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醜王”劉趕三傳奇

在清末京城優伶界,有一個傳奇人物,劉寶山。此人本是天津藥材商人家的子弟,家資頗豐,又自幼熟讀詩書,年少成名,很受眾人推崇。無奈科場運氣不佳,屢試不中,於是乾脆丟了書本,半路出家,混跡優伶,居然短短數年時間,從天津混到了京城,且成了當時優伶界中扛鼎之人,有“晚清第一醜”之譽。因為一日之間曾經連著趕了三個場子,人送外號“趕三”,他也敬謝不敏,就此,劉趕三書寫了晚清優伶界裡的一段傳奇。

晚清“醜王”劉趕三傳奇

“同光十三絕”左4為劉趕三


劉趕三看似半路出家,但因為自幼攻讀詩書,以秀才身份投身優伶,在當時算是獨一份兒,紮實的文字功底和應變能力,使他能夠在臺上借題發揮,嘲諷權貴,抨擊時弊,留下許多為世人傳誦的趣聞。

說起劉趕三的傳奇,首先離不開他的搭檔,一頭驢。這頭毛驢也是一個顏值擔當,渾身漆黑烏亮,粉眉白目,唯有四蹄俱是純白,俗話說的“烏雲踏雪”便是。劉趕三對它視若珍寶,取名"墨玉",平日裡飼養皆用細糧,出入軟屜青韁,脖下還有響鈴一串,鈴聲響處,人人皆知劉趕三經過,紛紛讓道,大有仙家張果老的風範。登臺時人騎真驢上場,可謂開創一時先河,更兼"墨玉"上臺後,兩耳貼然,立於柱旁,雖是鑼鼓喧然,卻毫不驚慌,讓一眾人嘖嘖稱奇。劉趕三常扮作鄉下老婦,得意之作就是《探親》,手舉菸袋,騎在驢上,嗓音清亮,做表傳神,風趣幽默,活脫脫的演繹出一個鄉下不懂裝懂的醜婆,一時轟動京城,據說每逢此劇上演,人人爭相往觀。甚至驚動了宮裡,連慈禧太后也慕仰其名,點名讓劉趕三進宮獻藝,並且特意傳旨“墨玉”隨同進宮。等劉趕三騎著毛驢一路搖搖晃晃直奔宮門,管事兒的太監一聽鈴鐺聲,就知道這是“奉旨騎驢入宮”,忙不迭的開門招呼,在禁衛森嚴的皇宮裡,炫耀一時。

晚清“醜王”劉趕三傳奇

劉趕三和墨玉合影

劉趕三性格詼諧,應變靈活,最讓人歎服的還是膽大,臨場應景嬉笑怒罵,上至皇帝,下至常人,興之所至,信手捏來,一一調侃。

市井間最為津津樂道的就是劉趕三為光緒皇帝“找”座兒的事。當時劉趕三時常應召進宮唱戲,按照慈禧太后的規矩,聽戲時候,太后有坐著的資格,光緒皇帝卻只能站著一旁伺候,一站就是幾個時辰,關鍵還不能亂動,伸胳膊動腿兒什麼的,因此每次聽戲對於身不由己的光緒來說都是件名副其實的苦差事。多少知道一些宮裡底細的劉趕三很是同情光緒皇帝,有一回在為慈禧演出《十八扯》時,藉著劇情,劉趕三即興加了一段臺詞:“別看我是假皇帝,還能有個座位,那真 皇帝天天侍立,何曾得坐呢?"一語既出,臺下聽戲的眾人面面相覷,鴉雀無聲,都知道意有所指。面子上過不去的慈禧太后可能才意識到做得過分了,於是自此以後,光緒皇帝終於也可以坐著聽戲了。

還有一次,某權貴家裡堂會,劉趕三在《請醫》一出中,飾演一名庸醫,裡面有一則對白,病人招呼他:"留點神兒,別讓狗咬了。"不料這句話卻逗起了劉敢三的興頭,他手指著臺下趾高氣揚的一幫子權貴家奴,即興道:"這門兒裡頭,我早知道,是沒有狗的,不過有的都是走狗!"結果滿座聞言變色,又不便發作。

就連同治皇帝也都被他調侃過,同治駕崩後,宮廷對外宣稱是天花致死。劉趕三整日混跡市井,荒唐皇帝的小道消息聽了不少,於是在戲中就含沙射影的暗指其事。還是在演 《請醫》時,他突然即興打渾,道:"東華門我是不去 的,因為那門兒裡頭,有個闊哥兒,新近害了病,找我去治,他害的是梅毒,我還當是天花呢,一劑藥下去就死 啦!我要再進東華門,被人家瞧見,那還有小命兒嗎?"妄議天子,殺頭大罪,當時不僅臺上演員琴手,就連臺下滿座的觀眾都嚇得面如死灰,生怕受此牽連。劉趕三膽子之大,由此可見一斑。

戊午科場案為清朝咸豐八年發生的一場科舉舞弊案,這次科場舞弊案與順治十四年的丁酉科場案和康熙五十年的辛卯科場案並列清朝三大科場舞弊案。說起這次科考舞弊的揭露,也和劉趕三有直接關係。當時京城有個富家公子,叫平齡,此人自幼喜歡唱戲,也算當時有名號的票友。按說過過戲癮也無可厚非,不料平齡卻走火入魔,總想著以演員身份登臺亮相,方算了了心思。

咸豐八年科舉,平齡家人多方走託,花錢打點好了鄉試考官的門路,準備為他謀一個舉人的身份。八月初九日,正是鄉試之期,而平齡為了實現自己的夙願,在阜城園登臺首演的時間恰恰也挑在這一天!儘管他父親一再叮囑他:“這日千萬不要出門,也不要與外人見面,”謹防露出破綻。這時的平齡只想著臺上亮相的風光,那還顧得上聽人勸告。

初九那天,他吃過午飯,帶了行頭,叫上家人,滿心歡喜地直奔阜城門外。《探親家》是劉趕三的拿手好戲,平齡也在劇中演了一個配角。《探親》演到備驢一節,劉趕三兒把墨玉牽上臺來。又開始了即興發揮,道:“這孽畜雖不是唱戲的兒子,上臺可真不含糊!”眾人都知道他又在拿平齡開涮,於是滿堂笑聲。平齡唱完戲後,心願已了,因為劉趕三在臺上抓哏取笑他,公子脾氣上來,就和劉趕三不依不饒,結下了“戲仇”。

鄉試發榜,平齡中試第七名。到了十月,是鄭親王端華的生日,朝中親貴以及大小官員,都去捧場祝壽!平齡父子也在其內,從禮堂退出來的時候,正好劉趕三兒在臺上演戲,一眼瞧見了平齡,忙提著嗓子道:“分身法兒,只有新舉人平齡會使。我知道他八月初九那一天又是唱戲,又是下場去考,真是個活神仙。”平齡羞的面紅過耳,坐不住,只得溜了。眾目睽睽之下,消息已是越傳越烈,平齡科考舞弊的醜聞迅速傳開。

很快,御史孟傳金疏劾“中試舉人平齡,硃墨不符,物議沸騰,請特行復試。”咸豐帝令載垣、端華等“認真查辦,不準稍涉迴護。並將折內所指各情,可傳集同考官一併訊辦。”

載垣等復勘試卷時,發現平齡墨卷內草稿不全,詩中有七個錯字。同時其他應該應訊查議的試卷,竟有五十本之多。對此,咸豐帝非常震怒,認為主考、同考各官“荒謬已極”,明確要求“毋得舍混了事,”“按例以嚴懲辦。”不久,又發現主考官柏葰聽受囑託,副考官程庭桂收受條子的證據,於是,由劉趕三引發的咸豐戊午科場大案發生了。

這次科場案,先後受到懲處的共九十一人,其中斬決者五人,遣戍者三人,被罰停會試或革去舉人者十三人,死於獄中者二人。平齡即死於獄中。大學士柏葰,成為中國科舉史上被斬決的職位最高的官員。

大概劉趕三自己也不會想到,適逢其會的一段即興表演,卻引發了這樣一場軒然大波吧。

劉趕三能說、敢說,在權貴當道的晚清,當然了少不了得罪人,為此也吃過苦頭。一次進宮演戲,戲裡扮演妓院鴇母的劉趕三,見到嫖客上門,高聲喚道:“老五、老六、老七,快出來見客呀。”座上還有慈禧和五、六、七三位王爺。見慣了劉趕三即興插科打諢表演的慈禧和其他人不以為意,知道這是劉趕三又在拿著三位王爺開涮,不但不怒,反而哈哈大笑。五王爺奕誴生性嚴肅,他頓時勃然大怒,厲聲喝叱道:“何物狂奴,敢無禮如此!”立即吩咐侍從將劉趕三拉下去,重重地打了四十大板。

按說劉趕三被重杖四十後,應當略微收斂,但他骨子裡的傲氣“猶不稍衰,出,嘗語人曰:‘貴人之橫暴如此,非善徵也!且彼輩日以聲色為樂,而無所益於我民,我固思有以懲之。’”

1894年,甲午海戰戰敗,震動朝野,船政大臣也是李鴻章的女婿張佩綸因此獲罪,李鴻章更因為簽訂《馬關條約》成了當時賣國求榮的“國賊”。在上下一片罵聲中,出於義憤的劉趕三顧不得自己年老體衰,以78歲高齡上臺出演《大名府》一劇。在劇中飾演陷害盧俊義的家人李固,將一腔激憤都轉化成了唸白,“謂賈氏曰:‘如今這份傢俬,可要算是我姓李的了!’賈氏曰:‘恐怕未必吧?’趕三曰:‘怎麼會靠不住!這不是姓李的連中人酒都請了麼?’聞者閧然。”又插科打諢地譏諷道:“我有汗馬功勞,奈何奪我三眼翎,褫我黃馬褂?”臺上罵得痛快,不想李鴻章侄兒正好來看戲,當場就掛不住臉面,等戲場散了,剛出門的劉趕三被李家僕從堵在門外,一頓鞭打,已是78歲高齡的他,受了這頓鞭打和侮辱,沒多久就死了。這位伶界怪才,由此落幕。

百年時間,時光荏苒,回首故事,不免嘆謂。劉趕三能夠在那個時代成名,是因為他敢於直言針砭時弊,言別人所不敢言之事;而他後來的遭遇,又何嘗不是那個時代下,每一個憂國憂民人物共同命運的縮影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