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們家是不是很窮?

兒童節,很多商店都推出了琳琅滿目的玩具。

店裡的一幕,讓我陷入了思考。

一面的貨架下,一位媽媽因為孩子吵鬧耍賴皮而焦躁不安。孩子把購物車裝的滿滿的,絲毫不聽媽媽的勸說。

而另一面貨架下,同樣年齡的孩子,卻在認真讀著玩具價籤,認真挑選自己玩具。

我想,大概是時候和孩子談談“錢”了。

不要讓窮成為孩子一輩子的魔咒

我的發小亞林,初一那年,班裡有兩個女生到他家裡來玩。

聊天之後女生提議到街上逛逛,亞林便去找媽媽,打算要零花錢,請客給女同學買個冰淇淋。

但是亞林媽媽就是不肯答應,他一再懇求下,媽媽把一塊錢摔在了地上。

聽發小說,這是他第一次請女生吃東西。當時正值青春期,把男生的尊嚴比什麼都重要。

最後卻還是硬著臉皮,不得不彎腰撿起這一塊錢,請女生吃了雪糕。

媽媽,我們家是不是很窮?

雖然是件很小的事情,但是亞林在心裡記了很多年。

即使現在已經達到月薪1萬,能夠買得起足夠多的冰淇淋,也依然不敢花錢,不願花錢。

直到現在,亞林花錢都會特別小心翼翼。不是打折的商品不敢買,水果只買最便宜的那種。

心理學上有一個定律叫做“皮格馬利翁效應”。暗示在本質上,人們會不自覺地接受自己喜歡、欽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響和暗示。對於孩子來說,這個人就是父母。

媽媽的消費觀,會對孩子產生深遠的影響,小時候沒有被滿足過的人,在金錢上永遠會有匱乏感。

這些孩子長大後容易成為只攢錢卻不敢花的人,或者長大後亂花錢,把消費當作精神補償。所以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切不可給孩子窮的壓力,讓窮酸成為孩子一輩子的魔咒。

家裡的錢,要花在刀刃上

“媽媽,同學家裡有五套房,我們家有幾套啊?”,三年級的孩子小寶向媽媽問到。

追問下,原來是小寶在參加了同學的生日會,看到小朋友家的電視比更大,房子也更漂亮,才拋出了這個問題。沒想到,這麼小的孩子,在潛意識裡就能夠用金錢和價格來衡量東西了。

“媽媽,我們家是不是很窮?”

媽媽,我們家是不是很窮?

你會怎麼回答?

當孩子問出這個問題是,就是虛榮心發芽的時候。這個時候切忌向孩子哭窮。

“我們辛辛苦苦掙錢,就是為了供你讀書,你要是不用功,對得起我們嗎?”類似的話,可能很多家長都說過。其實媽媽的這種無意識的狀態,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是那樣貧窮。

而是要擺事實,讓孩子明白現在什麼才是最重要的。

“小寶,我們家並不窮,但是家裡的錢是要用在刀刃上的。”

家裡沒有大電視,是希望你不要迷上看電視,而要專心學習;不住大房子,是因為我們一家四口住很溫馨。

要讓孩子明白,一個人的境界和成就,不是要靠大房子、名牌衣服、名牌鞋來證明,而是靠自己的努力和內涵來證明。

能賺會花同樣也是本事

在《把生命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一書中,吳曉波提到:太多人忘記了賺錢本身就是為了花,錢只有在流通中才能增值。用錢換來喜愛的商品,讓生活心曠神怡才是金錢的正確使用方式。

勤儉節約是美德,但能賺會花同樣也是本事。

美國家長們有一句口頭禪:“要花錢打工去”。他們希望孩子早早就懂得自立、勤奮與金錢的關係。

我們可以培養孩子的管理能力,教導孩子管理家庭資產,幫助他們超越物質本身,看到用錢買不到的東西,並真正理解金錢影響、改變世界的力量。

媽媽,我們家是不是很窮?

現在的消費和儲蓄的方式改變了,孩子們不容易看到父母親如何處理金錢。

家長們可以提供孩子們“看得到”的習慣,比如:把零花錢存在玻璃罐子裡,帶著寶貝們一起體會“積沙成塔”的成就感。

在孩子想要買玩具的時候,讓孩子從自己的儲蓄罐裡拿出對應的錢。零花錢不夠的話,可以通過做一些家務等理所能及的工作來賺取。久而久之,孩子便會有了金錢意識。

同時,家長們要避免在孩子面前為了金錢而爭執,免得讓孩子們從小對金錢形成負面的印象。

讓孩子接觸到錢,教導小孩通過正當手段賺取收入並且學習如何理財。教導孩子面對慾望,用自己賺的錢買心愛的東西更有成就感。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相信你也能成為孩子最好的榜樣。用你的理財方式,換孩子一個美好的未來。

新手註冊享880元紅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