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軍「藍軍部隊」:召之即來,來之能戰,形神兼備!

海军“蓝军部队”:召之即来,来之能战,形神兼备!

說起中國的“藍軍”,大家首先想到的是那支叱吒朱日和訓練基地的“藍軍旅”。準確地說,朱日和訓練基地的“藍軍旅”,是我軍第一支專業化的“藍軍部隊”,隸屬於陸軍。其實,在我軍其他軍種裡,也活躍著一支支鮮為人知的“藍軍部隊”。

習主席在向全軍發佈的訓令中強調,要加強針對性對抗性訓練,提高軍事訓練實戰化水平。建設專業化的“藍軍”隊伍,是加強實戰化訓練特別是加強對抗性訓練的重要途徑。一支部隊的戰鬥力如何,要通過實戰來檢驗;一支部隊戰鬥力的提高,必須經過實戰化訓練來實現。實戰化訓練是不是貼近實戰,與有沒有一支能貼近作戰對手的“藍軍”關係密切。從一定程度上來說,“藍軍”的模擬水平如何決定著一支軍隊訓練的質量。

不同的軍種,“藍軍”的建設也不盡相同。“藍軍”構建沒有一定之規,但目標都是一致的,這就是要能不斷磨礪和提高部隊的戰鬥力水平。今天我們就走進海軍某聯合訓練基地,一睹搏擊在遼闊大洋的海軍“藍軍部隊”。

海军“蓝军部队”:召之即来,来之能战,形神兼备!

站在海軍某聯合訓練基地的辦公樓制高點環顧四周,乾淨整潔的營區盡收眼底。

既沒有一望無際的練兵場地,也沒有嘶喊拼殺的千軍萬馬,心中疑問不禁油然升起。

記者接連發問:你們的練兵場在哪裡?你們的“專職藍軍”在哪裡?

基地司令員沈一兵莞爾一笑:你沒有看到我們的練兵場,因為它在萬里無垠的大海上,“專職藍軍”你也看不到,因為我們每次訓練的對手和內容都不一樣,所以根本就沒有一支一成不變的“藍軍”!

一沒有專用場地,二沒有“專職藍軍”,拿什麼去訓練部隊?

記者在夏日的一天,帶著這樣的疑問,走進了這一聯合訓練基地,去尋找搏擊在遼闊大洋的“藍軍”。

“藍軍”:不求擁有 但求所用

——海軍某聯合訓練基地採訪見聞(上)

海军“蓝军部队”:召之即来,来之能战,形神兼备!

(本文刊於《解放軍報》2018年7月9日05版)

編外的鐵拳

——萬眾一心構建過硬的磨刀石

在聯合訓練基地副司令員雷祥元的辦公室,可以眺望到蔚藍的大海。這個曾經數次擔任過 “藍軍”司令官的大校對記者說:別看我們開展實兵對抗時,我手下只有七八個參謀,20多個兵。但是,全海軍的飛機、戰艦和陸上部隊,都有可能成為“藍軍”一員。這塊磨刀石雖然沒有編制,卻是可以令任何一支 “紅軍”都頭疼的假想敵。

望著窗外浩浩蕩蕩看不到盡頭的大海,雷祥元有幾分自豪地說,這無邊的大海都是我們的演兵場!

不求擁有,但求所用——這是聯合訓練基地打造一支現代化“藍軍”的基本思路和原則,並在軍事實踐中收穫了許多“效益”。用雷祥元的話說,海軍所有的“軍事資源”都可通過調遣,以按需原則組建一支強力的“藍軍”。

南海艦隊某驅逐艦支隊裝備著我軍最先進的戰艦。他們每年在承擔著繁忙的戰備執勤任務的同時,也擔負著扮演“藍軍”的重任。

海军“蓝军部队”:召之即来,来之能战,形神兼备!

隊長邱文生在擔任某水警區司令員時,就組建過一支小規模的“藍軍”實體。如今作為這支現代化程度最高的驅逐艦支隊領頭羊,對扮演“藍軍”的角色有著更為深刻的體會和更為貼近實戰的做法。

一支合格的“藍軍”要做到“形神兼備、紅藍兼備和攻防兼備”。邱文生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要做到這“三個兼備”,必須做好“三個瞄準”:瞄準對手、瞄準任務、瞄準學習。就支隊擁有的戰艦而言,科技含量等方面的“硬件”已經越來越接近理想中“藍軍”的“形”,但要做到“神似”,就必須在研究對手、結合任務、不斷學習等“軟件”方面下足功夫。

張宗堂是新型驅逐艦實習艦長,多次隨戰艦出海扮演“藍軍”的角色。在對抗演練中,張宗堂也有一個切身的體會,要成為一個讓“紅軍”膽寒的“藍軍”艦長,不僅要“複製藍軍”,更要“編輯藍軍”。所謂的“編輯藍軍”,就是在模擬“形似”的同時,更要在作戰理念、協同規則、指揮模式、軍營文化等方面做到“神似”。只有從“形似”走向“神似”,才能成為過硬的磨礪“紅軍”的“磨刀石”。

記者在走訪南海艦隊某潛艇支隊、航空兵某旅等部隊,與那些沒有“藍軍”編制的“藍軍”對話交流時,一個突出的感受是:這些“藍軍”的“臨時工”玩的並不都是“空手道”。他們對自己的角色定位,都有一個比較清醒的認識。很多部隊雖然是按照“要素集中、系統開放、按需整合”的原則抽組成一支“藍軍”,但他們沒有臨時觀念,而是注重結合自己所擔負的戰備任務,科學地統籌“藍軍”的角色訓練和部隊自身訓練的關係,使雙重角色的訓練既互為條件,又連貫一致,從而保證自己在扮演“藍軍”時更加專業。

看得出來,能成為“藍軍”的,都是各部隊的“鐵拳”。沒有專職的“藍軍”看似短板,反過來又可能是長處,可以把整個海軍的優勢資源集中起來,打造最專業、最堅硬的“藍軍”。縱觀這幾年由聯合訓練基地組織的實兵對抗演習,那些功能各異的“藍軍”沒讓大家失望,很好地做到了“召之即來,來之能戰,形神兼備”。

強大的外腦

——八方來客夯實智慧的奠基石

在海軍組織的實兵對抗中,總有一個“身影”穿梭在演兵場。這個“身影”就是海軍多所院校的教授組成的專家團隊。這個與部隊如影隨形的專家團隊,被大夥兒稱之為“最強外腦”。

海軍航空大學朱平雲教授,作為“藍軍”的“最強外腦”,為海軍的實兵對抗出謀劃策已經有了10多年的經歷。有些部隊的官兵甚至說,在實兵對抗中看不到朱教授的身影,心裡就會有點不踏實。

在與“藍軍”多年打交道中,常常是第一時間就趕到演練現場的朱教授感受到,部隊官兵在技能方面有優勢,而專家團隊在智能方面則有長處。針對在體系對抗中出現的問題,部隊官兵常常是“知其然不知所以然”,而專家教授們則有條件和時間,能對出現的複雜系統問題進行深入的持續研究。軍事實踐一旦昇華到理論高度,就會成為大家的共同財富。

姜寧教授是大連艦艇學院某系主任,參與“藍軍”戰法的制定、籌劃、導調、評估等工作多年,不僅把自己多年的科研成果無償地反哺部隊,而且每次參與實兵對抗,都帶來了自己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比如今年,他就把外軍最新戰法應用融合到了實兵對抗之中,不僅拓寬了參演官兵的視野,也堅定了大家打贏現代戰爭的信心和底氣。

今年在一次實兵對抗中,擔任“藍軍”司令官的某基地副司令員張文詩,對專家團隊稱讚有加。他說,專家教授們在一些高科技領域有著深入的研究,有些我們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專家們一點撥我們就明白了。專家不僅能拾遺補缺,還能錦上添花。特別是專家教授們的最新研究成果,在實兵對抗演習中幫了我們大忙。

海军“蓝军部队”:召之即来,来之能战,形神兼备!

一支“藍軍”強不強,很大程度上在於指揮部;而指揮部強不強,很大程度又取決於參謀人員的軍事素質和謀略水平。如何結合實兵對抗演練,著力提高指揮所參謀人員“六會”的問題,一直是一個繞不過去的課題。多年來,幫助“藍軍”指揮所提高籌劃、實施、評估等方面能力的海軍指揮學院某教研室梁湲教授,今年有一個與往年不同的感受:不僅是指揮員,包括指揮所參謀人員的水平和能力都上了一個臺階。過去基於實戰效能的指揮方式,已經開始向戰法創新方式轉變。

在實兵對抗演練中,如果認為專家教授這些“外腦”是簡單的單向輸出甚至是灌輸,那你顯然是錯了。專家教授和部隊官兵在實兵對抗中,時常也有交鋒和“衝突”,可以說是智慧層面上的“紅藍對抗”。朱平雲教授就說,每一次在幫助“藍軍”的過程中,我們也學到了很多在書本上看不到的東西。在“頭腦風暴”中,有時也有誰也說服不了誰的情景,但卻向參演的各路人馬,打開了一扇無限接近實戰和真理的大門。

隱形的刀刃

——軍民融合打造技能的試金石

在實兵對抗導調中心旁,記者登上一個塗滿迷彩的電子方艙。走進一看,記者很是茫然,方艙里居然沒有一個部隊官兵,全是穿著便服的 “藍領”。

面對記者的疑惑,基地副司令員雷祥元介紹說,在以往的實兵對抗中,特別是作戰環境構設時,“藍軍”在模擬假想敵時很難做到非常貼切的“形似”。如何破解這道難題?充分藉助地方科研院所和軍工企業在資源豐富、人才密集、技術領先等方面的優勢,走開軍民融合的路子,無疑是一個最優選項。

融合才能強大,一體才能制勝。近些年來,聯合訓練基地先後與中國電子科技集團、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中國物理工程研究院等10餘家單位建立協作機制,組織地方工業部門武器系統總師、技術專家近百人次,集智解決作戰應用、裝備建設以及組訓模式中的重難點問題,深化軍民一體籌劃、一體施訓、一體評估的演習演練模式,逐步走開軍民融合新路子。

海军“蓝军部队”:召之即来,来之能战,形神兼备!

為打造更加貼近實戰的“藍軍”,融入到實兵對抗演練中的地方科技人員,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持、決策諮詢和培訓服務,極大地提高了軍民一體複製“藍軍”、設計 “藍軍”的質量效益。對此,多次參加實兵對抗演練的群指揮員翁志剛深有感觸:“地方‘新朋友’的參與,彌補了我們在極端條件下的裝備運用短板,豐富了複雜戰場環境的構設手段,讓參演部隊得到了近似實戰的礪煉!”

地方科技人員在技術和資源方面的優勢是顯而易見的。他們加入到打造“藍軍”的隊伍中來,可以把很多技能方面的工作做得更加專業和深入。他們帶來的不僅是“1+1>2”的效應,更重要的是使“藍軍”的建設發生了“化學反應”。聯合訓練基地先後與多家地方工業部門建立了戰略合作伙伴關係,藉助他們在各專業領域的情報研究優勢,健全了“藍軍”研究資源共享機制。參訓的“藍軍”通過精準掌握瞭解作戰對手的協同規則、指揮模式、作戰理念,拓寬了視野,打開了思路,研究創新了更加貼近實戰的戰法訓法,使得“藍軍”的模擬水平在智能方面實現了質的躍升。

在軍民融合的實踐中,地方科技人員在幫助“藍軍”完成試金石任務的同時,他們最新研製的裝備也在貼近實戰的演練中得到最為苛刻的檢驗,不少列編的武器裝備則完成了升級換代,真正實現了雙贏。

海军“蓝军部队”:召之即来,来之能战,形神兼备!

構建具有鮮明海軍特色的“藍軍”

■海軍某聯合訓練基地 沈一兵

為部隊提供訓練“假想敵”,開展近似實戰的對抗性訓練,是提高部隊作戰能力的有效方法。海上“藍軍”建設,應當緊貼海上作戰實際,遵循作戰訓練規律,滿足部隊急需,走出一條具有鮮明海軍特色的“藍軍”建設發展路子。

海上“藍軍”應當體現海戰場特點。從冷兵器時代的劍戟刀叉到熱兵器時代的堅船利炮,從機械化條件下的艦隊對陣到信息化條件下的兩軍交戰,海戰形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海上作戰不再是艦與艦的對峙、炮與炮的對射,而是融海陸空天、軟硬武器於一體的體系攻防,戰爭樣式向非對稱、非接觸、非線性、非正規方向發展,敵對雙方在海上擺出堂堂之陣、建制部隊互相捉對廝殺已成“過去時”。海戰的主體也由單一兵種發展為航天、航空、水面、水下、兩棲、無人等多元力量合成的聯合編隊,不會再將整建制部隊投入戰鬥。如果還按照固化編組、固定編成的辦法去設計、建設“藍軍”,無異於緣木求魚,充其量是一廂情願的“時空穿越”,不可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海上“藍軍”應當打破形而上思維。不少人談起“藍軍”,津津樂道的是外在的“像不像”,而把內在的“真不真”放在一邊。有的部隊扮演“藍軍”時,把心思放在諸如懸掛敵軍的旗幟、身穿仿敵的服裝、使用敵方的口吻等有形元素的模仿上,為之挖空心思、絞盡腦汁;有的對敵軍作戰原則和作戰流程知之不深、研之不透,只想使用歪招絕活秒殺“紅軍”,而對如何當好稱職的“紅軍”“磨刀石”興趣不大。海上“藍軍”建設必須摒棄“形似”觀念,特別是按1∶1要求克隆敵軍部隊的天真想法,把精準模擬敵軍作戰理念、原則、方法和手段作為重點,把為“紅軍”提供戰鬥力生長的臺階作為己任,“紅軍”怕什麼、缺什麼,“藍軍”就模仿什麼、提供什麼,不求形似、但求神似,堅決克服形而上學思想,杜絕對抗中的形式主義。

海上“藍軍”應當滿足多樣化需求。海上方向作戰的多樣性決定了“藍軍”建設的多樣化需求,近岸防禦作戰需要攻擊之敵、遠海機動作戰需要反擊之敵、渡海登陸作戰需要守備之敵、反潛作戰需要水下之敵,海上聯合戰役、海上合同戰鬥、單兵種作戰行動等不同層次的海上行動,毫無疑問也對“藍軍”提出了千差萬別的需求,不可能指望一、兩支建制“藍軍”部隊,就能夠滿足如此多樣化的海上作戰訓練需求。因此,海上“藍軍”建設應當跳出單一模仿某支敵軍部隊的思維窠臼,走建強扮真“藍軍大腦”和靈活配置“藍軍軀體”相結合的道路。實踐證明,“大腦”和“軀體”的有機結合,是行之有效、管用頂用的海上“藍軍”建設路子。

海上“藍軍”應當突出實戰化導向。習主席向全軍發出訓令,強調加強針對性對抗性訓練,提高軍事訓練實戰化水平。因此,“藍軍”模擬得像與不像、真與不真都是手段而非目的,建設“藍軍”的真正價值在於磨礪提高“紅軍”戰鬥力,最終打敗對手。設計、建設海上“藍軍”,要始終把能打仗、打勝仗作為終極追求。研究“藍軍”時,要深刻領會作戰意圖,善於發現外軍優長,勇於把先進理念引入作戰方案;模擬“藍軍”時,要大膽借鑑創新,最大限度給“紅軍”製造麻煩困難、設置難題險局,迫使“紅軍”在險境中出招,在困境中求勝;裁決評估時,要跳出勝負輸贏怪圈,不爭你高我低,用數據分析作戰規律、用得失研究制勝機理。總之,海上“藍軍”要甘當配角、善當陪練,真正成為“紅軍”戰鬥力提高的“磨刀石”。

攝影:周啟青、蒲海洋

海军“蓝军部队”:召之即来,来之能战,形神兼备!

推薦關注

監 制 | 陳國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