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路164號:自貢鹽文化的重要地標

中华路164号:自贡盐文化的重要地标

自流井中華路是現在的名字,它是由歷史上的燈杆壩街、石塔上街和東源路貫通的 “繁盛之街道”。本世紀初,燈杆壩和東源路大部分被改造了,唯處在中段的石塔上被“完整”地保留著,在其中一段小地名叫水井灣的地方,走上二十幾級石階就是中華路164號院子。

從此,自流井中華路164號院子,就見證了千年鹽都在後來的歷史中,抹不去繞不過的風雲變幻。

中华路164号:自贡盐文化的重要地标

這裡曾經見證過自貢鹽場歷史上有記載的規模最大的一場本土鹽商群體同外來同行利益之爭。在全民抗戰“遷廠後方”大背景下,久大遷川建廠必然選址於鹽區,此時正值四川鹽務當局奉命增產之時,而川鹽生產工藝原始,恐成供不應求之勢。繆秋傑與範旭東商定,久大來自流井設廠,運用先進技術提高生產效率,指定久大備價接收三年前由四川鹽務管理局和自流井鹽巖井公司在張家壩曾擬建的模範製鹽廠基址(因上海淪陷,所訂設備陷入敵手,本地建廠停止)建廠。本地場商以久大來井設廠必將“侵佔場商業務,掠奪鹽民生計”為由集體抵制,久大遷廠遭遇強大阻力。

住在水井灣院子裡的久大鹽業公司自貢辦事處首任主任鍾履堅,系民國時期著名鹽務專家,在學術和實業上均有不凡業績。面對自貢場商群起反對的難題,他具理陳述,發表了著名的“鍾履堅談話”,並提出瞭解決問題的建議。在鹽務當局的協調下,久大最終在張家壩獨資建廠。久大公司駐自貢辦事處在極端條件所發揮的作用,也拉開了四川鹽業敞鍋製鹽生產技術革新的大幕。

關於這場利益之爭的風波,王餘杞先生在80年前已為後人留下了文獻,星哥在《勿忘張家壩》一文中作了較為詳細的敘述。這是發生在中華民族危難時刻的一場經濟利益之爭。在商言商,我們今天無意也無必要把這場經濟利益之爭,上升到國家民族利益的高度去評價。但80年前發生的這場爭論,卻讓水井灣院子在自貢鹽業乃至中國鹽業歷史上留下了抹不掉的印跡。

這裡曾是自貢歷史上第一個國家資本主義高級形式的中央企業本部所在地。在解放前夕已經停產的私營久大鹽業公司自貢製鹽廠,僅有3口破舊平鍋、兩眼滷井和一些閒置的副產設備。在國家的扶持下,於1951年1月16日率先實現了生產關係的變革,成立了公私合營利民製鹽廠,後改名為公私合營自貢久大製鹽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久大公司。那時的久大公司屬中央企業,由西南鹽務局代管,其本部就設在石塔上水井灣原久大辦事處的院子。當時的門牌號是 “自流井中華路199號”。

中华路164号:自贡盐文化的重要地标

這裡曾經屬自貢著名的“鹽業六大戶”公私合營企業的產權。1954年1月1日,久大公司在大墳堡區的井灶劃出,將貢井的井灶全部劃歸久大公司,其公司本部遷到了貢井。同年4月,由自貢歷史上六位著名的民族資本家聯合申請的“公私合營自貢市建華製鹽有限公司”(籌備階段的廠名為“大明製鹽有限公司”)成立,本部已遷到貢井的久大公司將水井灣院子轉給了建華製鹽有限公司。組建建華製鹽公司的自貢鹽業“六大戶”指的是侯策名、熊佐周、羅筱元、羅華垓、鄧華明與陳芳模(其代理人張開銘)、劉瀛洲,他們在抗戰鹽業增產中逐步壯大,成為自貢鹽場舉足輕重的巨擘。在社會主義改造中,他們帶頭聯合轉變所有制,為推動自貢鹽業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振興做出了重要貢獻。

中华路164号:自贡盐文化的重要地标

從自貢市國土資源局不動產登記中心的信息庫裡查到,水井灣這個院子,已經調整編號為中華路164號,屬自流井東興寺街中華路居委會9組。在產權來歷一欄顯示,原產權人利民鹽廠(久大公司)賣給建華鹽廠。從此,水井灣的這個院子就成了鹽業職工的住房。在這個院子裡住了20多年的老同學任康榮講,建華鹽廠成立時,他的父親(一位老紅軍),作為公方人員調到該廠,他們家就搬進了水井灣這個院子,屋裡的傢俱上都用白色油漆寫著“建華”字樣。老同學還清楚地記得,上世紀六十年代在石梯坎右側的磚牆上,還有從右到左灰塑的"久大公司”四個大字,每個字大約見方八十公分,是魏碑體的。

在不動產登記中心的信息庫裡,還可以看到中華路164號院的以下信息:

1960年8月,自貢市人民委員會決議,自流井東興寺街中華路居委會九組(水井灣)院子,由自貢市房地產管理處移交給國營大安鹽廠;

1962年11月28日,大安鹽廠向自貢市房地產管理處申請公有房地產產權登記;

1963年1月30日,《自貢市房管處單位房屋產權調查表》對水井灣院子產權的認定是:“此房原系久大鹽廠的產權,1952年大(安)(鹽)廠接受回,現出租職工家屬住家”;

1964年2月27日,由張奇市長簽署,自貢市人民政府向大安鹽廠頒發了《自貢市公有房地產權證明書》。

中华路164号:自贡盐文化的重要地标

農曆戊戌正月初八和正月十一,星哥分別再次來到中華路164號,這是一串木柱瓦蓋單夾壁建築結構的院子,前院呈馬蹄形坐東向西,院子大門向南開,一段石梯向下通到中華路邊;院子北側還有兩個天井,依稀可見昔日的規模;前院樓上有廊道,木欄杆為圓柱;十分少見的是,樓上房間和廊道地面全部由青磚鋪就。

在樓上,星哥遇見了1951年出生就一直住在這裡的周志學大哥,他父親周海庭先生是老久大的建築工程師,曾經參與了自貢市工人文化宮的設計。周大哥對我說,拆遷補償款已到位了,正在選購一套二手房,選好後就要搬走了。

中华路164号:自贡盐文化的重要地标

後來,星哥向國家一級註冊建築師、自貢市老市長陸強先生請教此院建築年代,他謙遜的說他對歷史建築的考證鑑定沒有研究,也無經驗,單看我發去的照片更難判斷。為了不掃我的興吧,他說:姑妄言之,憑感覺似乎可能是清末至民國初年的建築。

年前,在一份自貢市歷史建築公示名單的文件上,似乎沒有見到“中華路164號”的名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