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合作《阿Q》:他集悲喜於一身,從未莊走向世界|劇評

中法合作《阿Q》:他集悲喜于一身,从未庄走向世界|剧评

《阿Q正傳》雖然是發生在中國的“未莊”這樣一個小村子裡的事情,但導演認為它並不完全是一箇中國特色的故事,而是一個全球性的、典型的故事。

阿Q就像卓別林曾表演過的流浪漢一樣是一個有著喜劇外殼的悲劇性人物。

中法合作《阿Q》:他集悲喜于一身,从未庄走向世界|剧评
中法合作《阿Q》:他集悲喜于一身,从未庄走向世界|剧评

文 | 山楂

魯迅筆下的《阿Q正傳》,雖然字裡行間充斥著“大約未必”、“大抵”之類的表述方式,但實質上,這絕非意味著魯迅對這篇小說的寫作拿不準或是隨意敷衍而成,如其自言“我的一切小說中,指明著某處的卻少得很”,而其目的在於“消滅各種無聊的副作用, 使作品的力量較能集中,發揮得更強”。通篇讀來,《阿Q正傳》從序言到九章故事洋洋灑灑兩萬多字的順次展開,都可謂是魯迅冥思苦想、縝密構思的結果。魯迅所費心力之處,是為了讓“阿Q”這一形象,成為儘可能多的國民百姓藉以反思自我缺陷的形象範本。不知該說是如其所願,還是適得其反,“阿Q”和他的精神勝利法,在其成書以後至今,真的成了各個時代人們藉以自嘲、諷刺彼此的專有名詞。

中法合作《阿Q》:他集悲喜于一身,从未庄走向世界|剧评

80年代《阿Q正傳》中的阿Q形象

這樣一部可以跨越時代、透視人心的作品,對於專注即時性、與觀眾現場互動的戲劇來說,自然不會被輕易放過。自上世紀20年代末開始,《阿Q正傳》就成了魯迅作品中被改編成劇本、搬上舞臺的常客。從田漢、陳白塵的版本,到孟京輝的《阿Q同志》,阿Q從無產階級革命的土壤中,一路走進了消費時代的社會浪潮,我們看到了越發豐富的阿Q形象,也始終覺得阿Q就在我們身邊。

中法合作《阿Q》:他集悲喜于一身,从未庄走向世界|剧评

論及這版演出最明顯的特點,便是演出開始前,舞臺上就一直刻意保持著閒散、排練的狀態。觀眾入場,就可以看到擔任樂隊的演員在擦拭樂器,有的演員在擦地、整理服裝、道具。演出的序言部分,場燈並不熄滅,擔任說書角色的演員一邊對著鏡頭打扮阿Q,一邊向觀眾講述小說中魯迅構思給阿Q做傳這件事的由頭,截至小說中“以上可以算是序”,演出的“序言”告一段落,場燈才算正式熄滅,幾段圍繞“阿Q”的故事相繼在臺上展開,不過演出的形式並未發生什麼大的變化,演員們圍坐一桌,打牌,喝酒,成了圍觀、討論阿Q的未莊人,他們隨時起身裝扮,變換角色,參與劇情,或是交替成為說書人,講述事件的原委。

中法合作《阿Q》:他集悲喜于一身,从未庄走向世界|剧评

這種形式看似自然,卻難免有刻意色彩。其效果或許是為了讓觀眾看到一個不帶有沉重思想包袱的“魯迅”,但細想之下,如此這般,觀眾對於《阿Q正傳》也並未獲得什麼新知。從上世紀末期開始,中國的話劇舞臺就開始出現一種對“不像戲”的表演風格的追求。“不像戲”的戲是什麼樣的戲?這取決於我們之前對“戲劇”是如何定義的。受夠了充滿技巧性的朗誦腔,刻意追求細節寫實的模仿,所以反倒要追求一種生活、自然的,甚至閒散的表演狀態。發展至今,這就成了舞臺上常見的劇本朗讀、排練式的表演形式。然而閒散也可能是充滿技巧性、刻意的。我們的戲曲也講技巧,然而對錶演高度程式化的表現,並沒有影響演員和觀眾輕鬆、自然的交流,可見,達成“不像戲”的表演狀態,關鍵並非在於放棄技巧,擺脫模仿,而是如何通過舞臺手法、不同的表演形式與觀眾交流。

中法合作《阿Q》:他集悲喜于一身,从未庄走向世界|剧评

近兩年來國外導演與中國演員合作的作品,讓人最為驚喜之處,莫過於由此讓國內觀眾看到了國內話劇演員的表演潛力。法國導演與中國演員合作的《阿Q》也有這樣的優點,所以演出的大多數時候,我們都覺得演員在角色之間的跳進跳出是自然的,從而獲得一種重溫“魯迅”的輕鬆和愉悅。然而全劇看完,又讓人覺得並不滿足,一方面,演員的這種自然,還是難免流露出一種技巧性的表達,這或許是演員無法擺脫對“自我”的依戀,或是依舊放棄不了對“魯迅”的思想包袱;而另一方面,這些並不荒誕的輕鬆背後,到底塑造了一個什麼樣的阿Q形象?答案似乎又有些模糊。所以對於創作者們到底為什麼要這樣表演《阿Q正傳》,他們對於“阿Q”在這種表層的放鬆背後,到底有什麼態度,或是想法,走出劇場的觀眾依舊留有疑問。

中法合作《阿Q》:他集悲喜于一身,从未庄走向世界|剧评

不得不承認,如何演好魯迅作品,著實困難。一方面,魯迅筆下對人性刻畫的深刻,其對時代的超越性,對於舞臺上以表演的方式再闡釋,架起了一道很高的門檻;而另一方面,魯迅在寫作中刻意貫穿的,不針對某個人、某件事的態度,讓後世的改編者犯了難。早在三十年代,針對袁牧之改編的《阿Q正傳》,魯迅就曾以《答週刊者信》為題發表過對“阿Q”話劇改編的看法:

“古今文壇消息家,往往以為有些小說的根本是在報私仇,所以一定要穿鑿書上的誰,就是實際上的誰。為免除這些才子學者們的白費心思,另生枝節起見”,所以“我的方法是在使讀者摸不著在寫自己以外的誰,一下子就推諉掉,變成旁觀者,而疑心到像是寫自己,又像是寫一切人,由此開出反省的道路”。

魯迅是真的不會用文字報私仇嗎?也不盡然,但也因此,他在寫作中會更加冥思苦想,避開任何確定的指涉,這就對讀者讀解其文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對於後世對其作品的改編,一旦落實到具體的現實、時代語境與意義上,就不免落得個意義窄化的口舌。

中法合作《阿Q》:他集悲喜于一身,从未庄走向世界|剧评

丁聰 繪 阿Q

中法合作《阿Q》:他集悲喜于一身,从未庄走向世界|剧评

豐子愷 繪 阿Q

中法合作的這版《阿Q》,倒是避開了改編的風險,以豐富的劇場手法忠實呈現原著,在“從中興到末路”、“革命”的章節中,還特意加入了現場搖滾的段落,這或許是有助於演出的觀賞效果,然而可惜的在於,包括即時影像的調用在內,這些試圖與當下觀眾交流的部分,僅僅停留在了形式、豐富視聽效果的層面,即使娛人耳目,卻難以讓觀眾在觀演的語境裡,與魯迅形成更多的對話。

中法合作《阿Q》:他集悲喜于一身,从未庄走向世界|剧评中法合作《阿Q》:他集悲喜于一身,从未庄走向世界|剧评
中法合作《阿Q》:他集悲喜于一身,从未庄走向世界|剧评中法合作《阿Q》:他集悲喜于一身,从未庄走向世界|剧评

文學照亮生活

公號:iwenxuebao

網站:wxb.whb.cn

郵發:3-22

掃描左邊可進入微店

文學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