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晚清“中興第一名臣”有著怎樣的個人經濟生活?

晚清名臣曾國藩,著名政治家、軍事家、理學家,他一生奉行為政以耐煩為第一要義,主張凡事勤儉廉勞,不可為官自傲,在官場上獲得了巨大成功。

他出生於耕讀家庭,祖輩以務農為生,以這樣的起點達到了晚清四大名臣之首的高度,不得不說有著獨特的手腕和為官處世之道。


曾國藩:晚清“中興第一名臣”有著怎樣的個人經濟生活?

那麼,在腐敗之風盛行的晚清,像曾國藩這樣的名臣,又有著怎樣的錢財觀?《曾國藩的經濟課》展示了大量曾國藩私人賬簿,他不貪財,不古板,從個人經濟生活的解讀中,我們不僅窺探到了一代名臣的堅守和妥協,也瞭解到了晚清政治社會運轉的軌跡。


立誓不靠做官發財,但也懂得變通

明清兩代的官場有一個特殊現象,在“清廉”和“貪腐”之間,呈兩極分化。因為明清官場俸祿微薄,且封建社會沒有能建立起一套約束各級權力的有效機制,所以整體貪腐成了一個不可避免的趨勢,這就使得少數為官者的“清官文化”像一盞明燈一樣點綴了王朝。

大部分清官有理學素養,《曾國藩的經濟課》指出“理學家的快樂就在於與慾望為敵”。他們用常人難以忍受的艱苦來彰顯意志的強大。而曾國藩就是其中之一。


曾國藩:晚清“中興第一名臣”有著怎樣的個人經濟生活?

曾國藩在寫給弟弟們的家信中說“予自三十歲以來,即以做官發財為可恥,以宦囊積金遺子孫為可羞可恨。故私心立誓,總不靠做官發財以遺後人。神明鑑臨,予不食言。”

曾國藩在三十歲立的這個誓言並不是虛言,雖然進了翰林院當了京官,甚至後來一路升遷,他有大把機會可以發財,生活窘迫萬萬不會和他有關聯,但是《曾國藩的經濟課》裡分析他的收入來源,最多來自借款和外官的禮儀饋贈。


曾國藩:晚清“中興第一名臣”有著怎樣的個人經濟生活?

當他辭職京官時,仍然欠下鉅債,到了湖南多年以後才把債務還清。彼時趕上母親去世,順路在江西“打秋風”得到了外官的千兩奠金,立刻拿出三百兩還了北京催的最急的債,剩下的錢依舊還賬和辦喪事。

但家屬回湖南的路費依然沒有著落,於是曾國藩讓兒子在北京開弔,以京城朋友的奠金做路費,在家書裡一再要求只通知那些同鄉、門生,以及往來賬簿上有禮金往來的人,“開弔散訃不可太濫”,可見家庭經濟拮据如此,仍不忘適度原則。


從平頭百姓變成官宦之家,從京官到總督,在“花錢存錢”上治家嚴明

從曾國藩的祖父開始,曾家才有了一點家業,但也僅限是鄉紳階層的“小康家庭”,曾國藩考取翰林進京入職,路費也還需要四處拜客“打秋風”籌措“進京資本”。

小縣城出了一個翰林,翰林的家人自然也會大不一樣。階層變了,交往層級高,面積廣,收禮多,支出也自然巨大。比如曾祖父去世,即使曾家不想大辦“全不發訃文”,但“每日來吊者,三二百人不等,每日十餘席”。

二品大員的家人,必要的體面也是要有的,曾國藩母親去世時,喪事規模更大,喪事辦完,還要有佛會。曾國藩長子在長沙結婚時,曾國藩在京沒有出面,婚事由曾父曾麟書主持,巡撫以下高官無不親自拜會。曾麟書是一個老秀才,如果不是兒子當京官,恐怕他此生沒有啥機會能見到巡撫。


曾國藩:晚清“中興第一名臣”有著怎樣的個人經濟生活?

諸如此類的排場、往來應酬,使得曾家錢財內耗嚴重,數年外債虧欠。但曾國藩有一個特別會生財的弟弟叫曾國潢,他利用士紳身份,行排解糾紛之事,從中賺取錢財。曾國藩多次在家書中批評弟弟“干預公事”,真正做到了本分為官。在錢財積累上,不滿弟弟四處買地,他要求家人“望家中無買田,須略積錢,以備不時之需”。

不僅對老家的親人如此要求,曾國藩即便當了總督之後,對自己的吃穿住行也很不講究,請客用“瓦器”,穿衣“冠靴敝舊”。對自己的妻兒要求同樣嚴苛。比如,他的夫人手無餘錢,要親自下廚燒灶、紡紗織布,整個總督府只有兩個女僕;孩子穿太華麗的衣服會被訓斥,小孩子要穿大孩子穿舊的衣服……

身為總督家眷,可以想見她們在與同一層次家庭社交時,有多尷尬。


曾國藩:晚清“中興第一名臣”有著怎樣的個人經濟生活?

創立湘軍,擁有絕對的財政大權,卻是一個“不要錢”的大帥

清代軍隊實行“低餉制”和文官實行的“薄俸制”一樣,都透露出封建皇權統治的自私短視性,而低餉製造成的貪腐問題幾乎也是朝野盡知的秘密。軍隊訓練水平和士氣低下,軍官道德敗壞,吃空餉、剋扣軍餉等問題在清朝屢見不鮮。

曾國藩一手創立湘軍後,對士兵一點不摳唆,果斷給兵將“厚餉”,以高薪養廉,作軍士之氣。當時的湘軍,屬於朝廷編外部隊,國家無力供給軍費,只能在財政上放手,因此,湘軍的籌餉權完全歸曾國藩所有。

曾國藩:晚清“中興第一名臣”有著怎樣的個人經濟生活?

據《曾國藩的經濟課》記載,曾國藩作為湘軍最高統帥,初步估算一年合法淨收入可達五千四百兩,何況他又有絕對的財政權,十多年的軍旅生涯裡,能支配的金錢如沙如海,但凡他有一點貪念,上下其手,積累百萬資財實在是小菜一碟。

然而,湘軍時期,曾國藩寄回家裡的錢,卻比京官時期還要少,平均每年寄回家裡的錢只有一二百兩。

那麼,大帥的合法收入都用在哪裡了呢?

曾國藩奉行“以身許國”“以軍為家”,設立了一個銀錢所,專門派人管理自己的工資收入,並且每一項收支都會公示,而不是由家人管理。

也就是說,在軍旅生涯裡,這位最高統帥很可能沒給自己設立固定收入,而是依據公務因地制宜的支取,去向則有供軍隊開支,和地方公益事務。他在給弟弟曾國荃的信中,就有指示要在救濟鄉紳百姓上放手花錢。

曾國藩:晚清“中興第一名臣”有著怎樣的個人經濟生活?

深諳官場之道,應酬吃喝、送禮行賄不能免俗,但厚道圓融

曾國藩雖然在錢上不貪不念,但不代表他所有開支都光明正大。身在官場,拜客戲酒,應酬走人情,曾國藩和一般官僚並無不同,只是,他會在不能免俗的同時,儘量降低規模,不給下屬造成困擾。

灰色支出也是必不可少的。作為地方大官,每天冬天他要給京官送禮,稱為“炭敬”,這筆錢,每年至少數千兩;迎來送往,或者有官員從他地盤路過,也要送禮,叫“程儀”,這是官場經常發生的支出;地方官進京時也要送“別敬”,曾國藩調任直隸總督時,路過北京,他給親朋故友總共送了一萬四千兩,給兒子寫信時提及此事,還覺得不夠豐厚。

在《曾國藩的經濟課》裡還有他為什麼要給戶部行賄八萬兩的分析。綜合來看,在經濟上,曾國藩雖然保守、勤儉,但也有著通透的處事用財之道。他立志學做“聖人”,卻不願意成為海瑞式的清官,做到了個人信仰和時局時勢的相融,不愧是一代名臣名將。


曾國藩:晚清“中興第一名臣”有著怎樣的個人經濟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