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360葉大清:中國金融科技市場比電商市場更大


融360葉大清:中國金融科技市場比電商市場更大

中國現在已經是消費大國,也將成為零售金融大國,中國金融行業雖大,從全球來看,數字化和行業水平及能力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信用卡趕上了消費者和數字化的時代,但信用卡的高速增長能夠持續3年、5年甚至更長?

行業內有很多討論和爭議,我在這裡分享幾個數據:中國人有卡人群佔比不高不多,人均好像是0.46張。遠遠低於美國的人均信用卡超過了5張,中國的銀行業過去十多年高速發展,全球五百強包括全球盈利最強的10家裡面有4家是中國的銀行。

這個行業有很多機會,也充滿挑戰。中國金融行業,尤其零售金融行業,最大的挑戰是什麼?還是“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金融需求和供給端不足的矛盾”。中國的家庭、小企業、幾個億的中產階級和廣大農民等人群,中國能夠獲得高效率金融服務的人群只有4億左右,機會在哪裡?

你的客戶群在金字塔的哪個部位?

其實很多時候機會在金字塔的中間,八零後、九零後、三線、四線城市甚至零零後將成為中國消費主體。所以這個結構性的失衡是供給側和需求端的失衡,金融行業需要供給側改革。我們做用戶獲取、產品創新或者風控,要找到最優質的客群。最能夠高效率獲取客戶在哪裡,風險如果控制1%、2%或者3%以下,你的人群在哪裡?

最近,資本市場人士在與我們探討時提到,中國信貸市場是否國內, 居民負債率率是不是過高?尤其在經濟增長放緩,貿易戰持續和股市疲弱的時候,是不是有風險?

我們看幾個數據,中國居民消費,如果把中國廣義借貸按GDP除一下,叫”居民負債率“,這個比例是不高的,不到60%,美國是80%中國傳統意義還是儲蓄型社會,人均儲蓄率遠遠高於美國。整體來看居民負債率還不是問題,問題是結構不太合理。

舉個例子,中國北上廣深的雙職工白領可能有幾百萬房貸,他們的信用風險是不是比三四線城市職工高,或者比四線城市公務員、或農民高還是低?其實中國的農民的整體負債率還是挺低的。就業水平如何影響市場的信用風險、影響金融機構營銷、和風控決策,都是我們要思考的問題。

我們反覆跟行業人士講,你的最優質客群在金字塔的哪個部位,頭部還是中間部位,要定位客戶群體,在哪個城市、什麼客群、什麼職業,是八零後、九零後還是九五後? 總而言之, 解決供需兩端結構性失衡是零售金融行業發展很重要的問題。

金融科技的市場將比電商更大

金融的互聯網化或者數字化發展很快,過去5 年趕上移動互聯網的紅利,但移動互聯網的紅利快結束了。另外一個值得關注的數字是“在線滲透率”。

電子商務在發展20多年,中國電商的在線滲透率其實還不到20%,中國電商有淘寶、京東、拼多多,20年還不到20%。美國的電商滲透率也不高,雖然亞馬遜估值已經萬億美元,美國的電商在線滲透率不到20%。我們再來看金融的在線滲透率:

第一條線是移動支付,中國的移動支付毫無疑問領先全球,已經到了近70%在線審圖率,是美國的幾十倍。

第二條線是在線信貸,這包括在線的無抵押信用貸、信用卡和其他的消費信貸,中國是15%, 美國是中國的3倍。

第三條線是理財,中國的在線滲透率是34%,這個高的原因也是因為餘額寶前幾年高速 爆發,但理財這個市場餘額寶的增長已經放緩,認為銀行理財或者其他在線理財的方式將成為在線發展的新的增長點。

第四條線是保險,中國保險的在線滲透率不到10%,英國、美國的有些險種的在線交易超過50%。

整個零售金融行業的在線化、數字化、大數據、人工智能,ABCD將改變這個行業,AI、大數據、雲端、數字化,機會無處不在 ,每個模塊的機會不一樣。

如果把中國的今天和美國20年前相比, 20年前當互聯網進入老百姓生活時,美國的零售金融體系包括徵信和金融的IT話已經相對成熟了,像美國的銀行藉助在數據和技術去獲客或者做風險決策已經很多年了。中國不一樣的地方是“ 但中國是移動互聯網和大數據、人工智能、與大消費,零售金融行業和信用卡一起爆發。

現在中國GDP的增長額佔全球GDP增長總額的三分之一。工業革命200年改變了全球15%,人群的生活把他們變成中產階級,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把西方兩百年的路走完了,我們四十年把全球新的15%的人口,也就是幾個億的中國人變成了中產或者近中產的消費者。

所以中國中產階級的消費+移動互聯網+金融行業數字化轉型同時爆發,這個爆炸力超出我們的想象, 這就是行業發展的巨大機會。

一位投機銀行的首席股票分析師我跟講,他低估了中國電子商務過去20年的發展,他同時也說,中國的金融科技雖然發展幾年,但今後10年和20年的發展潛力和爆炸力, 大家肯定都低估了。 金融科技往前發展10年、20 年,市場肯定比電子商務要大。金融科技將是比電商行業更大的一個市場。

國外的一些大型銀行在科技、大數據、人工智能和數字化的投入佔比超過利潤的10%。中國很多銀行這方面投入不超過3%。摩根大通開始在硅谷招聘大數據AI和其他科技人團圓,為什麼銀行這麼做?它是發現與其去在紐約找大數據AI團隊,不如直接到科技創新的發源地硅谷去找人才去創新、做數字化。

如何更好的為用戶提供金融服務?

金融是服務實體經濟、服務廣大用戶,信用卡的人群現在覆蓋了中國的4、5億人,但是中國的成年人60%以上是沒有能夠享受高質量零售消費金融服務或者享受信用卡的。這裡麵包括農民、小微企業主、九零後、小白領,很多人有這個金融強需求,但沒有很好的能夠獲得金融服務。

中國的用戶在轉型,將從儲蓄型社會向消費型社會大的轉型。這和美國八九十年代很相像。如何去滿足新的移動互聯網人群的需求和管理好風險,去高質量的服務他們,這恰恰是行業、科技企業、銀行一起探討和交流的機會。

融360的一億多用戶的金融需求很多元化,有貸款,信用卡理財等等,一個大學畢業生,從來沒有拿到過信用卡,只能去金融科技公司申請年化25%或者30%的無抵押信貸。但3個月以後他交了社保、公積金,我們銀行有小白領人群客戶專屬信用卡,可以給他提供高額度低利率的信用貸款。

用戶職業發展、家庭發展過程的不同階段有多元化差異化的需求,在逐步建立信用,如何給他提高高效率更普惠的金融服務。

徵信不完善的前提下,如何結合數據做風控?

在徵信覆蓋率不那麼高,或者徵信不太全面和完善的前提下,如何去結合第三方的社交數據或者貸款數據、或其他場景的數據去更好的風控?

我講一下Capital One20年前的事情,有一定的借鑑意義,20年前它一年在美國發一兩千萬張卡,在當時激烈競爭的市場算是很成功的,有兩三點對今天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第一,它的戰略核心是IBS(InformationBased Strategy),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基於大數據、人工智能做決策。大數據、人工智能主要用在兩方面,一個是營銷方面,最重要的是風控方面。美國信用卡九十年代有幾個創新,像信用卡代償、服務好中端和近中端人群,Capital One做得最好的是中端和近中端和沒有被服務好的人群。

第二,它在產品定位和產品創新方面,能夠把金融產品設計和風控、營銷、反欺詐 多渠道有機的結合整合。

第三, Capital One最早一直把自己定位為科技公司,它覺得它是一個有牌照的科技企業,藉助科技管理風險和營銷,鼓勵創新容忍失敗。不斷測試學習“Test and Learn”。1998、1999年整個銀行沒年做上萬個科學測試。 有產品測試、渠道測試、流程測試、營銷測試、客服、用戶體驗等測試,它的文化是開放的文化。今天時代不同了,這些一些基本的理念任然有借鑑意義。

中國零售金融行業平均每年是百分之二三十的增長,藉助在線化、大數據、人工智能,有些板塊能有50%甚至更高的增長。這個行業的需求是巨大的剛需,從刷卡量、餘額、行業增長趨勢可以看出,中國在2020年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零售金融市場,而這個爆發式增長才剛剛開始。

零售金融市場是5年還是10年?有人悲觀說2、3年,其實我是樂觀派,剛需在這,增長在這,隨著人群在線化,科技的力量,大數據在這個行業的應用,我很看好信用卡或者零售金融的黃金 10年、20年,我們很幸運趕上了做零售的黃金時代,一切才剛剛開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