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仙鎮大捷,岳飛以500背嵬軍大敗10萬金兵,真相到底是怎樣?

明天壞女人

《宋史》記載:“十年,金人攻拱、亳,劉錡告急,命飛馳援,飛遣張憲、姚政赴之。帝賜札曰:“設施之方,一以委卿,朕不遙度。”飛乃遣王貴、牛皋、董先、楊再興、孟邦傑、李寶等,分佈經略西京、汝、鄭、潁昌、陳、曹、光、蔡諸郡;又命梁興渡河,糾合忠義社,取河東、北州縣。又遣兵東援劉錡,西援郭浩,自以其軍長驅以闞中原。”

順昌戰役結束後, 岳家軍收復潁昌府,岳飛本打算以重兵駐守並長期駐紮,將潁昌府作為向北進軍的基地,不料因為秦檜為了策應金軍,命令原本在中線戰場東部迎擊金軍的張俊和王德所部從亳州、宿州前線撤離南歸,致使中線戰場的岳家軍處於孤軍無援的狀態。

金人收到情報後,完顏宗弼(兀朮)便決定把原來分作幾路的軍隊調集在一起,集中軍力反攻岳家軍,雙方之間的戰略決戰由此展開。

七月初,金國都元帥兀朮探知岳飛孤軍深入並親駐郾城,且郾城駐軍不多的情況,於是就指揮經過休整的金國軍隊主力,並會同由蓋天大王完顏宗賢(賽裡)等人所率領的援軍,傾巢而出,直撲郾城。

 此戰的結果是雙方激戰五小時,以金軍因損失慘重而潰敗劃為句號。

從高宗的《郾城勝捷犒賞詔》中顯而易見,此戰極大的打擊了金軍的戰鬥意志,其中 “曾未聞遠以孤軍,當茲巨孽,抗犬羊並集之眾,”可以判斷,岳飛是孤軍奮鬥,對抗的是金軍主力(巨孽),犬羊是宋人對金國人的蔑稱。從 “ 鏖鬥屢合,醜類敗奔。” 之辭可以判斷,經過多個回合的較量,金軍終於支撐不下去了,除非是金國女真主力部隊損失慘重,否則金兵是不會敗逃的, 因為金軍有敗了也能“復聚而不散”的結隊撤退,使對方不敢盲追的作戰傳統,因此一個“奔”字就可洞悉金軍的戰鬥意志達到了崩潰的邊緣。

郾城大戰後,岳家軍進行了大規模的反擊,摧枯拉朽式的奪取了汴京周圍的城市,而朱仙鎮之戰則是一場在金軍敗退過程中的造遇戰。

有網友質疑朱仙鎮地處中原,地勢平坦,有利於金軍騎兵部隊展開,而且金軍有鐵浮圖(鐵甲連環馬),岳家軍出擊的人數僅五百人,戰勝十萬金軍是不可能的。

這裡要說的是,岳家軍不僅佔天時,而且地利也不屬於金軍。

1、岳家軍背嵬騎的戰力已經在郾城大捷中被金軍領教,可謂聞風喪膽!而且金軍騎兵在郾城大戰中損失慘重,鐵浮圖全軍覆沒,否則不會敗奔!

2、俗話說:“兵敗入山倒”,“氣可鼓不可洩”。從後來金兀朮哀嘆到 “自海上起兵,皆以此勝,今已矣! ”這句話來看,金軍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

3、以少勝多在歷史上並不少見,這不僅和戰術有關,而且也和戰鬥意志緊密相連!僅拿宋金戰爭之初北宋末年太原之戰結束後,金軍回程報捷的十七騎狂虐兩千截殺他們的宋軍的戰例就可印證以少勝多不是不可能!

位列二十四史的《宋史》對朱仙鎮大捷有具體的記載。《宋史》卷365記載:“飛進軍朱仙鎮,距汴京四十五里,與兀朮對壘而陣,遣驍將以背嵬騎五百奮擊,大破之,兀朮遁還汴京。”不僅如此,眾多的南宋史家所著的野史對此也有相似的記載。《皇宋十朝綱要》卷23,《續宋中興編年資治通鑑》卷5,《中興大事記》,《大金國志》卷11,《文獻通考》卷315等諸多同時代史家所著史書都對這場戰役有詳細記載。南宋史家呂中在《中興大事記》一書作出瞭如下總結:“岳飛忠孝出於天性,自結髮從戎,凡歷數百戰,內平劇盜,外抗強胡。其用兵也,尤其善以寡勝眾。....其戰兀朮也,於穎昌則以背嵬八百,於朱仙鎮則以背嵬五百,皆破其眾十餘萬。虜人所畏服,不敢以名稱,至以父呼之”。

雖然《金史》對所有的敗績都是含混其詞,但是總有一些狐狸尾巴露出來,金宋兩史相映照,朱仙鎮大戰的真實場景就顯露出來。如《宋史》對順昌大捷有詳細描述,但是《金史》對此卻遮遮掩掩。然而草蛇灰線,伏延千里。《金史》本記中寫到:“五月河南平,六月陝西平”。然而六月以後在《宋史》中濃墨重彩的順昌、郾城、朱仙鎮、淮陽、永城、毫州、宿州諸大捷,《金史》皆不書。但是《金史·阿魯補傳》卻在不經意間洩漏了這一驚天信息:“宋將岳飛、劉光世等乘間襲取許、穎、陳三州,旁郡皆響應”。而“穎”就是穎昌,郾城為穎昌所轄。因此儘管金史竭力掩蓋,著名的朱仙鎮大捷在金史裡也能尋到蛛絲馬跡。《金史》卷77《宗弼傳》中雖然避而不提金軍所吃的敗仗,只寥寥幾筆的寫到:“(兀朮)自帥取毫州及順昌府、嵩、汝等州,相次皆下,時暑,還軍於汴”。在金史的這段敘述中可以看出漏洞,兀朮用金軍將士鮮血好不容易攻取得到的多個重要的州府竟然因為天熱輕易的放棄而返回開封避暑?這豈不是在兒戲? 金兀朮難道是神經不正常?難道汴梁是避暑勝地?可是當我們查閱開封市的夏季最高溫度時,竟發現高達38攝氏度!要避暑返回東北豈不是更好?

常言道:“付出是為了收穫” ,金軍輕易的把到嘴的肉吐了出來,真正做到了勞而無功。說穿了金史是在掩蓋真相,製造出欲蓋彌彰的天大謊言!

而與金史中兀朮“還軍於汴”這句話相映照的是《宋史》卷365中的記載:“飛進軍朱仙鎮距汴京四十五里,與兀朮對壘而陣,遣驍將以背嵬騎五百奮擊大破之,兀朮遁還汴京”。看到了吧?金史寫到“還軍於汴”,宋史寫到“遁還汴京”,二者幾乎一致,所差的是一個用“還”一個用“遁”,這說明兀朮忍痛放棄開封以南的戰爭果實,縮回汴京被動防守是出於戰敗後的無奈之舉,證據是確鑿的。而關於宋史記載的朱仙鎮戰役,《金史》卷82《僕散渾坦傳》也有一些線索可以參考,其中內容是:“天眷二年,與宋岳飛相據,坦渾領六十騎深入覘伺,至鄢陵”。鄢陵在朱仙鎮以南,這裡的“深入”應該是因為金人把鄢陵視做南宋的腹地,而岳飛與金軍相據之地一定是在鄢陵以北,即朱仙鎮。

關於公元1140年的那場宋金全面戰爭,清朝著名史學家趙翼在其所著的《二十二史札記》《宋金用兵需參觀二史》一節中考證如下:

金天眷三年(宋紹興十年)宗弼再取河南地,《金史》本紀但書:五月河南平,六月陝西平,《金史 宗弼傳》亦不書戰敗之事。 然是年六月以後,宋劉錡有順昌之捷,岳飛有郾城、朱仙鎮之捷,韓世忠有淮陽之捷,張俊有永城、亳州之捷,王德有宿州之捷,《金史》皆不書。或疑《宋史》各傳特自為誇大之詞而非實事,然《金史 宗弼傳》謂是時宋將岳飛、韓世忠等分據河南州郡,復出兵涉河東,駐嵐、石、保德之境,以相牽制,又《金史 阿魯補傳》謂宋將岳飛、劉光世等果乘間襲取許、穎、陳三州,旁郡皆響應,則《宋史 岳飛傳》所云克復京西州郡、並遣梁興會太行忠義及兩河豪傑,累戰皆捷者,必非虛語”。

而如果人們感興趣,對朱仙鎮故地進行考察,就可發現當年戰役的遺址還有存留,當地人也會對此津津樂道!

雖然如此山一般的累累鐵證,被嶽黑們硬說成了不存在!在嶽黑看來,眾多的史料一旦有記載岳飛戰功的內容或揭露秦檜是漢奸賣國賊的內容,不管史料多麼豐富和詳實,他們便一概否認是真的,因為他們心懷鬼胎,為了強迫讀者認承他們用唯心史觀手段意淫出來的東西而對眾多的歷史史料選擇性失明,從而達到顛倒黑白的目的,處心積慮否定歷史的目的是為了現實的需要,至於為什麼,想必大家心裡都有本帳。




萌萌媽媽E

讀書有時不能為文字所惑,朱仙鎮大捷,是岳飛先命五百背嵬軍衝入敵陣,先驅殺入,將金兀朮陣營衝動,再經岳飛親自挺槍躍馬帶領眾將奮勇向前,金兵敗退。金兵有十萬眾,岳飛也不只五百人。更不可能五百人參戰,其他人旁觀。

大家知道,金兀朮南下先是在順昌被劉錡打敗,金兵精銳鐵浮圖柺子馬十損六七,敗退汴京途中,又在潁昌被張憲率領的岳家軍打敗,在郾城,金兀朮重新武裝鐵浮圖柺子馬一萬五千人與岳家軍進行決戰,岳飛也是先命愛子岳雲帶領背嵬、遊奕騎兵衝鋒,還下令:‘’這次交戰,關係大局,只能勝,不能敗,如不聽命,我先斬汝‘’。楊再興在前軍,首先衝入敵陣,岳雲也緊隨其後衝進敵陣,交戰正酣,岳飛再派出藤牌軍與敵廝殺,但見岳家軍左手用藤牌蔽體,右手各執麻扎刀,蹲身向前,專斫馬足,柺子馬互為連貫,一馬倒僕,二馬不能行,霎時間,金兵人仰馬翻,大敗虧輸,向北遁去。金兀朮逃了一程,忍不住大慟曰‘’我自海上起兵,均賴柺子馬得勝,今被岳飛破滅,從此休了‘’。到以後的朱仙鎮大戰,金兵已失精銳部隊,戰士也有厭戰情緒,而岳飛正官封少保,銳氣正盛,勝利也是必然。

英雄是國家的棟樑,是社會的榜樣,是人民的保障。人往往身逢亂世才感到英雄的珍貴,盼望太平盛世的社會。現在的我們是幸運的也是幸福的。緬懷先烈,造福後代。


德厚致遠

粗略估計是十萬,應該還要多,前鋒被打敗了,後面的部隊逃跑了,崩盤了,並不是500同時跟十萬打,因為並不清楚岳飛的真實兵力,前鋒被打敗了,主將幾乎都會撤退,害怕被包圍全奸。真正厲害之處在於岳飛明知對手十萬以上兵力還敢一戰。別說別的,生活中打群架,對面二十個人要打你一個,你會不跑嗎?還會想跟二十個人打嗎?岳家軍要一個打兩百個,這是視死如歸的勇氣。常人做不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