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零售的核心邏輯和發展路徑,本文帶來深刻的解讀!

新零售這二年如火如荼,什麼是新零售?投資邏輯是什麼?為什麼阿里,騰訊先後入局?新零售和傳統的零售有什麼區別?他的核心邏輯是什麼?本文將探討這些問題。

中國新零售的核心邏輯和發展路徑,本文帶來深刻的解讀!

零售的核心是優化成本,提高效率

一 零售的發展

零售業自古就有,在中國一直以雜貨鋪形式存在上千年,改革開放後出現了商場模式,蘇寧國美專營模式,國外出現了沃爾瑪大型商超模式,再後來有了超市模式,便利店模式。

嚴格意義上來說,並沒有什麼新零售,因為每一個新出現的零售模式相對舊的模式都是新零售。

以上是零售的第一階段,在這個階段是人去找貨。核心是貨,模式的革新都是圍繞貨進行的,所以更豐富的品種,更便宜的價格就能打動人心,沃爾瑪,超市都是這個模式。

後來互聯網的出現帶來了電商模式,於是淘寶,京東出現了,他們相對上面的模式也是新零售,但是把過去零售圍繞貨的邏輯改變了。過去是哪裡商品多,便宜消費者去哪裡,現在場景變成了虛擬的互聯網,不再是實體店了,而且更加便宜,東西也更多,所以從效率和成本角度看,電商模式比上一代的零售模式更先進,更有競爭力。

在這個模式下,不僅僅購物的場景從實體變成了虛擬,而且人,貨的關係也變化了,現在變成了貨去找人,也正因為如此,物流快遞崛起了。

這就是零售的第二個階段,也出現了一些特別適合電商的品類,比如3C產品,服裝等,他們分別是京東和淘寶的代表品類。

中國新零售的核心邏輯和發展路徑,本文帶來深刻的解讀!

但是非標產品,對實時性要求很高的商品電商還是無法取代,比如生鮮,吃等體驗性的領域,都無法被電商替代,於是在前幾年出現了O2O熱,但是最終這個模式除了外賣這個細分市場其他都沒有成功,為什麼?因為無法解決成本和效率問題,比如做一次上門美甲的成本對於消費者來說比自己去高了好幾倍,但是對於提供服務的人來說其實並沒有多拿到錢,所以O2O並沒有真正的優化效率,降低成本,所以失敗了。

二 新零售業態

於是現在新零售出現了,我們把他稱為第三階段。

聊到這裡,我們可以總結一下零售行業的核心邏輯了,無論是第一代的零售,還是第二代的零售電商,其實都是圍繞著八個字進行的: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只要你的模式在這八個字上比其他做的更好,那麼你就更符合零售的核心邏輯,也就是新零售。

所以新零售並非某個零售模式的代名詞,而是不斷進化,革新的零售業態。

1新零售到底有什麼特徵呢?

第一個特徵是倉店一體化了,也就是把過去的倉庫稍微裝修一下,變成了賣場,它可以服務周圍三公里範圍內的客戶了,於是成為了電商,但是在成本上,時效性方面比電商更有優勢。因為電商的倉庫就是倉庫,不直接對外賣貨。

之所以可以把倉庫變成賣場是因為互聯網技術的進步,所以這個模式比過去效率更高,成本更低了。

第二個特徵是線下獲客,線上倒流

新零售是雙向流量,什麼叫做雙向流量?比如永輝超市把買生鮮和吃飯結合起來了,去吃飯這件事情是互聯網解決不了,必須去線下,到了吃飯的地方消費者發現很便宜,也很好吃,但是商家要求手機下單,這是線下往線上倒流。

消費者回來後念念不忘,於是掏出手機下個訂單“給我二斤上次吃的海鮮吧”

然後半個小時就可以送到,這就是線上的流量導向線下。

吃的本質是流量問題,通過很低的價格,很好的服務把線下流量倒入線上,回過頭來又反哺線下。

第二個邏輯是線下獲客,線上倒流。

正是因為這二個核心邏輯,新零售的成本比過去更低,效率更高,也是因為這二個邏輯阿里全資收購大潤發,騰訊入股永輝超市。

中國新零售的核心邏輯和發展路徑,本文帶來深刻的解讀!

新零售的第一個業態:超市業態

在這種新零售裡,服務已經成為和賣東西一樣重要的內容,和過去沃爾瑪,大潤發不一樣,他們過去只賣東西,但是現在新零售也可吃東西,就變成了服務商。

不僅僅生鮮和吃這個領域結合了,整個新零售都會把賣東西和服務結合,比如化妝品過去只是賣化妝品,現在進去直接把美容也給做了,這就是化妝品這個領域的新零售。

第二個業態: 製造型零售

過去零售商只負責賣東西,製造商做東西,但是現在零售商在掌握了流量,渠道之後發現我為什麼不自己製造一個品牌呢?所以有了自己的品牌,比如7-11自有品牌60%以上。

他們開店的邏輯和沃爾瑪等超市也不一樣,沒有把海量的商品,便宜的價格作為賣點,SKU不多,產品很極致,每個SKU做的很深,但是都是精挑細選出來的。他們在管理SKU上面,做的是減法,而不是像沃爾瑪一樣商品琳琅滿目,所以每個商品賣的更多,規模更大,價格反而有了比沃爾瑪更大的優勢,因為效率提高了。

中國新零售的核心邏輯和發展路徑,本文帶來深刻的解讀!

比如可樂這個品類,只有可口可樂,他買3元一瓶,然後把自己的可樂也放在旁邊,只賣1.5元瓶,發現生意非常好。

這種製造型零售商把過去製造商的錢也給賺了,而且把這個品類下第三,四,五,六名全都乾死了,然後流量彙集到了第一名和自己身上,二者銷售都增加了。

這是新零售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賺錢方式,把原來不該自己賺的錢都賺了,而且他是和這個品類第一名合謀完成的,新零售商的自有品牌最高的達到了85%,剩下15%全部給了品類第一名。

那麼為什麼第一名不害怕被替代呢?因為消費者中還有喜歡品牌的,所以他們可以繼續選擇第一名,而那些更喜歡性價比高的消費者就選擇了新零售商的自有品牌。

第三個業態:便利店是零售的終極形態

零售未來有一種形態是巨頭也打不敗的,就算你是一個夫妻店他也無可奈何,這個模式就是便利店。

為什麼便利店巨頭擊不敗?因為便利店不服從成本更低這個競爭維度,便利店的核心優勢是便利。你想馬上抽一包煙,買一瓶醬油,即使是最高效率的零售商也需要半個小時才送到,而樓下的便利店幾分鐘就可以滿足你,所以巨頭拿你無可奈何。

為什麼人們越來越青睞便利了呢?因為人均收入變化帶來的結果,在人均3000美元的時候,看到便宜的東西會非常吸引人,所以從四面八方湧入一個地方,所以沃爾瑪這個形態崛起了。

中國新零售的核心邏輯和發展路徑,本文帶來深刻的解讀!

但當人均收入達到8000美金以後,便利成為第一個要素,人們願意為了便利付出更高的價格,比如就買一條魚,要走到超市最裡面,出來還需要排隊,所以消費者不願意了,樓下的便利店就有了競爭優勢

那麼便利店這個生意的核心邏輯是什麼?是密度,也就是說在一個小範圍內開很多的店,當密度到達一個極致的時候,這一塊全都是我的優勢地盤,這叫做區域密集,面對這個狀況,即使是巨頭也競爭不過你,我走過的路,讓你無路可走。

而一旦形成了絕對的密度,消費者天天看見,就形成絕對的優勢,當密度夠了,就有了品牌,7-11在日本的密度也非常高,中國的便利店形態也是如此,

比如山東的家家悅,在威海一個城市306家店,在煙臺206家店,所以這個密度讓供應鏈的效率極高,也就有了很高的競爭力。而山東900萬的人口,有600億的生意可以做,現在才100億,還有很大空間。

當把密度和網絡效應構建起來之後,就形成了護城河。

三 零售業的趨勢

新零售為什麼會呈現這些變化?這些消費行為的變化是怎麼發生的?答案是人們對品牌的認知發生了變化,人們從認識品牌,喜歡品牌,迷戀品牌到熱愛品牌,

但是後來消費者轉變了看法,覺得品牌也就這麼回事,不願意為了品牌出那麼高的價格,也開始在意性價比了,所以出現了網易嚴選,名創優品,小米這樣高性價比的產品,他們也是新零售。

中國新零售的核心邏輯和發展路徑,本文帶來深刻的解讀!

新零售未來

五年後的趨勢

1 互聯網巨頭參與新零售後,深刻的改變了行業格局,現在行業裡的區域零售龍頭都開始站隊了,未來3年內零售小弟也會要選擇站隊。而沒有進入站隊的很難生存,因為未來行業的競爭邏輯必須服從零售的核心邏輯: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而巨頭有巨大流量優勢,技術優勢,所以未來行業一定會有劇烈的整合,會是寡頭競爭。

2 零售商深耕區域,把供應能力,服務能力做到極致,而流量是巨頭的遊戲。

3 做自有品牌,今天是3-4%的自有品牌,歐洲50%以上,美國35%以上,日本30%,今後中國有巨大空間。

希望本文給你在新零售領域的投資帶來參考價值,具體個股分析,下篇我會寫永輝超市和大潤發

更多精彩財經內容,請關注黑馬財經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