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得不像廣告,IN得理直氣壯

軟得不像廣告,IN得理直氣壯

如今,坊間公認的一篇好文章,往往是這樣幾部分構成的:“開頭是一個吸引人的標題,行文是一個有趣的故事,看到大結局之後順理成章跟一個廣告,收穫讀者一個寬容的會心一笑”。

一切為了閱讀量的時代,其實只是為了“求點開”。

既然是數據考核的KPI,所以傳播的你死我活,就為了左下角那個數字。

商業說簡單也簡單,簡單到我們識數字開始的紙牌傢什——比大小。

軟得不像廣告,IN得理直氣壯

一、 話說從頭,初衷就是希望不像廣告

軟文出現的土壤,恰是硬廣告橫飛的時代,也是紙媒橫行霸道的時代:一整版一整版地投放,若畫面唯美還能賞看三五秒,反之則心疼了那些不認識的老闆的闆闆。

也就是這句話,當硬廣告堆砌為大背景,有限的時間和閱讀耐心,都需要一個新的視覺方式,於是——“分析更透徹、文字更充裕、更有可讀性”的軟文誕生了。

僅以房地產營銷為例,紙媒的全盛年代,一個整版文字換來50-100組來電並不稀奇,某些高手操刀的文字,加上板式設計的出挑,不僅可以來電量幾何級別翻番,甚至可以有效促進銷售。

因為,對於產品的瞭解和解讀,上千個字已經足夠講的清楚。

軟文的興起,拯救了一大批曾經只有硬廣一條路的廣告主,也孵化了一大批會寫文章但得不到施展的寫手,當然水平有高有低,但有人吃肉也有人喝湯。

但凡各領風騷三五年,

當幾年後再打開報紙,原先的畫面疊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文字疊,看完一張報紙的時間更長,加之都是文字,有商業意圖的和純信息混雜一堆(有些挑剔的開發商不滿足於文字廣告出現在專刊,遂逐步滲透到前版),文字也開始被人感覺不勝其擾了。

都是寫字,寫的好和不好,有了偏差;

但當讀者煩了膩了文字這種形式,高手和混混的(市場反饋)差別其實在縮小,就像個股時代一樣,平臺(方式)的天氣不適合,局部的好和不好,不那麼重要了。

軟得不像廣告,IN得理直氣壯

二、 愈來愈軟,對前戲的重視超過了廣告本身

軟文如何創新,掐指一算也有了十年的掙扎史。

1、從最早的“讓第三方發聲”:設計師、行業機構、業主甚至同行,粉墨登場;

2、到後來的“為產品生成一個故事”,這種植入方式所面對的第一個說服對象,就是花錢的老闆,因為產品信息的篇幅越來越短,那種“這個好那個好全部好樣樣好”的浮誇,誇得有點做作了,至少市場有些不信了;

3、如今是軟文的第三階梯,即只要故事抓眼球,產品反而是從屬性的萬能鑰匙,反正只是在最後露一個臉,只要能讓讀者點開,並耐心看完這個故事,硬廣跟在後面就像順理成章,反正至少被看到了,KPI也可以交代了。

我們發現,第二到第三階段有一個共性,即重視文字的前戲部分,這和原來繞著產品誇產品的做法,有了本質區別,至少在表象上,篇幅的側重點截然不同。

前戲重要,所以前戲的設計就更為重要:從一開始半遮半掩地“設計一個需求、設計把產品貫穿其中”,其中的技術含量在於:什麼故事鋪墊、什麼時候出場、什麼方式出場,其實一切都為了——讓讀者的眼睛再停留一會兒。

軟得不像廣告,IN得理直氣壯

三、視線的保質期愈來愈短,跟隨閱讀的方向

毒雞湯深刻而鋒利:兒童的世界才分對錯,成人的世界只有勝負。

未來已來,腫麼辦?

本文原先的標題叫做【最軟的軟文】,但回顧沒有實用價值,再溫故都是為了知新,否則回憶錄在這個浮躁的時代,有毛線價值啊?!

當然不,那又會給鑽營者提供了“(假標題)騙你點開(了事)”的誤會製造。

誠如,世間存在就是合理。

反之,想要存在,就要進一步優化合理。

那些如韓劇一樣雪花飄飄的文字廣告,真的已經越來越被逼到了牆角;

也有好意的同行給我私信說:長文章,現在人不喜歡看了,是不是精簡?

的確,同行說得有道理。

想起以前學計算機編程那會,第一道程序就給你選擇權:YES繼續向下,NO返回主頁,這種方式運用在廣告裡,現在主要是一種H5的聲影廣告,軟文是不是可以與其進行結合?

軟得不像廣告,IN得理直氣壯

讀者可以有選擇地進一步和退一步,但後面面臨的是各自組裝表現形式。

就此打住,後面就是各自施展。

軟文這種廣告形式,純粹路線已經收窄,變異路線是唯一的路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