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給趨緊 油市春天在眼前

6月末OPEC年中石油市場會議決定增產的結果恰恰表明,原油供給已經由過平衡迅速轉向了欠平衡;後期國際油市面臨的不是供給過剩,而是需求旺盛下的供給短缺。經歷了三年寒冬的油價會有起伏、會有顛簸、會有回調,但依然會無懼各種利空,砥礪上行。

今年上半年的全球經濟延續了2017年的復甦勢頭;但不同於2017年的同步復甦,部分國家和地區增長不及預期,全球復甦形勢出現分化。

發達經濟體呈現美強歐日偏弱的格局,美國一季度實際GDP增長2.8%,好於預期;歐洲整體GDP增長2.2%,日本GDP增長率1.4%,低於預期,美國成為全球經濟主要驅動力。但從美國國內各項經濟數據來看,美國經濟已經接近本輪經濟復甦的峰值。

新興市場國家受益於以原油為首的大宗商品價格回暖勢頭,整體出現向好趨勢,但分化仍舊明顯。中國在第一季度GDP增長率持穩6.8%,在中國信貸投放趨緩和固定資產投資下行之下,經濟展現了良好的韌性。

在全球通脹一直未有明顯上升的情況下,美聯儲依然採取“鷹派”加息策略,導致全球無風險收益率震盪上行。下半年全球經濟將迎來更加嚴酷的考驗,而經濟前景的不明朗也是下半年油價上行的最大掣肘因素。

全球油市實現供需再平衡的目標後迅速進入了供需緊平衡的狀態。當前全球原油供給9800萬桶/日,原油需求已經達到了9900萬桶/日,且需求的缺口還在擴大。

但是在當前全球金融市場流動性退潮之下,很多產油國根本沒有財力擴大資本支出增加石油產量。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安哥拉,由於其近海原油投資的減少,安哥拉的原油產量已經由180萬桶/日下降到了150萬桶並將大概率進一步下滑。伊朗的情況更加不容樂觀,原油出口料將遭到致命打擊。

需求方面,進入2018年,中國原油需求超預期增長,日均進口量突破了900萬桶,比2017年增長了75萬桶,大大超出了年初很多油氣觀察人士的預期。今年1月份中國原油進口量突破了4000萬噸,當時相關文章解釋為煉廠出於春節前備貨增加了採購量,但到了3、4、5月份,我國的進口量依然達到了3900萬噸,說明中國原油需求的增長是持續且穩定的,原油需求的增長也反映了穩中向好的經濟基本面。

6月22日OPEC年中政策會議決定增產的結果表明,原油供給已經由過平衡迅速轉向了欠平衡;後期國際油市面臨的不是供給過剩,而是需求旺盛下的供給短缺。國際原油市場正在重塑“原油新秩序”,在新的經濟背景之下,原油的重要性和影響力不是弱化了,而是加強了。料峭冬寒日漸遠,油市春天在眼前。

本文源自中國證券報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