规律很少能够运用进来,那是一种既不俗也并不特别好的结构——中性;用笔上黄惇很注重笔笔中锋,虽然他未必这样认为,但是落实在作品上是如此,我们看到他的笔尖能按又能提起,圆润的线态、轻盈的节奏等特别追求准确大量中锋的运用,虽偶有枯笔,但是这种枯笔按下的幅度十分有限,线面无法向两侧多维扩展而出现意外之笔,属最简单直白的枯笔,效果比较泛常化。

黄惇书法,看起来有很多古人的风格,但也就意味着什么也都没有

这种帖系的风格往往是不求笔墨的意外效果而是求意外之境。但是黄惇似乎又不特别追求董其昌式的清淡,他似乎还要兼顾一些雄强的东西。这样一来,平庸的结字、拘束的用笔、中庸的创作心态,导致其书始终没有树立起独特的个性。

黄惇书法,看起来有很多古人的风格,但也就意味着什么也都没有

书法风格的选择应该走“极端”之路,若追求淡雅,那就像其昌一样,达到清淡雅逸的极致;求雄强,那就走颜真卿、李邕式的阳刚;追求险绝,那就走米芾、杨维祯式的不羁。艺术最忌讳磨平棱角的中庸——什么都有,也就意味着什么也都没有。

黄惇书法,看起来有很多古人的风格,但也就意味着什么也都没有

我个人也觉得帖学重要一些,因为毕竟我们创作的作品多在纸上,碑学固然以古拙方正,但唐李北海一洗前尘,用行书写碑,其中用笔中,侧,倚,正具备,为后世称颂。

黄惇书法,看起来有很多古人的风格,但也就意味着什么也都没有

碑帖结合若能汲取异美汇聚一脉,自能超脱前人,笔法上我完全同意黄老的,其实自古如此,书谱云“用笔千古不易,结体因时而变”,书法各个时代有各个时代的审美体现,魏晋崇韵,唐人尊法,宋人尚意,元明清三代无多建树,董其昌禀性天赋虽高,其书浮淡,唯王铎学王字而变革,备受海内外推崇,日本称“五百年未见此君”此语或许太过,但也可窥得觉斯于书法之造诣。

黄惇书法,看起来有很多古人的风格,但也就意味着什么也都没有

后来清代的刘庸(石庵)等亦不过学于古道,异于时风,才名噪一时,至若再后来的郑燮(其兰竹值得学习)所谓的八分半书,余不想苟同,晚清安吉吴昌硕学识渊博,金石书画都有用功,但余以为其书远在其篆刻之下,传世作品《临石鼓文》我个人觉得似火气未退尽,让人觉得张力太甚,而内气匮虚,不是中国传统艺术所要达到的和谐之美。

黄惇书法,看起来有很多古人的风格,但也就意味着什么也都没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