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爆發後各國都紛紛採用貨幣寬鬆政策刺激經濟,為什麼貨幣越寬鬆通縮越嚴重?

775890709


金融危機後受西方經濟學凱恩斯主義影響多數會採用寬鬆貨幣政策,而凱恩斯主義的精髓就是就業貨幣利率的闡述。

貨幣寬鬆政策會導致信用貨幣的增長,也就是廣義貨幣派生速度增加。這樣會導致虛擬經濟的繁榮,不利已實體經濟發展。而第三產業的發展是建立在第一第二產業基礎之上,捨本取末的發展就會帶來通縮的發生。隨著利率收緊會導致各行各業的債務出現膨脹,而錢荒就會紛至沓來。

首先社會財富的增加與貨幣供給相匹配會刺激經濟活動的良性發展,而科技創新就是效率提升的重要手段。如果社會財富提升和貨幣供給不匹配那麼就會帶來資金災難,要不通脹要不通縮這是貨幣規律導致。

第二,量化寬鬆的貨幣政策本質上是加大信用資金的刺激,信用資金說白了就是寅支卯糧。如果資金供給過分強調刺激經濟就會帶來各種泡沫,當然也包括創新泡沫,比如共享經濟的諸多案例。當資金政策收緊就會導致債務成本上升,如果經濟活動覆蓋不了利息成本就會加速貨幣消滅過程。企業破產導致不良資產率上升,這也會加速債務破滅導致的現金蒸發。

第三,虛擬經濟的泡沫會傷及實體經濟貨幣供給。比較典型的比如08年美國的次貸危機導致的金融海嘯,就是因為信用貨幣濫發導致的金融災難。中國目前也出現了房價泡沫虛高的現象,當人們的價值觀都投入這些資產後一旦泡沫破裂就會導致債務增加貨幣被迫消滅。

綜上所述,寬鬆的貨幣政策容易大水滿貫的進入虛擬行業導致系統性金融風險。隨著利率收緊債務成本導致資金緊張而帶來的通貨緊縮現象發生。


坐井觀牛


這又是個好問題!同時,這個現象在歐美日特別顯現,在中國也挺明顯的,不過,中國這個情況的本質和歐美日稍有不同。

先從金融專業的層面來說,當危機來臨,政府紛紛採用貨幣寬鬆政策刺激經濟,持續貨幣寬鬆,如低利率、甚至超低利率,或降低存款準備金率,結果會怎樣呢,只會在一段時期形成滯脹,但無法避免通縮,最終依然會進入通縮,而通縮是最糟糕的經濟狀態。

事實上也的確如此:這些年來,特別是十年前的次貸危機所引發的金融海嘯,衝擊全球。世界各國為了救市,不斷降息、貨幣量化寬鬆以刺激經濟。但是,問題是,百姓收入並沒有提高(歐美日中產階級前十年的收入基本上沒有提高),那麼貨幣寬鬆的錢便進到了不該去的地方,推高了資產價格,形成了全球的資產泡沫,如股市、樓市等。

而老百姓感覺是:物價倒漲幅不大,如歐美日,這些年來的CPI一直在2%以下,這從金融角度而言就不算通脹了。特別是美國,由於美元霸權,通過全球化,保持了消費品的低廉價格;而中國在全球,這些年來,雖然屬於通脹輸入國,不過,相對中國百姓的收入在不斷上升,普通消費品的價格並沒有漲多少,但中國的問題是房價上漲得太快了。

其實,這個問題問到了這些年來金融模式的本質,這些現象恰恰是下一場經濟危機即將來臨的先兆。

再點一下最根本的原因:互聯網的崛起!全球化和互聯網金融使得:1、財富集中;2、商品供應增加。財富向1%的人集中,而他們消費邊際效應遞減。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如果給富人一塊錢,他會存起來;只有給窮人一塊錢,他才會用掉,購買需要的東西……

最後,要特別強調的是:如果靠寬鬆貨幣能解決根本問題的話,那麼世界上所有的經濟問題,就都不是問題了;要是政府救市能夠解救經濟危機的話,經濟危機就不會發生了。原因很簡單,因為寬鬆貨幣本來就是歐美目前經濟危機的根源,用造成危機的根源來解救危機,可能嗎?!


陳思進


流動性陷阱,流動性陷阱是一種假說,當利率降低到無可再降低的地步時,任何貨幣量的增加,都會被單位以“閒資”的方式吸收,因而對總體需求、所得及物價均不產生任何影響。

實際上,我們可以換種思路來看流動性陷阱。所謂寬鬆貨幣只是指貨幣供應的寬鬆,而實際上市場沒有資金的需求。原因可能是信心不足,也有可能是沒有好的投資項目,又或者是信用透支,有太多的債務,而沒有抵押物可以獲取新的貸款。

實際上這種假說還是有缺陷,我們如今知道利率是可以為負數的。我們以前有個例子,一個孤島上面又一大堆無花果和一群落難的人,大家將無花果平均分配,如果一個人吃不完,胃口小,他就會出借無花果。問題是,他出借無花果會用什麼利率?實際上很可能是貼現的負利率。比如借出去10個無花果,未來只需要對方歸還5個。原因很簡單,無花果吃不掉會爛掉。

這個爛掉,同樣適用於貨幣,如今的貨幣不是黃金,而是信用,如果儲蓄者預期未來的貨幣一定會貶值,就如同一定要爛的無花果一樣。所以人們會傾向於提前用掉,甚至負利率出借貨幣。這就是一些發達國家過度寬鬆,導致負利率的過程。比如日本。

同樣的,寬鬆為何形成了通縮。因為想要借出去的人太多,但是大家又不想接受負利率的虧損。大家借錢還是需要利息的。這樣,就出現了供過於求。在這個時候,很多人反而不想借錢了。

就好像無花果這個例子,胃口最大的人借了很多無花果,但是其發現,還無花果即使打折也不划算。所以就不想再借了。況且,由於借了太多,大家擔心其無法歸還,紛紛停止了繼續出借給這個人。

所以,雖然貨幣整體上一直是貶值趨勢,但是必須在某一階段回收一些貨幣,讓貨幣升值。最要緊的,不要形成一致性的貶值預期。如果反覆形成了這種預期,那麼未來借貸供需就會出現矛盾。

當然,這裡面也沒有涉及到投資回報率。投資就是投出去一筆錢,承擔相應的風險。如果風險太高,收益太差,大家也不想借貸資金去投資。

除了上面那些情況,實際上寬鬆是會促進通脹,而不是通縮。


凱恩斯


不是“貨幣越寬鬆通縮越嚴重”。而是央行的貨幣越寬鬆之後,不能一直寬鬆下去,到必要程度和局勢時央行必須適當收縮貨幣,對於很多沒有提前預見和防範的人群,就會突然感覺缺錢了,出現通縮的情形。

因為,在貨幣寬鬆時,往往不僅僅發行基礎貨幣比較寬鬆,通常也會伴隨商業銀行的貸款比較寬鬆,從而放大了貨幣乘數,造成社會資金接近五倍基礎貨幣的流動量,而當一旦央行要求商業銀行收緊信貸發放,就會降低貨幣乘數,從而就會導致大大減少社會資金的流動量,而在貨幣寬鬆環境下的交易形成的債權總量和債務總量是不會因為收緊貨幣而減少的,債權還在那兒數量還那麼多,債務還在那兒數量也還那麼多,但是用以支付的流動資金卻大幅減少了,所以,就通縮了。

但是,有預見能力並有準備的人,手裡會儲備資金的,若再沒有抵押貸款,那麼他們手裡的錢基本就是基礎貨幣了,他們在接近貨幣寬鬆尾期時基本就會兌現大部分高溢價資產,這時的他們並不缺錢。譬如說,雖然通縮了,但是巴菲特手裡的現金卻有意識的增加了,他不會在這個時間再去投機高企的美國股市,而是稍微提前兌現了股票,他在等待債務人被迫低價處理資產時,準備砍價收購他認為的優質低價資產。

這種寬鬆與收緊的貨幣週期,在純粹的自由市場環境和金融利益至上的體制中,表現得會更加淋漓盡致。


中國心0000000001


2008年之後全球主要經濟體普遍採取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寬鬆貨幣政策,美聯儲利率長時間處於歷史最低水平,前幾年中國多次降準降息的同時加大財政資金投資力度,歐央行和日央行甚至使用負利率。雖然大量釋放流動性,但物價水平並沒有大幅上漲。要明確的是,物價水平依然是上漲的,並沒有出現通縮嚴重的狀況,而是保持低通脹狀況。例如,我國近五年CPI漲幅分別為2.6%、2%、1.4%、2%、1.6%,沒有達到3%,但都是增長狀態。

關於貨幣政策和風險的問題,我的頭條號昨天發了一篇文章《明斯基時刻是否會降臨?》談到了相關問題。在這裡談談為什麼貨幣政策持續寬鬆,但物價水平為什麼沒有顯著上漲的問題。

首先,通常講的物價水平是指消費者價格水平及CPI,其中主要包括與普通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消費產品,但不包括與日常生活相關度較低的投資產品。例如,房價上漲並不統計入CPI,最多是把房租統計進去;股價、比特幣價等也不納入統計。近十年來大量貨幣流動性流入投資產品,但進入消費產品的流動性並不多。也是這個原因,很多流動性並未進入實體經濟,而是抬升了金融產品和資產投資的價格,甚至出現金融空轉現象。因此,如果把資產價格上漲計算進去,才會真實反應流動性抬升價格。

其次,新的經濟形態不斷髮展,對傳統物價走勢帶來很強的迷惑性。近幾年似乎全球物價水平沒有顯著上漲,主要經濟體的CPI在略低於2%的低通脹水平。但物價水平較低並不是真實情況,由於新的經濟形態不斷髮展,對傳統物價走勢帶來很強的迷惑性。例如:電商排擠大量實體零售店,導致了零售業價格較低;技術創新提升單位產出能力,供給量擴大導致部分行業商品或服務價格下降;近幾年Airbnb、Uber、滴滴、共享單車等模式改變了傳統服務行業規則,一定程度上壓低了消費價格。由於金融危機之後全球大量釋放流動性,如果剔除新業態的影響,全球通脹水平應有明顯上漲。

最後,目前全球產能過剩現象明顯,從鐵礦石、橡膠、煤炭、原油等大量工業初級原料,到黑色金屬、有色金屬、鋁加工等大量工業產品,再到汽車、服裝、電子產品等大量終端消費產品,全球都存在明顯的產能過剩。隨著技術不斷進步,生產水平持續提升,產能過剩現象將越發嚴重。在產量大幅增長,需求沒有相應幅度擴大的情況下,消費品價格難以顯著上升。就拿汽車產業為例,隨著生產技術的提升,汽車價格是下降的,對消費價格水平起到下壓的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隨著金融衍生品和資產投資行業發展,大量流動性流入這些行業,但並未進入實體經濟領域。資本品價格上漲預期會吸引更多的投資資金進入,這對實體經濟形成擠出效應。例如房價上漲預期強烈,導致很多企業和個人將資金投入到房地產行業。買兩套房放著就賺大錢,無論是種玉米的、做饅頭的還是修鞋的都有可能無心顧及本職工作,這會帶來嚴重的經濟金融風險。因此,今後三年要重點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汙染防治三大攻堅戰,其中防風險是需要打好的第一個攻堅戰,金融領域監管趨嚴已經越來越明顯。


學之智經濟


全球化比較優勢雖然商品價格不變導致通脹統計到的商品並未出現上漲而影響通脹水平,但是商品的生產地從日本改為中國在改為東南亞和非洲。在工資水平不變商品價格因生產地改變導致價格依舊不變甚至下滑導致通縮。以歐盟對生活必需品物資進口來源之一越南為例根據貿易談判基本上沒有關稅,更重要的是越南的工資水平遠低於歐美。

西方央行紛紛採用貨幣寬鬆政策另一方面從大量進口中國改為東南亞製造和大量商品財政補貼措施控制物價人為製造通縮。西方得益於幾百年根據《人口論》控制人口措施,人為的改變人口和糧食關係使得糧食一直處於供應過剩狀態,通常情況下貨幣寬鬆糧食短缺的國家混亂通常早於糧食過剩的國家,委內瑞拉 津巴布韋和蘇聯解體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糧食短缺貨幣寬鬆引發食品價格暴漲引爆大量潛在矛盾。


用戶5870630010


印鈔印出通縮,是很正常的事情,因為你是用製造新的產能過剩來緩解舊的產能過剩,某國就是典型。經濟危機的核心本質是生產過剩,解決的辦法無非兩個,一個是消除過剩產能,一個是製造新的需求。印鈔短期內就是想通過貨幣貶值來製造新的需求,但是在貨幣過剩前提下,需求產生了,同時卻又刺激了新的產能,這是沒有抓住本質的辦法,但是為什麼還採用這種方法呢,呵呵,領導,任期,政治~~~~~最有效的辦法是最痛苦的,現在諸位還聽過所謂的歐豬國嗎?沒有了吧,因為他們採取的方法是快速消滅過剩產能,所以經濟恢復就很正常,迅速。


飄零一舟


首先貨幣政策是不是有效的就是一個爭議的話題,古典學派認為貨幣是中性的,也就是說貨幣政策是無效的,除了將商品的名義價格抬高以外,對於經濟產出沒有作用,經濟會自己達到潛在產出。而凱恩斯學派則認為貨幣政策是有效的,貨幣政策能夠刺激產出增加,提高就業。現代的經濟學已經將二者結合起來,認為在短期,貨幣政策有效,能夠刺激產出。而在長期,貨幣中性,最終只能提高物價。

那麼再來看看貨幣寬鬆是如何引起物價上漲的,這個過程叫做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也就是從貨幣供應增加到刺激產出增加,物價上漲是有一個傳導過程的。傳導機制有多種途徑,咱們看一個比較常見易於理解的:當央行執行貨幣寬鬆政策時,錢首先是流向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的,然後再通過商業銀行以貸款等方式流向企業和個人,再通過企業的投資和個人的消費來最終刺激產出和消費,最終提高物價的。

既然寬鬆的貨幣政策會帶來物價上漲,那麼為什麼反而會出現問題中的通縮現象呢?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是不妨從上面的傳導機制來尋找答案。上述的傳導機制中只要中間環節傳導不通暢,那麼寬鬆的貨幣政策就會打折扣。危機爆發後,央行放水流向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但是銀行這個時候是否會把錢貸出去給企業和個人呢?恐怕不然。再有假設企業和個人拿到了錢,但是在危機爆發後你敢立馬進行消費投資嗎?恐怕也不然。如果這兩個環節出現傳導問題那可能就看不到通脹現象,加上消費投資信心不足,反而造成通縮,而且央行越刺激越加重這種危機感預期,有點適應性通縮的意味。

但是這種現象不會一直持續下去,過多的貨幣最終還是會使得物價上漲的,只不過可能過程的傳導機制沒那麼通暢,或者是以另一種傳導通道作用在物價上面。比方說危機後寬鬆政策釋放的流動性有大部分都跑到股市、債市、樓市當中去了,推高了資產價格。但是最終還是會抬高物價。這一幕正在發生,08年危機爆發後,全球央行大放水,推高了這些資產的價格,但是前幾年各國的物價水平並沒有明顯上漲,如果把時間拉長來看,近幾年,各國物價已經有上漲趨勢。所以貨幣超發的結果最終只能帶來物價上漲,通貨膨脹。即使不是馬上到來,但是該來的還是會來的。


談金論經


這些年來,特別是十年前的次貸危機所引發的金融海嘯,衝擊全球。世界各國為了救市,不斷降息、貨幣量化寬鬆以刺激經濟。但是,問題是,百姓收入並沒有提高(歐美日中產階級前十年的收入基本上沒有提高),那麼貨幣寬鬆的錢便進到了不該去的地方,推高了資產價格,形成了全球的資產泡沫,如股市、樓市等。


鷹朋投資


通縮有需求不足導致的通縮和供給過剩導致的通縮,通脹有需求旺盛導致的通脹和供給不足導致的通脹。一共四種情形,四種情形根據經濟週期循環出現。靜態分析貨幣政策的影響關鍵看處在什麼階段。貨幣寬鬆也要看是在什麼端寬鬆,供給端太寬鬆,供給充足,而消費不足,通縮自然會很嚴重。如果消費端寬鬆,那就可能出現嚴重通脹。一般政府都在供給端做文章,不過這兩年也在消費短做了不少文章,供給側改革在壓縮供給端的貨幣寬鬆,消費貸款去年猛增,實際上是在擴大消費端的貨幣供給,兩頭髮力,其實18年通脹壓力會很大的,不像你說的越寬鬆通縮越嚴重。你說的這種現象在總體上過剩局面下會短暫的出現,長期肯定不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