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最古老的傳統藝術,用紙剪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每逢過節或新婚喜慶,為了增加節日氣氛的熱烈,人們會將各種帶著美好寓意的剪紙貼在家中窗戶,牆壁,門和燈籠上,它們栩栩如生活靈活現代表人們對新生活的期許。接下來由門道君帶著大家走近民間手工藝,感受民間的指間藝術。

剪紙,又稱窗花,是中國最古老的民間藝術之一,是中華民族傳統的民間工藝,它源遠流長,經久不衰,是中國民間藝術中的瑰寶。剪紙的歷史歷史久遠,其源頭可追溯到東漢的元興元年(公元105年),距今已有2000餘年。其特點主要表現在將質樸、生動有趣的寫意藝術造型與民間寓意結合起來,運用空間觀念的二維性,將刀味紙感轉化為一種透空的藝術,有著獨特的藝術魅力。

民間最古老的傳統藝術,用紙剪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紙還未被髮明之前,人們運用薄片材料,通過鏤空雕刻的技法制成工藝品。即以雕、鏤、剔、刻、剪的技法在金箔、皮革、絹帛,甚至在樹葉上剪刻紋樣。他們的出現為民間剪紙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礎。中國最早的剪紙作品發現,是新疆吐魯番火焰山附近出土的北朝時期五幅團花剪紙。

到了唐代,剪紙已處於大發展時期,唐代流行頡,其鏤花木版紋樣具有剪紙特色,如現藏日本正倉院的“對羊”,其羊的紋樣就是典型的剪紙手工藝術表現手法。唐代民間還出現了利用剪紙形式製作的漏版印花板,人們用厚紙雕刻成花版,將染料漏印到布匹上,形成美麗的圖案。

宋代造紙業成熟,紙品名目繁多,為剪紙的普及提供了條件。民間剪紙的運用範圍逐漸擴大,江西吉州窯將剪紙作為陶瓷的花樣,通過上釉、燒製使陶瓷更加精美;民間還採用剪紙的形式,用驢、牛、馬、羊等動物的皮、雕刻成皮影戲的人物造型;藍印花布工藝製作的鏤花製版是用油紙板雕鏤成紋,刮漿印花的花版紋樣就是採用剪紙的技法,有陰、陽刻之分,長線要割斷,以點分虛實。

民間最古老的傳統藝術,用紙剪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明、清時期剪紙手工藝術走向成熟,並達到鼎盛時期。民間剪紙手工藝術的運用範圍更為廣泛,舉凡民間燈綵上的花飾,扇面上的紋飾,以及刺繡的花樣等等,無一不是利用剪紙作為裝飾成再加工的。而更多的是中國民間常常將剪紙作為裝飾家居的飾物,美化居家環境,如門棧、窗花、櫃花、喜花,棚頂花等都是用來裝飾門窗、房間的剪紙。

20世紀初在先進知識分子的倡導下,建立了中國民俗學的雛形。他們廣泛收集收集民間美術作品,其中就有民間剪紙這一項。30年代,藝術家陳志農在北京開始了民間剪紙的研究與創作。他用速寫和剪影的形式描繪了老北京大量的風俗民情,40年代,以現實生活為題材的剪紙開始出現。 1944年,陝甘寧邊區首次展出了西北地區的民間新剪紙作品,為新中國成立後剪紙藝術的發展拉開了序幕。可以說延安的剪紙開創了中國剪紙的新紀元。

民間最古老的傳統藝術,用紙剪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新中國成立後,在“百花齊放,推陳出新”文藝方針的指導下,藝術家們創作了大量表現社會主義新人新事的新剪紙,開拓了剪紙創作的道路,也豐富了中國民間裝飾美術的形式和內容。在新剪紙的創作中除了表現各行各業新氣象的剪紙外,兒童、體育、雜技、歌舞等也成為剪紙最常見的題材。

從剪紙的方法上來說分為摺疊、陰、陽刻、刺孔三種。

從用途上來看大致可分四類:

一、張貼用,即直接張貼於門窗、牆壁、燈綵、彩扎之上以為裝飾。如窗花、牆花、頂棚花、煙格子、燈籠花、紙紮花、門箋;

二、擺襯用,即用於點綴禮品、嫁妝、祭品、供品。如喜花、供花、禮花、燭臺花、斗香花、重陽旗;

三、刺繡底樣,用於衣飾、鞋帽、枕頭。如鞋花、枕頭花、帽花、圍涎花、衣袖花、揹帶花;

四、印染用,即作為藍印花布的印版,用於衣料,被面、門簾、包袱、圍兜、頭巾等。

民間最古老的傳統藝術,用紙剪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