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看待戲曲的綜藝化?


眾所周知,各種戲曲基本上都是由民間小調形成的,有的是採茶調,有的是乞討的途中形成。

後來經過民間藝人們的不斷努力,從幾句話的詞,演變成一個個劇目,逐漸有了專業的藝人、劇團,這些藝人們,根據歷史、傳聞、野史、文學作品、生活小事等,創作出了太多經典的劇目,比如《梁祝》、《天仙配》、《鍘美案》、《小姑賢》、《打金枝》等優秀劇本。全國有三百多個地方戲曲劇種,但是如果把它們分成腔調體系,實際上可以將多個劇種彙總成一類的。比如梆子腔系統、高腔系統、崑腔系統、弋陽腔系統、灘簧戲系統等。

有很多優秀的劇種,是藉助著其他戲曲幫助下,才成功的。

比如全國最大的地方劇種豫劇,它的前身就是河南梆子,屬於梆子腔系統;百戲之祖崑曲,也有南戲、北曲的大部分成分在裡面;國粹京劇,同樣吸收了十幾個劇種,才形成了今天的輝煌……

這並沒有什麼好丟人的事情,因為戲曲文化本來就是互通的,相互學習和借鑑對方的優點,也是對自己有利的。

就像京劇四大名旦之一的梅蘭芳,在解放後,各種劇種去北京表演,他也放下身段,虛心向其他戲曲學習,不管對方的劇種有多小。

因為任何一種戲曲,都有值得學習的地方。


說了這麼多,總結起來,就是戲曲本身就是一路創新走過來的,歷史上從來不缺乏優秀劇種,但是劇種再優秀,如果不創新,始終會走向衰亡,就像南戲、北曲這樣。

現代,可以說是電視劇、電影、娛樂圈的天下,戲曲作為主流的藝術方式早已經過時,如果再不創新,有很大的可能,會在十幾二十年之內,劇種數目嚴重縮水。

戲曲綜藝化,或許是復興戲曲的一種好方法,值得一試!

任何阻止變革的力量,都是別有用心!

最後說一句,戲曲本來就是從廣大的農村裡走出來的,大家都是下里巴人,不是什麼陽春白雪,不要說誰高雅誰低俗,戲曲、音樂、電影、綜藝都一樣,誰也別裝大尾巴狼!


戲曲說

近年來,綜藝性質的戲曲節目在各媒體平臺上可以說層出不窮,最早開始這方面嘗試的是天津衛視的《國色天香》,而後中央電視臺戲曲頻道推出了《叮咯嚨咚嗆》。這兩檔節目可以說是最為綜藝化的戲曲節目。

戲曲綜藝節目的出現可以說,一方面是為了宣揚傳統戲曲文化,試圖以名人效應來帶動年輕人逐漸喜歡熱愛戲曲;另一方面也在為戲曲的所謂創新發展尋找突破口。從這兩個方面來看,出發點是好的,但事實上在泛娛樂和綜藝氾濫成災的情況下,往往事與願違,達不到理想的效果。

眾所周知,中國戲曲是有著非常嚴謹的程式表演要求的以虛擬為主,寫實為輔的高度結合民間小調、詩歌,武術、舞蹈、雜技等為一體的藝術形態,且中國地大物博,各地不同的風土人情和民族宗教信仰的不同,在廣袤的中華大地上形成了許多個性獨立的戲曲劇種,目前存世的戲曲種類達350個之多。

而這些所謂的以弘揚戲曲文化的綜藝節目,只顧了其節目的娛樂性,而忽視了戲曲本身的特殊性。使之驢唇不對馬嘴,讓人覺得有借戲曲之名而行過度娛樂之實。節目中呈現出來的效果,除了少得可憐的一點戲曲文化體驗,以及一身戲曲的穿關,剩下的就是把流行歌曲改成所謂的具有一定戲曲元素的唱法。讓不懂戲曲的年輕人誤以為戲曲就是節目呈現出來的那樣,這樣看來這種娛樂化的綜藝節目,對戲曲的繼承,發展和傳播是沒有多大作用的,且會形成一種意識形態的誤導。


秦腔鬚生

戲曲綜藝化,其屬性還是綜藝欄目。最近北京衛視推出的《傳承中國》投資破八千萬,不禁讓戲曲人感嘆,這麼多的錢,得排多少新戲啊!

戲曲類的綜藝欄目,之前有不少打擂性,代表是河南的《梨園春》這個欄目做得很好,最主要的原因是很難地區的觀眾基礎好,整個欄目從評委到選手到觀眾都是戲曲圈裡人。


後來的一些綜藝欄目的主導就慢慢的發生了變化,比如天津衛視推出的《國色天香》,這是比較早的戲曲綜藝欄目,主持人請來了郭德綱,而選手也以音樂、影視界的明星、藝人為主體,比如於毅、霍尊,唱跳組合MIC等,希望以明星帶流量,而戲曲專業性在欄目中並沒有得到比較充分的重視。

那麼,最近北京衛視的《傳承中國》同樣是綜藝欄目的性質,但是在製作上對於戲曲專業性的尊重是值得肯定的。
欄目中不但穿插了不少的戲曲知識,還請來了李宏圖、董圓圓、王珮瑜、孫毓敏、尚慧敏、寇春華、李玉芙等老中青三代的優秀演員、藝術家前來教習,為了保證演出質量還安排專業演員來“幫演”,這個欄目是在戲曲綜藝欄目上向前邁進了一步,但是是否能吸收發展新的戲曲觀眾尚未可知。


不止看戲

戲曲是中國傳統文化藝術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

戲曲起源於原始歌舞,經過漢朝、唐朝、宋朝的演化才形成了比較完整的藝術種類。並逐步形成了以“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五大主要戲種。

戲曲因為受到現代各種表演形式的衝擊,觀眾的接受程度一直不高。為了使戲曲藝術長久的發展下去,最近推出了一些以戲曲為主題的綜藝節目,比如中央電視臺的《中國戲曲大會》以競技答題方式和觀眾巧妙聯動,喚起觀眾對傳統戲曲藝術的興趣。

我覺得戲曲綜藝化是件好事,不但使中國的傳統文化得到推廣,還帶給觀眾不一樣的視覺體驗。最後衷心希望戲曲這一中華民族的瑰寶永放光芒。


文淵閣大學士2018

戲曲是一門綜合藝術,集聲樂,器樂,道具,舞臺,服裝於一身,既有傳統的一招一式的規範表演,又有說笑,道白及啞劇的靈活表演。它的綜藝性很強,對演員要求很嚴,一般從業者至少需要三到五年的基本訓練和一到三年的舞臺表演經驗後才能正式上臺表演。戲曲中的有些所謂絕活可能需要更長時間苦練後才能掌握。正是這些綜藝性很強很深的戲曲很難全面掌握,演員流失嚴重,觀眾越來越少,戲曲界普遍面臨著十分尷尬的境界,存亡與否,這就是機制問題了。


旭82634902

我只談京劇。京劇你要綜藝化也好,話劇化也好,歌劇化也好,現代化也罷,都可以悉聽尊便!只請大家就別再叫它是京劇。(或者現代京劇,改革京劇之類)京劇是‘非遺`,俗稱古董。大家儘可以借鑑古董‘創意`出現代用品,但你不能拿創意的東西當古董賣,這麼做就是騙子!


道法自然17428415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