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政策似轉向 央行真要「放水」嗎?

貨幣政策似轉向 央行真要“放水”嗎?

近日,發生了二個事件,使得坊間紛紛傳言:決策層又要開始新一輪的“開閘放水”,去槓桿政策也要出現調整。但是令人感到奇怪的是,國有大行、股份制銀行均表示否認:貨幣和信貸政策並沒有發生大的轉向。

第一件是央行通過窗口指導,鼓勵銀行購買低等級信用債券。AA+及以上評級按1:1比例給予MLF,AA+以下評級按1:2給予MLF資金,但要求必須為產業類,金融債不符合。同時,也鼓勵銀行把資金投向實體經濟,但不鼓勵票據和同業借款。

第二件,銀保監會近日也召集多家銀行,就做好民營企業和小微企業融資服務舉行座談會,要求大中型銀行要充分發揮“頭雁”效應,加大信貸投放力度,合理確定普惠型小微貸款價格,帶動銀行業金融機構小微企業實際貸款利率出現下降。幫扶有發展前景的困難企業。

細想一下,央行現在向實體經濟“放水”也有一定的道理,在過去幾個月,債權違約頻現,網貸行業屢見“爆雷”,A股指數一路向下,上市公司股權質押爆倉現象增加,錢荒問題逾加嚴重,於是引發社會各界對新的流動性風險的擔憂。

貨幣政策似轉向 央行真要“放水”嗎?

實際上,關於流動性問題還是要辯證來看待:如果貨幣政策過於寬鬆,就會導致政府、企業、居民大家都來加槓桿,槓桿撬動資產泡沫和物價上漲。

但是,如果像現在過於緊縮,不僅之前的潛藏的金融風險就會爆發,而且廣大中小微企業也會陷入流動性枯竭的困局,從而危及中國經濟的健康發展。

特別是我國前兩年的貨幣政策相對偏寬鬆,就不能一下急踩剎車。舉個例子,2015年A股一路上揚,主要是一些投資者通過高槓杆募資進入股市,而當監管層採取疾風暴雨式的去槓桿,導致股市流動性危機,幾十萬億財富瞬間蒸發。所以,歷史教訓是去槓桿不能過猛,更不能操之過急,否則就可能會引爆潛在的風險。

事實上,決策層“去槓桿”的意志不會動搖。今年4月初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就明確,以結構性去槓桿為基本思路,分部門、分債務類型提出不同要求,地方政府和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要儘快把槓桿降下來,努力實現宏觀槓桿率穩定和逐步下降。

這表明,決策層對去槓桿的態度始終是堅決的。所以,在我們看來,決策層的去槓桿化的意圖沒有變,去槓桿也不會半途而廢。但目前如果一下子去槓桿化過猛,很容易發生全局性的危機。所以,想要“降槓桿”就必須要先“穩槓桿”,只有實體經濟各方面都穩定,然後再重新恢復“去槓桿”進程,最多也就是出現小範圍的金融風險,系統性金融性將會總體可控。

貨幣政策似轉向 央行真要“放水”嗎?

現在看來,央行和銀保監會的確是想要“定向放水”,但是主要目的是想在“去槓桿”之前,要先來“穩槓桿”,防止實體經濟陷入困境中。可能有人會問,現在一邊是央行指導銀行去買低信用等級的企業債。而另一邊又是銀保監會,要求國有大行加大對中小微企業的信貸投放力度。為啥監管層把話都講得這麼直白呢?

對此,我們認為中國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不通暢,所以央行和銀保監會才講話如此直截了當。一方面,貨幣政策信號被扭曲。如果決策層只是放水。那麼,銀行等金融機構只會把錢放貸給國企、央企、地方融資平臺。而現在直接要求銀行將資金投向中小微企業,恐怕就沒有銀行敢不照辦了。

另一方面,即使央行現在加大貨幣投放,但信貸資金也很難如願到達實體經濟,特別是民企和中小微企業,因為銀行是追求低風險和利益最大化的,如果不把話挑明,多數釋放出來的流動性都跑到了虛擬經濟領域。中國信貸結構性頑症無法改變。

貨幣政策似轉向 央行真要“放水”嗎?

此外,央行這次窗口指導銀行去購買低等級的信用債券,主要是給信用債背書,目前信用債出現了信任危機,信用等級較低的民營企業無法在市場上融到資金,信用債的融資功能逐步喪失。為了保證更多優秀的民營企業能夠在債券市場上融到資金,央行只能通過窗口指導銀行去買低信用等級的債券,以穩定市場信心。

央行這次真的是“開閘放水”嗎?我們認為適度的寬鬆確有必要,因為如果降槓桿速度過猛,反而會引發一場新的危機。所以,決策層目前只能是先“穩槓桿”,確保不發生全局性的危機,然後再給虛擬經濟降槓桿,之後企業、居民也要降槓桿,但是這卻需要一個循序漸進,操之過急,會導致金融和實體經濟發生流動性危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