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拾得之問”竟然是與阿Q同源的精神勝利法

今天重溫了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依然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封建腐朽的統治階級的思想體現在這些平民百姓身上,就是他們那種麻木的自欺欺人。用魯迅先生的話來解釋,就是:“中國人不敢正視各方面,用瞞和騙,造出奇妙的逃路,而自以為正路。而這路上,就證明著國民性的怯弱,懶惰,而又巧滑。一天一天的滿足著,即一天一天的墮落著,但卻又覺得日見其光榮。”

但是其實是他們沒有能力改變。什麼都做不了,只好一日日的麻痺自己,最後成為了習慣,自以為都是真的了。


“寒山拾得之問”竟然是與阿Q同源的精神勝利法


我忽然想起大學看辯論賽的時候,有一次辯題是“阿Q精神等於樂觀嗎?”

儘管正反雙方的言論都非常精彩,但我還是在心裡默默的說:“不是的,不等於。”

以前上學的的時候,有個同學成績很差,但是自我感覺良好。覺得自己是天下第一聰明人,有時還會去嘲諷班上比他成績還差的一個女生。於是有幾個同學就忍不住懟他。每次被人懟後,他就會在自己的個人空間寫下這樣一段話“昔日寒山問拾得曰:世間有人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如何處治乎?拾得曰:只要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最後還要加上一句“人賤自有天收,哥不和你們一般見識。”當時還覺得沒什麼,大家都瞭解情況,不過是付之一笑。現在再回味一下他的語境,品味這段佛家的經典對話,突然感覺有不一樣的味道。

這段對話,當然是很符合佛家教義的。所有的神佛之說,逃不過一個“命”字。佛家倡導的就是他的教眾,在人世就是一場艱苦的修行,苦難是磨礪人成長的東西。順其自然,不去反抗;廣結善緣,廣做善事,才能為來世積累福報。

拾得的回答,相當大氣超然、無慾灑脫。這段對話可能給了很多人力量,以前我也非常喜歡這一句。但是後來才發現,有時候,忍讓並不是最優解;有時候忍,會被當成弱小可笑的標誌。正好今天又看了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再結合同學的經歷,我忽然靈光一閃——這不就是阿Q精神嗎?

一旦這樣聯繫起來,好像就打開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門。就拿我那個同學來說,被幾個同學懟了成績差,他並沒有想方設法提升自己的成績,讓那幾個同學有“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的感覺,打臉這些瞧不起他的人,以此揚眉吐氣;反而是寄希望於上天,寄希望於報應說,讓這些看不見摸不著的來給自己報仇?再加上他的所作所為,實在更讓人同情不起來。

有的時候,我還在想,當時被幾個同學懟時,他一言不發,是不是就像阿Q一樣在心裡默默的腦補。就像他發的對話一樣,是否在心裡安慰自己“現在他們這樣罵我,若干年後,還不是會遭報應,到時候我一定比他們過得好”,畢竟,他都在後面說了就像阿Q曾經說過的差不多的話——阿Q說:“兒子打爸爸,爸爸還要和兒子一般計較嗎?”而他說的是“人賤自有天收,哥不和你們一般計較”。哈哈。

很久很久以前,孔老夫子就說了一段話“以德報怨,何以報德?以直報怨!”如果他和寒山、拾得是同一時代的人,相信對於他們這一段流傳已久的經典對話,也會忍不住摸摸鬍子,笑著搖搖頭吧。


“寒山拾得之問”竟然是與阿Q同源的精神勝利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