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到底抢没抢多尔衮的汗位?

用户58357046073

当然没有,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在史源上,这个说法见于一是见于朝鲜李星龄所著《春坡堂日月录》,且为孤证。同时期的朝鲜史籍也有立其他人,如《丙子录》言立代善、《鲁庵文集》言立皇太极。就史料而言,这点就存在很大疑问。二是《清世宗实录》中多尔衮摄政时曾说:“太宗文皇帝之即位原系夺立”,故很多人就理解为夺取多尔衮的汗位,但也可以理解为多人一起争夺汗位,而最终皇太极赢了,结合各种史籍,后一种理解更为合理

其次,努尔哈赤临终前并未立继承人。其曾先属意长子褚英,但代善后来被努尔哈赤处死,后来又有意以次子代善为继承人,但代善不久牵涉到与继母案和次子硕拖叛逃案,所以被努尔哈赤冷处理。至努尔哈赤临死前,还是八王共治,这从多则史料均可见,他并未立有继承人。

最后,其时皇太极的身份和地位都比多尔衮高。皇太极是正白旗旗主,而多尔衮仅是兄长阿济格旗下的掌有半旗牛录的贝勒,至皇太极继位以后才成为旗主。所以如果选择继承人,努尔哈赤不可能不选择旗主而立非旗主的贝勒。且皇太极战功赫赫,而多尔衮年仅15岁。

参考文献:

李洪彬:《皇太极继嗣的几个问题》

杜家骥:《清太宗嗣位与大妃殉葬及相关问题考辨》


楚邾

皇太极继承帝位凭得是才能、战功、智慧、人和,这时的多尔衮并不是汗位的竞争者,根本没有入局。我来简单叙述一下皇太极继位的过程。

大明天启六年,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九月一日这一天,风和日丽,天气澄明。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等贝勒及文武大臣聚集于盛京(今沈阳)大政殿,备好登极所用的法驾卤簿,举行盛大的即位典礼。首先由皇太极率诸贝勒及群臣焚香告天,行九拜礼,然后皇太极入座即汗位,接受诸贝勒及群臣朝贺,并发布诏令,以明年为天聪元年;大赦天下,示恩于全国。

下图大政殿

努尔哈赤病逝后,最有希望继承汗位的是他的二子代善、五子莽古尔泰、八子皇太极和侄儿阿敏。皇太极能够脱颖而出,得继汗位,是由于其才能、战功和智慧远在其他三大贝勒之上。

以其战功而言,他少年时期就投身行伍,随父征战,如萨尔浒之战、辽沈之战、征服叶赫等奠定大清基业的战役中战功显赫,成为其父的得力助手,也深受将士的拥护和尊重。

以其智谋而言,早在其兄长褚英、代善相继被立为太子之时,皇太极就暗中开始了对汗位继承权的竞争。他积极参与了与几位兄长揭发褚英的行动,致使褚英终遭诛杀。代善被立为太子之后,由于他处事能力平庸,常使其父努尔哈赤感到失望,因而皇太极极力在父王及诸贝勒面前表现出精明强干的能力。天命年间,大福晋乌拉纳喇氏为迎合太子代善和有地位的皇太极,不顾母后的尊严,屈身送饭给他们,代善受而食之,而皇太极权衡利弊,受而不食,表现出他工于心计。为削弱代善的地位,汗王的小庶妃代音察几次密告代善和乌拉纳喇氏关系暧昧,致令乌拉纳喇氏被休,代善失宠,终致储位复失,后人不禁猜测这其中恐怕也与皇太极的暗中指使有关。试想一个地位低下的小庶妃,何以敢屡次揭发两旗之主、高居四大贝勒之首的代善和深受汗王宠爱并有3个皇子的大福晋?后来代音察也被逼殉葬,恐怕是皇太极杀人灭口所为。

下图沈阳故宫俯瞰

皇太极为赢得父亲的信任,在对明朝的军事行动中也处处表现自己。萨尔浒之战中,尚间崖及斐芬山战斗胜利后,努尔哈赤得知明军正向都城进军,便派阿敏等人领兵征进,又派代善等人侦查情报。皇太极也立即要求领兵前去,努尔哈赤劝他说:“你大哥是扮作哨探,前去探听消息,你要同我一起行动。”皇太极请求说:“大哥既然已只身前去,我们为什么要留在后边?”说完就走,表现出不甘落于代善之后和急于争功的心情。

辽阳外围战中,辽东经略袁应泰派总兵官李秉诚等率五万人与后金对垒,努尔哈赤令左翼四旗迎敌,皇太极也要求出战,努尔哈赤劝阻,命他率右翼四旗驻于城边嘹望。皇太极却让两红旗之兵(代善统领)嘹望,自己则领兵出击。努尔哈赤派阿济格劝阻不及,皇太极早已奋力杀入阵中。努尔哈赤爱惜他,命自己亲自统率的两黄旗兵协助冲杀,大败明军,并乘胜追击660里外,为攻取辽阳打开了局面。皇太极身先士卒,英勇作战,其表现远远超出代善,同时也使自己威震三军,为日后受拥戴即汗位奠定了基础。

从才能上看,皇太极不但智勇力超群,战功卓著,而且后金诸贝勒中,仅皇太极能够读文识字。皇太极还善于收揽人心,联络诸贝勒及其子侄辈中的后起之秀,像代善的儿子岳托、硕托、萨哈廉、阿敏的兄弟济尔哈朗、莽古尔泰的兄弟德格类、长子豪格等,他们都是握有实权的八旗将领。对汉族士大夫,皇太极也注意招抚,因而素有“贤明”之称。这些人都很信赖和敬重皇太极,成为拥戴他的中坚力量,所以论威望和实力,代善等人是无法与皇太极抗衡的。

其实在皇位继承上,代善尚可与皇太极竞争,但他的儿子却都投靠皇太极,并向父亲代善进言,拥立皇太极登位。代善无奈,也只得顺水推舟,并表示他早有此意。这一方面赢得了让贤的好名声,另一方面也博得了皇太极的好感。自然,两旗之主代善拥立皇太极,其他诸贝勒也就无话可说,皇太极继汗位便成定局。但皇太极出于慎重考声,并为了显示其谦让风度,一再假意推辞说:“父皇没有立我为君的遗命,怎能舍兄长而由我继位呢?”尔后,经代善等人一再敦请,皇太极也感到时机成熟,才登位称汗。

上图清昭陵

《清实录》中记载,努尔哈赤给八子起名皇太极,此与汉族王位继承人的“皇太子”谐音,又与蒙古族汗位继承人的“台吉”谐音,因而他承继大统实是天意。其实,这不过是后人的文饰之辞,以“皇太极”三字巧合“天意”罢了。


邓海春

天命十一年(1626)七月中旬,努尔哈赤身患毒疽,下旬前往清河汤泉疗养。八月初,病势转危,他遂决定乘船顺太子河返回沈阳,十一日病死于距沈阳四十里的叆福陵隆恩门鸡堡,终年68岁。

努尔哈赤晚年提前做安排,将亲统的两黄旗授于阿巴亥的三子: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每人十五牛录,其余自己统帅做亲军。他有个明确的指示:阿济格是镶黄旗旗主,多铎领正黄旗,将来自己死后统帅的亲军全给多铎。另赐一旗给多尔衮。(据说是将统率镶白旗的褚英之子杜度调至镶红旗,把镶白旗给多尔衮)

有史家据此认为努尔哈赤要立多尔衮作继承人。努尔哈赤没有明确赐多尔衮统率哪一旗,故而猜测是想让他成为八旗之主,让阿济格与多铎统率两黄旗作为护卫。这种认识,源于朝鲜史籍《春坡堂日月录》的记载,努尔哈赤临终时,曾遗命由幼子多尔衮继承汗位,代善为摄政。

《清宫风云》张丰毅版多尔衮与姜文版皇太极

那么,皇太极是否抢了多尔衮的汗位呢?

一、努尔哈赤驾崩时,十四子多尔衮十五岁,还没有上过战场。而他的哥哥们:代善、莽古尔泰、皇太极以及他们的儿子,都成了骁勇善战的大将。努尔哈赤作为一个马上帝王,自然会明白皇太极他们的个性。他们断然不会听从一个不知军事的少年天子的命令。多尔衮即便上位成功,那就只会形成众贝勒与多尔衮血腥对抗,阿济格也未必会帮助自己的胞弟。努尔哈赤发动宁远之战兵败,未必不想接班人能复仇,再次对明朝发起攻击。这样的使命,绝对不是当时的多尔衮所能胜任的。

二、五大臣执政之后,转为四贝勒执政。代善被废之后,“立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德格类、岳讬、济尔哈朗、阿济格、多铎、多尔衮为和硕额真”,共议国政,多尔衮三兄弟参与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制,后来努尔哈赤又制定代善领衔的十固山贝勒共同执政。多尔衮兄弟虽在其中,但年轻功薄,真正有话语权的还是代善、皇太极他们。多尔衮还是一个未成年的孩子,政治地位不如阿济格,甚至不如多铎。在天命年间许多重大活动中,都不见多尔衮的踪影。

皇太极

三、皇太极本身就很强大,多尔衮不足以与其抗衡。皇太极胸怀大志。皇太极智勇双全,机警聪睿,善用权术,而且功勋卓著。他是正白旗的旗主贝勒,生母也是努尔哈赤的大妃,深受汗父宠爱,岳托、济尔哈朗、斋桑古(阿敏之弟)、德格类等贝勒及八旗诸多大将,都与他关系密切,曾誓言愿意为皇太极效劳。在诸多贝勒中,代善实力最强、威望最高、年龄最大,而且是努尔哈赤元妃所生的次子,有着足够的本钱夺位。但是,他的左右手儿子岳托、萨哈廉力劝父亲支持老八皇太极,他也知道自己制服不了其他执政贝勒:镶蓝旗旗主阿敏素有野心,正蓝旗旗主莽古尔泰桀骜不驯,阿济格刚强好斗,而不是旗主的多尔衮虽小,也不愿甘为人下。

这些,未必努尔哈赤不清楚,即便他再爱多尔衮,那也只是父子之情,而在明王朝还很强大、蒙古也未臣服的情势下,即便是他亲自选择接班人,也只能是文韬武略的皇太极,而不是尚无历练的多尔衮。那么,皇太极就未必夺了传说中属于多尔衮的汗位。


以礼观书

孝庄皇太后确实下嫁多尔衮,而且在顺治时期,还举办过隆重的婚礼。那么问题是,当时还只有30岁的孝庄和31岁的多尔衮结婚,为何没有留下子嗣呢?
\n
我们先来看看孝庄为何必须要嫁给多尔衮。在皇太极死后,其实多尔衮是皇位的最佳人选,也掌握了实权,而最后顺治能够成功继承皇位,并入主中原,没有多尔衮是不可能办到的。因此,没有多尔衮,顺治皇帝就不可能存在。
\n
而且当时满洲贵族是有弟弟娶嫂子的习惯和风俗的,因此,当时朝中很多大臣上奏说,“摄政王多尔衮功劳这么大,将皇位让于顺治,就像皇父将皇位给儿子一样,因此,皇帝应该视多尔衮为父”。而当时多尔衮的正妻正好死了,因此,大臣上奏,没有好硬度,夜里不快活,科学专业来助你,嘉尚三个E一个A和数字110的卫“现在皇父和太后分居两宫,作为孝子是不能这样的,为何不让他们居住在一起,以尽孝道?”
\n
于是当时的范文程等大臣联合上奏,要皇帝下旨将孝庄皇太后嫁给多尔衮,以报答其让位之情。因此,顺治皇帝被迫下诏说,“母后年轻守寡,每天忧郁寡欢,是自己不孝,皇父多尔衮丧偶,为成天作之合,让皇父皇母结合”,为此还大办了一场婚礼,孝庄皇太后和多尔衮正式成婚,这是史实确凿的。
\n
但是,满清贵族入主中原后,逐渐接受了汉族文化,逐步意识到弟弟娶嫂子那是乱伦,有伤风化,因此在乾隆时期,开始大量烧毁当时的史料记载,皇家也不再承认此事,以免为皇家抹黑。最后,本来确凿的事情倒变成了疑案了。
\n
多尔衮一生有10几个老婆,除了1637年其朝鲜小妾为其生下唯一的女儿外,就再没有子嗣,我想这有可能是多尔衮的原因吧。

秋拌秆秋浮

可以非常肯定的说没有。

后金人是金国人的后代,属于女真部落。他们不是汉人,是少数民族人。

汉人的皇权继承传统是立嫡立长,也就是说,立皇后的大儿子为太子,也就是接班人。如果皇后没有儿子,就从从儿子中选年纪最长的一个。

如果你看过汉武大帝电视剧的话,就会明白,少数民族的权力继承制度。他们根本就不会按照汉族人的方式来做,而是会选一个最有能力的人出来。

在这里我们并不能说哪一种继承方式更合理,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少数民族的生存环境比较差,他们非常依赖一个强有力的领袖带领他们。去杀出一条血路,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我们汉人的继承制度,更追求秩序,和秩序背后的稳定。

当努尔哈赤死去的时候,多尔衮只有十几岁,不管是社会历练对外作战,还是人脉和政治能力都远远不能和皇太极相比。

金庸曾经这样评价皇太极说:才干见识,不在刘邦,刘秀,李世民,朱元璋之下。一条的知人善任,豁达大度,高瞻远瞩,明断果决,是宋明两朝没有哪个皇帝可以比得上的。

皇太极已经单独指挥过数场对明军的大战,在满清内部有很高的威望,就是在皇族内部,各位皇子对他也是十分佩服。

多尔衮不过是一个毛头小孩子,在当时只是一个英勇的军事将领。可以冲锋陷阵,但还不足以指挥一场大战,更不要说平衡政治。

也就是说在当时的情况下,只有皇太极接班才能维持八旗内部的团结。

努尔哈赤的大儿子禇英,对于努尔哈赤极度不满,对于自己的兄弟和朝中大臣极度蔑视,动不动就声称要杀死他们,情商太低的他最先出局。

二儿子代善,连自己的家务事也摆不平。自己的儿子硕托就曾经出逃,要投奔大明。大儿子岳托也对代善非常不满。努尔哈赤知道这些事情后,就明白代善管不好一个家,更不是一个国家的好接班人。

努尔哈赤死后,代善也明白,自己没有机会接班,于是就和皇太极达成了协议。只要皇太极维护代善在八旗的位置,作为长子(此前的长子褚英已死)的代善会拥护皇太极接班。

作为成熟的政治家,皇太极自然会答应他的要求。代善的表态,让其他几位皇子都不好意思站出来夺权,于是皇太极的地位就板上钉钉了。


新知传习阁


皇太极抢多尔衮汗位这个说法流传已久,说到底与一部神剧脱不了关系,即“孝庄秘史”,这部电视剧精彩程度不亚于“雍正王朝”,都是演技派不像今天的偶像剧一般没有技术含量,从全剧来看,导演也是特别了解清初那段历史的,但毕竟电视剧只能是电视剧,不会按照史料记载一步步还原的,为了突出剧情精彩,有些事情走向就添加了一些野史记载或者自己的凭空想象,真真假假的历史精彩绝伦,其中就有努尔哈赤临终前遗命多尔衮继大汗位,最终被势大的皇太极所抢,让看过的人回味无穷,深以为然,其实不然,真实的历史并不是这样的。

多尔衮为清太祖努尔哈赤十四子,生于明万历四十年即1612年,努尔哈赤死于天命十一年即1626年,当时多尔衮才15岁,而且更要命的是,多尔衮并没有战功,要知道这不是平世,任何朝代开国初期都是以武立足,没有赫赫战功根本难以服众,更何况要继承汗位。


努尔哈赤虽然并不是猝死,但是临终前并没有确立继承人,示意采取之前的四大贝勒当政制度,根据当时资料参考,之所以这样

一是鉴于之前立继承人的屡屡失败,长子褚英甚至被处死,让努尔哈赤心灰意冷,二是努尔哈赤应该坚信这种制度模式可以选出最合适的接班人,结果果不其然,不久皇太极被拥立为新的大汗,在位十几年颇有作为,为清军入关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多尔衮于天命十一年受封贝勒,但并非实权贝勒,更多是因为子凭母贵,因为多尔衮之母阿巴亥为努尔哈赤第四任大福晋,深受宠爱,所以多尔衮才可以无战功而受封贝勒,翻看努尔哈赤在位的天命年间,多尔衮没有战功不说,很多国家大事议政时并没有多尔衮参与,多尔衮真正崭露头角是在皇太极时期,真正大放光彩也是在皇太极时期。


还有一些人认为少数民族是“幼子守灶”继承法则,即使努尔哈赤没有确定继承人,幼子多尔衮也是继承人选,但是这个漏洞太大,所谓的“幼子守灶”是以蒙古族为代表的诸多少数民族的继承法则,并非包括后金,后金初期的继承人法则很乱,虽然族内有着“幼子守灶”传统,但是汗位继承并非如此,努尔哈赤受过一定程度上的汉文化熏陶,还是更倾向于汉族的嫡长子继承制度,如刚开始明确以长子褚英为继承人,褚英被废后默认次子代善为继承人,但是代善还没有确定下来就因为触犯努尔哈赤而被冷落,后来就是各凭本事了,清王朝之后继承法则也是选择了不分长幼,只看能力大小与否,而且努尔哈赤共有16个儿子,多尔衮排行14,并非最小的儿子,这个说法也不可信。

从各个角度来看,多尔衮并非是努尔哈赤指定或默认的继承人,只不过后来成为摄政王大权在握,一封再封,成为皇父摄政王,封无可封,一生精彩才有野史认为皇太极抢了多尔衮汗位,加之近年来清宫剧的盛行,其中的佼佼者“孝庄秘史”电视剧一定程度上误导了大家才造成这种现象的,电视剧虽然精彩,但只是电视剧,并非是了解真正历史的途径,了解历史还是应多看史书,切勿以电视剧而了解泱泱华夏五千年波澜起伏的真实历史。

当然抛开历史真实因素,孝庄秘史还是一部十分精彩的国产电视剧。

个人见解,谢谢观看,更多精彩动动小手点个关注~


宋安之

知晓历史的人多少都有点了解皇太极相比多尔衮,皇太极并没有太多的军事才华。清朝想要入主中原,需要有多尔衮这种有军事才华的人做皇帝,只可惜最终努尔哈赤把皇位传给皇太极。尽管多少人为多尔衮感觉可惜,也觉得努尔哈赤在选择人的时候没有选择正确,可最终历史告诉我们:努尔哈赤选择皇太极做皇帝是正确的。



历史上并非才华卓越的人一定可以做皇帝,特别是在清朝历史上,多尔衮是个极具才华之人,特别是军事才华方面表现的相当卓越。清朝正是因为有了多尔衮才缩短入土中原的时间。可努尔哈赤作为一个皇帝,清楚地知道,选择帝皇和选择将帅的道理是不同的。多尔衮虽然具有卓越的军事才华,可做皇帝并非最为明智的选择。



  皇太极性格平和,就这样的性格可以在清朝入主中原之后,与汉族人保持很好的联系。特别是在处理满汉关系上面皇太极处理的的确要比多尔衮强很多,更何况这种平和的性格,处理很多事情可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自古帝王如果戾气太重,稍有不慎会沦落为暴君。特别是秦始皇这样的经验教训,这也让后来很多皇帝在选择帝皇的时候有自己的选择标准
我是十年荆轲一梦,希望大家支持我,关注我,谢谢。


十年荆轲一梦

努尔哈赤驾崩,空缺的是汗位,八旗贵族掌权,四大贝勒又以皇太极为首;八旗面临内忧外患,国赖长君。皇太极三十四岁,多尔衮十三岁,皇太极丰功伟绩,多尔衮寸功未建却居旗主,已经引起贵族不满,让他一个娃娃即位,只会分崩离析;

皇太极驾崩,空缺的是皇位,皇帝是父死子继的,北宋兄终弟及,可是北宋孱弱;金朝兄终弟及,金朝内乱不断;尤其是汉唐时期,皇位父死子继成了传统,这就是北方少数民族首领要当皇帝而不是单于、可汗的原因之一。皇太极驾崩,有长子豪格,还有其他几个儿子。从即位合法性讲,轮不到多尔衮。所以就又没有多尔衮的份了。


伊洛河畔看春秋

努尔哈赤死的时候,多尔衮只有十四岁,按照后金当时部落首领,能者继承的传统来看,不管努尔哈赤多喜欢多尔衮的母亲,多喜欢多尔衮,多尔衮都没有资格继承汗位。

而且,后金当时除了父死子继外,也存在兄终弟及的继承传统,因此,怎么轮也轮不到多尔衮。

除此之外,努尔哈赤封的四大贝勒,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说明皇太极是有资格的,而且,努尔哈赤后期外出打仗的时候,就留皇太极在建州主政,可见,努尔哈赤对皇太极的重视程度。

如果说,有能力和皇太极争汗位的,其实是代善,努尔哈赤生前也说过类似我死之后,汗位就是代善的,但是代善和努尔哈赤的小妾通奸,导致后期努尔哈赤逐渐疏远代善。

多尔衮兄弟,之所以能起来,是和皇太极的培养分不开的,在后几次迂道入关劫掠时,以及在松锦大战时,皇太极都有意培养多尔衮成为一个优秀的统帅。

所以,皇太极得到的汗位是合法的,不是夺谁的,在努尔哈赤死时,没有指定继承人的情况下,其实,谁都有资格争取一下,但是,你要有实力,获得各方的同意。

这个在皇太极死后,多尔衮和豪格的争权就可以看出,虽然,此时,多尔衮战功赫赫,军事统帅能力超强,但是豪格一方,极力反对,这样,顺治皇帝从中捡了一个皇帝当,这是双方妥协的产物,是各方都接受的。


史论纵横

你好 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八月二十一日,努尔哈赤毒疽发作而,死,皇太极继承汗位。关于皇太极是如何继位的问题,有不同的说法 . 据朝鲜史籍《鲁庵文集》记载:“老汗(努尔哈赤)临死曰:洪佗始(皇太极)能成吾志。终无所命而死。”因而皇太极得汗位,是符合努尔哈赤临终之命的。 长期以来,一些明清史专家认为,皇太极汗位是从其幼弟多尔衮手中篡夺来的。清人蒋良骐的《东华录》顺治八年(1651)二月己亥诏内载,多尔衮声称“太宗文皇帝(皇太极)之位原系夺立”,暗示皇太极篡夺汗位。据说,努尔哈赤生前已立多尔衮为嗣子,而皇太极用阴谋狡诈的手段从其幼弟手中夺取了汗位,为去除篡位障碍,还逼迫多尔衮生母大妃纳喇氏死殉。此说受到一些人怀疑,因为努尔哈赤痛恨多尔衮生母不忠,去世前特命她死殉。当时多尔衮才十五岁,既无功业,亦无威望,故不可能立多尔衮为嗣。皇太极即位后,对多尔衮“特加爱重”,大力培养提拔,多尔衮对皇太极的恩育万分感念,尽心尽力辅佐皇太极,勋劳卓著,成为皇太极最得力的助手。总之,皇太极与多尔衮兄弟感情较好,无法想像皇太极对多尔衮干下篡位、杀母的勾当。 有的则认为,皇太极的汗位是通过激烈争斗,力克竞争对手而得到的。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与诸贝勒争夺汗位的斗争白热化,最后皇太极击败对手自立为汗。其间,皇太极与代善的争斗尤为激烈,代善有勋绩,有声望,也有势力,长期以来一直是汗位的有力竞争者,皇太极抓住一切机会打击代善,如利用代善与大妃纳喇氏的暧昧关系,推波助澜,借助舆论,促使努尔哈赤罢黜大妃,代善威望遭受损害。努尔哈赤死后,又逼大妃死殉,削弱代善的势力,最后压服代善,夺取汗位。 还有学者认为,皇太极汗位并非夺立,而是由诸贝勒推举产生。太祖努尔哈赤生前未立嗣子,而是确立了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的制度,为汗者须请贝勒推举产生。当时诸贝勒中,数皇太极实力最强,努尔哈赤死去当天,代善长子劝代善说:“四大贝勒(皇太极)才德冠世,深契先帝圣心,众皆悦服,当速继大位。”代善表示同意。次日,在诸贝勒大臣聚于朝时,代善提议举皇太极为汗,请贝勒“皆喜曰善。议遂定,乃合词请上即位”。《鲁庵文集》所记更富戏剧性:代善表示,按努尔哈赤遗愿,当立皇太极为汗。皇太极推辞,主张代善当立,并“相让走避”。国不可一日无一君,大臣们一会儿去请代善,一会儿去拉皇太极,“号呼奔走于两间者再三,凡三日”,最后还是代善使人“群拥”皇太极即位。这里不见刀光剑影、不择手段的权力争斗,代之以和平友好的互相谦让。这与贯串清朝特别是其前期血腥的最高权力之争,形成强烈反差,令人难以置信。其中虽有言过其实之处,但按当时情况,民主推举皇太极为汗,还是有可能的。因为,当时人们相当崇尚武功,而皇太极的武功远远超过才十几岁的多尔表,与代善比也不相上下;此外,在政治识见、军事才能和个人威望上,皇太极都高出请贝勒一筹,由于君主专制制度尚未发展完善,遇大事须协商办理,因而推举才能卓著的皇太极即位,是不足为怪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