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军故事 :近视和“造舰班”

在电子观瞄、导航设备尚没有普遍运用之前,海军对于航海、战斗部门人员的视力都有较高的要求,军官们视力的强弱,甚至会影响军舰的战斗力。

海军故事 :近视和“造舰班”

近代中国海军教育萌发时,也和西方海军一样,对于海军航海专业军官的视力有极为严格的要求。报考海军学堂时如果被查出视力不合格,将会被拒之门外,而考上海军学堂后,在学期间倘若被发现有近视的情况,其性质的严重程度要远大于学习不合格,几乎会被立刻革退。

清代船政学堂驾驶学生严宗光,即严复,之所以后来与海军军官生涯绝缘,就在于患有近视。当时的水师学堂因为造就人才不易,对严复网开一面,并没有将其剔出,而是改作为教习。

民国时代中国的海军教育,各项制度大多沿袭自清末,在对待学生近视的问题上也是同样的铁面无情。

1937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原设马尾的海军学校辗转迁到了内陆省份贵州,改设在桐梓县。此前在马尾时,因有马尾造船所供电,海军学校学生们的宿舍都有电灯照明,利于夜间自修,而抗战时代的桐梓县,尚不知电力为何物,海军学校只能发给每位学生一盏桐油灯,每到晚间,宿舍里盏盏油灯如星星之火,光线忽明忽暗,摇曳不定,而且伴随着熏目刺鼻的油烟,中国的海军希望就在这样的条件下苦苦攻读着艰巨的学业课程。

时至1941年,在桐梓海军学校即将修业期满的航9、航10班(民国南京政府后,对海军学校学生习惯以毕业的界别来区分班级名)学生于体检时竟然查出多达17人存在近视的问题。

按照海军学校的规则,这批学生理应立刻做退学处理,但时值抗日战争时代,大后方工作机会本就稀少,而没有任何学历的学生倘若离开了学校,在人生地不熟的环境中,能否谋生就更成问题。为人严肃认真,一向对规章制度说一不二的海军总司令部陈绍宽念及此事,动了恻隐之心,决定对17名近视学生做退学处理,但如若有人无法谋生,海军仍将负责,协助安排工作岗位。

对于这样的安排,海军学校竟然并不满意。校方同样从关护学生出发,认为17名近视学生多为平时学习用功、成绩较好者,且其学业都已接近届满,如果得不到任何文凭就此退学,不仅对学生个人是荒废时光,对海军也未免可惜,于是申请海军总部特批让这些学生完成学业,而后不作为航海军官安排职务,而是留在海军学校从事教学等工作。

如果接受海军学校的申请,显然会开突破规则制度的先河,最终海军司令部改换巧妙办法,在海军学校专门新设一个名为造舰班的班级,将17名近视学生做转换专业处理,因属造舰专业,对视力就没有严格要求,如此既不违反规则,也解决了保护学生的问题。此后,海军学校在饮食等生活方面做更严格的要求,再没有出现大批学生患近视的问题,造舰班在完成一届后便不复存在,成了中国海军史上海军官方铁面柔情的一曲佳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