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再盯著中國信貸了,這不再是全球經濟領先指標

摩根士丹利首席亞洲經濟學家Chetan Ahya指出,在2012年至2016年期間,如果要選擇一個可靠的指標來判斷全球宏觀變量,那麼中國的信貸脈衝無疑是最佳選擇:

信貸脈衝與中國經濟增長週期、新興市場出口、全球增長和大宗商品價格之間難以置信的緊密聯繫,意味著它將準確地預測幾乎所有重要的全球宏觀變量的走向,領先時間約為6個月。

當時,在發達國家去槓桿,新興經濟體陷入調整的背景下,全球總需求疲軟,中國信貸脈衝,或者說中國槓桿週期,是全球經濟最重要的驅動力。

但在週日這份名為《不要擔心中國政策收緊》的報告中,Ahya稱,中國信貸脈衝和全球經濟的相關性已經被打破了。

如下圖所示,Ahya指出,儘管中國的信貸脈衝在約24個月前就開始減弱,但中國的緊縮政策並未對中國或全球增長週期產生重大影響。隨著發達國家去槓桿和新興市場調整的結束,發達國家和新興經濟體已經成為全球增長的新增引擎。

首先,在當前這個週期中,中國緊縮的步伐是漸進且靈活的:

在過去24個月裡,中國緊縮步伐比2013-15年間的要慢。此外,政策靈活性明顯,這體現在最近下調的存款準備金率和更長的嚴監管過渡時間。更重要的事,大部分緊縮週期可能已經過去了。

其次,中國這一輪的緊縮是逆週期的:

在2013年至2015年間,中國在出口增長疲弱背景下的收緊政策,是順週期緊縮,引發了人們對硬著陸的擔憂。然而,目前全球需求強勁,對中國出口提供了有力的支撐,如今的緊縮是逆週期的。儘管政府持續減少基礎設施和房地產領域的刺激,但淨出口、私人投資和消費正在迎頭趕上,為經濟提供增長勢頭。

鑑於外部需求對中國經濟前景的重要性,不斷上升的貿易保護主義風險值得擔憂。

摩根士丹利中國首席經濟學家邢自強預計,2018年中國經濟將溫和放緩至6.5%,對全球GDP增長貢獻1.2個百分點,接近2017年的水平。隨著發達經濟體持續堅挺,新興市場除中國以外地區增長加快,預計未來四個季度全球經濟增速將穩定在3.8%左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