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自古鄙視個人奮鬥和經商致富,而熱衷於“升官發財”,這種理念與儒學有無關係?

藝術就是謊言


這種觀念的形成,實際上和科舉制度的確立有很大的關係。而科舉制度的形成發展,又是一個在特殊歷史條件下形成的特殊的官員選拔機制。如果深入挖掘,和儒家的關係確實有,但實際上跟法家的關係更密切一些。

商鞅變法之後,中國在世界上第一個確立了世俗化中央集權國家體制。在這套制度下,消除了貴族體制,因此社會的管理者必須從整個社會成員中不世襲的產生。而同時商鞅推行耕戰制度,強化農業生產和軍事儲備,以此作為統一六國的基礎。而農業生產和軍事活動,一個相對辛苦,一個又比較危險。為了驅使民眾主動的在這兩個領域投入,商鞅決定利出一孔,由國家控制資源,並將資源全部集中到這兩個領域分配。因此中國在很早以前就已經形成了政治高度干預經濟的體制。

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雖然讓儒家在形式上獲得了主導權,但法家長久以來形成的制度,並不可能被推翻,於是就在實踐中逐步傳承下來。與此同時,漢武帝為了對外征戰,同樣需要採用國家控制的方式來保障軍事所需的物資。於是通過桑弘羊等人以寓稅於價的方式,通過專賣形式獲取鉅額財政收入。

從此以後,中國形成了獨特的政府對於經濟高度控制的社會體制,官員對於社會資源有最大的分配權,因此能夠當官就能夠掙錢。而通過經商方式獲得了財富,如果沒有政治權利的保障,是相當不穩固的。所以,當政府通過科舉制度開創了平民參與政治的途徑之後,凡是能夠參加考試的人都力圖通過這種方式獲取政治權力從而轉化為經濟利益。所以在中國,財富作為權力的一種附屬品,如果要在終極意義上追求財富,必須首先獲得權力。

比較同一時期的西方國家,他們在這個階段採用貴族體制,以分封制度管理國家。一個人的社會地位,在出生的時候就已經決定了。除非特殊原因,否則很難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中世紀晚期,隨著資本主義萌芽,商人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日益上升,最後成為社會的主導力量。在這個過程當中,逐步確立了私有產權神聖不可侵犯的觀念。商人成為整個社會地位最高的階層。官員實際上是從屬於商人階層的。也就是馬克思主義當中經常說的資本家控制政客。因此在西方社會獲取財富可以直接通過經商的方式進行。

所以從整個歷史發展過程來看,如果真的要打板子,可能要打到法家身上,而不是儒家身上。但是在儒家一統天下之後,就形成了非常弔詭的現象。很多人以滿口道德仁義的儒家傳承人自詡, 卻又以非常明顯的利益動機參加科舉考試。考試的時候用的是四書五經,當官的時候卻是利益交換。這恰恰反映了中國古代政治生活當中陽儒陰法的現實。而這種狀況不僅是古代現象,也值得當代人深思。


zyb38537240


首先,要捋清不同學派對於工商的態度。


法家不允許工商的存在。韓非子將工商是與儒家、墨家、鬼谷並列為五種蛀蟲。認為必須消滅。

秦統一天下後,採用暴力手段。直接將工商沒籍,充為奴隸。

而儒家認為,各行各業相對平等。所謂農夫赴時,百工制器,商賈趨利。

以儒家思想作為主要價值觀的《史記》中,專門為工商立傳——《貨殖列傳》。

孔子天天批評子貢,卻從未批評過子貢經商。


黃老學派介於法儒之間。允許工商業的存在,但在經濟上,盤剝壓榨他們。在政治上,歧視他們。使工商業者為賤民。

所以,法家是消滅商人。黃老才是歧視和壓榨商人。《大明王朝1966》中,沈一石被逼死,就是黃老思想之下的必然結果。

另外,儒家弟子治學的目的有二:做官和講學。不為良相,則為良師。出士為官,是為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能簡單的說是為升官發財。

若想發財,做官還不如經商。孔子弟子中,發大財,最富裕的,就是大商人子貢。


楊朱學派


一顆石頭,被用來行兇,旁觀者駐足悚然,紛紛議論著這石頭的猙獰。

卻未曾想,這石頭生於天地間,自身是何等落落大方、自由快活。

題主的思維很活躍,多次看到出了不少能引人思考的題目,先贊一個。

儒家有沒有否定個人奮鬥?儒家的理想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自內而外、自小而大的理想,這算是鼓勵個人奮鬥吧。

至於"升官",古代只有士、農、工、商四種成分,自古以來"重農抑商"的政策,使商業受到層層限制,而國家管理的手工業則是祖輩相傳。作為知識分子的儒家,在當時選擇士人的身份參與國政應當不為過。

儒家自我定位是道德自律和政治追求,其核心價值是積極參與國事。"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這些應當是古代儒者的寫照。至於到了官場又會怎麼變化,則要看個人的底線有多高了。


幽幽南山客


否。儒學不反對為朝庭做事為帝王當差,但從來不助長當官發財,更不鼓勵生活腐化。所謂“學而優則仕”,並不是:學習優秀就可以做官。在古漢語裡“仕”可通假“事”。那這句話就可翻譯成:學識過人可以做(很多)事。當然包括做官了。後世儒生錯會“仕”的意思,認為考上功名就是為了當官,實在不敢恭維。假如真是這樣,孔子為什麼不做官,其七十二賢人有幾個當官啦?最典型的是那個顏回,孔子往往讚不絕口,“賢哉回也”。說明顏回從人品修養到學識優秀都很出眾,為什麼不鼓勵他當官呢?可顏回仍能為孔子做很多“事”。至於“升官發財”,那儒學更不推崇了。孟子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這裡的“淫”當收買解。就是說,當官富貴我們不反對,但是堅決反對“用富貴來收買”人,那是不道德的!至於重農輕商,這也是有歷史原因的。在中國封建社會,由於生產力相對低下,所產糧食還不能滿足社會需求,可一些富貴人家經商,根本不是為了生產所需,是經營一些“奢侈品”,以滿足富豪們的腐朽生活。明朝鄭和“七下西洋”都幹了什麼?朝廷拿了百姓大把大把血汗錢,派鄭和到海外(西洋)買(或換)回大量奢侈品,使得國力大幅度下降,民不聊生,最後不得不停下來。


雲中劍14


首先儒家要求自天子以至庶人都要以修身為本。儒家八條目就是一個人從獲取知識到平治天下的一條發展線。修身是個人的事,因為你不可能讓別人替你做到。並且做官之前如果沒有努力奮鬥獲取足夠的知識和能力,他不可能通過國家的考核。

儒家最終目標要使天下百姓安居樂業。而實現的最好方式就是做官或者成為帝王師。因為不管什麼國家都是少數決定多數。真正有影響力的只是少數人,而做官後獲取私利或者幫長官獲取不正當的利益,儒家是要批判的,具體可以看論語,孔子說二三子可鳴鼓而攻之

學而優則仕,仕而優則學。是孔子弟子說的。不過這話根據上面說的我覺得沒問題。

重農抑商應該是法家提出的吧。法家最終目標是富國強兵,糧食是百姓生活和打仗必須要的。孔子不反對商業,子貢就是儒商。端木遺風就是說子貢的。


雲天一角弱水三千


在沒有科學大發展之前,中國的這些學派豐富了人民的生活,農軍政取得了巨人的成就,才成了今天地理大國的基礎。為之奮鬥的代表就是通常所說的英雄人物。他們的足跡永遠是我們的方向。任何學說創立的初❤️是解決問題。但是這些文科成就一旦碰到理科的槍炮原子彈就顯得軟弱無力,在文理碰撞巨大差距的瞬間,我們懷疑幾千年的文明是for錯了。事實上只不過人類母親千年懷孕誕生了一個更有能力,更有出息的孩子。一切科學只不過為老子驗證而已,以計算機為例,世界上本來沒有計算機,但科學家無中生有的製造了世界上第一臺幾噸重的計算機,接著是第二臺計算機,第三臺計算機,然後人手一臺計算機。因此對傳統文化要有一個時代的認識,不要做無所謂的爭吵不休。


謝明地謝釋天爸爸


個人認為,這是儒家思想,但不是來自儒家思想。

這種思想的根源是我們自古以來就有的倫理、宗教、政治三合一的理念——這是一種和心理、生理、文化(經歷環境等)都有關係的“天然狀態”。

而儒家思想,只是順從了這種狀態,合理化了這種理念,使之從宗族禮法血緣的小圈子,擴大到國家、政治層面,然後發展為“仁內禮外”的範式。

儒家思想不是文化根源,只是適應根源的文化。






羅爾斯正義


你吧,問之前先把你問題當中的被你確定的前提證明了。比如,中國人不重視個人奮鬥,不重視發財致富。

其次,把你的字典裡的寥寥幾個字詞的意涵搞清楚了,比如權力崇拜。

你整天問些預設了無數前提的問題,回了你你又推為看不懂,然後一幫只知道重複“xxxx就是好”、“中國、儒家就是壞、落後、愚民”的愚民在那互捧臭腳。話說你們有意思麼?還是有錢拿啊?要麼,是你們因此能覺得自己格外聰明伶俐?


長風浩蕩


中國人自古都鄙視自我奮鬥這句話本身就有問題,那麼“升官發財”、“學而優則仕”是個人奮鬥嘛?古人從來都是鼓勵自我奮鬥的,否則就沒有懸樑刺股、鑿壁偷光、程門立雪、孟母三遷這些從古至今流傳下來的勵志故事了。

咱們中國人一直熱衷於當官是封建君主專制的官本位的大框架下,人性自然選擇的必然結果,因為選擇仕途來改變自己的命運似乎是古人最好的也是唯一的選擇。這跟儒家肯定是有關係的,因為儒家設計的“三綱五常”的社會運行框架是君主專制的基礎之一。

當今之人批評儒學,其實是在痛恨過去那個吃人的封建社會和伴隨著它一直存在的主流思想。那麼,現在的人們應該看待儒學呢?很簡單——好的學,不好的拋棄


何大壯士


什麼家不重要。人品好壞最重要。人品壞,自私也。人品好,大公也。你說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