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曹魏和蜀漢的民間形象可能和實際完全相反?

過路閒人路過

自三國演義這通俗小說出現後,內容通俗易懂加上故事精彩,就成為民間說書,唱戲等娛樂的題材,所以百姓很自然就會把各人物的形象根據三國演義的引導而形成。但歷史是否真實如此,大家用道理說話。

三國演義對比三國志,一個是兩百年後的史書一本是一千多年後的小說,那個更靠譜? 因為陳壽是晉朝為官,必需要以曹魏為正統才能顯示晉的合法繼承,另外陳壽老爹被孔明施以髡刑所以陳壽懷恨在心要黑蜀黑諸葛亮。我想說這是想多了,三國志除帝皇外單獨列傳只有孔明和陸遜,而且對孔明評價極高,把所有出色政治家該有的全部寫一遍,難道就是一句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就可推論陳壽是亮黑?合理嗎?陳壽要黑蜀黑亮太簡單了,稍為改動就能黑到外太空,親力親為改為不重視人才培養導致人才斷層,北伐無果改為窮兵黷武有何難? 還有劉備那宗親身份,劉勝和劉備相差兩百多年,中間經過多少天災人禍,就算真有劉備這人怎麼證明就是劉備本人? 沒辦法證明等同沒辦法推翻同一道理,三國志有記載那就相信吧。總有人會說你是穿越的嗎? 你怎麼知道記載的就是真實的? 你憑什麼評論古人? 你能從賣草鞋變身為皇帝嗎? 提出這些問題的根本毫無合理性,沒有人會是穿越的,是否歷史都不能評,刪除歷史課? 那些足球做解說的可以踢的比場上球員好嗎? 可以成為豪門球隊的球員嗎? 按這道理解說的有什麼資格去評論球員?

再說劉備稱為白手起家是真的嗎? 曹操祖上有錢有權但作為宦官之後,東漢末年朝廷腐敗宦官是罪魁禍首之一,所以宦官之後是被眾多士人看不起的,而劉備的背景不是資產嗎? 劉備沒背景如何可以以正統的名義打著匡復漢室的旗號,難道劉備到處投靠真的和他背景毫無關係? 難道真沒有人才是基於背景而加入劉備陣營? 劉備沒背景而稱帝和袁術有什麼區別?

請先搞清楚為什麼漢末天下會大亂,這是與漢朝廷的不作為直接有關,農民起義,天下有幾十個擁兵自重的武裝實力,各自為利益而戰火不斷,這是往後五百年大亂的源頭。漢獻帝逃離長安時,考慮的是自己能否保命還是想著自己如何統一天下? 當時的劉備有什麼實力? 連小命都保不了何談統一天下? 劉協落在其他諸侯手上,估計命運只會更悲劇,大漢很可能連最後那幾十年都沒有,天下變回春秋戰國時期,而劉協有所不測的話,漢朝馬上滅亡,天下不知冒出多少個王多少個帝,還會有人理會皇帝姓不姓劉,劉備是不是宗親還有意義嗎?

有一些常見的問題基本毫無邏輯,比如為什麼曹操不直接投降而妨礙劉備統一,試想一下歷史沒有曹操出現過會如何? 天下一樣是大亂,沒有一股勢力能統一天下,沒有曹操把東漢這破旗撐著,東漢滅亡的話,自然也沒人再認劉備這個宗親,曹操把漢朝延長几十年最大受益者其實就是劉備。曹操說的天下英雄唯操與使君就說明曹操看出劉備有過人的能力,但這與演義中的仁義沒有任何關係,試問在亂世中,曹操會認為一個仁義之人能幹一翻大事業嗎? 所以請搞清楚一點,亂世爭雄不可能是仁義之人,劉備不仁不義的事情多的去了,而且劉備不能否認是個千古奇才,但有才不能代表其人所做所為是正義的,什至被形容為鞠躬盡瘁而忠心於劉備的孔明,所做所為也不能因此而評為正確, 還是要按事情實話實說去評價。

曹操挾天子後到底做了什麼? 這個問題也毫無爭議,抵抗入侵匈奴,烏桓等外族,經過二十多年的南征北討把四分五裂的天下統一成十三州佔其九包括中原地區,這都是實打實用武力和智謀換區的而不是喊口號喊來的。而在內政方面改革了東漢弊政,抑制地方豪強,實行屯田,百姓生活開始從每天戰亂中穩定下來。這樣的貢獻加上實力,不要說還把劉協放在國家最高領導人位置,錦衣玉食,到禪讓曹丕後被封公封地保留天子禮儀,直到曹丕死後劉協還在生,這已經是非常厚道的事情。古往今來擁有這條件而直接稱帝然後滅了劉協一族人的也不是什麼新鮮事。

所以別再說些沒意義的話,比如為什麼曹操不把權力交還漢獻帝之類的,曹操挾天子初天下還四分五裂的時候把權力交給劉協,劉協有本事擺平大半天下嗎?到曹操統一北方後還權於漢獻帝,自己不是找死嗎? 還別忘了此時的劉備已具有一定的實力,自己用畢生征戰統一的大半天下,有誰會交出來?

而曹操在平定北方同時劉備在幹什麼? 就是到處投靠,而且大部分情況離開時都是不辭而別什至逃跑,赤壁前和東吳連盟抵抗曹操獲勝後,周瑜去打曹操的南郡劉備派了幾千人意思一下,自己主力派去攻打荊南四郡再據為己有。承諾得西川后還南郡,最後劉備確實得了西川,用什麼手斷就不多說,但面對索要南郡的東吳就開啟無賴模式,什麼得了涼州後再還諸如此類的,看到曹操佔了漢中心裡害怕又想起東吳這盟友,但扯來扯去南郡還是不還,還有人認為劉備用幾個郡換東吳一個,東吳已經佔大便宜還想怎樣,這道理和我借你一張一百現鈔,你還我幾張五元現鈔同一道理,所以東吳偷襲荊州本來就是情理之中。

還有人看事情看的非常簡單,就像孔明的隆中對忽悠下還可以,但派一上將從荊州直取中原根本完全沒有實現的可能,因為東吳不是傻的,假若有天蜀把魏推翻還會把自己看成盟友和平共處嗎? 東吳只會那邊勢力強就靠攏弱勢那一邊,所以荊州就算不丟,也只能堅守提防東吳,想從荊州伐魏做夢去吧,除非先把東吳滅了,否則沒門。

所以說荊州不丟北伐可成功的,實際就是看事情看不出重點,一廂情願而已。

劉備直接點說就是對歷史推進國家統一毫無貢獻,一輩子打回來的地方只有荊南四郡和早被曹操人口遷移戰略牲放棄的漢中,外加一個七分騙三分打奪來的西川。在曹操騰不出手收拾劉備的時候,劉備騙西川后妄自稱帝,為什麼叫妄自? 看看劉備稱帝前所做的事情就知道劉備自己都知稱帝不合情理。

其實這個時候如果劉備歸降,東吳不用說也會歸降,曹操在生之年天下能統一,往後也不會有司馬傢什麼事情,曹操無論貢獻和實力都遠遠拋離劉備,要把天下讓給劉備憑什麼? 就憑劉備那不知真假而且八輩子打不著的身份?天下什麼時候皇帝一定要姓劉而不是有能者居之? 劉備不是為了自己的皇帝夢早日歸降,國家提前統一,百姓生活可儘早穩定,國家元氣避免更進一步的掏空,所以劉備和孔明稱的上是歷史罪人,進一步說這兩人發動的戰爭是漢人與漢人間的內戰,我這樣說會有很多人提出一堆問題,但這些只是幼稚的想法和完全不能相提的比喻。大概如下:

1) 為什麼劉備歸降而不是曹操歸降? 這之前已經說過,劉備論實力沒實力,論貢獻沒貢獻,就你姓劉所以要當皇帝嗎?

2) 曹操為什麼在袁紹實力大的時候不投降袁紹? 當時天下有超過二十個分據勢力,曹操歸降袁紹能讓其它那二十多個割據勢力一起歸降而天下一統嗎?

3) 為了減少百姓傷亡的話,那日本侵話直接投降不就好了嗎? 曹孫劉都是漢人,誰當皇帝也就是皇帝姓氏不同而已,能與小日本在中國當家作主比較嗎?

4) 這樣說岳飛不也是歷史罪人嗎? 首先搞清楚當時漢人的政權是宋,靖康之恥加上被打的偏安,岳飛的對手是金,岳飛做的是從外族手上奪回本屬於漢人政權的土地。

很多人都會把五胡亂華算到曹魏頭上,其實合理嗎? 首先災禍就是從東漢朝廷胡作非為導致天下大亂開始,到劉備孔明讓天下錯過最有機會統一的時代,而且多翻北伐還把國家本來已很受傷的元氣消耗殆盡。有人認為曹操能預料幾代人後的事情嗎? 如果統一的是劉備,誰敢說幾代人以後滅頂之災就不會發生? 我也可以說劉備死後傳位劉禪,遇到外族入侵劉禪直接投降呢,反正都是假設。

還有就算劉備死後孔明的北伐,這可說是堅持劉備的遺願,對劉備盡忠,但對老百姓呢? 北方曹魏人口占天下大半,這大半百姓剛從四分五裂的大亂天下剛轉為相對穩定的生活,但孔明的北伐不就是一股偏安勢力不停前來騷擾自己正常生活,另一邊對西川百姓來說,劉備入川前西川沒大戰,劉備入川后每天不是在打仗就是準備打仗,西川人民真原意過這樣生活?誰會相信?

而且北伐這行為如果成功,實際上有什麼意義? 成功了除了皇帝由姓曹改姓劉,天下打個稀巴爛,漢人口更加所剩無幾,還能有什麼? 失敗更不用說,勞民傷財,延長分裂,國力掏個一乾二淨,百姓苦日子延長就為了孔明對劉備的忠,就為了孔明自己的一種信仰嗎?

再說,北伐的成功機會不是零,但無限趨向零。不要用大環境完全不一樣的事件用來對比作為北伐有成功機會的藉口,這麼比喻毫無可比性。這些比喻一般如下:

1) 韓信能出川統一天下,為何劉備或孔明就不可以?劉秀能推翻新朝建立東漢,為什麼劉備和孔明就不行?做這種對比其實流於表面,事情看不通透也抓不到重點,大環境完全相反怎麼對比? 最重要的是“民心”這兩字,秦末天下大亂,陳勝,吳廣起義,百姓遭過度勞役,此時百姓需要的是一股能統一天下的勢力盡快結束分裂,而韓信或直接說劉邦就是這股勢力,加上對手項羽除打杖外,沒政治頭腦外更別說治國能力。光武帝劉秀情況相若,新朝未年只為施政等不同原因,望族要反,百姓也反,有十多個股農民相繼武裝起義,光武帝就是百姓心中結束亂世的那股勢力。而劉備和孔明是什麼情況? 大亂源頭在東漢,打著匡扶漢室旗號要北伐,但曹操挾天子已有二十多年,北方已由漢末的四分五裂變成大半天下已統一,劉備孫權只是一個實力極不對稱的偏安勢力,難道百姓願意為了匡復漢室這名堂而把已經開始穩定的生活再次遭破壞,再過上戰火連天的日子?像三國演義描述的百姓都渴望蜀系能從新匡扶漢室延續大漢,合理嗎? 可能嗎? 本身實力差距已經足夠大,要以弱勝強但得不到民心,有什麼方法可成功? 有什麼可能可成功? 有人能回答這問題嗎?所以以下都是謬論:

1) 如果荊州不丟北伐就有勝算? 說這論點的請先回答一個問題,荊州出兵北伐如何能穩住東吳? 這和關羽與東吳關係好不好完全無關,這是實實在在的巨大利益問題,你劉備要扶漢要統一天下,東吳自周瑜死後有過統一天下之心嗎?你劉備真能滅魏的話,下一個目標一定是滅吳,曹孫劉是什麼人物,會連這點道理都搞不清楚嗎? 東吳目標很清晰,就是遊走蜀魏之間讓勢力保持平衡從而自保一方,劉備及孔明想從荊州為據點發魏根本想都不用想,就算關羽不丟荊州,荊州也只能穩守提防東吳,用來做伐魏據點出現空虛,東吳會袖手旁觀? 可能嗎?什麼江東鼠輩,當年赤壁之戰東吳舉國之力保住東吳也保存了劉備時為什麼就不說江東鼠輩?沒有東吳單憑劉備之力早就被滅掉了,還有機會留給你說江東鼠輩嗎?

2) 諸葛亮做事謹慎,所以沒采用魏延的子午谷方案,子午谷方案是可行的,以弱勝強就要出奇謀,鄧艾偷渡陰平能成功為什麼子午谷就不行? 首先子午谷和偷渡陰平就像漢信出川得天下而孔明為什麼不能出川平天下同一道理,無論從民心,實力,背景來看根本就不是一回事,怎麼比? 那些說子午谷能成功的,只要問一下怎麼才能成功,根本沒一個能說出那怕一點點的道理和辦法,子午谷孔明不採用肯定是認為成功機會極低,失敗的後果不是損失幾千兵那麼簡單,而是魏延必死無疑,直接說就是魏延要去送死。

3) 孔明是以戰養戰,你發展別人也在發展,而且孔明軍事能力實際比三國志所描述的高出很多,打的強大的曹魏都要龜縮。這問題估計連說這話的人自己都說服不了自己,弱小的千里迢迢去討打,對方縮成一團不和你打,你能有什麼辦法? 還不是軍馬錢糧用的差不多後就收拾回家? 北伐這樣來回折騰,蜀國國力應付的來嗎? 只要想想物流這問題,就可以想的到北伐一次到底有多艱難,到底虛耗多少國力。就算孔明軍事能力千古第一又如何,他能把西川人口翻幾倍去與曹魏拚國力嗎? 他能把崎嶇山路夷為平地讓自己出兵北伐時不用跨越崇山峻嶺,然後不北伐時平地又變回崇山峻嶺用作保護西川的屏障嗎? 他能在北伐時罵幾句就把對手全部引出來和你決一死戰嗎?

說到底,劉備為了自己的皇帝夢而置天下百姓於不顧,孔明確是繼承劉備遺願也鞠躬盡瘁,但這種忠義只是對劉備忠義而禍及的是天下百姓。民族間的內戰就像下棋,大局基本已定就棄子投降,這不是說出來好不好聽,能否名揚青史等個人榮辱的問題,這是要對的起百姓的問題。

最後要說的是,劉備, 孔明等人有本事不代表其行為就是對的,而民間形象也不一定與歷史相符,不用針對芝麻綠豆的細節去爭論那個出處才是正確,只須把所有人都知道的大環境來談,黑白馬上分明,只要有根有據,何需計較別人怎麼看,真理越辯越明,想法可以和而不同,但是必需有理可依,得出的結論才有意義。那些只會喊口號,說著一些比如難道你比古人聰明,不黑古人不顯的自己與眾不同等等,用這些說了等於沒說的話去肯定或否定其他人的結論毫無意義可言。


過路閒人路過

這個問題,其實不難從三國志中找到答案。三國志是蜀漢降官陳壽所編纂,他先事蜀漢,後事西晉,應該說對雙方都比較瞭解。

先說蜀漢這邊。劉備入蜀初,由於缺乏經費,採用發改委主任劉巴同志的經濟政策,用小錢換大錢的方法,讓劉備短時間內從蜀中百姓手中搜刮到錢財。當然,這種經濟手段,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不至於把百姓逼死,因為那時蜀漢百姓也不開車,你沒法通過操縱油價弄到錢。後來劉備諸葛亮姜維等人屢次發動戰爭,蜀漢人民想比不樂意,但行動上並無表示。除了少數民族同胞孟獲發動過起義之外,總體說,蜀漢民變極少。

這得益於劉備的仁政以及諸葛亮的治理。諸葛亮治理下的蜀漢,政治清明,百姓安居樂業,政府深受百姓愛戴。

曹魏一邊,曹操採取屯田政策,與百姓休養生息,總體說做的都不錯。不過,縱觀整個三國時期,曹魏的民變是最多的。張遼樂進徐晃等將領的功勳大多也是建立在對付內部反對勢力上。有史書記載的民變,曹魏就發生不下百次,其中還有屯田百姓發起的民變。曹魏屯田政策出發點雖好,但落實起來卻也未免發生與民爭利的現象,甚至還有強搶民田,強迫屯田的事。

而曹操本人,在征戰過程中,屠城也是家常便飯,官方組織偷墳掘墓,美其名曰摸金校尉。諸如種種,曹魏雖然得到士大夫階層的支持,在民間底層百姓中,卻是惡魔般的存在。

關羽北伐期間,曹魏境內的百姓就揭竿而起,跟關羽遙相呼應,希望蜀漢能統一北方。這一切,三國志中都有明文記載的。

由此可見,得天下者曹魏,未必得民心。失天下者蜀漢,也未必失民心啊。槍桿子出政權,自古皆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