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軍故事 :近視和“造艦班”

在電子觀瞄、導航設備尚沒有普遍運用之前,海軍對於航海、戰鬥部門人員的視力都有較高的要求,軍官們視力的強弱,甚至會影響軍艦的戰鬥力。

海軍故事 :近視和“造艦班”

近代中國海軍教育萌發時,也和西方海軍一樣,對於海軍航海專業軍官的視力有極為嚴格的要求。報考海軍學堂時如果被查出視力不合格,將會被拒之門外,而考上海軍學堂後,在學期間倘若被發現有近視的情況,其性質的嚴重程度要遠大於學習不合格,幾乎會被立刻革退。

清代船政學堂駕駛學生嚴宗光,即嚴復,之所以後來與海軍軍官生涯絕緣,就在於患有近視。當時的水師學堂因為造就人才不易,對嚴復網開一面,並沒有將其剔出,而是改作為教習。

民國時代中國的海軍教育,各項制度大多沿襲自清末,在對待學生近視的問題上也是同樣的鐵面無情。

1937年全面抗日戰爭爆發後,原設馬尾的海軍學校輾轉遷到了內陸省份貴州,改設在桐梓縣。此前在馬尾時,因有馬尾造船所供電,海軍學校學生們的宿舍都有電燈照明,利於夜間自修,而抗戰時代的桐梓縣,尚不知電力為何物,海軍學校只能發給每位學生一盞桐油燈,每到晚間,宿舍裡盞盞油燈如星星之火,光線忽明忽暗,搖曳不定,而且伴隨著燻目刺鼻的油煙,中國的海軍希望就在這樣的條件下苦苦攻讀著艱鉅的學業課程。

時至1941年,在桐梓海軍學校即將修業期滿的航9、航10班(民國南京政府後,對海軍學校學生習慣以畢業的界別來區分班級名)學生於體檢時竟然查出多達17人存在近視的問題。

按照海軍學校的規則,這批學生理應立刻做退學處理,但時值抗日戰爭時代,大後方工作機會本就稀少,而沒有任何學歷的學生倘若離開了學校,在人生地不熟的環境中,能否謀生就更成問題。為人嚴肅認真,一向對規章制度說一不二的海軍總司令部陳紹寬念及此事,動了惻隱之心,決定對17名近視學生做退學處理,但如若有人無法謀生,海軍仍將負責,協助安排工作崗位。

對於這樣的安排,海軍學校竟然並不滿意。校方同樣從關護學生出發,認為17名近視學生多為平時學習用功、成績較好者,且其學業都已接近屆滿,如果得不到任何文憑就此退學,不僅對學生個人是荒廢時光,對海軍也未免可惜,於是申請海軍總部特批讓這些學生完成學業,而後不作為航海軍官安排職務,而是留在海軍學校從事教學等工作。

如果接受海軍學校的申請,顯然會開突破規則制度的先河,最終海軍司令部改換巧妙辦法,在海軍學校專門新設一個名為造艦班的班級,將17名近視學生做轉換專業處理,因屬造艦專業,對視力就沒有嚴格要求,如此既不違反規則,也解決了保護學生的問題。此後,海軍學校在飲食等生活方面做更嚴格的要求,再沒有出現大批學生患近視的問題,造艦班在完成一屆後便不復存在,成了中國海軍史上海軍官方鐵面柔情的一曲佳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