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D的產品性價比都挺高,但是搞電腦的朋友一般推薦INTEL和NVIDIA,為什麼?

小徐KXR


用途和預算是決定電腦配置的核心因素。

我已經多年不攢電腦了。儘管並未徹底離開電腦行業,但相關的消息也早已經過時了。

我就用我過時的觀點,簡單表達一下自己的看法吧。

任何行業的公司,都無非這樣幾類:不入流的公司做的是數量,講究薄利多銷,以量取勝。三流公司做的是質量,講究以質取勝,質優價廉。二流公司做的是服務,講究用戶第一,客戶至上。一流公司做的是品牌,講究品牌效應,反應速度。然而還有一類公司並不在其中,那就是超一流公司,他們做的是標準,講究的是確立標準,制定規則。

雖然AMD和ATI算是一流公司了,但很不幸,英特爾和英偉達是CPU和GPU的“標準”公司。

首先,AMD和ATI已經合併成了一家公司,在這裡我就統一用AMD來表達了,雖然算是強強聯合,但它無論在英特爾(inter)還是英偉達(nvidia)面前,都顯得太弱了。

其次,無論英特爾還是英偉達,對AMD都是秒殺式的存在。他們之所以沒有秒殺AMD,更多的是商業因素。也許不是他們不想,而是他們不敢。

其實,AMD的起步並不算太晚,只是按照人家的標準,跟著別人的路子,總有著追趕乏力的感覺。因此,最早期的心比天高,命比紙薄的K2,K4,K6系列的情況只能用慘不忍睹來形容。直到K7系列的推出,AMD才算進入了正軌。

所謂AMD的K7系列,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那些AMD的產品,比如早期的毒龍系列,雷鳥系列以及稍晚的速龍系列,速龍II系列等等。K7的曾經一度搞得英特爾很被動。只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英特爾後繼發力,很快就推出了一系列的中低端CPU。也可以說,就是英特爾的一時大意,讓AMD在中低端市場上佔據了一席之地。AMD所謂的性價比高,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才進入了很多人的意識中。

那麼,AMD的CPU的性價比到底如何呢?作為AMD曾經忠實的用戶,我用了十多年AMD的CPU,從K7系列的毒龍到K8系列的速龍 FX。無論CPU,APU用的都還是很習慣的。只是,最近我換成英特爾的了,同時,也將用了很多年A卡的習慣換成了N卡。主要原因是我不再以玩網遊為主了。

以前,我給別人攢電腦的時候,總是習慣性的問對方兩個問題:預算和主要用途。因為預算決定CPU ,用途決定顯卡。預算低又想玩遊戲的,選AMD,因為性價比高,爆發性好,再選一塊大板和好一點的顯卡。這樣的優點是當時省錢,但過時較快。除此之外,都選因特爾,因為穩定性強,持續性好。辦公的用小板集顯,玩遊戲的則是大板+獨顯。至於顯卡,A卡的情況是迪蘭恆進等好品牌的顯卡不便宜,雜牌子的質量又無法保證。市場競爭力明顯弱於N卡。如何選擇,還要看預算和用途。如果低價玩遊戲的話,A卡稍稍會好那麼一點點,因為CPU和顯卡出自同一家公司,兼容性會好一些。

近年來,二手配件,二手電腦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好了。尤其是至強類的“魔改”主機,性價比相當不錯。對於預算低的用戶來說,是個非常好的選擇,辦公,玩遊戲兩不誤。但這類主機最大的問題就是雖然多核,但主頻偏低,而且“淘”的時候,需要那麼一點點運氣。有的網友瘋狂吐槽這類“洋垃圾”,個人是非常不認同的,因為在預算不高的情況下,這類電腦可以滿足絕大多數用戶的所有需求,而且一般情況下這類電腦也足夠穩定。

具體的電腦配置,還要看看自己的錢袋子和電腦究竟要做什麼。i9+2080 ti確實很有吸引力,但並不是很多人咬咬牙就能買下來的。


陌上雲白


呵呵,看那麼多不懂裝懂的人,我真是忍不住要吐槽了。

本人呢,06年開始攢電腦。

無非是兩點。

一:性能

二:錢

其實我真心希望AMD好好活著,其實intel也是這麼想的。還暗地裡幫助過AMD度過難關。為啥幫忙?你知道如果AMD倒閉了。美國有部法律叫《反壟斷法》,一家獨大是要收到拆分的,當年的微軟不就是個例子?那時候還是intel、AMD、nvidia、Ati四分天下。只不過intel和nvidia佔據65%的市場份額。AMD和ATI撿剩下的所謂“聰明人”或者“我懂行”這兩種人的漏。(現在amd和ati這兩家成一家了。)

就性能而言,一句話實踐出真知。這麼多年,我組裝電腦無數。只組過一臺AMD平臺。同價位intel平臺,當時就對比過。錢差不多的情況下跑分AMD大概比intel高15%。問題是你拿電腦來跑分麼?當然是玩遊戲啊、辦公啊。對不對?那你需要啥?“穩定”“持久”不是嗎?那麼我告訴你intel和nviaid平臺玩遊戲就是比3A性能好。amd真心不穩,主板問題、內存兼容。這些問題使得那15%毫無意義,何況那只是分數,玩遊戲你還是要看卡不卡,辦公你還是要看指令集,不是嗎?

還有別人的回答,什麼國人就認intel云云,我笑了。說得好像除了intel和AMD之外外國人有的選一樣……真搞笑。

為啥那麼多人讓你選AMD平臺?因為好多人的心態就是看到沒:我花了比你少的錢買到的東西比你intel的性能好。你是大傻x,我比你懂。不就這麼個心態麼?咱說實際用好嗎?打遊戲、辦公實際體會ok?

其實amd在很多方面差因特爾不是一點半點。還有ati哦不不,現在叫amd啦。我希望amd好好活著。這樣因特爾才不會老是擠牙膏。要不然現在我也用不上i9美滋滋啊。對我而言AMD的作用就是鞭策intel前進。牙膏擠的快些。從6700到i9,intel被AMD逼的不到兩年就放出這麼多cpu和平臺。

對了,還有那些不懂的,別瞎胡說我看著都笑了。

總結下:不忽悠你們買AMD,它餓死了我們用intel的牙膏就擠的更加慢了……,而且你買了AMD平臺,一跑分哈哈看看分真高,你看我沒忽悠人吧?

最後告訴提問者,你朋友確實是你朋友,沒忽悠你。選intel沒錯的。






彷彿惡魔


我的第一臺電腦是AMD的,主板是華碩的T2P4,AMD PR75(超頻到90兆),內存32兆,硬盤200兆。之後更換電腦也一直用AMD的CPU,直到AMD的X4 950(16G內存)。使用過程中,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發現AMD的一個毛病:磁盤效率低,也就是複製剪切粘貼速度慢。反觀INTEL,在這方面表現非常的好。也許有朋友覺得AMD非常好用,我並不否認(除了磁盤速度,AMD性價比真的很不錯)。經過無數次對比後,我還是選擇了INTEL,原因無他,就是磁盤性能這個唯一因素。複製文件、尤其是小文件數量較多的時候,AMD處理器磁盤性能低下的毛病一覽無遺。一家之言,不當之處請指正。


我滷抖


首先你要了解AMD和Intel,以及NVIDIA之間的淵源。Intel其實可以完全甩開AMD,壓垮這家企業,但是你要知道美國有反托拉斯法案(即行業不允許有絕對壟斷地位的公司,否則強行拆分),AMD就是Intel故意用來陪跑的。另外正因為有AMD,Intel在出產品的時候,可以不斷的擠牙膏,只要比對手高那麼一點點就行。

當然AMD也知道自己的處境。在夾縫的天地中也是不斷尋求突破;收ATI,將CPU和GPU進行集成融合;拿下三大遊戲主機的芯片供應;最近不是Intel也開始採用AMD的集成GPU了麼。

而NVIDIA與ATI的歷史競爭中,ATI和AMD為一個陣營,Intel和NVIDIA是一個陣營,ATI投靠AMD,希望戰勝NVIDIA。可惜事與願違,GPU研發反而不如對手,而NVIDIA憑藉與Intel和微軟的黃金三角關係,在遊戲顯卡市場穩穩站住。並且拋棄了CPU研發的念頭,從單一的圖形運算轉向普及型GPU運算。比如視頻壓縮,軟件GPU加速運算等等,這些傳統依賴CPU運算的軟件,現在都開始採用GPU高速運算了,最新的面部識別,到AI深度學習都一定要採用高端的GPU。

最後再說下,產品定價是有一定依據的。AMD市場佔有率低,發熱大(相比競爭對手而言),同檔次產品價格的確會便宜些。


嘉遊視界


20年來全配的AMD,包括幫朋友同事,性價比是主要原因,簡單一點說就是錢少。但是單位的全是Intel。不管AMD還是Intel都遇到過藍屏死機。這麼多年感覺AMD的主板時間久了就會出問題,一般超過5年出問題概率比較大,壞過一塊ati顯卡,硬盤也壞過。因為我全用AMD,不排除Intel的問題。

總體來說,AMD在zen出來前功率普遍比Intel功率大發熱高,包括主板也是,所以主板老化會比較快吧。但是現在AMD製程上來了現在功率發熱反而低了。但是AMD顯卡功率還是比較高。AMD多核比較強,單核Intel強。

昨天剛配了一臺AMD2600+580的主機,還沒到貨。相信AMD現在會縮短和Intel的差距。

AMD還有個好處主板接口延續性好,不用換CPU就換主板,升級成本低。


大風吹19


說英特爾性能穩定的,其實說的不太準確。應該說特爾的兼容性比較好。我過去也是自己攢機的,也有幫朋友攢,有一段時間也用AMD。並不是說性能不好,而是會遇到一些些軟件bug,時不時的需要打補丁。並且每次重裝系統都要重新打一次補丁。機裝多了,不是幫這個打補丁就是幫那個打補丁,網上也會有些人說,那都是幾年前的事了。但是我就經歷幾年還是有這種現象。而且這麼多年了,攢機的人還是推薦英特爾,可見問題一直存在。仔細一想啊,英特爾和AMD的技術多少是存在一些差異的。全球的軟件公司一定會在英特爾的平臺上做測試和優化的,但是AMD就不一定了。從此以後再也不用AMD。你保不準別人會用些什麼軟件。除非你只用來玩遊戲吧。不過現在的機器都是性能過剩的。穩定性就顯得更重要了。我也早就不再攢機了。現在都是在網上買些二手的品牌機。


莊惠松


主要還是因為英特爾和NVIDIA多年來的市場佔有率更高,用戶基數大所導致的,尤其是英特爾從經典的電視廣告就開始被大量用戶所熟知,即使是不懂電腦的很多也都知道英特爾的大名,在很多人眼裡像CPU這樣高精尖的產品只有英特爾一家能生產,別看AMD現在的銳龍CPU很強,但是仍然有很多人不知道。

NVIDIA作為獨立顯卡研發和製造商,曾經也是和AMD分庭抗禮,但是這幾年AMD顯卡業務並不景氣,能效比上被NVIDIA的同級別顯卡完敗,導致這幾年選擇N卡的用戶越來越多,AMD顯卡的佔有率一度降到只有不到30%。

我們出去吃飯店都知道會選擇人多的飯店,買電腦也是習慣選擇銷量大,人盡皆知的產品,英特爾和NVIDIA也正因為產品銷量大,資金較為雄厚,多年來與各大軟件廠商和遊戲廠商合作密切,產品和驅動的穩定性相比AMD更佳,雖說AMD的產品本身也很穩定,但是很多人會因為AMD個別項目的落後和bug而全盤否定AMD,換句話說,如果有人找你配電腦,你給他選擇英特爾和NVIDIA的產品,如果將來出問題對方可能懷疑是自己操作不當造成的,而如果是AMD電腦那對方則可能懷疑是AMD的產品不行。

我個人就是AMD處理器的用戶,儘管銳龍上市初期遭遇了一些內存和主板兼容性的bug,但是後期修復後完全正常,穩定性並不比英特爾差,更多的核心數量,更低的價格也吸引著越來越多的用戶選購;而AMD高端顯卡雖說不景氣,但是中端的RX580和590性價比並不低,配一臺AMD平臺的電腦整體花費確實能低不少,得到的性能也足夠讓人滿意。


嘟嘟聊數碼


一句話,賺錢問題。一:價格越高才能更賺錢,一萬電腦掙你1000不多吧?五千電腦掙你500利潤比才一樣。二:並且intel型號繁多,懂行的不用你推薦,不懂行的蒙你沒商量。三:intel接口更新太快,未來想升級就需要再買新機。所謂的朋友介紹的這個朋友有八成是有提成的,只有絕對好的關係的朋友不是為了提成,這種事看到的太多了。至於有人回答裡說amd質量問題,我沒發現有那麼的不堪,所謂的藍屏死機不穩定,更多來自其他硬件,cpu引起的問題微乎其微。我的電腦amd十年了。4400的u二代內存,現在裝win7同時還跑虛擬機。另一臺七年了,250的u三代內存,win10之上跑虛擬機。沒有出過任何問題。前提主板都是技嘉大板,同型號裡的高端主板。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想玩黑蘋果費勁,其他沒有其他答主說的任何問題。給朋友配的也清一色amd沒有任何問題(本人絕對不吃提成,只幫朋友選擇最高性價比)。補充一點發熱問題,那是20年前的amd。


新時代下的新人


我20年的電腦組裝經驗,個人電腦AMD和Intel都用,單位辦公給配聯想電腦不用,兩臺臺式機都是自己組裝的,筆記本也不用單位的,自己買的。筆記本CPU 用Intel(不過最近推薦同事賣的辦公筆記本是銳龍U的華為本),臺式機用AMD,顯卡主力用nvidia(家裡用的),老舊點的用AMD(辦公電腦,因為不怕費電)。普通辦公電腦同價位的推薦用AMD,2-3000價位含顯示器Intel配置基本都是雙核,而用AMD可以銳龍或推土機(4-8核)。Intel的優勢是單線程效率高,磁盤性能也好於AMD,但在普通辦公情況下多核效率更高,簡單的說就是多開幾個網頁窗口立馬就能有體會(雙核很容易出現卡頓)。磁盤性能在使用固態硬盤的情況下,A和I幾乎可以忽略差距。平時組裝電腦是愛好,朋友、同事有需要,都是根據預算來推薦。一般情況CPU都是推薦AMD,除非預算高於7000才考慮Intel,顯卡只推薦nivdia(功耗和性能比AMD好,我自己會兩者都考慮)。之前個人偏好玩遊戲只選I7系列,如果考慮I5還不如選推土機,同價位顯卡可以提升一個層次(現在也還是不考慮I5,同價位銳龍性能更好)。總之,電腦這東西一分錢一分貨,根據預算AMD和Intel都可以,但低價位電腦還是主力推薦AMD。有的人說AMD不穩定,那就是半瓶水。只要電源、主板、散熱器,還有不要太廉價的機箱,A和I的穩定性沒有差別。舉例說,我在2002年組裝了一臺8000多,主板帶集顯的AMD雙核速龍臺式機,硬盤小刪掉了1080P版本的兄弟連,04年又重新下載,因為電驢資源少,下了2個多月。中間因為出差多次連續開機5-7天不關電腦,從來沒死過機(玩某些東西不敢保,但下載從來沒死過機)。電源是額定350W的品牌電源(後更換額定500W) ,品牌四熱管散熱器,品牌機箱現在還用著,能雙手按著做俯臥撐(上面的啥品牌就不說了,免得有做廣告的嫌疑)。所以說電腦穩定與否取決於配件的選購(當然兼容性方面早些年比較多,但經驗多了可以避免),還是那句話一分錢一分貨。


無人永生36868167


首先說一句,現在的AMDcpu r5 2600是中端組機性價比最高的處理器沒有之一,之所以大家都推薦雙英平臺,主要有兩大方面原因

一 . 一方面,由於長期以來很大一部分中國用戶在電腦遊戲方面。主要是以騰訊遊戲包括一些其他的網遊為主,而在這方面,這些遊戲對雙英平臺所做的優化都比較友好。

二. 另一方面,雖然AMD銳龍系列包括顯卡性價比很高,但也是在這兩年才嶄露頭角為人所知,由於雙英平臺長期以來這些年的用戶基數龐大,想讓他們一下子轉過這個彎改投另一家確實需要技術好感,更需要時間的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