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產業化對農民收入的影響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髮展和社會生產力水平的進一步提升, 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性日益凸顯。促進農業的產業化發展, 能夠有效縮短城鄉的發展差距, 提升農民的經濟收入, 有利於充分發揮農業資源的優勢, 全面提升我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因此, 探究農業產業化促進農民收入增長的有效對策, 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1 農業產業化的主要經營模式

1.1 龍頭企業帶動模式

龍頭企業帶動模式是指將龍頭企業作為發展農業產業化的主體, 通過構建龍頭企業———農戶———生產基地———市場的組合方式, 實現對農業經濟的帶動和引導, 形成圍繞一種農產品的生產———供應———銷售的生產模式, 因此, 這種模式也被稱為“訂單農業”, 即企業與農戶依據相關法律法規的指導, 簽訂合作的合同或契約, 實現對雙方行為的有效約束, 對雙方的權利和義務作出明確規定, 建立良好的合作關係, 實現提升經濟效益的發展目標。龍頭企業帶動模式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第一, 龍頭企業帶動模式具有資源上的優勢。龍頭企業的發展規模較大, 大多擁有雄厚的資本, 具備自己的生產基地, 能夠實現農產品生產、加工和銷售的一條龍, 有利於加速農業產業化的發展進程。第二, 龍頭企業帶動模式擁有技術上的優勢。通過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引入較為先進的科學技術和農機設備, 有利於提升農業生產率。第三, 龍頭企業帶動模式具備管理經驗上的優勢。龍頭企業通過將企業的生產和管理經驗傳授給農民, 使其應用到農業產業化過程中, 能夠有效促進農業產業化的規模壯大[1]。

1.2 合作社經營模式

合作社經營模式屬於較為先進的農業產業化發展形勢, 農戶可以自主成立合作社, 且不需要簽訂任何合同和契約, 構建獨立的農業產業化發展體系, 從購買原料、生產農產品、農產品加工和銷售環節都能夠實現獨立經營, 突破了組織形態對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的限制, 能夠有效減少利益損耗, 實現增加農民收入的目的。合作社經營模式對合作社的投資能力具有較高的要求, 為了實現農業合作社的一體化經營, 加入合作社的農戶需要具備一致的經營和發展目標, 農戶既是生產者, 又是社員和股東, 能夠有效激發農戶的生產動力, 有利於降低市場交易成本, 實現促進農民增收的目的[2]。

1.3 中介組織聯合帶動模式

中介組織聯合帶動模式是指將中介組織作為連接農民和企業的紐帶, 實現規模化效應, 將分散經營的土地進行集中管理, 為農業生產前、生產中和生產後提供優質的服務, 降低生產成本, 實現提升經濟效益的目標。實際上, 中介組織聯合帶動模式是對龍頭帶動模式的改進, 通過簽訂三方契約 (龍頭企業、中介、農民) , 提升契約的完整性, 降低單方面毀約事件的發生概率, 實現降低農業產業化內部交易成本的目的。中介組織作為中介聯合帶動模式的重要組成部分, 對農業產業化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能夠通過加強農戶與市場之間的聯繫, 實現降低交易損耗的目標[3]。

2 制約農民收入增長的因素

2.1 農業基礎薄弱

基於新農村改革的背景下, 我國的農業生產取得了一系列優秀成果, 在增加農民經濟收入的同時, 農業基礎薄弱的問題也日漸凸顯, 農業生產效率低下。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的問題依舊嚴峻。其原因由以下2點:第一, 我國政府長期重視工業和商業發展, 忽視農業的發展, 農業發展的財政支出不足, 使得農業的發展處於相對滯後階段。第二, 我國農業科技的推廣效率較低, 由於不能採用先進科學技術進行生產、經營和管理, 使得農產品的轉化率較為低下, 農產品的產銷不對等, 降低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限制了農民經濟收入的進一步提升[4]。

2.2 城鄉分割的二元體制

城鄉分割的二元體制是限制農民收入增長的主要因素。受城鄉分割二元體制的影響, 我國的城鄉發展差距進一步擴大, 部分農民為了提升收入水平, 選擇進城務工, 但仍不能從根本上克服城鄉分割的二元體制的弊端, 農民工無法享受與城市居民同等的權益, 同時也制約了農業產業化的進一步發展。

2.3 農村產業結構不合理

受小農經濟的影響, 我國的農業生產結構具有單一性的特點, 大多數農民將種植業作為主導產業, 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較為落後。隨著改革開放進程的不斷深入, 我國農業生產結構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調整, 但仍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業產業結構不合理的問題, 對農民經濟收入的增加產生了嚴重的不良影響。同時, 由於城市的下崗人數不斷增加, 為了緩解再就業的壓力, 對農民工進城務工進行了限制, 減少了農村的勞動力輸出, 限制了農民經濟收入的進一步提升。

3 農業產業化促進農民收入增長的有效對策

3.1 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

第一, 政府應出臺具體的扶持政策, 鼓勵實力較強的企業加入到農業產業化的建設過程中來, 為農業產業化的發展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促進農業產業化的發展壯大。第二, 政府應加大財政的扶持力度, 設立專項資金, 通過減免稅收和補貼的方式對龍頭企業進行扶持, 對農村合作社等組織的農資購買予以一定的財政補貼。第三, 政府應加強對農業產業化的宣傳力度, 加強政府對農業發展的引導, 在農民和企業之間搭建溝通的橋樑, 提升農民的合作經營意識, 為農業產業化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前提條件。

例如, 湖南省衡陽市為了提升農業產業化的發展規模, 提升農民的經濟收入, 出臺了《2017年農業產業化項目扶持實施方案》, 設立專項資金1300萬元, 通過以獎代補的形式對龍頭企業進行扶持, 基於對本市龍頭企業的現狀進行深入瞭解的基礎上, 確定本次重點扶持的領軍型龍頭企業10個、成長型加工龍頭企業15個, 且規定所扶持企業主營業務為糧食、畜禽、油料、蔬菜和茶葉五大主導產業及特色水果和水產等特色產業。通過這種方式, 為龍頭企業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發展資金, 充分發揮了龍頭企業對本市經濟的輻射帶動作用, 實現了促進農民增收的目的。同時, 該市在各縣申報、考察的基礎上, 組織專家考查組進行實地考查, 依據企業的申報材料對企業的發展等級進行打分, 擇優確定項目和扶持金額, 上報市政府審批, 審批通過後, 由市政局發放扶持資金。通過這種方式, 有效確保了扶持資金的應用效率, 在促進龍頭企業發展的同時, 也拓展了農業產業化的發展規模。

3.2 推廣農業科技

實踐研究結果表明, 通過推廣農業科技, 引進農業科技人才, 能夠對農民的產業化經營提供科學的指導, 降低農民的生產成本, 實現增加農民收入的目標。第一, 應加大農業科技的推廣和普及力度, 由政府聘請專家深入田間地頭, 與農民進行面對面交流, 形成農業產業化鏈條, 為農業產業化規模的擴大奠定了良好基礎。第二, 應實現產、學、研的有機結合, 通過加強農民與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合作, 獲得農業生產技術的支持, 為農業產業化發展保駕護航。第三, 應著力提升農民的文化程度, 完善農業科技隊伍建設, 組織農業科技相關內容的培訓, 提升農民的知識素養和勞動技能, 為農業產業化的發展提供良好前提。

例如, 湖北省某市建立了集水稻種植、生豬養殖、丘崗地油茶、花卉種植、鄉村旅遊、農產品於一體的農業產業化發展鏈條, 有效提升了對農業資源的利用效率, 增加了農民的經濟收入。同時, 該市投資210多億元完善基礎設施建設, 新建標準廠房區32萬m2, 有效提升了該農業科技園的產業承載力。此外, 該市實施綠色高產高效模式, 年綠色和有機優質稻總產量50萬t以上, 新造油茶林近3333hm2, 成立8hm2以上的油茶公司企業和36家合作社, 建立蠶桑種植基地33.3hm2, 無公害蔬菜面積2.28萬hm2, 培育國家4A級旅遊景區3家、國家3A級景區1家, 年營業收入3.08億元。通過對農業科技的不斷推廣, 建立完善的農業科學園, 有效推動了該市的農業產業化進程, 提升了農民的經濟收入。

3.3 因地制宜調整種植結構

我國的幅員遼闊, 土地資源豐富, 地勢和氣候自西向東呈現不同的特徵。由於農業生產受自然資源的影響較大, 因此, 在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過程中, 應建立在對我國各區域的水土資源、氣候條件、地勢特點深入瞭解的基礎上, 充分發揮區域的優勢, 因地制宜的規劃農業生產結構, 合理選擇主導產業, 形成對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引領, 促進農業生產結構與當地自然環境、氣候特點的協調, 加速農業產業化的發展進程, 實現增加人民經濟收入的目的。如我國東部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較高, 具有資本、技術和市場等方面的優勢, 政府應因勢利導, 引導東部地區發展農產品深加工, 實施品牌戰略, 充分發揮品牌效應, 提升農產品的知名度, 實現增加農民收入的目的。

例如, 貴州市為了提升農民的經濟收入, 加快農業產業化的發展進程, 因地制宜的對本市的種植業結構調整, 將糧食作物與經濟作物的種植比例調整為2︰3, 將蔬菜種植作為農業產業化的重點。由於貴州沒有高溫酷暑, 病蟲害較少, 蔬菜無需噴灑農藥, 蔬菜安全品質好, 屬於綠色無公害食品。2017年春季, 貴州市的蔬菜種植面積達87.16萬hm2, 既為人民群眾提供了綠色無公害產品, 又促進了農民的收入增加, 實現了脫貧致富的目的。同時, 貴州水資源豐富潔淨, 通過開發利用從地下水自流出的天然冷水資源進行冷水養魚, 引進和培育冷水魚養殖開發經營主體, 鱘魚、三文魚、娃娃魚等特種養殖增長迅速, 創造了鉅額經濟利益, 實現增加農民收入的目的。

4 結論

通過以上研究發現, 在農業產業化促進農民收入增長的過程中, 通過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 能夠為農業產業化的發展提供有力保障。在此基礎上, 推廣農業科技, 有利於促進農業資源的有機整合。此外, 因地制宜地調整農業生產機構, 也能夠提升農民的經濟收入。因此, 在農業產業化促進農民收入增長的過程中, 可以應用上述方法。

【文】王愛紅

農業產業化對農民收入的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