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讀《菜根譚》,走遍萬里也枉然!

《菜根譚》是明朝還初道人洪應明收集編著的一部論述修養、人生、處世、出世的語錄集,為曠古稀世的奇珍寶訓。對於人的正心修身、養性育德,有不可思議的潛移默化的力量。

其文字簡煉明雋,兼採雅俗。似語錄,而有語錄所沒有的趣味;似隨筆,而有隨筆所不易及的整飭;似訓誡,而有訓誡所缺乏的親切醒豁;且有雨餘山色,夜靜鐘聲,點染其間,其所言清霏有味,風月無邊。

不讀《菜根譚》,走遍萬里也枉然!

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捲雲舒。——洪應明《菜根譚》

魚得水逝,而相忘乎水,鳥乘風飛,而不知有風。——洪應明《菜根譚》

交友須帶三分俠氣 做人要存一點素心。——洪應明《菜根譚》

覺人之詐,不形於言;受人之侮,不動於色。——洪應明《菜根譚》

熱鬧中著一冷眼,便省許多苦心思;冷落處存一熱心,便得許多真趣味。——洪應明《菜根譚》

讀《菜根譚》,就像是點燃一盞燭光,在寧靜悠遠,暗香浮動的深夜裡,和一位來自時空深處的古代雅士高談闊論,在內心深處享受著一種如遇知己的喜悅和言無不盡的幸福,讓自己從中得到許多的啟迪。

《菜根譚》向我們展示了一種最為本質的人生——淡泊從容。

佛家有言“心靜自然涼”,與《菜根譚》有異曲同工之妙。“欲其中者,波沸寒潭,山林不見其寂;虛其中者,涼生酷暑,朝市不知其喧”——心中浮躁的人能使平靜的心湖掀起洶湧波濤,即使住進深山老林也無法平息;而心中虛脫明淨的人即使在夏日裡也能得到清爽,在嘈雜的躁市也能心靜。無論在哪個時代這都是亙古不變的道理,很多人一昧的追求功名利祿整天心浮氣躁,惶惶不可終日,若得若是若即若離忐忑不安的,就算是找個人間仙境也無福消受;但是一個人把名利地位看得很簡單,他的人生會很輕鬆,這也是把物慾看透了的表現,他明白錢財乃身外之物,內心純潔才是最重要的。陶淵明就是超凡脫俗的隱士的典範,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高尚情懷,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清高昭然可見。但是他那種清高又是那麼的平易近人,把清高放在內心而不是表現在外表的高傲,這也是洪應明所認可的高尚。

不讀《菜根譚》,走遍萬里也枉然!

說到人的慾望,大到可以吞噬宇宙,沒有幾個人能滿足於一碟菜根。還記得在孔子的七十二個弟子裡,顏回的道德是孔子所推崇的,《論語?雍也篇》中,孔子讚美顏回說:“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意思是顏回過著粗茶淡飯的清苦生活,住在簡陋的房子裡,但他卻能自得其樂,絲毫不受外界的物慾困擾,所以被後人稱為“亞聖”。“君子憂道不憂貧”、“一簞食,一瓢飲”這些古老樸素的道理,闡述了怎樣的人生境界,描繪了一幅多麼平淡的幸福畫面!

現代社會里,恰恰相反,到處充斥著慾望和誘惑,我們的選擇多了,卻很少能選擇明智的。正如當我們習慣了吃、喝各種氣味濃烈的東西之後,已經完全喪失了欣賞涼水、清茶、淡飯的能力;當我們習慣了寶馬香車之後,卻浪費了上帝給我們用來腳踏實地走路的雙腿;當我們習慣了阿諛奉承之後,卻忘了耳朵的功能是用來過濾留不住的風聲的;當我們習慣了燈紅酒綠的奢華生活之後,卻忽略了天空是藍色的,草兒是綠色的。太多太多的習慣,太多太多對美好事物的視而不見,也許若干年之後,回想自己的一生,早沒了綠色的草,藍色的天空,清淨的耳根,甜美的味覺,靈活的雙腿。到那時,留下的不僅僅是一聲嘆息吧。故而洪應明有言:“人只一念貪私,便銷剛為柔、塞智為昏、變恩為慘、染潔為汙,壞了一生人品。故古人以不貪為寶。”

“放得功名富貴之心下,便可脫凡”,“濃肥甘美非真味,真味只是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