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樊之戰曹操為何不派謀士隨同于禁作戰?原因其實很簡單

襄樊之戰是三國時期一場既重要又有相當影響力的戰役,此戰前期關羽佔盡上風,不僅擊敗曹仁圍困了樊城和襄陽,還水淹曹操的第一批以于禁和龐德率領的援軍,結果是于禁和龐德兵敗,于禁投降龐德被殺,一時之間關羽威震華夏,曹操大驚之下甚至想遷都以避關羽兵鋒。

襄樊之戰曹操為何不派謀士隨同于禁作戰?原因其實很簡單

關羽之所以能水淹七軍打敗於禁和龐德原因比較多比如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雨,但是主將於禁和副將龐德爭功以及於禁的錯誤行軍佈陣是其中比較重要的原因,問題是如此重要的軍事行動曹操為何只派于禁和龐德兩員大將,而沒有為他們配備文臣和謀士一同隨軍作戰?試想一下如果當時有得力的謀士在,一方面可以出謀劃策,另外一方面可以調和于禁龐德之間矛盾,襄樊之戰結果可能會有所不同。

襄樊之戰曹操為何不派謀士隨同于禁作戰?原因其實很簡單

當時曹操第一代五大謀士中郭嘉荀彧荀攸三人已經病故,但是程昱和賈詡尚在,而且日後曹操想遷都之時被司馬懿和蔣濟兩大謀士勸阻,說明當時曹操身邊並不缺乏謀士,既然如此那麼曹操為何不派得力的文臣謀士隨同于禁龐德一同前往襄樊前線呢?我們大概分析下原因。

襄樊之戰曹操為何不派謀士隨同于禁作戰?原因其實很簡單

第一,最主要的原因可能和曹操的用人策略有關。曹操為人大度,懂得適當放權,基本上是遵循“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策略,而且他用人也大膽,合肥如此重要的一個地方,曹操也只是安排張遼樂進李典三人守城,並沒有為他們配備一個出眾的謀士。這樣的安排其實很多時候反而讓手下大將“士為知己者死“,更能使將士用命。這可能是曹操長久以來用人的一種習慣。

襄樊之戰曹操為何不派謀士隨同于禁作戰?原因其實很簡單

第二,和于禁的地位有關。于禁早在公元216年就進位為左將軍,並被授予了假節鉞的特權,可以毫不誇張的說,于禁當時的地位在曹營之中估計僅在夏侯惇之下,是當之無愧的外姓大將第一人,曹操不僅信任他,還賦予了他戰時先斬後奏的假節鉞特權。這種特權一方面是曹操相信于禁的能力,另外一方面即使配備一位謀士,最終決定權還是在於禁之手。不如放開手腳徹底相信于禁能和以前一樣表現出色(當然曹操這一次是看走了眼)。

襄樊之戰曹操為何不派謀士隨同于禁作戰?原因其實很簡單

​第三,當時形勢危急,但是曹操手中能及時第一時間出擊的其實也就於禁和龐德兩人:曹仁被圍;夏侯惇已退居幕後很少在第一線作戰;夏侯淵被殺;張遼遠在合肥來不及;張郃在漢中防守劉備;徐晃剛從漢中撤回,士卒需要休整;文聘守江夏,曹真曹休等人還不足以擔此大任。于禁配龐德這樣的組合其實已經不弱:于禁之前表現一直良好,龐德武力堪比關羽,所以曹操認為這樣的組合可以暫時穩住局面贏得時間,因為他後面比如徐晃張遼已經在趕赴襄樊前線的路上了。

襄樊之戰曹操為何不派謀士隨同于禁作戰?原因其實很簡單

第四,可能和沒有合適的謀士人選也有關係:第一代的程昱和賈詡當時年事已高基本上是退居幕後了(程昱當時已經79歲,賈詡也已經73歲了),第二代的司馬懿和蔣濟需要留在曹操身邊參贊軍務,滿寵和曹仁一起困守樊城,要找一個地位相當的謀士可能也比較困難(曹操總不能派一個無名之輩去吧)。

所以,對自己倚重的大將的自信,身邊沒有合適的謀士這可能是曹操只是讓于禁和龐德領軍而沒有派文臣謀士隨行的原因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