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米格-1.44和Su-47會被淘汰,而T-50獲得了成功?

周名湖

這個問題相當於三個問題,米格1.44被淘汰下馬其實有三個重要的原因。

第一米格144立項是在1983年,到2000年有一架原型機。作為蘇聯鼎盛時期眾多設計局聯合研製的項目在經歷1991年的鉅變時,這個戰機項目顯然遭受了巨大沖擊。

第二,米高揚設計局在俄羅斯時代很迅速被邊緣排擠。蘇霍伊設計局在蘇27獲得了空前成功後又相繼推出蘇30系列以及蘇33系列,進入俄羅斯時代之後蘇霍伊因為外貿成績優秀,所以在政治上也相當有話語權,最後在一系列鬥爭中米高揚被蘇霍伊收購兼併控股控權,所以米高揚設計局主導的重型新一代戰機死掉不奇怪。

(米格1.44)

第三,米格1.44設計之初顯然低估了外形在隱身能力上的作用,以及高估了自己在等離子隱身技術上的研發進度。等離子隱身這個技術理論上可行,然而一架戰鬥機需要給雷達等設備供電還要用大量電能來保持隱身,而等離子隱身對自身機體的腐蝕作用和產生大量熱信號,使得米格1.44的外形很難在現有技術下隱身。

至於SU47根本算不上是下馬,雖然SU47有著一個看起來像是服役的編號蘇47,然而這其實是一個完完全全的技術測試類項目。SU47使用了設計師和工程師都非常想要實現的前掠翼,然而這種機翼難度不在於設計而在於高速情況下前掠翼的機翼載荷會很高,速度越快機翼所受的力就越大,這樣以目前人類科技不可能讓SU47在高速條件下有機動能力。至於其他的技術亮點也只是理論中可行,例如轉輪的彈艙。然而戰機需要有多任務能力,導彈的尺寸不一樣,SU47新穎的轉輪彈艙顯然是不實用的。

(SU47試驗機)

說到SU57,這個真的不是俄羅斯想要SU57,而是在現有條件下俄羅斯只能搞SU57戰鬥機來確保在F22這些五代機面前還有還手的能力。哪怕吃虧,哪怕打不過,哪怕戰損比不好看至少有SU57這樣的東西可以還手而不是捱打,就好像AK47已經老了但是面對HK416這樣槍也還有得用,不是AK47面對坦克那樣無力。

(SU57)


軍情解析

米格-1.44本來是很有潛力的戰鬥機,無奈在誕生的時候遭遇蘇聯解體,而且經費不足的問題,導致了只有原型機出現。在1983年,俄羅斯米高揚設計局向俄羅斯空軍提交了最新的多用途戰鬥機計劃,這就是米格-1.44的前身,因為美軍這個時候已經開始醞釀F-22戰鬥機,根據裝備一代,研製一代的原則,在米格29取得成功之後,米格-1.44的發展也提升議程。本來米格-1.44戰鬥機是對抗F-22戰鬥機的,採用了米高揚設計的全動鴨式佈局,放寬靜穩定性和翼身融合技術,非常規的三角翼設計在當時是非常罕見的。

而且米格-1.44戰鬥機採用了翼身設計,這也是俄羅斯戰鬥機第一次嘗試這麼做,也代表了1980年代俄羅斯航空技術的最高水平。1989年開始製造第一架米格-1.44原型機,因為蘇聯解體,米高揚設計局因資金問題推遲了米格-1.44戰鬥機的研製,只要一架驗證機。Su-47是前掠翼驗證機,不是下一代戰鬥機,是驗證型號,驗證前掠翼等技術。本來蘇霍伊也打算將Su-47推給俄羅斯空軍,但是俄羅斯空軍不需要。

T-50的成功在於其生對了時代,俄羅斯需要一款五代戰鬥機,而印度也剛好也需要,印度和俄羅斯共同出資研製,有了錢作為基礎,那麼研製起來就沒有了最大障礙。目前說T-50獲得了成功還有點早,首飛比殲20快,但是服役卻遲遲沒有落實,因為T-50研製過程中出現了問題,也是俄羅斯航空技術沒有進步的一個標誌。


軍情瞭望臺

下一代戰鬥機相比當代戰鬥機,最直觀的區別就是戰鬥力,跨代就是能碾壓前代的。

從戰鬥機研發的角度看,要研發出下一代戰鬥機,首先你得有足夠的技術儲備。

美國研製五代機的ATF計劃正式啟動於1981年,YF-22和YF-23試飛開始於90年。

以當時蘇聯的技術水平,還造不出一款當前標準的五代機來。

別看著Su-47和MIG-1.44的外形很前衛,這兩款飛機中,MIG-1.44基本設計水平停留在四代機級別,而Su-47也好不了多少,僅僅有局部技術優勢。(比如那個複合結構的機翼)

我們觀看任何一張現代五代機的照片,都會發現,五代機的機頭設計無一例外的採用了菱形機頭,上下截面分界點切尖的設計。

這樣的設計既有利於隱身,又能在機頭產生機頭渦,提高升力。

所以菱形機頭可以說是五代機外形上的主要特徵之一。

而我們看看Su-47和MIG-1.44

連這些五代機基本特徵都沒有。尾翼傾斜角度幾乎沒有,就是一個萬向反射器。

者被淘汰是比較正常的。

應該說,除了第一代噴氣式戰鬥機,之後每一代戰鬥機的服役工作蘇聯都要比美國晚很長一段時間。

而到20世紀90年代的時候,此視的美蘇航空工業差距已經相當大了。

我們耳熟能詳的一系列黑科技:如F-22,B-2,這些飛機的首飛都在1990年之前。

而蘇聯直到解體也沒能拿出一個真正的五代機方案。

再說個能直觀體現美蘇技術差距的例子。

20世紀80年代,當時主要航空工業強國的科研人員就達成過一個共識:推力矢量技術在戰鬥機上的未來應用前景最廣闊的是二元矢推,因為二元矢推能夠配合面積律修型,明顯減少阻力,並且還能誘導超環量提高升力。但是二元矢量噴管的技術難度很高,一段時間內,軸對稱矢量噴管仍將是主要裝備。

於是美蘇各自實驗了自己的二元矢量噴管。美國人的二元矢量噴管就裝在了F-22上,推力損失僅有2-3%,且減少的阻力在20%左右。而蘇聯人的二元矢量噴管搞出來根本沒法用,只得搞軸對稱矢量噴管。

T-50的成功,也說明一點,縱然蘇聯解體,但是俄羅斯也不完全是在吃老本,技術上的進步還是有的。不要認為T-50是個垃圾,T-50再差,也比MIG-1.44和Su-47好得多。


貞觀防務

前面已經有很多人提到了,T-50(現在已經獲得官方編號蘇-57)獲得成功和它出現的時機有很大關係,而這正是米格1.44被淘汰的主要原因。米格1.44生於上世紀80年代,其目標是對標當時美國空軍提出的先進戰鬥機項目,也就是後來的F-22“猛禽”戰鬥機。米格1.44的初期項目米格1.42進展相對順利,但1991年蘇聯解體之後,俄羅斯經濟相當困難,而米格1.44又是採用諸多跨時代設計的先進機型,研發成本相當高昂,俄羅斯無力承擔如此高昂的費用,即使試飛順利完成,俄羅斯空軍也不能擔負超高的採購和維護費用,因此米格1.44在2000年試飛兩次之後就去飛行研究院養老了。

圖注:米格1.44

至於蘇-47“金雕”,這本來就是一款技術驗證機,是俄羅斯蘇霍伊設計局用於驗證前掠翼、複合材料、推力矢量控制等五代機技術的技術驗證機,沒有裝備部隊的計劃,在試飛幾次之後,蘇-47項目就因資金問題被取消了,沒有建造後續機型,對於技術驗證機而言,蘇-47已經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基本可以說是“功成而退”,不能說被淘汰。

圖注:蘇-47

俄羅斯研發T-50戰鬥機時,俄軍所面臨的情況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美國海空軍全面換裝五代機,以前航空技術落後於俄羅斯的中國也迎頭趕上,研製出了殲-20戰鬥機並率先裝備部隊,蘇-57可以說是“無路可退”,如果T-50項目再被取消,俄羅斯就要被美國和中國遠遠甩在身後了,因此蘇-57即使是“趕鴨子上架”也必須上,相比之下“生不逢時”的米格1.44就很慘了。


軍機圖

應該說,俄羅斯的米格-1.44和蘇霍伊的蘇-47,確實走出了俄羅斯人自己的路,但很不幸卻趕上了蘇聯解體帶來的巨大經濟縮水。走自己的路是需要巨大的投入,但當時俄羅斯最需要的就是錢,卻沒有了。

蘇聯戰後雖然成為世界超級大國,但蘇聯空戰理論一直受到兩個因素的干擾:首先是技術底蘊差。和另一個超級大國美國相比,蘇聯在航空技術上有一定差距,這就決定在長期的冷戰中,蘇聯往往採用跟蹤的技術路線,即在美軍新一代戰機出現後,研發針對的型號。雖然蘇式戰機實力也很強,但實際是被美軍牽著鼻子走。經過長期的技術積累,蘇聯在上世界八九十年代已經具備了開創自己風格的能力,但卻遭遇的蘇聯解體,這一目標一直沒有實現。

第二個干擾是國土防空和空軍的爭奪。蘇聯一直以來存在的,就是國土防空軍和空軍資源的爭奪,因為蘇聯國土極為廣大,但周邊又強敵環伺。因此蘇聯長期需要大量的防空截擊機。這種飛機實際就是大號導彈雷達載機,空中機動能力有限,前沿部署能力差。但同時蘇聯作為世界帝國,有需要綜合作戰能力強、具備奪取空中優勢能力的戰術戰鬥機,甚至還包括航母艦載機,這也是蘇-27的由來。

因此,筆者認為,如果蘇聯不解體,其第五代戰機絕不是蘇-57這個樣子。但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無法爭奪世界霸權,因此國土防空的壓力陡然增大。從這個角度看,俄羅斯理解未來空戰,仍然是俄羅斯國土上的防空作戰,而不是發揮空軍的攻擊力量。從這個角度看,平庸的蘇-57可能更適合俄羅斯的實際。與其說他是第五代戰鬥機,不如說是第五代截擊機。


諍聞軍事


理性分析事實說話

米高揚1.44和蘇霍伊Su–47均為上世紀80年代蘇俄軍方、航空界研發的“未來戰機”,這種“裝備一代,預研一代”的思維是世界各國通行做法,也是基於現實技術演進和對保持未來軍事戰力的合理做法。但問題是:對下一代技術發展軌跡的預測有可能出現偏差。

上世紀70~80年代,以美軍F15、俄軍Su27為代表的三代機(俄國標準為四代機),是對前一代戰機片面強調高空高速特性的修正,開始強調均衡全面、技術領先。之後上世紀80年代,美、俄都陸續開始了下一代戰機的預研,這種“新世代戰機”也必然是在F15、Su27等現有裝備的基礎上融入新科技、新思維。

在上世紀70年代空空格鬥飛彈大發展的背景下:自身擁有強大機動性能,同時配備頭盔瞄準具、先進格鬥飛彈的蘇俄戰機在歷次模擬空戰中均能“吊打”北約的同代戰機。也同樣基於此種考量,蘇俄軍方對未來戰機的發展預想依次為:超強的機動性、大航程、遠距離偵測雷達、降低敵方可探測距離。因此我們可以發現,無論是1.44還是Su47,均是按照這種思路發展的產物——米高揚設計的全動鴨式佈局、放寬靜穩定性和翼身融合技術、非常規的三角翼,以及蘇霍伊設計的前掠翼佈局,均讓戰機獲得了超強的機動性,但今天強調的“隱身性”,則不在考量範圍。事實上上世紀80年代的蘇俄軍方,根本也沒有考慮過未來需要“隱身空軍”,新戰機只需降低“可探測距離”,說白了就是在雷達偵測距離上要比Su27、MIG-29有所降低即可。

但是,美軍的F22橫空出世之後,特別是上世紀90年代數次局部戰爭中F117的出色表現,讓世界普遍認識到,隱身匿蹤性能才是王道。以今天的眼光,F117是一種很不成熟的“初代隱形機”,除了隱身性其他性能近乎糟糕,但就是這樣一種戰機卻每次作戰都承擔著首輪進攻的作用。可為時已晚,當俄國人意識到這些事實以後,紅色帝國已不復存在。蘇霍伊尚且可以依靠中國、印度市場賺得的利潤重新研發自己的隱形戰機Su57,但米高揚就再也沒有機會改正自己的錯誤了,唯一的那架1.44,只能向後來人無奈的述說著米高揚設計局早已逝去的輝煌。

順帶說一下,這些失敗的四代機之中,可能讓大家最惋惜的還不是米高揚1.44和蘇霍伊Su–47,而是諾格公司的YF23:它擁有比F22更強的隱身性能和更快的速度,甚至有可能成本更低。但與兩種俄製非隱身戰機相反,YF23恰恰是過分強調了隱形能力,忽視了機動性和操作性,從而無奈的遭到棄選。


Blue_Team

這個結果沒什麼意外的,米格-1.44和Su-47的技術可以追溯到上世紀80年代,當時米格29,蘇27也是剛剛服役,不可能沒有馬上研製新一代戰機,所以這兩個項目實質都是技術驗證機,而不是作戰型號。

米格1.44本身就是作為技術試驗機來發展的,採用全動鴨式佈局,翼身融合技術,以及三角翼等設計,應了新型的電傳控制系統等,人們只注意到它的創新之處,卻沒有想過,它的設計實際不適合作戰要求,即缺少內置彈艙的設計,也在航電方面有限制,它的機頭空間太小。

米格1.44主要是做為驗證下一代戰機的一些技術,而研發的驗證機,研製時間也相當早,那時蘇聯尚沒有解體,只是技術問題,應用的新技術太多,蘇聯解體沒有真正的完成製造。

按米格公司的計劃應是在完成測試之後,再考驗新一戰機的設計問題,可惜蘇聯解體後,已沒有研發的可能性了。

蘇-47也是一架技術驗證機,主要用於前掠翼技術,蘇霍伊也打算將Su-47推給軍方,但是在經過對比之後,被俄羅斯空軍放棄了,因為在試飛中,它也存在一些問題,除了前掠翼外更沒有太多新奇的地方,尤其是沒有考慮隱身等問題。

其實更重要的原因,俄羅斯在整個90年代都沒有采購什麼新機,無論是米格1.44,還是Su-47既便存在發展為作戰型的可能,也都不可能被採購,直到本世紀初,才考慮自已的五代機問題,最終選擇的方案就是T-50,這是一個完全按作戰型號的標準研發的戰機,自已會獲得成功。


麥田軍事觀察

144與其說第五代戰鬥機還不如說第四代的、撐死也就四代半的、而且144看起來不像第五代戰機、



比如說尾翼並沒有像四代機一樣採用傾斜尾翼而是採用垂直尾翼的方式、米格戰鬥機因為短腿有機場保衛者的稱號、144也是如此



互動達人123

1.44是因為蘇聯解體無法完成。1.44如果完成研製是一款強悍的戰鬥機。su47那東西呵呵了就是個玩具,生產出來也不是四代,也就是三代半。t50很難說是不是四代,有幾大不靠譜第一產品三零才出現,就算他有宣稱的推力成熟也起碼十年。這十年裝備產品三靈的飛機會很尷尬。第二俄羅斯的電子很難實現飛火控一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