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極到底搶沒搶多爾袞的汗位?

用戶58357046073

當然沒有,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首先,在史源上,這個說法見於一是見於朝鮮李星齡所著《春坡堂日月錄》,且為孤證。同時期的朝鮮史籍也有立其他人,如《丙子錄》言立代善、《魯庵文集》言立皇太極。就史料而言,這點就存在很大疑問。二是《清世宗實錄》中多爾袞攝政時曾說:“太宗文皇帝之即位原系奪立”,故很多人就理解為奪取多爾袞的汗位,但也可以理解為多人一起爭奪汗位,而最終皇太極贏了,結合各種史籍,後一種理解更為合理

其次,努爾哈赤臨終前並未立繼承人。其曾先屬意長子褚英,但代善後來被努爾哈赤處死,後來又有意以次子代善為繼承人,但代善不久牽涉到與繼母案和次子碩拖叛逃案,所以被努爾哈赤冷處理。至努爾哈赤臨死前,還是八王共治,這從多則史料均可見,他並未立有繼承人。

最後,其時皇太極的身份和地位都比多爾袞高。皇太極是正白旗旗主,而多爾袞僅是兄長阿濟格旗下的掌有半旗牛錄的貝勒,至皇太極繼位以後才成為旗主。所以如果選擇繼承人,努爾哈赤不可能不選擇旗主而立非旗主的貝勒。且皇太極戰功赫赫,而多爾袞年僅15歲。

參考文獻:

李洪彬:《皇太極繼嗣的幾個問題》

杜家驥:《清太宗嗣位與大妃殉葬及相關問題考辨》


楚邾

皇太極繼承帝位憑得是才能、戰功、智慧、人和,這時的多爾袞並不是汗位的競爭者,根本沒有入局。我來簡單敘述一下皇太極繼位的過程。

大明天啟六年,後金天命十一年(1626)九月一日這一天,風和日麗,天氣澄明。代善、阿敏、莽古爾泰等貝勒及文武大臣聚集於盛京(今瀋陽)大政殿,備好登極所用的法駕鹵簿,舉行盛大的即位典禮。首先由皇太極率諸貝勒及群臣焚香告天,行九拜禮,然後皇太極入座即汗位,接受諸貝勒及群臣朝賀,併發布詔令,以明年為天聰元年;大赦天下,示恩於全國。

下圖大政殿

努爾哈赤病逝後,最有希望繼承汗位的是他的二子代善、五子莽古爾泰、八子皇太極和侄兒阿敏。皇太極能夠脫穎而出,得繼汗位,是由於其才能、戰功和智慧遠在其他三大貝勒之上。

以其戰功而言,他少年時期就投身行伍,隨父征戰,如薩爾滸之戰、遼瀋之戰、征服葉赫等奠定大清基業的戰役中戰功顯赫,成為其父的得力助手,也深受將士的擁護和尊重。

以其智謀而言,早在其兄長褚英、代善相繼被立為太子之時,皇太極就暗中開始了對汗位繼承權的競爭。他積極參與了與幾位兄長揭發褚英的行動,致使褚英終遭誅殺。代善被立為太子之後,由於他處事能力平庸,常使其父努爾哈赤感到失望,因而皇太極極力在父王及諸貝勒面前表現出精明強幹的能力。天命年間,大福晉烏拉納喇氏為迎合太子代善和有地位的皇太極,不顧母后的尊嚴,屈身送飯給他們,代善受而食之,而皇太極權衡利弊,受而不食,表現出他工於心計。為削弱代善的地位,汗王的小庶妃代音察幾次密告代善和烏拉納喇氏關係曖昧,致令烏拉納喇氏被休,代善失寵,終致儲位復失,後人不禁猜測這其中恐怕也與皇太極的暗中指使有關。試想一個地位低下的小庶妃,何以敢屢次揭發兩旗之主、高居四大貝勒之首的代善和深受汗王寵愛並有3個皇子的大福晉?後來代音察也被逼殉葬,恐怕是皇太極殺人滅口所為。

下圖瀋陽故宮俯瞰

皇太極為贏得父親的信任,在對明朝的軍事行動中也處處表現自己。薩爾滸之戰中,尚間崖及斐芬山戰鬥勝利後,努爾哈赤得知明軍正向都城進軍,便派阿敏等人領兵徵進,又派代善等人偵查情報。皇太極也立即要求領兵前去,努爾哈赤勸他說:“你大哥是扮作哨探,前去探聽消息,你要同我一起行動。”皇太極請求說:“大哥既然已隻身前去,我們為什麼要留在後邊?”說完就走,表現出不甘落於代善之後和急於爭功的心情。

遼陽外圍戰中,遼東經略袁應泰派總兵官李秉誠等率五萬人與後金對壘,努爾哈赤令左翼四旗迎敵,皇太極也要求出戰,努爾哈赤勸阻,命他率右翼四旗駐於城邊嘹望。皇太極卻讓兩紅旗之兵(代善統領)嘹望,自己則領兵出擊。努爾哈赤派阿濟格勸阻不及,皇太極早已奮力殺入陣中。努爾哈赤愛惜他,命自己親自統率的兩黃旗兵協助衝殺,大敗明軍,並乘勝追擊660裡外,為攻取遼陽打開了局面。皇太極身先士卒,英勇作戰,其表現遠遠超出代善,同時也使自己威震三軍,為日後受擁戴即汗位奠定了基礎。

從才能上看,皇太極不但智勇力超群,戰功卓著,而且後金諸貝勒中,僅皇太極能夠讀文識字。皇太極還善於收攬人心,聯絡諸貝勒及其子侄輩中的後起之秀,像代善的兒子嶽託、碩託、薩哈廉、阿敏的兄弟濟爾哈朗、莽古爾泰的兄弟德格類、長子豪格等,他們都是握有實權的八旗將領。對漢族士大夫,皇太極也注意招撫,因而素有“賢明”之稱。這些人都很信賴和敬重皇太極,成為擁戴他的中堅力量,所以論威望和實力,代善等人是無法與皇太極抗衡的。

其實在皇位繼承上,代善尚可與皇太極競爭,但他的兒子卻都投靠皇太極,並向父親代善進言,擁立皇太極登位。代善無奈,也只得順水推舟,並表示他早有此意。這一方面贏得了讓賢的好名聲,另一方面也博得了皇太極的好感。自然,兩旗之主代善擁立皇太極,其他諸貝勒也就無話可說,皇太極繼汗位便成定局。但皇太極出於慎重考聲,併為了顯示其謙讓風度,一再假意推辭說:“父皇沒有立我為君的遺命,怎能捨兄長而由我繼位呢?”爾後,經代善等人一再敦請,皇太極也感到時機成熟,才登位稱汗。

上圖清昭陵

《清實錄》中記載,努爾哈赤給八子起名皇太極,此與漢族王位繼承人的“皇太子”諧音,又與蒙古族汗位繼承人的“臺吉”諧音,因而他承繼大統實是天意。其實,這不過是後人的文飾之辭,以“皇太極”三字巧合“天意”罷了。


鄧海春

天命十一年(1626)七月中旬,努爾哈赤身患毒疽,下旬前往清河湯泉療養。八月初,病勢轉危,他遂決定乘船順太子河返回瀋陽,十一日病死於距瀋陽四十里的靉福陵隆恩門雞堡,終年68歲。

努爾哈赤晚年提前做安排,將親統的兩黃旗授於阿巴亥的三子:阿濟格、多爾袞和多鐸,每人十五牛錄,其餘自己統帥做親軍。他有個明確的指示:阿濟格是鑲黃旗旗主,多鐸領正黃旗,將來自己死後統帥的親軍全給多鐸。另賜一旗給多爾袞。(據說是將統率鑲白旗的褚英之子杜度調至鑲紅旗,把鑲白旗給多爾袞)

有史家據此認為努爾哈赤要立多爾袞作繼承人。努爾哈赤沒有明確賜多爾袞統率哪一旗,故而猜測是想讓他成為八旗之主,讓阿濟格與多鐸統率兩黃旗作為護衛。這種認識,源於朝鮮史籍《春坡堂日月錄》的記載,努爾哈赤臨終時,曾遺命由幼子多爾袞繼承汗位,代善為攝政。

《清宮風雲》張豐毅版多爾袞與姜文版皇太極

那麼,皇太極是否搶了多爾袞的汗位呢?

一、努爾哈赤駕崩時,十四子多爾袞十五歲,還沒有上過戰場。而他的哥哥們:代善、莽古爾泰、皇太極以及他們的兒子,都成了驍勇善戰的大將。努爾哈赤作為一個馬上帝王,自然會明白皇太極他們的個性。他們斷然不會聽從一個不知軍事的少年天子的命令。多爾袞即便上位成功,那就只會形成眾貝勒與多爾袞血腥對抗,阿濟格也未必會幫助自己的胞弟。努爾哈赤發動寧遠之戰兵敗,未必不想接班人能復仇,再次對明朝發起攻擊。這樣的使命,絕對不是當時的多爾袞所能勝任的。

二、五大臣執政之後,轉為四貝勒執政。代善被廢之後,“立阿敏、莽古爾泰、皇太極、德格類、嶽託、濟爾哈朗、阿濟格、多鐸、多爾袞為和碩額真”,共議國政,多爾袞三兄弟參與八和碩貝勒共治國政制,後來努爾哈赤又制定代善領銜的十固山貝勒共同執政。多爾袞兄弟雖在其中,但年輕功薄,真正有話語權的還是代善、皇太極他們。多爾袞還是一個未成年的孩子,政治地位不如阿濟格,甚至不如多鐸。在天命年間許多重大活動中,都不見多爾袞的蹤影。

皇太極

三、皇太極本身就很強大,多爾袞不足以與其抗衡。皇太極胸懷大志。皇太極智勇雙全,機警聰睿,善用權術,而且功勳卓著。他是正白旗的旗主貝勒,生母也是努爾哈赤的大妃,深受汗父寵愛,嶽託、濟爾哈朗、齋桑古(阿敏之弟)、德格類等貝勒及八旗諸多大將,都與他關係密切,曾誓言願意為皇太極效勞。在諸多貝勒中,代善實力最強、威望最高、年齡最大,而且是努爾哈赤元妃所生的次子,有著足夠的本錢奪位。但是,他的左右手兒子嶽託、薩哈廉力勸父親支持老八皇太極,他也知道自己制服不了其他執政貝勒:鑲藍旗旗主阿敏素有野心,正藍旗旗主莽古爾泰桀驁不馴,阿濟格剛強好鬥,而不是旗主的多爾袞雖小,也不願甘為人下。

這些,未必努爾哈赤不清楚,即便他再愛多爾袞,那也只是父子之情,而在明王朝還很強大、蒙古也未臣服的情勢下,即便是他親自選擇接班人,也只能是文韜武略的皇太極,而不是尚無歷練的多爾袞。那麼,皇太極就未必奪了傳說中屬於多爾袞的汗位。


以禮觀書

孝莊皇太后確實下嫁多爾袞,而且在順治時期,還舉辦過隆重的婚禮。那麼問題是,當時還只有30歲的孝莊和31歲的多爾袞結婚,為何沒有留下子嗣呢?
\n
我們先來看看孝莊為何必須要嫁給多爾袞。在皇太極死後,其實多爾袞是皇位的最佳人選,也掌握了實權,而最後順治能夠成功繼承皇位,併入主中原,沒有多爾袞是不可能辦到的。因此,沒有多爾袞,順治皇帝就不可能存在。
\n
而且當時滿洲貴族是有弟弟娶嫂子的習慣和風俗的,因此,當時朝中很多大臣上奏說,“攝政王多爾袞功勞這麼大,將皇位讓於順治,就像皇父將皇位給兒子一樣,因此,皇帝應該視多爾袞為父”。而當時多爾袞的正妻正好死了,因此,大臣上奏,沒有好硬度,夜裡不快活,科學專業來助你,嘉尚三個E一個A和數字110的衛“現在皇父和太后分居兩宮,作為孝子是不能這樣的,為何不讓他們居住在一起,以盡孝道?”
\n
於是當時的范文程等大臣聯合上奏,要皇帝下旨將孝莊皇太后嫁給多爾袞,以報答其讓位之情。因此,順治皇帝被迫下詔說,“母后年輕守寡,每天憂鬱寡歡,是自己不孝,皇父多爾袞喪偶,為成天作之合,讓皇父皇母結合”,為此還大辦了一場婚禮,孝莊皇太后和多爾袞正式成婚,這是史實確鑿的。
\n
但是,滿清貴族入主中原後,逐漸接受了漢族文化,逐步意識到弟弟娶嫂子那是亂倫,有傷風化,因此在乾隆時期,開始大量燒燬當時的史料記載,皇家也不再承認此事,以免為皇家抹黑。最後,本來確鑿的事情倒變成了疑案了。
\n
多爾袞一生有10幾個老婆,除了1637年其朝鮮小妾為其生下唯一的女兒外,就再沒有子嗣,我想這有可能是多爾袞的原因吧。

秋拌稈秋浮

可以非常肯定的說沒有。

後金人是金國人的後代,屬於女真部落。他們不是漢人,是少數民族人。

漢人的皇權繼承傳統是立嫡立長,也就是說,立皇后的大兒子為太子,也就是接班人。如果皇后沒有兒子,就從從兒子中選年紀最長的一個。

如果你看過漢武大帝電視劇的話,就會明白,少數民族的權力繼承製度。他們根本就不會按照漢族人的方式來做,而是會選一個最有能力的人出來。

在這裡我們並不能說哪一種繼承方式更合理,都是自然選擇的結果。少數民族的生存環境比較差,他們非常依賴一個強有力的領袖帶領他們。去殺出一條血路,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我們漢人的繼承製度,更追求秩序,和秩序背後的穩定。

當努爾哈赤死去的時候,多爾袞只有十幾歲,不管是社會歷練對外作戰,還是人脈和政治能力都遠遠不能和皇太極相比。

金庸曾經這樣評價皇太極說:才幹見識,不在劉邦,劉秀,李世民,朱元璋之下。一條的知人善任,豁達大度,高瞻遠矚,明斷果決,是宋明兩朝沒有哪個皇帝可以比得上的。

皇太極已經單獨指揮過數場對明軍的大戰,在滿清內部有很高的威望,就是在皇族內部,各位皇子對他也是十分佩服。

多爾袞不過是一個毛頭小孩子,在當時只是一個英勇的軍事將領。可以衝鋒陷陣,但還不足以指揮一場大戰,更不要說平衡政治。

也就是說在當時的情況下,只有皇太極接班才能維持八旗內部的團結。

努爾哈赤的大兒子禇英,對於努爾哈赤極度不滿,對於自己的兄弟和朝中大臣極度蔑視,動不動就聲稱要殺死他們,情商太低的他最先出局。

二兒子代善,連自己的家務事也擺不平。自己的兒子碩託就曾經出逃,要投奔大明。大兒子嶽託也對代善非常不滿。努爾哈赤知道這些事情後,就明白代善管不好一個家,更不是一個國家的好接班人。

努爾哈赤死後,代善也明白,自己沒有機會接班,於是就和皇太極達成了協議。只要皇太極維護代善在八旗的位置,作為長子(此前的長子褚英已死)的代善會擁護皇太極接班。

作為成熟的政治家,皇太極自然會答應他的要求。代善的表態,讓其他幾位皇子都不好意思站出來奪權,於是皇太極的地位就板上釘釘了。


新知傳習閣


皇太極搶多爾袞汗位這個說法流傳已久,說到底與一部神劇脫不了關係,即“孝莊秘史”,這部電視劇精彩程度不亞於“雍正王朝”,都是演技派不像今天的偶像劇一般沒有技術含量,從全劇來看,導演也是特別瞭解清初那段歷史的,但畢竟電視劇只能是電視劇,不會按照史料記載一步步還原的,為了突出劇情精彩,有些事情走向就添加了一些野史記載或者自己的憑空想象,真真假假的歷史精彩絕倫,其中就有努爾哈赤臨終前遺命多爾袞繼大汗位,最終被勢大的皇太極所搶,讓看過的人回味無窮,深以為然,其實不然,真實的歷史並不是這樣的。

多爾袞為清太祖努爾哈赤十四子,生於明萬曆四十年即1612年,努爾哈赤死於天命十一年即1626年,當時多爾袞才15歲,而且更要命的是,多爾袞並沒有戰功,要知道這不是平世,任何朝代開國初期都是以武立足,沒有赫赫戰功根本難以服眾,更何況要繼承汗位。


努爾哈赤雖然並不是猝死,但是臨終前並沒有確立繼承人,示意採取之前的四大貝勒當政制度,根據當時資料參考,之所以這樣

一是鑑於之前立繼承人的屢屢失敗,長子褚英甚至被處死,讓努爾哈赤心灰意冷,二是努爾哈赤應該堅信這種制度模式可以選出最合適的接班人,結果果不其然,不久皇太極被擁立為新的大汗,在位十幾年頗有作為,為清軍入關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多爾袞於天命十一年受封貝勒,但並非實權貝勒,更多是因為子憑母貴,因為多爾袞之母阿巴亥為努爾哈赤第四任大福晉,深受寵愛,所以多爾袞才可以無戰功而受封貝勒,翻看努爾哈赤在位的天命年間,多爾袞沒有戰功不說,很多國家大事議政時並沒有多爾袞參與,多爾袞真正嶄露頭角是在皇太極時期,真正大放光彩也是在皇太極時期。


還有一些人認為少數民族是“幼子守灶”繼承法則,即使努爾哈赤沒有確定繼承人,幼子多爾袞也是繼承人選,但是這個漏洞太大,所謂的“幼子守灶”是以蒙古族為代表的諸多少數民族的繼承法則,並非包括後金,後金初期的繼承人法則很亂,雖然族內有著“幼子守灶”傳統,但是汗位繼承並非如此,努爾哈赤受過一定程度上的漢文化薰陶,還是更傾向於漢族的嫡長子繼承製度,如剛開始明確以長子褚英為繼承人,褚英被廢后默認次子代善為繼承人,但是代善還沒有確定下來就因為觸犯努爾哈赤而被冷落,後來就是各憑本事了,清王朝之後繼承法則也是選擇了不分長幼,只看能力大小與否,而且努爾哈赤共有16個兒子,多爾袞排行14,並非最小的兒子,這個說法也不可信。

從各個角度來看,多爾袞並非是努爾哈赤指定或默認的繼承人,只不過後來成為攝政王大權在握,一封再封,成為皇父攝政王,封無可封,一生精彩才有野史認為皇太極搶了多爾袞汗位,加之近年來清宮劇的盛行,其中的佼佼者“孝莊秘史”電視劇一定程度上誤導了大家才造成這種現象的,電視劇雖然精彩,但只是電視劇,並非是瞭解真正歷史的途徑,瞭解歷史還是應多看史書,切勿以電視劇而瞭解泱泱華夏五千年波瀾起伏的真實歷史。

當然拋開歷史真實因素,孝莊秘史還是一部十分精彩的國產電視劇。

個人見解,謝謝觀看,更多精彩動動小手點個關注~


宋安之

知曉歷史的人多少都有點了解皇太極相比多爾袞,皇太極並沒有太多的軍事才華。清朝想要入主中原,需要有多爾袞這種有軍事才華的人做皇帝,只可惜最終努爾哈赤把皇位傳給皇太極。儘管多少人為多爾袞感覺可惜,也覺得努爾哈赤在選擇人的時候沒有選擇正確,可最終歷史告訴我們:努爾哈赤選擇皇太極做皇帝是正確的。



歷史上並非才華卓越的人一定可以做皇帝,特別是在清朝歷史上,多爾袞是個極具才華之人,特別是軍事才華方面表現的相當卓越。清朝正是因為有了多爾袞才縮短入土中原的時間。可努爾哈赤作為一個皇帝,清楚地知道,選擇帝皇和選擇將帥的道理是不同的。多爾袞雖然具有卓越的軍事才華,可做皇帝並非最為明智的選擇。



  皇太極性格平和,就這樣的性格可以在清朝入主中原之後,與漢族人保持很好的聯繫。特別是在處理滿漢關係上面皇太極處理的的確要比多爾袞強很多,更何況這種平和的性格,處理很多事情可以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自古帝王如果戾氣太重,稍有不慎會淪落為暴君。特別是秦始皇這樣的經驗教訓,這也讓後來很多皇帝在選擇帝皇的時候有自己的選擇標準
我是十年荊軻一夢,希望大家支持我,關注我,謝謝。


十年荊軻一夢

努爾哈赤駕崩,空缺的是汗位,八旗貴族掌權,四大貝勒又以皇太極為首;八旗面臨內憂外患,國賴長君。皇太極三十四歲,多爾袞十三歲,皇太極豐功偉績,多爾袞寸功未建卻居旗主,已經引起貴族不滿,讓他一個娃娃即位,只會分崩離析;

皇太極駕崩,空缺的是皇位,皇帝是父死子繼的,北宋兄終弟及,可是北宋孱弱;金朝兄終弟及,金朝內亂不斷;尤其是漢唐時期,皇位父死子繼成了傳統,這就是北方少數民族首領要當皇帝而不是單于、可汗的原因之一。皇太極駕崩,有長子豪格,還有其他幾個兒子。從即位合法性講,輪不到多爾袞。所以就又沒有多爾袞的份了。


伊洛河畔看春秋

努爾哈赤死的時候,多爾袞只有十四歲,按照後金當時部落首領,能者繼承的傳統來看,不管努爾哈赤多喜歡多爾袞的母親,多喜歡多爾袞,多爾袞都沒有資格繼承汗位。

而且,後金當時除了父死子繼外,也存在兄終弟及的繼承傳統,因此,怎麼輪也輪不到多爾袞。

除此之外,努爾哈赤封的四大貝勒,代善,阿敏,莽古爾泰,皇太極,說明皇太極是有資格的,而且,努爾哈赤後期外出打仗的時候,就留皇太極在建州主政,可見,努爾哈赤對皇太極的重視程度。

如果說,有能力和皇太極爭汗位的,其實是代善,努爾哈赤生前也說過類似我死之後,汗位就是代善的,但是代善和努爾哈赤的小妾通姦,導致後期努爾哈赤逐漸疏遠代善。

多爾袞兄弟,之所以能起來,是和皇太極的培養分不開的,在後幾次迂道入關劫掠時,以及在松錦大戰時,皇太極都有意培養多爾袞成為一個優秀的統帥。

所以,皇太極得到的汗位是合法的,不是奪誰的,在努爾哈赤死時,沒有指定繼承人的情況下,其實,誰都有資格爭取一下,但是,你要有實力,獲得各方的同意。

這個在皇太極死後,多爾袞和豪格的爭權就可以看出,雖然,此時,多爾袞戰功赫赫,軍事統帥能力超強,但是豪格一方,極力反對,這樣,順治皇帝從中撿了一個皇帝當,這是雙方妥協的產物,是各方都接受的。


史論縱橫

你好 後金天命十一年(1626)八月二十一日,努爾哈赤毒疽發作而,死,皇太極繼承汗位。關於皇太極是如何繼位的問題,有不同的說法 . 據朝鮮史籍《魯庵文集》記載:“老汗(努爾哈赤)臨死曰:洪佗始(皇太極)能成吾志。終無所命而死。”因而皇太極得汗位,是符合努爾哈赤臨終之命的。 長期以來,一些明清史專家認為,皇太極汗位是從其幼弟多爾袞手中篡奪來的。清人蔣良騏的《東華錄》順治八年(1651)二月己亥詔內載,多爾袞聲稱“太宗文皇帝(皇太極)之位原系奪立”,暗示皇太極篡奪汗位。據說,努爾哈赤生前已立多爾袞為嗣子,而皇太極用陰謀狡詐的手段從其幼弟手中奪取了汗位,為去除篡位障礙,還逼迫多爾袞生母大妃納喇氏死殉。此說受到一些人懷疑,因為努爾哈赤痛恨多爾袞生母不忠,去世前特命她死殉。當時多爾袞才十五歲,既無功業,亦無威望,故不可能立多爾袞為嗣。皇太極即位後,對多爾袞“特加愛重”,大力培養提拔,多爾袞對皇太極的恩育萬分感念,盡心盡力輔佐皇太極,勳勞卓著,成為皇太極最得力的助手。總之,皇太極與多爾袞兄弟感情較好,無法想像皇太極對多爾袞幹下篡位、殺母的勾當。 有的則認為,皇太極的汗位是通過激烈爭鬥,力克競爭對手而得到的。努爾哈赤死後,皇太極與諸貝勒爭奪汗位的鬥爭白熱化,最後皇太極擊敗對手自立為汗。其間,皇太極與代善的爭鬥尤為激烈,代善有勳績,有聲望,也有勢力,長期以來一直是汗位的有力競爭者,皇太極抓住一切機會打擊代善,如利用代善與大妃納喇氏的曖昧關係,推波助瀾,藉助輿論,促使努爾哈赤罷黜大妃,代善威望遭受損害。努爾哈赤死後,又逼大妃死殉,削弱代善的勢力,最後壓服代善,奪取汗位。 還有學者認為,皇太極汗位並非奪立,而是由諸貝勒推舉產生。太祖努爾哈赤生前未立嗣子,而是確立了八和碩貝勒共治國政的制度,為汗者須請貝勒推舉產生。當時諸貝勒中,數皇太極實力最強,努爾哈赤死去當天,代善長子勸代善說:“四大貝勒(皇太極)才德冠世,深契先帝聖心,眾皆悅服,當速繼大位。”代善表示同意。次日,在諸貝勒大臣聚於朝時,代善提議舉皇太極為汗,請貝勒“皆喜曰善。議遂定,乃合詞請上即位”。《魯庵文集》所記更富戲劇性:代善表示,按努爾哈赤遺願,當立皇太極為汗。皇太極推辭,主張代善當立,並“相讓走避”。國不可一日無一君,大臣們一會兒去請代善,一會兒去拉皇太極,“號呼奔走於兩間者再三,凡三日”,最後還是代善使人“群擁”皇太極即位。這裡不見刀光劍影、不擇手段的權力爭鬥,代之以和平友好的互相謙讓。這與貫串清朝特別是其前期血腥的最高權力之爭,形成強烈反差,令人難以置信。其中雖有言過其實之處,但按當時情況,民主推舉皇太極為汗,還是有可能的。因為,當時人們相當崇尚武功,而皇太極的武功遠遠超過才十幾歲的多爾表,與代善比也不相上下;此外,在政治識見、軍事才能和個人威望上,皇太極都高出請貝勒一籌,由於君主專制制度尚未發展完善,遇大事須協商辦理,因而推舉才能卓著的皇太極即位,是不足為怪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