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案延期 平台頻暴雷 P2P網貸的「惶恐六月」

备案延期 平台频暴雷 P2P网贷的“惶恐六月”

唐小僧、聯璧金融等高返平臺接連“爆雷”,陸金所代銷產品逾期,原定於6月末網貸備案延期,令不少投資人處於“惶恐”之中,儘管部分頭部平臺抱團聯合發佈合規自律倡議書。

“要注意區分項目逾期和跑路、爆雷有本質不同。對於正常的項目逾期,如果平臺本身是合規經營的,又能夠勇於承擔,積極主動、公開透明地進行處置,不妨給平臺一點時間。”開鑫貸總經理鮑建富認為,這輪爆雷的大多數平臺按照監管的“1+3”(一個辦法三個指引)制度體系,希望看到行業最終能夠實現良幣驅逐劣幣,但同時也希望各方能掌握好節奏,讓這個陣痛期越短越好,盡最大可能保護好投資者的利益,實現行業平穩過渡。

“打怪升級”

“很多時候感覺我們是像在打遊戲,打怪升級。我們總是期望著這一關過了,下一關會更容易,但是事實往往相反,這一關過了,下一關更難。”捷越聯合創始人王曉婷表示,在這創業的五年中,整個金融體系以及徵信體系慢慢在改善,個貸也從野蠻發展,走到了監管政策的相繼出臺。

近年來,P2P網貸發展速度太快,以至於傳統監管模式跟不上監管需求。

作為P2P網貸監管部門,中國銀保監會普惠金融部主任李均峰在參加“2018陸家嘴論壇”期間接受採訪時表示,原本定於2018年6月底前完成的P2P網絡借貸備案工作已延期。對於備案工作是否有望在年內完成,李均鋒表示,我們繼續進一步做工作,年內還不行,還得繼續加把力。

然而,相當一部分平臺已經等不到備案實施。據網貸之家研究中心不完全統計,2018年1-6月停業及問題平臺共有323家,僅6月停業及問題平臺數量為80家,其中問題平臺63家。“行業目前最大的風險,不是跑路而是沒有一個健康的風險釋放機制。我們希望監管部門,不僅有監管措施,還要幫助行業形成一個健康的風險釋放機制,這樣,一些從業者可以知難而退,一些平臺也不需要文過飾非。”信而富創始人、CEO 王徵宇稱,當前頻繁出現的“爆雷潮”,導致P2P行業風險被誇大,單一維度的衡量標準無法真實反映行業現狀。從第三方研究機構對所謂“雷”的總結情況來看,這些“雷”更多是行業發展優勝劣汰的結果,而非行業風險增大。

網貸之家研究員王海梅認為,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是,在近期金融監管趨嚴、網貸備案延期、股市大跌以及目前整個市場資金流動性緊張的大環境下,平臺的運營成本和合規成本不斷增加,借款人逾期率上升,導致不合規、經營不善的平臺不斷出現“爆雷”情況。

然而,“爆雷”背後還存在一些深層次原因。

P2P網貸成立的初衷是更好滿足中小微企業和個人投融資需求,這為探索數字普惠金融找到了另一種解決方案。在2015年7月18日之前,國內P2P網貸在無任何金融監管狀態下“裸奔”8年。

由於中國信貸服務存在巨大的供需缺口,而快速發展的互聯網金融為網絡貸款提供了較為完善的基礎設施,使得P2P網貸迅速成為“普惠金融”的另一種表現形式。

雖然6月網貸行業已驚現諸多“不確定”事件,但P2P行業研究人士擔心,由於監管趨嚴,大部分平臺將很難順利通過備案,擔心平臺負責人通過高收益率誘騙投資人繼續投資,如此一來,一旦平臺負責人跑路,投資人將遭遇更大損失。

牌照管理

雖然在過去的一個多月中,P2P網貸行業遭遇重創,但黯淡中仍有一抹亮色,近日多家平臺宣佈已獲得融資或簽署融資框架協議。

然而,行業的穩健發展遠非資本融資所能解決。銅板街創始人、董事長何俊認為,對P2P企業影響比較大的分別是監管方政府、資金端的出借人、資產端的借款人。監管層應探索將規模較大、具有系統性重要的互聯網金融業務納入宏觀審慎管理框架,對其進行宏觀審慎評估,防範系統性風險。

但在7月3日,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官網發佈消息稱,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近期在深圳福田會堂舉辦“互聯網金融信用信息共享平臺”(以下簡稱共享平臺)接入培訓,來自福田區的65家P2P網貸機構參加了此次培訓,並簽署合作協議。

“保護投資者利益內涵有二,一是保護較弱投資者不受高風險產品的衝擊;二是保護較強投資者的投資自由。”大成律師事務所餘英傑律師稱。

“網貸行業下半場中,牌照管理依舊是關鍵詞。監管層多次提到金融業務需要持牌經營的監管理念,其中不僅是金融機構,而是從事金融業務的企業都需要牌照。”6月29日,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法與金融室副主任尹振濤在“新金融新趨勢暨2018年金融科技峰會”上表示,目前網貸行業面臨轉型升級,很多網貸機構轉型為科技公司,圍繞科技賦能問題是網貸行業、金融科技行業一個重要發展方向和思路。網貸行業要有普惠初心、要敬畏風險,找準自己的發展方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