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文明系列之——吐谷渾古國

消失的文明系列之——吐谷渾古國

那些曾經璀璨的城郭,在時間的流淌下失去了蹤跡;文明肇端及其嬗變的軌跡,是後世人們久已淡忘了的記憶。

通過文字,我們仍能觸摸到那些已經失落的文明。「消失的文明系列」帶您慢慢打開這幅歷史的長卷,一段段遠古的文明在回望中,逐漸展露出她神秘的笑靨·······

消失的文明系列之——吐谷渾古國

選自:《消失的文明》

柴達木盆地東南端的都蘭縣,在這片方圓2萬多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已發現上千座至少有1500年曆史的古墓。

近年來,考古工作者對都蘭古墓群進行了大量的發掘、研究,特別是對位於都蘭縣察汗烏蘇鎮東南約10公里的熱水鄉的血渭號大墓的發掘,一個關於吐谷渾汗國的真相正在一步一步展現在世人面前。

神秘的青藏高原,曾是多民族先民生活繁衍之地。先後有羌戎、吐谷渾、吐蕃等古代民族在這裡生活,其中吐谷渾王國在青藏高原上立國達350多年,其鼎盛時期的疆域東起甘肅南部、四川西北匕,南抵今青海南部,西至新疆若羌、且末,北隔祁連山與河西走廊相接,在吐蕃王朝興起之前,與中原唐王朝並足鼎立,是青藏高原上的第一王國。

他們為什麼來到這裡?在這裡發生過什麼?什麼原因讓他們最終為後起的吐蕃所代替?一直以來,人們不斷試圖搜尋這個神秘的王國在這裡生活的蛛絲馬跡。

消失的文明系列之——吐谷渾古國

吐谷渾為何遠赴青海

吐谷渾又稱吐渾、退渾,是我國西北的古代民族之一。吐谷渾本為遼東鮮卑慕容部的支。西晉末,首領吐谷渾率部西遷到枹罕(今甘肅臨夏)。後擴展,統治了今青海、甘南和四川西北匕地區的羌、氐部落,建立國家。至其孫葉延,始以祖名為族名、國號。南朝稱之為河南國;鄰族稱之為阿柴虜或野虜;唐後期稱之為退渾、吐渾。

消失的文明系列之——吐谷渾古國

以上就是吐谷渾的來歷了。然而,鮮為人知的是,其實吐谷渾原本並不是一個國家的名字,而是一個人的名字。

吐谷渾原是遼東鮮卑慕容部首領涉歸的庶長子。《晉書》卷九七《吐谷渾傳》記載:“吐谷渾,慕容庾之庶長兄也,其父涉歸分部落一千七百家以隸之。”慕容庾是涉歸的嫡次子。晉太康四年(283年),涉歸死後,部眾擁立慕容鹿為可汗。作為長子的吐谷渾因為庶出,僅從父親那裡領導了1700戶的牧民。

吐谷渾為什麼要不遠萬里,率領部眾長途跋涉遠赴青海呢?只因為一場在遊牧部落中十分常見的馬鬥。按照《晉書·吐谷渾傳》記載,—天吐谷渾和慕容龐兩部的馬在一處草場上撕咬起來,從而引|起慕容龐的惱怒,慕容應認為這場馬鬥是吐谷渾蓄意為之,便派人指責吐谷渾說:“父汗早已分給你牛羊,你為何不走得遠遠的呢?那樣馬還會打起來嗎?”吐谷渾心高氣傲,一怒之下決定離開遼東,遠遷別地。

有人說,吐谷渾遠遷是因為與異母弟慕容庾的爭權鬥爭,不甘久居其下。其實吐谷渾的遠遷還存在著深刻的社會經濟背景。周偉洲先生在《吐谷渾史》一書中就指出,“當時居於遼東、遼西的鮮卑各部之間,隨著遊牧經濟的發展,相互爭奪人口牲畜和牧場的鬥爭是十分激烈的。當時慕容部還比較弱小,佔有的牲畜、牧場十分有限,而吐谷渾與慕容二部之間的馬鬥,正反映了因牧場狹小而引起的深刻矛盾,這是促使吐谷渾最後遠徙的根本原因。

消失的文明系列之——吐谷渾古國

關於吐谷渾西遷,還有一個有意思的傳說。傳說得知哥哥真要遷走的慕容,很後悔自己的衝動,便派大臣前來勸阻,吐谷渾堅辭不過,便說那就看這些馬匹的心願吧,如果他們往東要回去,我就回去。就在馬群往東走出數百步後,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頭馬領著馬群忽然回頭向西,而且還“效然悲鳴”,“聲若頹山”。幾番反覆均是如此,這彷彿是上天給吐谷渾的暗示,使他要走的決心更加堅定,前來勸阻的大臣也只好作罷,任由其西去。

吐谷渾走後,慕容庾因為經常思念兄長,便作了一首《阿幹歌》來紀念。慕容鹿的子孫建立了“大燕國”後,《阿幹歌》就作為皇帝出巡或者祭祀宗廟時演奏的樂曲。

吐谷渾國的建立和發展

西晉未(4世紀初),吐谷渾率領所部,從遼東西遷到今內蒙古西部,繼而又遷牧於今甘肅西南、青海東南部,逐步征服當地羌、氐各部,勢力不斷壯大,並於東晉初年,建立政權。

谷渾死後,其子吐延繼承了吐谷渾的汗位,並在此後的10多年裡,不斷開疆拓土,把勢力範圍擴大到現在的四川西北、青海和甘肅南部。吐延在位13年,勇猛異常,《晉書·;吐谷渾傳》稱其“身長七尺八(寸,雄姿魁傑,羌虜憚之,號日項羽”。

公元329年,由於對當地羌族的殘酷征服最終引起了羌人的反抗,吐延被刺殺,年僅35歲。這一年,吐延的長子葉延繼承了汗位,這個深受中原文化影響的可汗,按照中原王朝的習慣,“以王祖字為氏”“亦為國號”,改姓吐谷渾,正式建立了吐谷渾國,並把活動中心由甘肅轉移到了青海。

消失的文明系列之——吐谷渾古國

公元376年,葉延之孫視連繼立為首領後,把政治中心從甘肅境內遷移到青海的莫何川(今海西州烏蘭縣莫河一帶)。公元405年,樹洛幹繼立為首領,自稱吐谷渾王,標誌著吐谷渾王國正式建立。

他在位時,經過一系列整頓,逐步兼併羌、氐各部,國勢日漸強大。面對吐谷渾的崛起,西秦深感不安,屢次襲擊掠奪吐谷渾。公元417年,阿柴繼立為吐谷渾王,為了保存實力,主動遣使與西秦求和,並接受西秦的“徵西大將軍”、“安州牧”、“白蘭王”等封號。同時,又遣使與南朝劉宋通好,藉以抗秦。

阿柴開創的結好西秦與聯宋抗秦的外交策略,使吐谷渾很快走上了興盛道路。而這種與其他國家和平交往,不斷接受各個強國的各種封賜,長期向他們朝貢的策略,也使吐谷渾在一個狹小的生存空間中左右逢源,立國300餘年而不倒。

公元452年,拾寅繼承王位後,把政治中心從莫何川西遷到伏羅川l(今海西州都蘭縣諾木洪帶),並仿效漢族政治制度建制,修築城池宮殿,大力發展畜牧業和貿易使吐谷渾空前強盛。

公元529年,誇呂繼承王位,把政治中心又從伏羅川北遷到伏俟城(今青海湖西鐵卜加古城),設置王公、僕射、尚書、郎中、將軍等官職,自稱“可汗”。此時,吐谷渾王國的統治範圍,東起甘肅洮河流域,西至青海柴達木盆地中南部,方圓數千裡,成為中國西部的強國。

吐谷渾王國憑藉它的地理優勢和交通優勢,成為了絲綢之路上的一個重要的交通和貿易的通道。吐谷渾王國也因此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和提高。由於青海道橫貫吐谷渾邊境,所以也被後人稱之為“吐谷渾道”。

消失的文明系列之——吐谷渾古國

當時的吐谷渾道可謂四通八達:向東可達北魏以及後來的北周;向南可以沿黃河南岸到達洮河上游地區,並經由此地到達建康(今南京);向西可達西域;向北匕可以穿過河西走廊,到達柔然、東魏和北齊。

吐谷渾人在這條路上從事的最主要的活動是和外國商人進行中轉貿易,並由此介入國際貿易;同時,他們還與南朝和北朝從事“以獻為名,通貿市買”的商業活動。

吐谷渾靠著獨特的地理位置,扮演著“中介”的角色,賺取了豐厚的利潤,出現了許多腰纏萬貫的富商大賈。西魏廢帝二年(553年),吐谷渾可汗誇呂派使團到北齊去朝貢,西魏涼州刺史史寧探知使團返回的消息後,率兵襲擊,俘獲跟隨使團的商人240多人,奪得駱駝、騾子共計600多頭,各種絲綢彩絹上萬匹,其貿易規模之大即便在今天看來,也令人驚訝不已。

1983年以後,考古學家在都蘭縣的吐蕃墓葬中陸續發掘出大量的絲織物,絲綢品種之全、圖案之精美、時間跨度之長在國內考古發現中均居榜首。目前,考古工作者已經發現絲綢350多件、130餘種。在這些絲綢殘片中,有112種為中原漢地製造,18種為中亞、西亞所製造。其中一塊波斯人使用的缽羅婆文字錦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唯一塊確認的8世紀波斯文字錦。

消失的文明系列之——吐谷渾古國

這些絲織品以及其他大量的出土文物,絕大多數應是吐蕃與中原、中亞和西亞進行貿易的結果,這也為青海絲綢之路提供了最直接的證據。

此外,吐谷渾人在這條路上還充當了外國使節和商人的翻譯和嚮導。無論是中亞和西亞的國家的使臣來南朝,還是東西方各國的商人,以及去西天取經的和尚和東來傳法的印度僧侶,都由吐谷渾人帶領到達目的地。

絲路上與各色人等的往來交通,不僅使中西文化交流得以延續,也對吐谷渾自身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吐谷渾人原本並不信奉佛教,但在慕利延統治後期,佛教開始在吐谷渾流行,原因便是佛教經由吐谷渾道從西域和南朝傳入。今天在都蘭魯絲溝見到的佛像巖刻,考古學家們便認為它們是吐谷渾時代的作品。

尚馬的吐谷渾

吐谷渾是還一個崇尚馬、產良駒的地方。作為一個遊牧民族,馬對吐谷渾的意義,是種根基性的存在,而在鮮卑民族中,馬一直是瑞獸和神獸的象徵,其墓葬中也常常用馬殉葬。因此在吐谷渾馬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魏書吐谷渾傳》載:“其(指吐谷渾)刑罰:殺人及盜馬者死”在那裡,盜馬與殺人等同而視,將處以死刑。

吐谷渾最著名的良駒是“青海驄”和“龍種”。《北史,吐谷渾傳》記載,吐谷渾人把當地的優良種馬與波斯母馬進行雜交,所生的就是“青海驄”,據說這種馬可日行幹裡。而“龍種”的產生則帶有神話的色彩:每到冬季,青海湖結冰之後,吐谷渾人就把良種母馬送到海心山上,到來年春天,馬有孕,所產的馬駒即為“龍種。

消失的文明系列之——吐谷渾古國

周偉洲先生所著《吐谷渾史》一書認為,“青海驄”與1969年在甘肅武威雷臺東漢墓出士的藝術珍品“馬踏飛燕”中的銅奔馬體形相似,具有一脈相承的血緣關係。這種馬外貌俊美、品質優良、力速兼備,最大的特點是善走對側步的步法。“青海驄”也因此成為吐谷渾向內地政權進貢的珍貴禮品。

盛產良駒,成為吐谷渾對外征戰的有力武器,盛唐之前,吐谷渾一方面接受各個強鄰對他的封賜,並不斷向他們朝貢;另一方面,吐谷渾憑藉能征善戰的坐騎不斷騷擾些國家的邊境,掠奪人民和牛羊,也因此成就了東起甘肅洮河流域,西至青海柴達木盆地中南部的汗國。

戰爭滅亡吐谷渾

吐谷渾憑藉馬背上的優勢不斷開疆闢土、擴大勢力,曾經一度成為一方的霸主。遠近的各個小部落都不敢和吐谷渾相抗衡。可是,《易經》中說“否極泰來”,在建立功業的同時,吐谷渾也為自己種下了滅亡的禍根。

公元581年,中原隋朝剛剛建立,野心勃勃的吐谷渾想要趁隋朝剛建國、立足未穩之時,大肆侵擾大隋王朝的領土。可是,作為中原的天朝上國,吐谷渾的侵擾是不堪擊的,隋朝的軍隊很快就瓦解了吐谷渾的進攻。

可是,沒想到吐谷渾人心不足蛇吞象,接連幾次對中原領土進行侵擾,尤其是他們發動的第三進攻,使得麻痺大意的中原帝國在短短几個月內,先後有臨洮、涼州、岷州被偷襲,損失比較嚴重。

隋煬帝即位後,大為惱火,於公元608年派兵大規模進攻吐谷渾,可是,狡猾的吐谷渾竟然瓦解了隋朝的這次進攻。隋煬帝大怒,於609年親自率兵出征,圍攻吐谷渾。

消失的文明系列之——吐谷渾古國

皇帝親征的士氣可想而知,隋朝大軍浩浩蕩蕩地開進吐谷渾的領土,使得曾經不可世的吐谷渾軍隊瞬間失去了抵抗力量,最終伏允可汘只好狼狽南逃,今青海大部分地區劃歸到隋朝的版圖。

後來,伏允可汗投奔到党項族,苟延殘喘,過著寄人籬下的日子。隋朝未年,雖然吐谷渾可汗伏允又收復失地,吐谷渾國復興,但經過兩次戰爭的沉重打擊,吐谷渾王國從此開始邁向它的暮年,由強盛走向衰落。

唐朝建立後,吐谷渾仍舊奉行既往對外政策,在不斷向唐朝遣使,加強雙方交往的同時,乘唐朝忙於鞏固政權之機,頻繁滋擾唐朝西部邊境,阻礙唐朝從河西入西域的交通。吐谷渾為患唐朝邊境,史書中記載的就多達24次,岷、鄯、洮、疊、芳、旭、扶、蘭、涼、松、河等11個州深受其害。

直到貞觀八年,雄才大略的唐太宗李世民將唐朝治理得井井有條,已經基本完成了統大業,國內局勢穩定,王朝迎來了“貞觀之治”的盛世。而此時的吐谷渾不識時務,不斷寇擾中原。唐太宗李世民本來不想大動干戈,想使用懷柔政策使得吐谷渾對中原王朝心存敬意。可是沒想到這個小小的國家竟敢如此猖狂,終於招致了李世民對吐谷渾大規模的討伐的決心。

消失的文明系列之——吐谷渾古國

一年秋天,吐谷渾派兵到涼州劫掠,恰好把鴻臚丞趙德楷、安侯等朝廷官員給劫掠而走。唐朝本是打著“以和為貴”的主意,可是沒想到先後派人與吐谷渾可汗伏允交涉多次,曉以利害,講明道理,可是都遭到了伏允的強硬態度,始終不肯放人,而這種極不明智的做法也激怒了李世民。

11月,唐太宗發佈《討吐谷渾詔》,歷數吐谷渾歷年罪行;12月,以李靖為西海道行軍大總管,10萬唐軍兵分三路直指青海。唐軍路勢如破竹,以不到半年的時間,取得了這場戰爭的全面勝利。貞觀九年(635年),唐太宗下詔讓吐谷渾復國,並封慕容順為西平郡王。但慕容順不為國人擁戴,不久便在內亂中喪命。

從此,吐谷渾終於成了中原王朝的從屬之國。與此同時,吐蕃在青藏高原興起,其勢力進入青海南部,並多次攻掠吐谷渾。公元663年,吐蕃一舉攻佔吐谷渾全境,吐谷渾國內親吐蕃的大臣素和貴逃奔吐蕃。

吐蕃大軍順利攻入吐谷渾境內,擁有350年基業的吐谷渾就此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之中。

查看更多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