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路164号:自贡盐文化的重要地标

中华路164号:自贡盐文化的重要地标

自流井中华路是现在的名字,它是由历史上的灯杆坝街、石塔上街和东源路贯通的 “繁盛之街道”。本世纪初,灯杆坝和东源路大部分被改造了,唯处在中段的石塔上被“完整”地保留着,在其中一段小地名叫水井湾的地方,走上二十几级石阶就是中华路164号院子。

从此,自流井中华路164号院子,就见证了千年盐都在后来的历史中,抹不去绕不过的风云变幻。

中华路164号:自贡盐文化的重要地标

这里曾经见证过自贡盐场历史上有记载的规模最大的一场本土盐商群体同外来同行利益之争。在全民抗战“迁厂后方”大背景下,久大迁川建厂必然选址于盐区,此时正值四川盐务当局奉命增产之时,而川盐生产工艺原始,恐成供不应求之势。缪秋杰与范旭东商定,久大来自流井设厂,运用先进技术提高生产效率,指定久大备价接收三年前由四川盐务管理局和自流井盐岩井公司在张家坝曾拟建的模范制盐厂基址(因上海沦陷,所订设备陷入敌手,本地建厂停止)建厂。本地场商以久大来井设厂必将“侵占场商业务,掠夺盐民生计”为由集体抵制,久大迁厂遭遇强大阻力。

住在水井湾院子里的久大盐业公司自贡办事处首任主任钟履坚,系民国时期著名盐务专家,在学术和实业上均有不凡业绩。面对自贡场商群起反对的难题,他具理陈述,发表了著名的“钟履坚谈话”,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在盐务当局的协调下,久大最终在张家坝独资建厂。久大公司驻自贡办事处在极端条件所发挥的作用,也拉开了四川盐业敞锅制盐生产技术革新的大幕。

关于这场利益之争的风波,王余杞先生在80年前已为后人留下了文献,星哥在《勿忘张家坝》一文中作了较为详细的叙述。这是发生在中华民族危难时刻的一场经济利益之争。在商言商,我们今天无意也无必要把这场经济利益之争,上升到国家民族利益的高度去评价。但80年前发生的这场争论,却让水井湾院子在自贡盐业乃至中国盐业历史上留下了抹不掉的印迹。

这里曾是自贡历史上第一个国家资本主义高级形式的中央企业本部所在地。在解放前夕已经停产的私营久大盐业公司自贡制盐厂,仅有3口破旧平锅、两眼卤井和一些闲置的副产设备。在国家的扶持下,于1951年1月16日率先实现了生产关系的变革,成立了公私合营利民制盐厂,后改名为公私合营自贡久大制盐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久大公司。那时的久大公司属中央企业,由西南盐务局代管,其本部就设在石塔上水井湾原久大办事处的院子。当时的门牌号是 “自流井中华路199号”。

中华路164号:自贡盐文化的重要地标

这里曾经属自贡著名的“盐业六大户”公私合营企业的产权。1954年1月1日,久大公司在大坟堡区的井灶划出,将贡井的井灶全部划归久大公司,其公司本部迁到了贡井。同年4月,由自贡历史上六位著名的民族资本家联合申请的“公私合营自贡市建华制盐有限公司”(筹备阶段的厂名为“大明制盐有限公司”)成立,本部已迁到贡井的久大公司将水井湾院子转给了建华制盐有限公司。组建建华制盐公司的自贡盐业“六大户”指的是侯策名、熊佐周、罗筱元、罗华垓、邓华明与陈芳模(其代理人张开铭)、刘瀛洲,他们在抗战盐业增产中逐步壮大,成为自贡盐场举足轻重的巨擘。在社会主义改造中,他们带头联合转变所有制,为推动自贡盐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振兴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华路164号:自贡盐文化的重要地标

从自贡市国土资源局不动产登记中心的信息库里查到,水井湾这个院子,已经调整编号为中华路164号,属自流井东兴寺街中华路居委会9组。在产权来历一栏显示,原产权人利民盐厂(久大公司)卖给建华盐厂。从此,水井湾的这个院子就成了盐业职工的住房。在这个院子里住了20多年的老同学任康荣讲,建华盐厂成立时,他的父亲(一位老红军),作为公方人员调到该厂,他们家就搬进了水井湾这个院子,屋里的家具上都用白色油漆写着“建华”字样。老同学还清楚地记得,上世纪六十年代在石梯坎右侧的砖墙上,还有从右到左灰塑的"久大公司”四个大字,每个字大约见方八十公分,是魏碑体的。

在不动产登记中心的信息库里,还可以看到中华路164号院的以下信息:

1960年8月,自贡市人民委员会决议,自流井东兴寺街中华路居委会九组(水井湾)院子,由自贡市房地产管理处移交给国营大安盐厂;

1962年11月28日,大安盐厂向自贡市房地产管理处申请公有房地产产权登记;

1963年1月30日,《自贡市房管处单位房屋产权调查表》对水井湾院子产权的认定是:“此房原系久大盐厂的产权,1952年大(安)(盐)厂接受回,现出租职工家属住家”;

1964年2月27日,由张奇市长签署,自贡市人民政府向大安盐厂颁发了《自贡市公有房地产权证明书》。

中华路164号:自贡盐文化的重要地标

农历戊戌正月初八和正月十一,星哥分别再次来到中华路164号,这是一串木柱瓦盖单夹壁建筑结构的院子,前院呈马蹄形坐东向西,院子大门向南开,一段石梯向下通到中华路边;院子北侧还有两个天井,依稀可见昔日的规模;前院楼上有廊道,木栏杆为圆柱;十分少见的是,楼上房间和廊道地面全部由青砖铺就。

在楼上,星哥遇见了1951年出生就一直住在这里的周志学大哥,他父亲周海庭先生是老久大的建筑工程师,曾经参与了自贡市工人文化宫的设计。周大哥对我说,拆迁补偿款已到位了,正在选购一套二手房,选好后就要搬走了。

中华路164号:自贡盐文化的重要地标

后来,星哥向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自贡市老市长陆强先生请教此院建筑年代,他谦逊的说他对历史建筑的考证鉴定没有研究,也无经验,单看我发去的照片更难判断。为了不扫我的兴吧,他说:姑妄言之,凭感觉似乎可能是清末至民国初年的建筑。

年前,在一份自贡市历史建筑公示名单的文件上,似乎没有见到“中华路164号”的名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