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钊 、李立三、李维汉 中共早期领导人的峥嵘岁月

李维汉(1896-1984),又名罗迈,湖南长沙县人。1916年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与毛泽东、蔡和森等校友结识,并一起创建了新民学会。1919年赴法国留学,后参与中国共产党欧洲支部的筹建工作,成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八七会议后,李维汉一度进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成为主要领导人之一。解放后任中共统战部部长。

李大钊 、李立三、李维汉 中共早期领导人的峥嵘岁月

1896年6月2日,李维汉出生于长沙县高桥镇学仕桥村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16年,李维汉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第二部。1917年,暑期毕业,留校任初级部主任。

在第一师范期间,同毛泽东、蔡和森等相识。1918年4月,同毛泽东、蔡和森等一道在长沙组织新民学会。1919年10月,赴法国勤工俭学,在蔡和森的影响下,接受并信仰了马克思主义。1921年,同周恩来、赵世炎等商量酝酿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1922年6月,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成立,李维汉负责组织工作。同年,受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的委托,回国申请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2年底,由毛泽东、蔡和森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李大钊 、李立三、李维汉 中共早期领导人的峥嵘岁月

1923年4月~1927年4月,他接替调往中央工作的毛泽东,担任中共湘区委员会(后改称中共湖南省委员会)书记。在其任职的4年中,他领导湖南人民开展反帝反封建反军阀的革命斗争,使湖南成为中国大革命运动中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中共中央曾两次在报告中表扬李维汉领导的湘区区委斗争策略“稳当周到”。中央工作。

1925年1月,出席中共四大,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1927年1、2月间,毛泽东到湖南考察农民运动,写了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湖南省委和李维汉完全同意毛泽东的报告,并首先在湖南省委机关刊物《战士》上全文发表。

1927年5月,在中共五大后举行的中央委员会会议上李维汉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还被任命为中央秘书长。1927年7月12日,根据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的指示,中共中央改组,成立临时中央常务委员会,陈独秀停职。李维汉为临时中央常务委员会五个委员之一。在大革命遭受失败的严峻形势下,他参与决策发动了南昌起义。随后,他和瞿秋白主持召开了著名的八七会议,李维汉担任会议主席,会议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彻底结束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在中共中央的统治,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会议选举瞿秋白、李维汉、苏兆征等组成中共临时中央局。八七会议开始了中国革命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转变。

1928年6月,中共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和任弼时一道留守中央。六大后,任中央巡视员。1929年春起,任中共江苏省委兼上海市委组织部长,以后改任书记。1930年9月,任中共江南省委(管辖江苏、安徽、上海市、浙江等地)书记兼上海市委书记。李维汉在中共六届三中全会上被补选为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1931年1月,中共六届四中全会时,被撤销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的职务。会后赴莫斯科学习。1933年,回国到江西苏区,任中央组织部干事,后任部长。1934年1月,在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上被补选为中央候补委员。

1935年1月遵义会议上,他拥护毛泽东在中央的领导,反对“左”倾冒险主义。长征中任军委第二野战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总政治部地方工作部部长。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任中央组织部部长。

1936年9月,任中共定边少数民族工作委员会书记。1937年1月,任中共陕甘省委书记。1937年3月,任中共中央群众工作委员会书记。不久又任中央党校代理校长、陕北公学副校长和党团书记。

李大钊 、李立三、李维汉 中共早期领导人的峥嵘岁月

李维汉(右一)

1939年,任中央干部教育部副部长、中共中央西北工作委员会秘书长。他先后起草了《回回民族问题提纲》和《蒙古民族问题提纲》,均经中央讨论批准,这是中国共产党系统地研究少数民族问题的开端。1940年10月,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兼中央研究院新闻研究室和教育研究室主任,负责中央研究院整风学习的领导。1942年,参加延安整风运动,兼任中央研究院新闻研究室和教育研究室主任。1942年9月到1946年4月,任中共西北局委员、陕甘宁边区政府秘书长。

抗日战争结束后,旧政治协商会议召开,1946年4月,中央决定由李维汉参加政协中共代表团。李维汉任政协代表期间,在重庆、南京、上海等地广泛接触各方面的人士,协助周恩来做了大量工作。1946年底,政协中共代表团撤回延安,担任中共中央城市工作部副部长,以后改任部长。

1948年,任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部长,直至1964年底,主管中共和中国的统战工作、民族工作、宗教工作。1949年4月,任中共代表团代表,参与同中国国民党和平谈判代表团的谈判。1949年6月15日,在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他被推选为新政协筹备会常委会秘书长,负责政协代表的提名。他经过广泛听取意见,反复酝酿,提出了一份由各党派、区域、军队、人民团体和特邀代表等5个方面共600多名代表组成的名单,受到毛泽东的高度赞赏,称赞说“这是一部包罗万象的天书”,李维汉“出的力最大”。同时,李维汉还参与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的具体筹划。

李大钊 、李立三、李维汉 中共早期领导人的峥嵘岁月

李维汉(中)与毛泽东主席、周恩来

1949年10月21日,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秘书长。1951年5月,作为中央人民政府首席全权代表同西藏地方政府全权代表进行谈判,达成了《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促成了西藏的和平解放。1952年12月,发出《关于满族是否是少数民族的意见》,指出:满族是中国境内的一个少数民族,包括汉八旗在内,都算满族,一律享受民族优惠政策。1954年11月,任中国国务院第八办公室主任。1956年,中共八大,当选为中央委员。

李维汉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忠诚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国家在统一战线和民族工作方面的著名理论家和卓越领导人。

李立三 (1899年11月18日—1967年6月22日)原名李隆郅,曾用名李能至、李成、柏山、李明、李敏然等,湖南醴陵人,中国工人运动的杰出领导人之一,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兼秘书长、宣传部长。

李大钊 、李立三、李维汉 中共早期领导人的峥嵘岁月​1919年9月赴法勤工俭学,1921年回国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地方和中央担任工人运动领袖,曾一度掌握着中央的实际权力。在1930年犯过“立三路线”的错误,但不久就认识改正。在斗争岁月中,他曾经“死”过三次,组织和同志们为他开过三次追悼会。

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中共中央工委书记,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等职,“文革”中遭受残酷迫害,1967年6月22日在北京蒙冤逝世。198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为李立三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李立三1921年李立三同赵世炎、陈公培、刘伯坚等酝酿建立共产主义同盟,组成劳动学会和勤工俭学学会,成立华工组合书记部,为华工谋福利。后与赵世炎、蔡和森等就建立了少年共产党。9月至10月,参与蔡和森、陈毅等领导的留学生进驻里昂中法大学的斗争,被法国当局遣送回国。12月中旬,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回湖南,由中共湘区委员会派往安源路矿。李立三1922年在安源建立党支部,并任书记。5月1日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成立,当选主任。7月,成立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兼任经理。9月14日,和刘少奇、蒋先云等发动和领导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罢工胜利后,当选为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总主任。参与他建汉冶萍公司总工会。同年9月,陪同毛泽东来醴陵师范讲习所发表演说。

1923—19251923年任中共武汉区委书记。1924年1月,当选为中国国民党武汉区代表,出席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旋任中共上海区委职工运动委员书记,同邓中夏、刘华等创办工人补习学校,在小沙渡、杨树浦、吴淞等地成立工友俱乐部和工人进德会。

1925年1月,当选为中共“四大”代表。2月和邓中夏等领导上海日本纱厂的“二月罢工”。在抗议日本纱厂枪杀工人顾正红的斗争中,任上海市反帝大示威总指挥。“五卅惨案”发生后,当选为上海市总工会委员长。曾遭奉系军阀追捕。年底,与蔡和森等赴莫斯科出席共产国际第六次扩大执行委员会会议的赤色职工国际会议。1926年5月,在全国劳动大会上当选为中华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任总工会组织部长,9月17日,任全国总工会驻汉办事处主任。1927年1月3日和5日,武汉分别举行10万、30万人的反英、反奉系军阀示威大会,任大会总指挥。大会首次提出收回英租界口号。4月27日,出席在武汉召开的中共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取为中共中央委员、政治局委员。后任中共中央工人部长兼中华全国总工会党团干事会书记。6月,在第四次全国劳动大会上,当选为中华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和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7月12日,中共中央成立临时政治局,李立三为5名常委之一。

大革命失败后,在九江与谭平山、邓中夏研究当地军事政治形势后,向中共中央建议组织南昌起义,并任南昌起义中共前敌委员会委员、革命委员会委员和政治保卫处处长。南昌起义部队撤至潮汕突围后赴上海。

中共“八七会议”改选李为政治局候补委员长。广州起义失败后,张太雷牺牲。12月18日李立三任中共广东省委书记,赴香港重建广东省委,恢复党的工作,曾提出在广大农村实行武装割据,然后夺取广州的战略思想。

1928年6月,李立三出席在莫斯科召开的中共第六次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委员、政治局候补委员和政治局常委候补委员,担任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1928年—1930年1928年—1930年秋,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兼秘书长和宣传部长。在“六大”以后近两年时间内,和中共中央其他领导人一起贯彻执行“六大”决议,使全党工作取得很大进步。

李大钊 、李立三、李维汉 中共早期领导人的峥嵘岁月​1930年夏,受共产国际“左”倾错误理论和反右倾斗争影响,错误估计革命形势,于6月11日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新的革命高潮与一省或几省的首先胜利》决议案。对于中国革命形势、性质和任务等问题提出一整套“左”倾错误主张,要求全国各地准备马上起义。不久定出组织全国中心城市武装起义和集中全国红军进攻中心城市的冒险主义计划,又将党、青年团、工会的各级领导机关合并为准备武装起义和各级行动委员会。这种“左”倾冒险主义错误被称为“立三路线”,曾使革命事业遭到重大损失。9月24日,瞿秋白、周恩来回国召开中共六届三中全会,纠正“立三路线”的错误,结束了它在党中央的统治。李很快认识并检查错误,全会改选中央政治局,李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

1930年底,李到莫斯科向共产国际汇报,接受远东局和共产国际对“立三路线”的批判,并作自我检查。李态度诚恳,得到共产国际执行委的赞许。1932年—1935年任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兼中华全国总工会驻赤色职工国际代表。1935年,任苏联国际工人出版社中文部主任,并主编《救国时报》,对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宣传党的民族统一战线方针作出了贡献。7月,出席共产国际“七大”。1938年2月23日,因“日特嫌疑”被苏联内务部逮捕。1939年11月4日,无罪释放,仍被共产国际停止党籍,便在莫斯科外国文学文籍出版局中文部担任校对,为翻译出版马克思主义著作作了大量工作。同时翻译文学作品《考验》、《俄罗斯人物》等书。

李立三多次申请回国参加抗日战争,均遭苏联内务部拒绝。中共“七大”选举李立三为中央委员。1946年元月,离苏回国,任军调部东北3人组成员、首席代表,在哈尔滨同中国国民党谈判,同美蒋反动派发动内战阴谋作针锋相对的斗争。次年5月,任中共中央东北局敌工部、城工部部长等职,争取滇军六十军起义,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和东北根据地的开辟、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1948年8月1日,在第六次全国劳动大会上当选为全国总工会常务副主席。1949年2月,出席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深刻检讨自己的历史错误。李任新的政治协商会议筹务委员会常务委员,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作组织准备工作。1949年10月后,历任中共中央工委书记,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党组书记,中央人民防空委员会秘书长、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常委,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委员、劳动部部长兼党组书记,中央政策讨论委员会委员,中央人民政府财经委员会委员,中共中央书记处第三办公室副主任,中共中央工业交通工作部副部长。主持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在组织全国工人阶级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恢复国民经济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1954年回醴陵视察,并与中共醴陵县委座谈经济建设工作。 

李大钊 、李立三、李维汉 中共早期领导人的峥嵘岁月

(毛泽东主席左边第三人)

1956年9月23日,在党的“八大”会议上发言,对过去的错误进行了“总清算”,诚恳坦率解剖自己,进行自我批评,受到全会好评,并当选为中央委员。

1958年率中共中央工业交通工作部部分干部下工厂调查研究,召开部分省市工交部长会议,提出干部参加生产,工人参加管理,领导干部、工人、技术人员三结合管理工业的思想,据此撰写社论在《人民日报》发表。后毛泽东将其主要内容归纳为“两参一改三结合”,定为鞍钢宪法,为促进中国工业体制的民主化和科学管理作出重要贡献。1960年任中共中央华北局书记处书记。1967年6月22日去世。1980年3月22日,中共中央召开追悼平反昭雪大会,认定李立三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工人运动杰出领导人之一。

李大钊,字守常,河北乐亭人,生于1889年10月29日。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 ,1913年毕业后东渡日本,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

李大钊 、李立三、李维汉 中共早期领导人的峥嵘岁月

​战乱动荡的年代,艰辛备尝的生活,使李大钊从小养成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沉稳坚强的性格。

1915年,日本帝国主义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李大钊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抗议斗争。他起草的通电《警告全国父老书》传遍全国,他也因此成为著名爱国志士。

李大钊 、李立三、李维汉 中共早期领导人的峥嵘岁月

1916年李大钊回国后,到北京大学任图书馆主任兼经济学教授,积极投身于正在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一员主将。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极大地鼓舞和启发了李大钊,他以《新青年》和《每周评论》等为阵地,相继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再论问题与主义》等大量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著名文章和演说,阐述十月革命的意义,讴歌十月革命的胜利,旗帜鲜明地批判改良主义,积极领导和推动五四爱国运动的发展,成为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我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人。

李大钊 、李立三、李维汉 中共早期领导人的峥嵘岁月

1920年初,李大钊与陈独秀相约,在北京和上海分别活动,筹建中国共产党。同年3月,李大钊在北京大学组织中国第一个马克思学说研究会,聚集了邓中夏、高君宇、张国焘、黄日葵、何孟雄、罗章龙等一批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青年知识分子,为建党作准备。李大钊还在北京多次会见共产国际代表,商讨筹建中国共产党。同年秋,他又领导建立了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和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并与在上海的陈独秀遥相呼应,积极活动,扩大宣传,发展组织,积极推动建立全国范围的共产党组织。

“南陈北李,相约建党”,成为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段佳话。李大钊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为之一新。李大钊和陈独秀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李大钊负责党在北方的全面工作,并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方区分部主任。在党的三大和四大上,李大钊都当选为中央委员。1922年到1924年初,李大钊频繁地奔走于大江南北,多次代表共产党与孙中山会谈,为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呕心沥血,做了大量工作。

1924年1月,李大钊作为大会主席团五位成员之一,出席了国共合作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被孙中山指定为大会主席团成员之一,参加大会宣言的起草等,为实现国共合作做出了重要贡献,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委会委员。此后,直接担负国共两党在北方的实际领导工作。

在李大钊领导的中共北方区委组织和领导下,北方地区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了。1924年11月,北京开展声势浩大的支持孙中山北上、反对北洋军阀政府的斗争;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后,李大钊与赵世炎等人在北京组织5万余人的示威,有力地支持了上海人民的反帝斗争;1926年3月,李大钊在极端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积极领导并亲自参加了北京反对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的三一八运动,号召人们用五四的精神、五卅的热血,不分界限地联合起来,反抗帝国主义的联合进攻,反对军阀的卖国行为。

李大钊的革命活动,遭到北洋军阀的仇视,他们下令通缉李大钊。19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勾结帝国主义。在北京逮捕李大钊等80余人。在狱中,李大钊备受酷刑,但始终严守党的秘密,大义凛然,坚贞不屈。4月28日,北洋军阀政府不顾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对和谴责,将李大钊等20位革命者绞杀在西交民巷京师看守所内。临刑前,李大钊慷慨激昂:“不能因为反动派今天绞死了我,就绞死了伟大的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在中国必然得到光辉的胜利”。​​他高呼“共产党万岁!”英勇就义,时年38岁。

李大钊 、李立三、李维汉 中共早期领导人的峥嵘岁月

李大钊同志是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不仅是我党早期卓越的领导人,而且是学识渊博、勇于开拓的著名学者,在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事业中,占有崇高的历史地位。

[典藏之屋 ] 系今日头条签约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