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晚清駐美大使多是廣東人?

文|陳卿美

兩國建交,互派使節,是晚清後期才有的事。而且最早的使節還不是互派,而是洋人先駐中國,後來慢慢才有中國駐外使節。英法聯軍進攻天津,簽訂《天津條約》,條約第一條就是要在北京長駐外國使節。結果清廷大為驚駭,打死不從,有人甚至認為,洋人在京城會用窺探鏡,偷窺紫禁城內虛實。這很搞笑。更搞笑的是,中國第一個駐外的大使是因為要向英國女王賠禮道歉而誕生。這個人就是湖南人郭嵩燾。與湘軍培養的大量湖南人才不同,外交方面則是廣東人佔了半邊天,尤其是駐美大使,大多是廣東人。

派駐美國大使要比派駐英國大使晚。郭嵩燾出使英國的時間是1876年,而兩年後,即1878年才誕生第一任駐美大使。從這一年開始,到清朝結束,33年時間共有八位駐美公使,其中有六位都是廣東人。這六人分別是陳蘭彬、鄭藻如、張蔭桓、伍廷芳、梁誠、張蔭棠。

陳蘭彬是廣東吳川人,在六個廣東人中,唯一是非珠三角地區的人。陳蘭彬37歲中進士,他最早去美國是作為留學監督的原因。1872年,清政府第一批官派留學生赴美。一大幫孩子要有大人帶領、監督,陳蘭彬就是留學監督。他的任務就是監督學生的學業,日常行為規範,維護大清祖制。比如是否留辮子就是重點內容。辮子是清朝祖制的象徵,很多留學生到了外國後,嫌辮子麻煩,就傾向於剪掉。這在陳蘭彬看來,則是大逆不道的事情。

在美國待的時間久了,擔任第一任駐美大使便是水到渠成。1878年,陳蘭彬正式走馬上任。同時,他還是秘魯、西班牙大使。這時大使的任務是維護華僑的權益。

第二任駐美大使鄭藻如是廣東中山人,與孫中山同鄉。27歲中舉人。1881年出使美國。他在美國期間,是美國排華最嚴重的時期,美國政府不僅出臺了排華法案,還大肆殺害中國人。這個時期是廣大華工最黑暗的時候。鄭藻如在美國工作了四年,主要任務就是積極為華工爭取權益,保護華工利益。

第三任駐美大使張蔭桓,廣東南海人。張蔭桓文化程度不高,連秀才沒有考中。但喜歡西學,還喜歡學英語。或許就是天生的外交人才。他在美國仍然是處理華工受害善後一事。1889年5月,張蔭恆建議清政府以長方形黃色龍旗為國旗,得到批准,由此確立了中國第一面國旗。

為什麼晚清駐美大使多是廣東人?

伍廷芳

第六任駐美大使是伍廷芳,廣東新會人。伍廷芳與西學接觸最早,出生在新加坡,而後到香港讀書,28歲又自費去英國留學。1896年,54歲的伍廷芳第一次出使美國,1906年再次出使美國。伍廷芳也是晚清駐美大使中唯一兩次出使美國的人。

第七任駐美大使梁誠,廣東番禺人。梁誠是官派的第四批赴美留學幼童。後作為張蔭桓的助手赴美,擔任參贊,算正式參與外交工作。1903年,梁誠開始擔任駐美大使。他最大的事蹟就是爭取到了美國退還庚子賠款。

第八任,也就是最後一任駐美大使張蔭棠,廣東新會人。他與張蔭桓是堂兄弟,是張蔭桓的弟弟。張蔭棠也是從參贊做起,歷任總領事,駐美大使。作為清末最後一位駐美大使,在清朝滅亡的前夜,還在與墨西哥政府就該國排華事件交涉,併成功爭取到310萬墨元賠款。

盤點完再分析一下。晚清八任駐美大使,居然有六位是廣東人,五位是珠三角人。為何駐美大使多是廣東人呢?筆者以為,這首先應該與廣東人的出洋傳統有關。廣州是千年的口岸,與外國商貿來往密切。廣東人對坐船出洋比較熟悉,下南洋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不像內地人,對海洋、國外一片恐懼。事實上,19世紀中期,大量華工赴美做苦力,也多是廣東人。至少那時候,廣東人就已經大批出洋赴美。

有人說當時廣東人比較富裕,所以出洋的人很多。對這點筆者不敢苟同。如果真的富裕,為何那麼多人甘願冒著生命風險去美國,像盲流一樣做苦力。當時官派赴美留學,招生非常困難,富人家的孩子根本不願去留學。廣東人容閎只能回老家招生,招的也大多也是窮苦人家的孩子。

另一個原因恐怕就是粵語文化。由於早期赴美打工的多是廣東人,粵語文化自然會在美國落地生根,甚至成為代表中國官方的一種語言。在此背景下,選擇懂粵語的廣東人擔任赴美大使,更方便溝通交流,對保護華工利益最有益。今天的國外,有些國家的粵語影響力遠高於普通話。

還有一點原因便是廣東毗鄰港澳,與西方文化接觸較多。當時,很多廣東人都會去香港、澳門教會學校讀書,接受的是英語教育。這樣的教育背景非常適合去西方國家工作,上手快,得心應手。中西文化完全不同,如果一個從來沒接觸過西方文化的人去了美國,那不知要多長時間才能適應過來,外交工作便很難開展。

其實,從清廷角度來講,筆者分析,應該是不希望廣東人出去擔任大使的。因為廣東人“反骨”多,被慈禧認為是亂黨之鄉。清末時,人心思變,國外革命勢力不斷向國內滲透。如果再派亂黨之鄉的人去美國,那便比較難控制,說不定會還會成為革命勢力。但無奈,可用人才不多,不選廣東人也不行。

不過,可悲的是,這麼多的廣東籍駐美大使也頂不上一個廣東籍的革命家孫中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