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語堂經典語錄:一個人徹悟的程度,恰是他所受痛苦的深度

林語堂生於1895年,逝於1976年。他也許不是近現代最偉大的中國作家之一,但他一定是近現代把中華文化介紹給西方最成功的中國學人之一。

林語堂經典語錄:一個人徹悟的程度,恰是他所受痛苦的深度

林語堂逝世時,《紐約時報》用大幅篇幅介紹林語堂的經歷和他的貢獻,並評價:

“他向西方人士解釋他的同胞和國家的風俗,想望,恐懼和思想的成就,沒有人能比得上。”

林語堂先生的身份很多,有作家、學者、語言學家、中文打字機發明家。但我想,最能代表林語堂這個人的,還是他的文人身份,和濃濃的中國文人氣質。

林語堂經典語錄:一個人徹悟的程度,恰是他所受痛苦的深度

他比大多數中國人都瞭解中國人的本性底蘊、生存之道。他是那種很早就明瞭人生樂趣和生活技巧的文人,聰明、幽默、狡黠、多才多藝,對人生只有自嘲,卻沒有憤怒的人。

能夠活在亂世,卻活出盛世的方式,他是第一人。

林語堂經典語錄:一個人徹悟的程度,恰是他所受痛苦的深度

最喜歡他的一點大概是:他說過很多有趣的真話,

“世界大同的理想生活,就是住在英國的鄉村,屋子裡裝有美國的水電煤氣管子,有個中國廚子,娶個日本太太,再找個法國情人。”

也曾經看到過他這樣理解孤獨:

“孤獨這兩個字拆開來看,有孩童,有瓜果,有小犬,有蚊蠅,足以撐起一個盛夏傍晚間的巷子口,人情味十足。稚兒擎瓜柳棚下,細犬逐蝶窄巷中,人間繁華多笑語,惟我空餘兩鬢風。——孩童水果貓狗飛蠅當然熱鬧,可都和你無關,這就叫孤獨。”

或許他的一生就是這樣吧。把只屬於自己的話,說給這個時代聽。

林語堂經典語錄:一個人徹悟的程度,恰是他所受痛苦的深度

林語堂經典語錄:一個人徹悟的程度,恰是他所受痛苦的深度

無論是寫作風格的幽默,還是婚姻戀愛上的坎坷與幸福,亦或是他晚年失去女兒後看到世界的美麗而潸然淚下,都傳達著他的吶喊。

林語堂先生還有很多經典語錄,願與諸君共勉:

1、人生幸福,無非四件事:一是睡在自家床上;二是吃父母做的飯菜;三是聽愛人講情話;四是跟孩子做遊戲。

2、人生不過如此,且行且珍惜。自己永遠是自己的主角,不要總在別人的戲劇裡充當著配角。

3、中國人得意時信儒教,失意時信道教、佛教,而在教義與己相背時,會說,“人定勝天”。信仰危機在於,經常改變信仰。

4、讀書使人得到一種優雅和風味,這就是讀書的整個目的。讀書並不是要“改進心智”,若是如此,一切讀書的樂趣便喪失淨盡了。

5、要真正瞭解一個人,只要看他怎樣利用餘暇時光就可以了。

6、讀書沒有合宜的時間和地點。一個人有讀書的心境時,隨便什麼地方都可以讀書。

7、人生在世,幼時認為什麼都不懂,大學時以為什麼都懂,畢業後才知道什麼都不懂,中年又以為什麼都懂,到晚年才覺悟一切都不懂。

8、人生在世,還不是有時笑笑人家,有時給人家笑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